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引进南通转型升级领军人才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12-02-06  字体:[ ]

——2011年12月29日在南通市第十三届

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

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  李水林

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安排,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关于大力引进南通转型升级领军人才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打造创新型城市的灵魂。南通未来发展的决定要素在于科技和人才。南通的快速发展更需要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市党代会之后,我们围绕区域率先基本现代化、推进“八项工程”、实现“八个领先”、打造“一中心三城市”的定位和要求,对近几年来区域转型升级领军人才工作作了回顾与展望,对沿海(江)重点乡镇和开发园区作了认真调研。同时,梳理了若干问题进行分析研判,重点就下一步的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开发工作提出一些对策措施。

  一、我市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基本现状

   (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近几年来,我市坚持以门槛低、政策优、力度大、环境佳、服务好和国际化程度较高为工作目标,推进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一些新的走势。

  1.创新创业领军领军人才加速集聚。近两年,全市共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近300人。其中,引进国家“千人计划”资助对象8人(团队);省“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资助对象86人(团队);47人当选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对象,列全省第二;32人入选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资助对象,处于全省第一方阵。有31人获市区引进工程技术关键人才资助,53人(团队)获第一、二批“江海英才引进计划”资助(备注:市区第三批江海英才计划已经申报汇总,申报人数50人,正待专家技术评审)。

  2.领军人才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我市是全省确定的首批“人才特区”试点区域之一。近几年人才环境逐步建优,人才综合竞争力逐步增强。新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9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6家、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4家、企业院士工作站38家、国家和省级科技创业园24家、省级留学园3家、船舶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基地1家、国家和省级引智示范基地7家,载体集聚的高层次人才数达20000人以上,常年在通服务的外国专家已达3000人。在各类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申报中,我市共有157名人才(团队)获上级资助超过1亿元。

  (二)领军人才工作的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我市坚持党管人才,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整体联动,致力于推动人才工作支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初步形成了人才、科技、产业共兴的良好局面。

  1.政策体系初步构建。市委、市政府着眼桥港时代跨越发展的新要求,2009年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通委发[2009]5号)、《关于实施江海英才计划的意见》(通委发[2009]6号)等项大政策,2010年又出台了《江海英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等4个配套政策办法,今年又相继出台了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特定待遇、引才荐才奖励等若干配套办法,全面启动实施江海英才引进计划。为解决体制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养老保险待遇,市人社局今年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南通市高层次人才储备工作试行办法》,帮助在企业工作的高层次领军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2.引领作用日益彰显。各类人才的加速集聚,有力促进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增添了动力。中远船务有限公司引进的徐秀龙团队,是省“双创”人才计划和市“工程技术关键人才”资助对象,其自主研发的“SEVAN650圆筒型超深海钻井储油平台研发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列入江苏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今年又喜获省、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公司建有江苏省海洋钻井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2个企业创新平台,是目前为止我国第一个研究海洋工程钻井平台装备的省级中心。2010年,企业被批准设立江苏省(中远船务)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南通中集罐式储运设备有限公司从上海交通大学引进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的王坤博士,获市引进工程技术关键人才,所研究的“高新形成真空及维持技术”、“阻热支撑结构技术”、“无损贮存技术”等项目和产品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技术突破。由她发明的“组合式支撑吸附装置”,将吸附装置与内外容器的支撑结构巧妙结构,增强了低温控制效果,增加了罐体的承载量,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已作为“西气东输”工程的必要补充,成为能源气体从产地经中转站至最终用户间的主要运输纽带。引进一个领军人才,不仅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而且还帮助企业克服了世界性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该项目实施两年来,累计完成销售2237台,实现销售4.53亿元,缴纳税收1510万元,实现净利润6160万元,创汇3447万美元。中远船务、中远川崎、南通中集、大唐吕四电厂、中天科技光纤、普力马弹性体、库博新材料,南通联亚药业等一批公司,依托工程技术关键人才和江海英才等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分别在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领域,将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高层次领军人才促进转型升级、引领产业发展态势日渐明显。据统计,2007—2009年期间,我市获得国家、省和市资助的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共取得发明专利345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39篇,EI收录论文336篇;共在通创业投资11.15亿元,带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14.17亿元,累计实现销售144.27亿元,创造利税23.74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0-2011年统计数据正在汇总过程中,部分迹象表明,所有指标将进一步提升。

