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通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11-08-23  字体:[ ]

张 国 华

201182日)

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各位代表、各位同志: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就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工作总体考虑,以及代表们关心的几个问题,向大家作报告。主要报告两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个方面,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和下半年工作总体考虑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按照市委提出的总体要求和市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牢牢把握主题主线,从紧从早做好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运行平稳、效益较好、转型加快、开发提速、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全面完成“双过半”任务。上半年,全市实现GDP2012.1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7%;实现财政总收入500亿元、增长3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68.4亿元、增长33%;固定资产投资1023.5亿元,增长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4.8亿元,增长16.7%;进出口总额124.9亿美元、增长30.6%,其中,出口85.3亿美元、增长3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88元、增长15.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9007元、增长18%;城镇登记失业率2.77%

  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五个方面:

  1.抓运行,经济保持平稳增长。面对相对偏紧的宏观环境,我们加大经济工作的组织力度,强化目标责任,强化要素保障,强化协调服务,促进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市人代会确定的10个主要经济指标中,上半年有7个指标的增幅高于全省,其中,GDP、一般预算收入、进出口增幅分别高于全省0.3个、1.9个、10.6个百分点。一是农业形势较好。上半年,一产实现增加值122.78亿元,增长3.4%。夏粮总产、单产分别增长2.7%2.2%,实现“八连增”。二是工业增长较稳。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73.65亿元,增长13.2%;运行呈现“利润增幅好于利税增幅、利税增幅好于销售增幅”的格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41.3%)高于利税增幅3个百分点,利税增幅高于销售增幅13.5个百分点。三是服务业发展较快。上半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58.12亿元,增长12.5%,快于GDP增幅0.8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增幅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7个百分点。

  2.抓创新,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深入实施产业升级“三大计划”,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人才集聚,坚持不懈抓好节能减排,转型升级呈现“三升一降”的特点。一是新兴产业占比提升。上半年,海洋工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实现产值972.2亿元、增长31.5%,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2.7%、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升。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505.4亿元、增长30.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5.2%、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三是高效农业占比提升。到6月底,全市高效农业面积达到347.5万亩,占全部耕地的49.6%,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四是能耗水平稳步下降。上半年,全市单位GDP能耗预计下降1%,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9%

  3.抓重点,沿海开发势头良好。围绕沿海开发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年度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大港口、培育大产业、构筑大通道、打造大园区,沿海开发呈现“四个加快”的良好势头。一是港口加快向深水港挺进。上半年,全市港口建设完成投入11亿元。洋口港成功靠泊3LNG船舶,10万吨级石化码头开工建设;吕四港10万吨级挖入式港池开工准备就绪。二是产业加快向临海布局。组织百个亿元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超100亿元的中国化学新材料产业园、超50亿元的新疆广汇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沿海前沿区域。三是通道加快向沿海延伸。上半年完成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近70亿元,崇启大桥已全线贯通,临海高等级公路建设全面铺开,平海公路有望于10月底建成通车,通洋高速、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兴东机场改扩建等都达到或超过序时进度。四是要素加快向园区集聚。苏通科技产业园已落户新兴产业、总部经济等方面超亿美元项目10多个;锡通科技产业园、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正在加快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11个滨海产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新进展。

  4.抓开放,资本要素加速集聚。一是以新批千万美元项目近100个为标志,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突出产业链招商,围绕船舶配套、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先后赴美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地区招商引资,取得了重要成果。上半年,新批超千万美元项目94个,总投资27.9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4.2亿美元,增长40.3%。二是以引进市外民资项目超过2000个为标志,民营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组织开展了“上海百强民企南通行”等专题活动,上半年,引进市外民资项目2019个,注册资本375亿元、增长40.8%。三是以全省江北首家外资银行开业为标志,金融业发展取得新突破。628日,日本名古屋银行南通分行正式开业,成为落户苏中苏北地区首家外资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南通分行开业,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达到33家。同时,上半年,成立了1家科技银行、1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新增通达动力、文峰股份2家上市公司,上市企业总数达到25家。

  5.抓民生,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一是加大财政民生投入。上半年,全市财政用于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92.6亿元、增长39.7%,总量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5.9%、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二是促进城乡居民增收。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同比均提高3.1个百分点。三是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1-6月,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92万人;新农合筹资标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38%17%10%;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再次提高,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四是推进重要民生项目。着力抓好1040项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实行一月一督查,拆迁安置房、农村公路建设等23项超过序时进度,其余17项全部达到序时进度;着力抓好市区总投资超50亿元的30个社会事业重点项目,上半年完成投资9.5亿元。五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大防控等“十大体系”,认真实施社会管理创新26个重点项目,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上半年,全市信访总量下降31%,“八类刑事案件”发案数下降5.3%,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下降26.2%

