于冬娟代表:绿野追梦著华章
清晨,春光明媚。在江苏省启东市北新镇普东村一望无垠的绿色田野上,一位留有短发的中年妇女正娴熟地驾驶着拖拉机正在麦田播洒农家肥,隆隆的机器声奏响了乡村田野春耕生产的序曲。她就是南通市人大代表、启东市冬娟家庭农场主于冬娟。
廿五年风雨兼程,追梦人痴心不改
“这是大葱开沟机、玉米播种机,这台是新买的履带式稻麦收割机……”走进于冬娟家庭农场的机库,里边的农机一应俱全……为了实现低成本经营,减少中间环节,于冬娟先后投资150多万元购买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设备。
1996年,于冬娟和丈夫从上海崇明返回家乡创业,夫妻俩承包了海门临江一个小农场的100亩地。第一年种粮食,亏了1万,第二年种西瓜,卖不出去……正当夫妻俩开始动摇的时候,村里的干部主动找上门来:村里不少农户外出打工,没人种田,希望夫妻俩回到村里来承包这些抛荒地。
种粮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行业。传统的种植方法根本不行,如何让一亩地产出最大效益?于冬娟四处求教,得出一个结论:科学种植,才能降低生产成本,使效益稳步提高。于是,仅有初中文化的于冬娟重新捧起了书本,购买了农业科技书籍,订阅了《科学种养》、《致富快报》等10多种农业科技刊物,一有空就学习。同时,她积极参加市、镇举办的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还自学了计算机,利用网络浏览各类农业信息。在边实践边摸索边提高中,于冬娟种粮的底气更足了。2013年,启东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在当地农业部门的指导下,于冬娟积极申报,在2014年顺利拿到了农场主的“身份证”,成为启东市第一个注册成立的家庭农场——启东市冬娟家庭农场的农场主。于冬娟开心地说:“种田20多年,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农场,别提多高兴了。”2019年,冬娟家庭农场从小打小闹的近20亩土地到现在种植面积超千亩,从手工操作到现在全程农业机械化耕作,实现了耕、种、收100%综合机械化,一年出售粮食350吨左右,实现产值超百万元。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于冬娟凭着一股韧劲、满腔的热情和不服输的泼辣劲,在这片土地上种出了希望,而她更希望带动更多的乡亲在这片热土上开创新的天地。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真正富。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种田大户”、南通市人大代表,于冬娟深知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履职尽责,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工作中,尽自己所能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发挥代表作用,帮助贫困群众走出贫困的沼泽。为了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村里百姓一起走上富裕之路,她与北新镇新桥村委会多次洽谈,创建设施配套的千亩高标准商品粮基地,使得老百姓的农业种粮售粮不再是小种小贩,而是规模化的进行田间机械化作业,以及与企业的合同制定向输送贩卖,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缓解了劳动力匮乏的矛盾。另外,她还为村民们忙碌地选择地址、采购建材、搭建禽舍,发展散养鸡、鸭,实现种养结合的高效农业之路。
科技进步助发展,改革红利惠百姓
“现在,水稻种植的高产,离不开威力强大的机械化。”于冬娟说。在她家的机库里,不仅有传统的机具,还有几台“高科技”农机。其中一台“高地隙”自走式植保机距离地面1.1米,简直像个踩高跷的“小巨人”,不仅可以在作业中避免压到水稻等农作物,还能喷洒农药、施肥、播种,做到了一机多用。她还装备了一架无人植保机,能够一边飞行一边喷出白色水雾,一小时内能完成60亩稻田的植保作业。
这些年来,她带领村里群众埋头苦干,探索出了适合农业生产田间机械化作业的新路子,机械化田间作业的推广运用,增强了该村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把农户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经营水平,对助农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代表,我深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红利。”面对未来,于冬娟信心十足:“现在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很大,发展农业很有奔头,我有信心做大做强家庭农场。进入新时代,我要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良种良法,努力成为新时代下的优秀新型职业农民,为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朱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