  3.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人才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市本级人才专项资金由2007年的1000万元增至5000万元,2010年市、县两级财政性人才工作专项资金总量达2.6亿元,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全市已建成人才公寓20万平方米,正在开工建设人才公寓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进一步加大优秀人才表彰奖励力度,持续多年组织“科技兴市功臣”、“三名”人物(名企、名品、名人)评选,去年对首届2名江海杰出英才奖、3名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3名高技能人才成就奖获奖对象分别给予每人100万元、20万元、10万元重奖,奖励力度创全省新高,有效地激发了领军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

  4.人才载体加速布局。积极推进科技产业园区建设,苏通科技产业园、通州锡通产业园、港闸区市北高新科技园、启东外高桥工业园等一批科技产业园布阵沿江沿海,全市建成各类工业集中区43家,成为承载重大产业、集聚高端领军人才的重要平台。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高层次领军人才创业技术平台建设,全市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64家,拥有孵化面积261.82万平方米,比上年新增46.58万平方。非政府投资建设的科技企业孵化器44家,占总数的近70%;孵化面积117.4万平方米,占总量的45%,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的人才载体建设机制逐步形成。在建成的6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共有孵化企业1705家,其中:有5名以上专职硕士创办企业14家,获省“双创”人才资助的人才创办企业10家,市“江海英才计划”资助人才创办企业6家,获国家“千人计划”资助人才创办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获软件认证企业31家。现有从业人员24558人,其中回国留学人员118人,硕士博士高学历人才551人,本科学历人才11380人,本科以上人才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8.58%。仅2011年10月就新增入园企业152家,新增毕业企业20家。

  全速加快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载体建设,全市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8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各1家,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含分站)29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6家,院士工作站3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4家,省重大研发机构4家,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3家,为广大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

  5.品牌效应逐步显现。积极组织各种活动诚揽英才,展示南通爱才重才的良好环境,加快人才强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近年来,先后组织了“工程院院士南通行”、“市领导走进上海交大”、“市领导清华校园行”、“百名博导南通行”、“百名海外博士南通行”等系列活动,推介南通的引才政策,加强与各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的合作,广泛吸引海内外的人才加盟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市领导清华校园行”活动结束后,清华同方投资30亿元并配备强大的领军人才技术团队在南通建成LED半导体产业基地。“市领导走进上海交大”活动开展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在南通建立了“江苏船舶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着力培养全市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集团急需的科研管理人才,仅去年就为中远钢结构、熔盛重工、南通中集等大型企业培养了近百人,为我市打造世界级“船谷”提供高层次人才保障。连续11年的“高洽会”(2011年改为“首届江海英才创业周”活动)吸引了诸多海外英才来通创业发展。今年申请参加2011’江苏南通首届江海英才创业周活动的海外留学人员达到800多名,是去年申请参会人员总量的6倍,最终经筛选参会对象达到200多人,创历史新高,达成在通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和项目数也史无前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进步,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工作的层次和水平还不高,与苏南等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与区域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尤其是面对“基本现代化”、“八个领先”和“一中心三城市”的新定位、新目标和新要求,我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开发工作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亟待确立。一些部门和单位对人才工作的重视仍停留在口头上,重物质投入轻人才投入、重招商引资轻招才引智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以资金规模选择发展项目和考核经济工作业绩的评价体系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对人才投资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科技创新的风险承受力,乐见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亟待培育。企业对人才和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2009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1.6%,列全省第8;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0.74%,列全省第7,规模以上企业平均研发经费60.18万元,低于全省94万元的平均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产品研发上还基本停留在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同类产品的模仿复制上。以2010年为例,全市企业专利申请量为15104件,占申请总量的比重仅为39.0%,比苏州85.9%低近47个百分点,比全省52.0%的平均水平低14.3个百分点;特别在授权发明专利上,全市企业共有176件,列沿江八市第6位,仅为苏州的1/6,南京和无锡的1/4,常州的1/2。

   2.高端和技能型实用人才缺口较大。目前,我市每万人中拥有人才数为951人,在全省列第8位,对照人才强市的指标(1400人/万人)存在重大差距;高层次人才数为3.06万人,位列全省第五,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匹配。