    总的看,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良好。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比较复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国际环境变化对经济稳定增长的影响值得注意。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还很脆弱、很不平衡。美国经济复苏动力仍然不足,美欧债务危机深化,新兴经济体为应对通胀正在采取紧缩政策。同时,国际资本市场处于动荡期,国际油价波动(目前纽约期货原油价格在95美元左右波动),波罗的海指数低位运行(目前在1300多点左右)。这些情况说明国际市场开拓难度加大、外部需求疲软,再加上要素成本上升、汇率变化等因素,外贸增长受到影响。今年以来,我市出口增速呈现回落态势,6月份增长26.3%,比1月份、3月份分别回落32.2个、46.3个百分点。

   (二)国内宏观环境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值得注意。中央根据形势变化,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需要我们更好地顺应大势、积极作为。最主要的是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房地产走势。国家持续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尽管目前对我市房地产销售没有造成太大影响(上半年,市区普通商品住房销售增长27%),但开发商拿地热情有所下降,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所放缓,由此带来的相关影响将在下半年进一步显现。二是财政增收。房地产走势变化和个人所得税政策调整都对财政增收带来影响。1-6月,市区房地产税收增长15.3%,比市区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低12.9个百分点,由于市区房地产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上半年达到36%,下一步房地产市场波动对财政增收的影响不容忽视。从9月份开始,执行新的个人所得税政策,预计年内会影响全市个人所得税2.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在下半年可能会有所回落。三是价格变动。今年以来,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在高位运行,增幅均在5%以上(1-6月份,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5.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9.5%,影响总指数2.61个百分点;衣着价格上涨7.1%,影响总指数0.58个百分点)。考虑到输入型通胀因素和国内物价走势,预计后期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压力仍然存在,短期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难有较大回落。物价上涨既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影响,又对经济运行带来了影响。

   (三)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值得注意。以前我们主要是跟苏南竞争,现在既要跟苏南竞争,也要跟苏北,甚至中西部地区竞争;同时,现在的竞争是一种全方位的竞争,以前主要看区位条件,现在主要拼新兴产业的发展,区位优势的影响明显减小,更多靠的是发展的实力、靠的是拼抢的力度。大家可能都了解到,目前连云港、盐城在沿海开发上拼劲很足,势头很强,项目上得很快;重庆、成都等中西部地区为了发展新产业,可以说是不计代价、不计成本。这些趋势,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四)要素配置供给偏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值得注意。主要表现为“四个紧”:一是资金紧。上半年,全市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同比少增78亿元,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成本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新的金融工具用得还不够,上半年表外业务只有69亿元;存量资金也用得还不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比只有58.2%,低于全省12.7个百分点。二是劳动力紧。我市属于人口净流出地区,由于人口资源集聚能力不强,技能型人才和普通工人比较缺,中小企业表现更为突出。据对209家重点中小企业的监测,53.6%的企业反映用工有缺口,集中在纺织、轻工、机械这三个行业,结构性用工短缺现象比较明显。三是电力紧。我市今年夏季电网最高负荷可达476万千瓦,缺口在50-100万千瓦之间。四是用地紧。在指标紧和拆迁难的双重影响下,预计我市今年用地缺口在1万亩左右。这“四个紧”已经对我市经济运行带来一定影响,1-6月,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增幅比一季度有所回落,对这些指标的下一步走势需要密切关注。同时,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值得注意。

  在看到困难和挑战的同时,我们更看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首先,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大趋势没有改变,而且出现了越来越注重效率和市场、资本和技术相结合的趋势,这有利于我们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其次,国内的比较优势依然存在,中国政局稳定,金融稳定,产业基础条件比较好,有利于我们集聚国际要素;再次,我市处在桥港新时代,又面临两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的重大机遇,自身的比较优势在不断营造和凸显,迈入了本世纪第二个黄金发展的十年。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科学应对,把握主动,全力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全市上下要按照“加快现代化、再创新辉煌”的战略定位,咬住南通基本实现现代化“两步走”的目标,全力推动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的“八项工程”在南通的有效落实,为全省“两个率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围绕落实省委全委会精神,市委组织开展了重点课题调研,要求以力争“八个领先”为突破口,认真落实“八项工程”,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在调研的基础上,市委召开一系列常委会,专题研究沿海开发、中心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等重大课题,对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这次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审议政府工作,又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下半年,我们将按照市委和这次人大常委会的要求,紧扣主题主线,心无旁骛,狠抓落实,力争全年GDP突破4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超过3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500亿元,进出口总额超过250亿美元,确保完成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1.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是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抓投入、扩内需。一方面,在扩大投资总量的同时,注重优化投资结构,以投资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我们考虑,下半年必须用生产性投资弥补房地产投资可能出现的不足,主要是抓好170个市级重点项目以及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公共事业项目,力争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00亿元以上。另一方面,更好挖掘消费增长潜力,力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00亿元。二是解难题、保要素。主要是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化解好“几个紧”的难题。比如,融资上,积极推动银企对接、推进上市融资,力争全年新增贷款500亿元左右,新上市企业达到5家。特别是票据融资能解决一些重点领域和企业的融资问题,我们将作为下半年金融方面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大力抓好。三是强监控、稳运行。针对工业经济部分指标回落的趋势,继续加强对1443家超亿元企业经营状况的监测,进一步提高经济监测和运行调节水平。针对当前出口形势,指导企业抓订单、拓市场,确保全年出口总额达到170亿美元。

