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南通文化软实力 增强综合竞争力议案办理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 2009-01-23  字体:[ ]

  ——2008年12月18日在南通市十三届

  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文化局局长 黄振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受市政府领导委托,现在,我将《关于提升南通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竞争力的议案》的办理情况作一汇报,请予审议。

  一、议案办理情况

  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羌怡芳等36位代表联名提出《关于提升南通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竞争力的议案》,被市人大列为本年度交由市政府办理的“二号议案”(以下称“二号议案”)。该议案阐述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我市文化软实力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和建议。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并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与繁荣,坚持将其摆在重要位置。2006年,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繁荣的新南通”的战略目标。近年来,我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文化繁荣的新南通”目标,在市委领导和市人大的支持、指导与监督下,结合二号议案办理工作,市政府精心组织部署,各地、各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实施精品创作工程,着力加快文化人才培养,强力推动市场繁荣和文化品牌塑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中国近代第一城”近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同时,二号议案办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强化组织部署,切实开展议案办理工作。市政府对二号议案办理高度重视,将议案办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努力开创文化繁荣新局面”被列为2008年市政府重点工作。议案办理过程中,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过问进展情况,听取工作汇报,先后4次作出批示,要求“广泛听取多方面意见”“办好、办实、办出成效”。4月11日,市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作出专题部署,明确二号议案办理由负责文化工作的分管副市长牵头,相关副市长、副秘书长协助或参与,具体工作由市文化局为主,市发改、经贸、财政、人事、建设、规划、旅游、地税、文联等部门和单位协同配合。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及相关分管领导通过实地考察、专题会商、个案督办等形式,及时就确定文化产业发展“赶超目标”、落实市图书馆新馆投资主体、论证市文艺百花园项目用地规划以及启动实施唐闸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等议案事项进行协调和推进。市政府分管领导分别于6月17日和11月14日,先后两次召开会办督办会议,制定工作方案,明确部门分工,分解办理责任,研究相关问题,督促整体推进。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要求,文化发展状况已纳入对县(市)区《年度综合绩效考评试行意见(征求意见稿)》(“乡镇、社区(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卫生服务中心、站、公共文化设施、便民服务设施等”等文化发展状况已纳入其中)。议案办理中,与此同时,根据市政府领导的部署要求,市发改、文化等13个牵头部门,各县(市)区政府以及市广播电视、旅游等14个市级协同部门,对照分解任务,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强化整体联动,推动了二号议案办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坚持服务优先,推动公共文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近年来,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全面”的要求,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全面加快,市、县、乡(镇)三级政府、市县乡(镇)村四级管理的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初步形成“城乡兼顾、以点带面、只予不取、享建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南通模式”,受到文化部、政府领导高度肯定,经验做法刊载于文化部《文化要情》和《中国文化报》。人民群众对基本文化权益的满意度由年初的79.85%上升到85.76%。一是加大保障力度。在财力保障方面,2008年,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数6284万元,同比增长25.4%,比上年增幅高出5.6个百分点,高出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为充实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市级财政坚持将“文化事业费”和“文化发展基金”等两项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保持逐年增长。与此同时,市对各县(市)区文化发展经费保障的考核措施正在抓紧研究。在政策保障方面,相关部门认真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扶持和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其中,地税部门依法加大征管力度,针对娱乐业、广告业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达1370万元;国土部门强化公共文化设施用地保障,今年以来,市区已办理中国审计博物馆等多宗公益性文化设施用地手续,划拨土地面积13.67公顷。二是加强阵地建设。重点文化设施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努力做到“尽早谋划、提前安排、早见成效”。市电视制作播出中心项目今年将全部竣工。市报业新闻传媒中心项目论证意见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同意,预计明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市图书馆新馆项目创新思路,拟引进战略投资者合作共建,目前已与相关意向投资主体进行了多次沟通。市文化艺术中心项目正在作进一步论证。市文学艺术活动中心(市文艺之家)、市美术馆等已列入2009年开展前期研究的社会事业项目计划。与此同时,南通博物苑、南通市文化馆以及海门、如皋、通州、启东等5县(市)文化馆跻身国家一级馆行列。中国审计博物馆、范氏诗文世家纪念馆和中心美术馆相继建成。市图书馆盲文有声读物阅览室以及市区19个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三是推行免费服务。全市博物馆继续免费开放,市图书馆在全省首批推出为市民免费办证、阅览室免证阅览的“零门槛”服务;建成市新市民服务中心,免费提供舞蹈、小提琴等文艺培训;精心策划“艺术殿堂迎百姓”活动,首次推出低票价,让普通市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能进剧院看戏、看电影,活动期间演出上座率达95%以上。四是丰富文化形式。全年安排“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10场次,“千戏下基层、唱响新农村”近1000场,“文化江海行”29场,受到广大市民欢迎。市区联动举办“首届南通市公共文化服务月”活动,全市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演艺团体和影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推出各类展览、讲座、演出48项,30万人次享受到丰盛的文化大餐。五是强化基层建设。加大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力度,全市乡镇文化站、行政村文化活动室普及达标率分别达到94.21%和80.1%,全年新建“农家书屋”520家,超额完成省下任务。2007—2008年度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市补助资金拨付到位,农村文化站建设明显加快。

