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蔬菜、生猪生产情况的汇报

发布时间: 2012-09-13  字体:[ ]

  南通市农业委员会

  (2012年8月28日)

尊敬的各位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各位代表:

  “菜篮子”工程建设中,我委的主要职责是,牵头负责“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抓好畜禽防疫、检疫和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确保主要农产品优质优产,切实提高菜地保有量和自给水平。近年来,我们围绕保市场供应、保生产安全的目标,强化基础环节,狠抓关键举措,有力推动了“菜篮子”生产的量质齐升。根据要求,现将蔬菜和生猪生产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生产情况

  1.蔬菜生产持续增长。

  蔬菜面积稳定增长。2011年,全年蔬菜播种面积308.5万亩,居全省第三(列徐州、盐城之后),同比增3.6%;总产量 550.8万吨,同比增7.6%;总产值72.6亿元,同比增11.6%。其中:常年菜地72.5万亩,季节性菜地105.8万亩,间套种菜地55.2万亩。2012年上半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78.7万亩,同比增11.1%;产量294.8万吨,同比增17.9%。蔬菜品种不断调优,常年种植蔬菜品种40种以上,目前市场上的品种一般在我市都有种植。

  蔬菜种植的设施化程度明显提高。2011年,全市设施蔬菜面积70.8万亩,同比增8.1%,占设施农业总面积的79.1%。至2012年上半年,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75万亩,占设施农业总面积的79.3%。特别是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至2012年6月底,我市食用菌面积320.8万平方米,同比增18.7%。

  蔬菜自给率相对较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的蔬菜自给率急剧下降,多数大城市的自给率不足30%,我市周边城市的自给率在30-50%。据调查,目前我市主城区的蔬菜自给率在55%以上。

  2.生猪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生猪生产稳定发展。据统计,2011年12月底,全市生猪存栏337.81万头,同比增5.9%。其中能繁母猪存栏35.04万头,同比增1.16%;累计出栏402.04万头,同比增7.7%。全年饲养量739.85万头,列全省第三,为20年来最高水平。2012年7月底,全市生猪存栏355.75万头,同比增加13.9%;1~7月累计出栏245.53万头,同比增12.0%。规模养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底,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占比达74%,同比增加5个百分点。

  品牌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市共注册猪肉和猪肉制品品牌10多个。其中“苏皋·长寿”品牌获全国首个集体认证商标,荣膺“首届江苏品牌紫金奖暨品牌照耀江苏25年最具成长力品牌”。“如皋火腿”、“今天牌”鲜冻分割猪肉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海盛牌”猪肉被评为江苏省名牌农产品。品牌猪肉相继进入南通、上海、苏南等地,近年销量大幅提高。

  3.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从农产品抽样检测情况来看,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抽检平均合格率97%,畜产品抽检合格率为100%,农畜产品安全水平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没有发生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农产品生产实现了量质齐升的目标。去年在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考核中获一等奖。

  二、重点工作措施落实情况

  1.扎实推进市区蔬菜保供基地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菜篮子”工程基地建设,保障市民菜篮子安全,确保应急情况下蔬菜的及时有效供给,2011年市政府将“市域建设蔬菜保供基地5万亩,其中市区1万亩”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5万亩基地确定的依据是:2010年,为测算应急情况下政府保供基地建设面积需要,以确保主城区147万人每天最低消费叶类蔬菜0.1公斤的标准推算,全年共需叶类蔬菜5.3万吨;按每亩年产量1.8吨计,需叶菜类蔬菜生产面积约3.0万亩。根据本地蔬菜生产中叶菜类比例占60%的实际,共需建保障性菜地面积5.0万亩。(传统标准是人均需菜地0.03亩,如按此测算,共需菜地面积5.0万亩。此数字跟上面测算数字基本相当。)

  一是落实建设基地。2011年,经各地申报、现场考察,最终认定:市辖区建设35个基地10180亩,其中通州区7110亩,崇川区1380亩,港闸区1070亩,开发区520亩,市直(市蔬菜所)100亩;如皋、海门、海安、如东、启东五县(市)合计建设131个基地39889亩,其中如皋市7188亩,海门市15374亩,海安县5156亩,如东县4954亩,启东市7217亩。经对2011年保供基地建设考核,按逐步扩大市辖区保供基地面积要求,2012年,市辖区共建设30个基地11500亩,比去年增加1320亩,其中通州区9030亩,崇川区1400亩,港闸区970亩,市直(市蔬菜所)100亩;如皋、海门、海安、如东、启东五县(市)合计建设129个基地38500亩,其中如皋市7008亩,海门市14794亩,海安县4979亩,如东县4780亩,启东市6939亩。