  2.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按照市委“全力推进转型升级工程”的要求,着力抓好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三位一体”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培育新产业。深化产业链研究,找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坚持外向型经济发展与本地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相结合,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抢抓上游高端项目和下游品牌项目,打造更多行业领先的特色产业链,确保全年新兴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二是开发新技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找准技术创新与产业建设、企业发展的结合点,找准创新载体、研发平台建设的着力点,以应用为主体,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上求突破,确保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三是集聚新人才。以人才国际化为方向,深入实施“江海英才”计划,搭建有效的载体和平台,完善育才、引才、聚才、留才工作体系,大力引进和培育建设新城市的“现代人”、引领新产业的“核心人”、服务新人才的“专业人”,力争全年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紧缺型专业人才2000名以上。

  3.强势推进沿海开发。7月份召开的全市沿海开发工作推进会,提出了“奋力领先江苏沿海开发”的总体定位,明确了“两阶段”的工作目标、“六个大”的工作思路和建设“四大体系”的工作重点。“两阶段”目标是:第一阶段,到2012年,实现《南通市沿海开发规划》和《南通市沿海开发行动纲要》提出的沿海开发“第一步”目标,努力开创沿海地区发展新局面;第二阶段,到2015年,努力实现沿海地区跨越发展,使南通成为江苏新的重要增长极。“六个大”是:聚焦大开发,猛攻大投入,突出大招商,构建大载体,强化大统筹,推进大开放。“四大体系”是:基础设施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城镇体系,要素保障体系。按照市委要求,我们将把沿海开发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把可持续开发贯穿沿海开发全过程,进一步聚焦沿海前沿区域,从三个层面抓好落实:一是放大优势促进开发。集中力量、集成要素、集聚资源,放大靠近上海的区位优势,在接轨上海、服务上海、借力上海中实现错位发展、联盟发展;放大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叠加的独特优势,加强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合作;放大产业配套能力强的基础优势,在沿海石化、钢铁、装备制造产业链延伸上取得新突破。二是紧盯项目支撑开发。重点抓好“六个一批”项目,也就是10个重大港口开发建设项目,58个总投资222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23个总投资709亿元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苏通科技产业园、锡通科技产业园等重大载体建设项目,80个总投资439亿元的重点城镇建设项目,4个区域59.4万亩的滩涂围垦项目,在猛攻投资规模大、配套功能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上求突破,力争今年“六个一批”项目完成投入500亿元。三是扩大开放推动开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开放合作,进一步形成国资、外资、民资共同参与沿海开发的格局。瞄准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强化产业招商、基地招商、载体招商,大力引进一批大型央企、跨国公司、知名上市企业和科技型内资企业,抢抓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链条型项目,确保全年注册外资实际到账不少于25亿美元、引进市外民资突破600亿元。

  4.大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大重点工作落实力度,促进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一是进一步提高新型城市化发展水平。突出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关于中心城市建设,在第二部分还要报告,这里不再阐述。关于城镇建设,我们将支持各地实施一批基础支撑型、功能带动型重点项目,加强县(市)城和重点中心镇建设,更好发挥城镇对城乡统筹发展的联结作用。二是进一步创新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以城乡规划一体化为先导,推动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社会管理等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户籍、农村土地使用、股份合作、社会保障、农村金融等重大制度创新,健全完善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三是进一步加快“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新农村建设。按照市委提出的“力争农业产业化发展全省领先”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抓紧制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系列政策意见,确保全年新增高效农(渔)业33万亩以上。切实抓好当前农业生产,力争秋熟丰产丰收。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公路、桥梁等完成年度建设任务。认真落实中央、省部署,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步伐。全力抓好农村道路、河道、绿化、垃圾“四位一体”环境综合整治,力争今年提前完成2011-2012年村级河道疏浚任务,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