  (三)着力打造精品,激励优秀作品多出快出。以满足社会高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为目标,大力实施精品生产工程,艺术创作与生产实现社会和经济两个效益的“双赢”。一是完善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专项经费、完善奖励评优机制、健全目标责任考核机制等措施,并以组织开展文艺新闻奖评选、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比活动等形式,鼓励“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二是提升艺术水准。先后成功举办南通“三名之春”颁奖文艺晚会、欢迎奥运健儿凯旋暨“南通体育日”设立庆祝晚会以及2008中国南通港洽会文艺晚会等大型演出活动,受到各方高度肯定;编排和巡演了《天堂的风铃》、《母亲的守望》等话剧作品,受到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专家一致好评。三是放大品牌效应。组织举办了喜迎苏通大桥通车“飞腾的南通”千名儿童广场书法绘画、美国画家“南通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2008南通美术大展”等多场书画展览活动,成功打响了南通籍美术家群体和南通“书画之乡”两个文化品牌。

   (四)坚持以人兴文,竭力提高队伍素质。牢固确立“以人兴文”观念,积极完善文化工作“出人才、出作品、出效益”的良性机制,重奖有功人员和重点作品的相关政策措施正在抓紧修订。10月28日—29日,成功举办首次长三角地区文化人才论坛,来自苏浙沪等近30个省市以及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有关方面领导、专家80余人与会,就建立健全人才区域一体化机制、提升长三角地区文化软实力作了有益探索。全面部署文化系统职称评定工作,选拔了8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52人取得相关职称。采取“挂职一批、提拔一批、引进一批、送培一批”等方式,加大各类文艺人才以及年轻、后备干部培养力度,4名直属单位年轻干部到市级机关挂职锻炼,1名年轻干部被选送到文化部挂职学习。

  (五)坚持育管并重,加快推动文化市场繁荣、产业发展。在产业规划方面,年初,市政府分管领导率队赴苏南等地学习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并重点就文化娱乐行业的发展规划、扶持政策等进行了研究和部署。在产业门类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广播电视和文化艺术为主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传媒相结合的核心文化产业;以城乡居民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娱乐、网络文化服务、广告商务等为代表的外围文化产业;以文化用品制造为主导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在繁荣市场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目前共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551家,其中歌舞厅203家、网吧477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993家、电子游戏经营单位509家、电影放映队165支、民营表演团体172个、美术品经营场所32个;演出市场趋于繁荣,民营剧团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均有较大影响。在产业培育方面,全市新闻出版业稳中有升,特别是新兴的光存储产业迅速崛起,形成了拥有一定规模、充满活力的新闻出版事业和产业格局。全市现有出版物经营单位1325家,光盘生产企业2家,报纸7家、期刊7家、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单位48家,印刷企业789家。在规范管理方面,采取现场检查和历史违规记录相结合的计分评定方法,将网吧分为A、B、C三个等级,实施分类分级监管,受到来通视察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树声的充分肯定。在版权保护方面,在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国家版权局主办的2008国际版权论坛上,南通家纺市场荣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创意金奖”。

  (六)坚持品牌塑造,纵深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紧紧围绕我市“江海文化”、“近代文化”和“博物馆文化”等城市特色文化,坚持“创新老品牌”与“打造新品牌”两手齐抓,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突破。在年初“2008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国际论坛”上,我市荣获“2007中国创意城市年度奖?文化遗产保护奖”。扎实推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等历史文化保护等规范性文件正在抓紧制定;唐闸工业遗产整体保护工作全面加强,目前已形成总体保护规划等基础资料,该地区工业遗产保护起步区建设相关工作已经启动。旅游部门突出“江海福地、休闲港湾”品牌主题,通过举办“中国南通国际江海旅游节”、对接上海旅游项目等有效形式,着力推动南通旅游由客源输出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基本完成,公布了首批3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童子戏、仿真绣、海门山歌、梅庵琴派古琴艺术等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名录体系初步建立。我市省级非遗项目——海安花鼓参加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表演,海门山歌参加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首届中国农民文艺汇演”。截至目前,我市已在文化遗产领域培育、打造了多个国家级文化品牌,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个,“国字号”博物馆3个,国家一级文化馆5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6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6个,国家珍贵古籍17部。