  二是制定管理办法。在专题调研基础上,制定了《南通市区蔬菜保供基地管理办法》(通农发〔2011〕109号),明确保供基地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建设标准、补助标准、申报认定程序及管理措施。制订了《南通市区蔬菜保供基地合作协议书》,明确基地、农业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并签订合作协议,以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在应急情况下为政府调控发挥作用。市辖四区蔬菜保供基地均设有标示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对保供基地实行年度监测、动态管理,采取一年一次复核制度。

  三是出台扶持政策。我委与市财政局联合下文,根据“谁种植、谁享受”的原则,对市辖四区蔬菜保供基地按以下标准进行补助:露地蔬菜50~150亩补助1.0万元,150~250亩补助2.0万元,250~350亩补助3.0万元,350~450亩补助4.0万元,450~550亩补助5.0万元,550亩以上补助6.0万元;设施蔬菜100~200亩补助2万元,200~300亩补助3.5万元,300~400亩补助5.0万元,400~500亩补助6.5万元,500亩以上补助7.5万元。2011年补助经费为156.5万元,2012年补助140万元。

  四是加强日常统计监测。落实专门人员,对基地主要蔬菜的播种面积、产量、上市档期和产地价格等指标信息实行双月监测(其中市区11500亩保供基地每月监测),为科学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从监测情况看,基地运行正常。2011年,市区蔬菜保供基地累计播种面积3.05万亩,总产量7.97万吨,实现总产值1.29亿元,供应市区比例为85.6%。据今年7月底对市辖区11500亩监测,在田面积达8461亩,同比增2332亩,当月产量12885吨,同比增2368吨,预计下月可供产量8816吨,同比增1332吨。

  2.积极推进蔬菜标准园创建。

  目前,我市共有18家单位被列入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单位,其中2010年2个、2011年8个、2012年8个;包括蔬菜14个、西甜瓜1个、果品3个。蔬菜标准园的创建,为全市蔬菜生产上规模、上水平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蔬菜标准园以生产绿色蔬菜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以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示范、推广、应用为手段,努力提升科技对蔬菜生产的贡献率。目前,全市蔬菜标准园内已推行统一确定种植品种,统一采购优良蔬菜品种,统一育苗,统一种植,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

  二是强化管理制度,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健全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实现不购买、不使用禁限用投入品。健全生产档案制度,对产销过程进行详细记载。健全基地产品检测和准出制度,实行定期和抽检送检相结合,严把基地准出关口。建立质量追溯制度,确保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究。实行“六统一管理”(统一品种、统一农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依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标准化生产。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南通农业信息网、南通日报、南通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加强对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的宣传报道。针对农业投入品废弃物的回收、无公害蔬菜生产、蔬菜生产新技术的应用等,举办专题讲座。通过宣传,营造了社会普遍关注、部门共同创建的良好氛围。

  3.深入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

  我们依托国家和省各项扶持政策,进一步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多策并举,加大生猪良种化普及力度,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

  一是认真落实生猪扶持政策。各地把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作为一项重大任务,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惠农政策落实到养殖场(户)。从2007年开始,连续5年扶持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项目218个,共计扶持项目资金5305万元。积极争取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加快全市生猪品种改良进程。全市良种补贴母猪数从2007年17万头提高到2011年的22万头,补贴资金从340万元增加到880万元。抓紧落实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调动发展生猪生产的积极性。生猪调出大县从最初的如皋、海安两县扩大到如皋、海安、如东、通州四个县(市、区)。切实做好能繁母猪摸底调查工作,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将100元/头的补贴资金发放到养殖场(户),2011年全市共统计调查存栏能繁母猪36.85万头。

  二是开展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各地围绕规划合理、品种优良、防疫合格、生产过程生态化、科学化的标准,推进规模养殖场示范创建,努力提升生猪养殖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和粪污综合治理水平。到2011年底,全市共建成省级生猪标准化规模场200家,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场2家,省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103家、良种化示范场14家、防疫达标示范场99家,创建数居全省前列。全市大中型生猪规模养殖场(户)粪污直排现象基本得到杜绝,养殖场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堆肥发酵还田技术、沼气工程建设等技术得到推广普及。2007年以来,全市新建畜禽粪便处理沼气工程331处,添置干湿分离机345台,建成各类畜禽粪便有机肥加工厂24家。生猪养殖科技普及率提高。大中型生猪规模养殖基本采用了“自繁自养”,运用了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实现了生态化、规模化、高效化养殖;生猪中小规模养殖户广泛运用了自动饮水喂料、生猪杂交改良、生猪均衡营养等技术。