   5.切实强化民生保障。根据市委落实民生幸福工程和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的有关要求,以社会建设来推动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确保全年财政民生投入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不低于55%。一是构建社会建设基本框架。围绕省委、省政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药卫生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等“六大体系”的部署,我们正在组织研究这个框架如何去建,配套措施如何跟上去,争取尽快拿出操作性的意见。二是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继续抓好区域供水、公交优先等1040项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确保全面兑现对老百姓的承诺。同时,从老百姓最迫切需要的方面入手,着手梳理出一批新的社会事业项目,着力改善学前教育、社区卫生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等相对薄弱的环节,为老百姓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公共服务。三是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把稳定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一系列措施,重点是加快5万亩蔬菜保供基地建设和市区菜市场升级改造,保证主要农产品、生活必需品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完善价格上涨动态补贴等机制,努力缓解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生活的影响。四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抓好“六大创新”和“十大体系”建设,加快实施社会管理创新26个重点项目,确保全年完成投入60亿元以上;继续完善“五位一体”的群众诉求服务机制,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夯实基层基础,巩固“三项排查”成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个方面,代表们关心的几个问题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感到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这些重点既是事关大局、事关长远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也是代表们非常关心的大事,需要凝聚力量,重点突破,带动全局。这里,着重向大家汇报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发展特色产业。

    一个地区的产业,没有规模就没有支撑力,而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经过多年的努力,南通的产业发展已经进入持续做大规模优势、加速提升特色优势的新阶段。

    这两年,围绕“双倍增、双突破、双提升”的目标要求,市里重点发展六大主导产业板块,去年已经有4个板块(船舶及重装备、能源及其装备制造、石化、纺织服装)的产值突破千亿,到今年底六大板块有望全部成为“千亿级”。优先培育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比较好,上半年产值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6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上,也呈现出“增长较快、投入加大、结构优化、集中度提高”等特点。总的来看,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势头良好,同时,对照市委关于转型升级工程的最新要求,任务还很艰巨。尤其需要更加注重量质并举,把特色产业的“盆景”加快培育成“园林”,推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现在,兄弟城市培育特色产业的手笔都很大,苏南已在发展新兴产业上下足功夫,苏中苏北的其他城市也在奋力拼抢,像苏州的光电、无锡的物联网、泰州的医药、盐城的环保等特色产业都已集聚了一批重大项目。南通要想追赶苏南、继续领跑苏中和沿海,下一步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必须有更大突破。

    我们感到,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转型升级,需要积极顺应区域竞争的新态势,更加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以转变破解制约、以调整寻求出路、以转型培植优势”。重点在三个方面下更大功夫。一是在发展具有南通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更大功夫。我们将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组织实施新兴产业发展跨越计划,强化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通过“十二五”的努力,新兴产业产值达到4000亿元,占全省比重达到10%。二是在放大比较优势增强服务业发展特色上下更大功夫。南通港口、深水岸线很多,江海旅游资源丰富,在发展物流、旅游休闲、文化等服务业上有着相对突出的比较优势,可以依托这些优势,聚焦重点领域,走特色发展道路。通过努力,力争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1%。三是在提升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上下更大功夫。六大主导产业虽然不少是传统产业,但只要转型转得好,同样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关键是找准方向,往特色上转,往高端上转。我们计划到2015年,六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3万亿元。

    在发展特色产业上,我们将着重把握三条:

    1.找准特色产业发展的切入点。一个地区的资源有限,发展产业应该选择最有条件、最有潜力的领域,培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优势。在我市“6+1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里,除了现有的产业特色优势外,还有哪几个可以捏紧拳头去主攻,打造出具有国际水准、体现南通特色的产业来?在六大主导产业里,有哪些领域只要我们再发力攻一攻,就可能实现新突破?在省里确定的“10+6服务业重点领域中,哪几个产业我们的基础条件、资源更好些,更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引领发展的生力军?围绕这些,我们正在组织力量进行研究,想从这几方面入手,进一步理清产业转型的方向,找准产业升级的切入口,然后再把政策配套上去,每年排出计划,集中力量主攻一两个产业,坚持不懈抓上几年,不断取得突破。