    每万人中研发人员数以及两院院士、突贡专家、特贴专家以及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和省“双创”计划资助对象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指标均大大低于苏州、无锡水平。

   全市846名“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中,企业仅213名,占比25%。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创新创业人才严重不足,尤其缺乏像无锡尚德的施正荣、熔盛重工的陈强这样科技创新和产业带动能力突出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人才队伍建设仍然面临着扩量提质的双重压力。

  南通市是基础教育大市,每年被国家985、211高校录取的学生数名列全国前茅,但毕业后回通就业数仅占三成左右。与此同时,在沿海(江)重点乡镇、镇区合一以后,摊子大了,人变多了,但“万金油”干部居多,从事规划、建设、产业、外经等专门人才严重匮乏,已具备一定成熟度的园区“招工难”、“用工荒”的矛盾业已显现。预计今后3-5年内,全市各类园区的实用技能人才缺口每年将高达数万人之多。

   3.干事创业的引才平台相对羸弱。一流的平台是人才集聚和发展的基础条件,“筑巢引凤”是区域人才竞争的重要经验。据统计,苏州引进的196名省“双创”人才中,一半由工业园区和高新区引进;无锡160名省“双创”人才中,仅无锡新区就引进47名;泰州84名“双创”人才中,50名来自泰州医药城,占比高达59.5%。目前,随着苏通科技产业园、锡通科技园、沿海(江)重点乡镇园区等一批产业园的陆续开发,我市人才载体建设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但总的来看,我市人才载体层次还比较低,科技企业孵化器个体规模偏小,区域分布偏散,重点专业研发机构数量偏少;科技产业园区产业特色不够鲜明,同业人才集聚效应未能有效形成和放大,与引才平台相应的另一个现实矛盾是各类园区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的配套设施和集成服务均不到位。

   4.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有待完善。无锡从2005年开始启动“530”人才计划,目前不仅形成了包括“后530”、“泛530”在内的完整人才政策体系,而且建设了“530”创业大厦,成立了“530”人才创业服务中心、项目促进中心,为创业领军人才提供系列化、“一站式”服务。相对而言,我市江海英才计划启动较晚,虽然加大了对引进人才的资助力度,对初创期科技企业和新引进人才给予必要支持,但政策体系仍不够完善,包括人才中介服务、风险投资服务、员工培训服务、技术支撑服务等在内的系列化、集成化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目前全市尚无一家以高层次人才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猎头”公司,而同为长三角城市的宁波“猎头”公司多达数十家,其中跨国“猎头”公司就有近10家;全市经省发改委备案的风险投资公司仅7家、担保公司26家,总盘子不到10亿元。而苏州拥有风投、担保公司多达200多家,是全省的50%,这些已成为制约我市人才集聚的重大瓶颈。

  三、人才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框架性思路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基本现代化的历史性新阶段。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进程和效率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和人才的引领与支撑,必须以超常规的思维、力度和举措推进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坚持以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科技引领发展,实现人才集聚与产业转型升级互动并进,充分发挥人才智力、科技创新在区域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

  基于对我市转型升级领军人才工作现状的分析判断,当前和下一步的工作总体上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对既有定位和目标进行再提升,资源和格局进行再整合,平台和方式进行再创新。操作思路上,拟围绕把握“三个层面”,破解“四大难点”总体展开。“三个层面”,即一是放大江海英才计划,将政策重心聚焦于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引进;二是打造人才特别区,构建优于周边城市的投入支持、创(风)投配套、税收优惠、生活保障机制;三是创新和集成人才服务体系,重点在“集成”、“全程”和“保姆式”服务上形成高效、管用的人才服务体系及模式。“四大难点”也是重点和关键所在,即“推动升温提速、开发独特资源、打造比较优势、重构工作格局”,进而通过打造特别政策、特别机制、特别环境,经过3-5年的努力,把南通建成全省乃至长三角城市中的人才高地。

  人才工作具体定位是,人才资源总量尤其是紧缺高层次人才数与区域经济规模相匹配,人才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人才科技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同频共振,力争在省内实现四个领先,即全市人才总量增幅、双高(高层次和高技能)双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集聚度、引进海外专家智力项目数、人才环境建设全省领先。