  三是加快生猪产业化经营步伐。近年来,为提高生猪生产的组织化、产业化水平,各地培育壮大了一批以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户)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涌现出了“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新型畜牧合作经营模式,加快了产业的前伸后延。一批龙头企业得到发展壮大,江苏长寿集团、南通华多种猪繁育有限公司、海门市兴旺肉制品有限公司、海安德心食品有限公司等,成为实力较强的生猪产业化经营龙头。并培育了“海盛牌”、“皋岭牌”、“德心牌”、“今天牌”鲜冻分割猪肉产品等知名品牌,“通农三宝”之一的“江海土猪”保种选育及开发利用取得实质性进展,相关产品投放市场后反应良好。

  4.切实推进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农畜产品质量直接关系食品消费安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监管方针,抓宣传,打基础,建体系、强监管,努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提升监管水平。

  一是推进镇级监管机构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过努力,至去年12月底,全市6个县(市)区编委已全部下发了文件,要求各个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在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增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所(站)的牌子。今年上半年,大部分乡镇都按要求增挂了牌子,明确了人员(部分为兼职)。在此基础上,今年我们组织乡镇监管员进行了集中培训,经考试合格后发给监管证。为了推进基层监管工作正常开展,我们在全省率先制定下发了乡镇监管所建设十条规范和乡镇监管员行为十条规范,年底进行考核。

  二是开展定点经营和专项整治。为了从源头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我委在全省率先推行了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目前,5个县(市)和通州区都实行了这一制度。主要做法是:对有经营资质、有相关技术人员、有安全防护措施、有健全规章制度的经营单位,发放高毒农药经营证,对高毒农药实行可追溯管理,从源头上控制高毒农药的使用。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农畜产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对违法添加和使用各种有毒有害物质行为持续保持严打态势,高毒农药、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使用秩序得到规范。2011年,全市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共检查规模养殖场41480个次,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企业9257个次,生鲜乳收购站及规模养殖户50个次;抽检“瘦肉精”样品33651份,合格率100%;今年抽检样品21000份,合格率100%。今年,我委还联合有关执法部门开展了高毒农药查禁和饲料市场整治等专项行动,1-6月份,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2988人次,检查企业(经营业主)1443个次,查处问题28起,涉及金额26.76万元,责令整改4起,立案查处10起;抽检样品9097个,检测不合格61个;不合格产品退市2550公斤。

  三是积极开展质量检测监控。市农检中心主要承担以下检测工作:市级蔬菜水果农残例行监测、市食品安全动态农产品质量监测、省级蔬菜农残异地例行监测、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和产品申报认定检测、已认定“三品”监督抽检、农产品风险预警监测、企事业单位的委托检验以及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调查等任务。市畜产品检测中心主要开展以下监测: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包括畜禽产品药物残留及违禁药物监测和生鲜牛乳中违禁药物监测;“三品”认证有效期内的畜牧业产品专项监督抽查;市食安委交办的定期监测任务;以及省交办的风险预警监测任务。市农、畜产品检测中心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自我加压,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任务。近几年,我市在全省率先进行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点建设,今年除了选择部分规模基地进行监控外,新增了6个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示范镇,有7个乡镇列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镇建设项目。在全市规模养殖场针对饲料、防疫等重点环节进行全面监管,大力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四是切实加强疫病防控。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全市各级动物防疫机构紧紧围绕重大动物疫情“力争不发生,确保不流行”的工作目标,严格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建立稳定的动物疫病防治投入机制,健全稳定村级防疫员队伍,强化落实各项疫病防控措施,认真组织实施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猪链球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基础免疫工作,确保防疫密度达到100%,有效保护率在80%以上。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切实加强生猪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规范动物检疫程序,坚决打击在生猪养殖、收购、贩运、加工等环节的违法行为,确保生猪及其产品质量安全。我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一直保持全省领先,2009至2011年我市产地检疫用证量全省第一,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兽药饲料工作先进集体。

  五是大力开展“三品”认证。截止去年底,全市“三品”有效数达1259个,位居全省第三,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110个(全省第二)、绿色食品112个。全市累计“三品”基地面积542万亩,列全省第四位;三品”基地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77.5%。海门山羊肉和海门黄鸡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通过认定。2011年,海安县通过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面积达50.83万亩,如东县通过了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县验收,海门市被列为2011年全国农业标准化创建示范县。

  在蔬菜、生猪生产中,目前遇到的主要矛盾和困难有:农田基础设施还较薄弱,抗灾能力不强;生猪产业发展受到土地等因素制约,新扩建规模养殖场用地难落实;农业生产主体的质量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和监测手段建设有待加强等。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任务

  (一)稳步发展蔬菜生产。

  1.切实加强保供基地建设,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根据市区人口变化情况,及时提出调整市区蔬菜保供基地数量建议,对因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占用保供基地的,实施年度跟踪,按期调整补充;稳步发展市辖区蔬菜保供基地,力争保持每年20%的增幅。更新完善县域蔬菜保供基地,将规模大、管理好、品质优的蔬菜基地及时纳入保供建设范围。依托农技推广体系,通过多种方式为基地提供全程技术服务。牢固树立质量观念,严把基地建设和产品质量关,强化对基地生产运行的监测管理,发现问题及早处置。