  尽管二号议案办理工作已初见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仍有少数地方和部门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对议案办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组织运筹有待进一步加强;地区、部门之间工作推进不平衡,部分工作进展较为缓慢;文化艺术人才后备力量不足,尤其缺少高级艺术拔尖人才;财政保障压力较大,当前和近一段时期,我市正处于新一轮跨越发展期,各方面财政支出都有刚性增长要求,保持财政对文化投入不减少并有所增长可以保证,但要每年都达到议案所提“高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1-2个百分点”的比例,则较为困难;文化产业规模较小,发展规划不够合理,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及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建设文化繁荣的新南通,实现“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队伍强、文化素质强”的文化软实力提升目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下一阶段,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统筹协调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循序渐进的长期工作。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切实摆上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衡量地区发展水平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方面,把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检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近期,由市文化局牵头,对《南通市2002-2010文化大市建设规划纲要》继续予以充实完善,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同时,抓紧对《县(市)区年度综合绩效考评试行意见(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完善,及时出台并加强考核评估,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二)加大财政投入,强化政策支撑。切实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落实专项经费,逐步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努力实现议案和人大视察反馈意见中提到的“各级财政每年文化事业支出增幅要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1-2个百分点”目标。研究出台相关措施,加大考核力度,督促各县(市)区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保证事业发展之需。此外,对国家和省、市各项文化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要逐项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以集聚更多财力投入文化事业建设。

  (三)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制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见和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建设步伐,构建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要加强基层尤其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大力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农家书香”工程,努力实现县(市、区)有文化馆、图书馆,镇(街道)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的全覆盖。继续以“公共文化服务月”主题活动为龙头,全面实施各项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开展群众参与面广的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结合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抓紧研究确定文化等社会事业口重大项目计划。加快推进市图书馆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动工。积极开展市文学艺术活动中心、文艺百花园、南通美术馆等文化设施项目的前期工作,抓紧规划论证,提出实施意见。

  (四)完善激励机制,促进文艺精品生产。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大力倡导艺术创新,艺术生产以全省领先为目标,努力创作展示时代风貌、体现南通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以国家、省精品工程建设为载体,坚持走精品和市场结合、专业和业余结合、自创和引进结合的艺术创作与生产之路,推动文艺创作的普遍繁荣,力求有更多的精品力作在全国、省评比中获取佳绩。充分发挥市文学艺术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新闻奖的激励作用,对荣获国家、省文艺、新闻奖的优秀作品,继续予以表彰奖励。

   (五)完善市场体系,打造文化产业特色。打破按部门、按行政区划和行政级次分配文化资源和产品的传统体制,加强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大力扶持文化产业骨干,多方引入战略投资者,促进文化资本、人才、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合理流动,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充分考虑我市的经济文化特点,深入挖掘和利用我市特有的文化资源,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深入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适合我市实际的文化艺术生产、流通机制和方式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大力发展歌舞娱乐、出版印刷、图书销售等主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充分利用我市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方针,发展文化旅游业。规划发展环濠河文博馆群和相关历史文化街区,策划唐闸近代工业遗产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做强做优我市传统特色产业和品牌产品,加快狼山风景区、濠河风景区创5A风景区进程,办好融文化、经贸于一体的会展、节庆等文化经济活动,发展壮大具有南通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门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文化人才特别是高端文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是着力构建文化人才快速集聚优势。设立文化人才工作专项资金,重点加强文化人才特别是高端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探索建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文化人才发展提高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努力营造文化人才创新创造的环境优势。参照我市工程技术关键人才申报办法,通过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和社会团体的专项资助,争取和吸引更多的高端文化人才来通发展。搞活人才管理体制,建立完善激励机制,重奖有功人员和获奖作品,促进优胜劣汰和人才、精品脱颖而出。三是营造文化人才多元培养的合作优势。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鼓励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等带徒授业,传承南通特色文化。对列入计划的优秀文化人才,要提供各种培训、进修的机会,安排知名专家传帮带、为其组织专场演出和作品研讨会等,促其早日成才成家。关于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重建事宜,将由相关部门研究论证后实施。同时借助上海、苏南的辐射和带动,努力提高南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为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彰扬江海文化风韵。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修订完善《南通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暂行办法》、《南通市濠河历史文化区(风景区)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市区历史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名录进行挂牌保护,将涉及文物保护及建设控制地带内的项目逊、土地出让等,全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抓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抓好唐闸近代工业遗产保护,研究论证唐闸近代工业遗产申报世遗的可行性并予积极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为主、充分利用的原则,构建南通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保护、艺术展示、宣传推广体系。深入开展地方历史文化专题研究、名人研究、历史文献整理,梳理民族民间文化发展脉络,溯寻文化源头,传承江海文化优秀传统,彰扬江海文化的独特魅力。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