  操作方式上,拟项目化管理、工程式推进。重点实施“312人才引进计划。

  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末,力争引进国家千人计划30名,引进100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引进20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和工程技术关键人才(团队)。建成南通人才政策完备、创业环境优雅、园区功能齐全、专业布局合理、创新热情高涨的“人才特别区”。

  (二)重点举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无锡“530”计划和苏州的“姑苏计划”起点早、气势大、效果好,颇具借鉴价值,为从总体上推进我市的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开发工作,拟重点强化以下举措:

  1.升温造势,完善政策。动员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必须牢固确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新理念,把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作为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坚定不移地走江海特色的人才强市之路。一是在财政许可的情况下,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对人才科技的投入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二是继续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加大引才宣传力度,动员和有效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力量。三是加大政策指导力度。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以及市级机关各部门间的高效化、网络化联动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建立人才发展资金,形成上下联动、加大匹配、协作共赢的人才投入新模式。

  2.打造优势,构筑平台。一是服务优。进一步完善“江海英才”计划的平台体系和工作机制建设,建立“江海英才”人才创业服务中心和项目促进中心专门机构,拨付专项经费,主动出击,积极为来通创新创业的领军型人才提供申报评审、政策咨询、人才招聘、猎头服务、薪酬设计、财务审计派遣、落户洽谈、项目签约、公司注册等系列服务。二是配套功能全。推广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公寓建设经验,不断加大市及县区科技创业园区和区内配套功能建设力度,人才公寓建设在现有20万平方米规模上,五年内建成数量不低于300万平方米,努力构建和谐、快捷、方便、平安的创业创新环境。突出大院大所引进,加快引进能引领区域发展、支撑产业创新、代表国内一流国际前沿的重大产学研创新平台,力争形成重大产业领域的研发集群优势。三是投融资渠道畅通。大力完善“江海英才”计划的投融资等支撑体系建设,大力引进和鼓励以民资和外资风投机构以及其他形式的风投机构来通,形成以民营和外资风投为主体、政府风投为辅助的多元化风险投入体系。引导企业对从事新产品开发和预研、工程设计、设备改造等技术创新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实行项目承包负责制,并“联效计酬”,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给予重奖。通过技术入股、派送股票、期权等激励方式和优厚待遇,对科技领军人才的创新成果予以回报。四是保障配套好。高层次人才储备中心在全市范围内扩容覆盖,凡符合条件者均可享受不低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

  3.创新服务,集成支持。借鉴无锡做法,政府的定位是“成立之初做保姆、发展之中做导师、成熟之后做保安”,积极探索全方位服务高层次领军人才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努力为创业领军人才和创新领军人才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优质服务。由公安、教育、人社、外事等部门在护照签证、车牌核发、驾照换发、子女上学以及家属就业、人才招聘等方面给予上门服务;工商、税务、海关、商检等部门在企业(项目)办理资金投入、工商税务登记、进出口业务办理等方面实行“一站式”办公,提供“一条龙”服务;定期组织创业领军人才赴海外开展创业培训和省、市组织的创新创业培训,定期进行体检休疗;市人社部门免费为企业招聘人才,每年应需组织专场招聘,选派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江海英才创业企业担任创业助手,协助并帮助创业企业解决相关问题。实施跟踪,全程服务,各有关部门盯紧领军人才项目,服务人才、支持项目、促进成长。

  4.调整格局,强化考核。整合资源、调整机构设置,在全省率先建立人才工作局体制,形成人才工作的大格局。大力度、高频度组团赴境内外高端人才密集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招聘领军人才,不惜重金挖人才、抢领军人才团队。加强督查考核,把人才工作作为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党政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加大工作绩效考核和督查力度,实行一票否决制。把引进领军人才工作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目标考核的核心指标,年中督查,每年进行一次年度考核奖励,考核结果在《南通日报》上进行公示,确保引才工作高质量完成。强化工作责任。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责任制,把引进海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摆上各级党政重要议事日程。全市各级各部门和相关企业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制订引进海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计划实施意见,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本地区、本部门和企业的高层次创新创业、转型升级领军人才引进工作。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