  2.突出发展设施蔬菜,建设现代蔬菜园区。以设施蔬菜为突破口,按照物资装备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产品质量优质化、农业服务社会化、生产环境优美和生态良性化要求,建设一批现代蔬菜产业园区。到2015年末全市设施蔬菜面积力争达到110万亩。并进一步优化茬口布局和品种结构,重点发展设施蔬菜。

  3.推广蔬菜科技新成果,加强蔬菜质量建设。加快蔬菜种苗研发和种苗基地建设,推广应用设施高效栽培技术、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新型农膜和蔬菜机械,提高蔬菜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充分利用沿海、沿江生态条件好的地区,扩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在基地推行建立田间档案和质量控制操作规范,建立分工合理的蔬菜检测机构,加快质量安全基地准出制度建设。建立蔬菜标准园建设规范及管理制度,在创建省级蔬菜标准园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本地蔬菜产品生产标准,创造条件推进市级蔬菜标准园建设。

  4.探索蔬菜生产新体制,创新蔬菜产业经营机制。积极推进蔬菜生产产业化经营,推动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力推进蔬菜产销对接,开展多种形式的“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和“社区对接”,积极举办各类展示展销活动,鼓励合作组织在大中城市设立专供直销点,搭建蔬菜产销衔接平台。畅通流通渠道,提高蔬菜生产效益。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扩大订单生产的比重,推动产销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

  (二)不断提升生猪生产水平。

  1.完善扶持政策,推进养殖规模化。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逐步完善相关扶持政策,通过财政资金引导,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投入力度,加速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升生猪规模养殖水平,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按照“种养结合、适度规模、循环发展”要求,引导发展以标准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到2015年,全市生猪饲养量稳定在610万头,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以上。全市新扩建50个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全面提升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水平。

  2.提升监管能力,推进质量安全化。进一步健全动物防疫责任体系,完善免疫制度,确保全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继续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加快建立健全贯通市、县和乡镇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立起上下联动的监管网络。切实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兽药、饲料等畜牧业投入品的综合整治和监管力度,强化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存储等场所的检疫监管工作,督促企业建立生产记录,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到2015年,全市建成250个生猪质量安全示范创建企业。

  3.加速转型升级,推进生产科技化。坚持用先进的技术和物质装备武装生猪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积极推广标准化养殖、疫病综合防控、粪污资源化利用、信息化管理等先进实用技术,全面提升生猪产业科技水平。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畜禽良种化、动物防疫规范、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新型合作经营模式、畜产品质量安全等六项创建活动。到今年底,全市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37%,力争大中型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4.创新管理机制,推进经营产业化。加快发展畜产品分级、保鲜、屠宰、加工、贮运和连锁销售,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优势企业和著名品牌,提升生猪产业化经营水平。引导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发展自繁、自养、自宰、自销,加快产业前伸后延,培育一批有标准化养殖基地、有屠宰加工厂、有产品销售网络、有自有品牌、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 “五有”生猪产业化经营示范企业。

  (三)切实加强质量安全建设。

   1.切实推进体系建设。一方面,扎实推进镇(乡)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做到机构设置到位、人员岗位到位、职责任务到位、基本设施到位、工作机制到位,切实做到监管工作重心下移,监测工作重心前移。另一方面,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逐步构建以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为龙头,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站)为骨干,乡镇速测速检和企业、基地自律自主检测为基础的市、县、镇(乡)、企业(基地)四级检验检测网络。

   2.切实做好投入品监管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投入品质量监管制度,以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农药、兽药和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为重点,继续开展声势浩大的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依法严厉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和有毒有害农产品的违法行为。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从源头上控制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流入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品种,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管理制度,做好“三品”产地环境的检测工作。

   3.切实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一方面,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增强标准的配套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加快推广和使用现有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组织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意识,力争创建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切实加大“三品一标”监管力度。指导生产企业(基地)建立健全生产档案、完善管理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规范“三品”包装标识,严厉打击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推进农产品优质优价。

   4.切实完善质量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监测预警机制,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定点跟踪监测,开展问题隐患的调查摸底,及时发出质量安全预警信息。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分析,相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加强舆情监控,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动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依法组织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代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关心指导下,我市以蔬菜、生猪等为主的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质量水平逐步上升,保障了市场供应和消费安全。对市人大各位领导、各位委员代表多年来的支持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我们将以此次审议为契机,进一步查找问题和不足,高标准定位,务实性操作,确保全市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指正。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