    2.构建几条特色鲜明的产业链。这几年,我市在拉长延伸产业链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产业链的前延后伸、高端攀升还有不小潜力。这需要我们在选准特色产业发展突破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产业链研究,聚焦力量,整合资源,更好打造几条行业领先的特色产业链。比如,船舶海工,最迫切的是把配套搞上去,推动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形成更加鲜明的特色竞争优势。我们将着眼于做深做透整个产业链,把造船所需的零部件列出单子来,看看目前本地不能配套的是哪些,供货商又是谁,再想办法登门请他们过来,特别是一些核心部件,包括引擎、导航等设备附加值高、带动力强,需要采取措施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公司落户。我们感到,假如一条船卖出去是10亿,而通过产业链带动产生的产值可能是100亿。如果把船舶海工做到像电脑一样的水平,那么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再比如,纺织服装特别是家纺,着重是进一步向高端发展,我们将突破传统概念,把它与文化、创意、休闲等产业结合起来,不断拉长产业链,加快形成从设计、研发到制造、销售、电子商务一条龙的产业链。还有,现代物流,是我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第一大领域,我们将以服务长三角区域、长江流域为目标,以港口物流为核心,推动业态提升和链条延伸,加速向保税仓储、供应链管理、国际分拨配送等领域拓展,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和通关型、国际化港口物流园,力争通过几年努力,把物流业培育成主导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再有,旅游休闲产业,围绕把旅游建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着力在旅游产业链的六个要素上下功夫。把发展现代旅游、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结合起来,抓好一批景区、度假区、休闲娱乐区建设,推动一批品牌酒店、高星级酒店配套和服务提升,彰显南通的特色美食魅力、文博魅力和水的魅力。通过努力,到2015年,力争全市旅游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的空间很大(去年全国营业收入是3300亿元,但还有上万亿的潜力),而且与区位优势关联度不大,开发区和城市周边功能配套好的产业园,都可以重点发展。目前,我们正在打造“中国呼叫产业城”,下一步,还想把呼叫中心这个“动嘴巴”的进一步做好,再把“动手”、“动机器”、“动脑子”的一个个招来,最终形成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等共同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力争到2015年产值突破500亿元。

    3.打造一批特色产业的新基地。壮大特色产业,需要走专业化、基地化发展的路子。按照产业链布局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可以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企业集聚,带动产业链拉长延伸。现在,我们已有了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将积极推动这些基地转型升级。同时,从实际出发,打造一批新的特色产业基地,更好地促进特色产业集中布局、集群发展。通过努力,争取每个特色产业都有集聚型的基地。弄清特色产业链的主攻领域和环节后,我们将把里面的重点产品落下来,进行基地化布局。比如,新能源里面,我们打造光伏产业基地,需要从切片到发电系统整个产业链来研究产品的布点在哪里?新材料里面,高分子有机材料、碳素材料、合金材料等高端产品,将来的基地在哪里?同一基地里不能搞什么都有的大路货,要形成各自的产品特色。争取每个县(市)区都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我们正在请各县(市)区向市里申报重点发展哪些特色产业基地,然后市里加强统筹,进行确认并提出建设目标,予以优先扶持和考核推动。即使在同一特色板块上,各区域之间也要有所分工、合理布局。争取几个重点区域外资都有特色产业基地。有些特色产业基地就是定向到这些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去招引,名称可以叫日本新材料工业园、台资产业园等等。有的时候需要我们敢于“无中生有”,比如,日本大地震后有些产业要转移出来,我们可以加强定向对接,小分队、多批次到日本招商。我们已把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列为下半年的重点工作,各县(市)区、各个园区,都将排出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明确分步走的目标,并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二)关于增强科技和人才支撑。

    科技和人才是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各位代表十分关心的重点问题。我们充分认识到,过去是产业带动创新,产业集聚人才,而现在是创新支撑产业提升,人才引领产业发展。近些年,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科技和人才支撑显著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去年,我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比2005年提高近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产值增长了6倍。各类人才加速集聚,去年全市拥有人才72万人,比“十五”末增加22万,其中,入选国家“千人计划”6人、省“双创”计划68人;上半年通过举办“江海英才创业周”等活动,又新引进各类人才1.4万人,增长34.5%,其中,列入省“双创”和市“江海英才”计划培养人员136名,是去年同期的两倍。

    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技创新工程”明确,到2015年实现三个“翻一番”(研发投入、研发人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两番”(发明专利授权量、创业投资规模、民营科技企业数);我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对照这些新目标、新要求,与先进城市相比,我们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三个不够”: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不够大,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够强,去年全市规模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只占4.7%;高层次产业人才占比不够高,企业副高职称以上人才占比不足15%。着眼于解决好科技和人才支撑的问题,按照市委“力争区域科技竞争力整体水平江北领先”的要求,正在加大“三个力度”:

  1.加大创新人才建设力度。把集聚高端科技人才作为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的关键举措,不断培植长远发展的战略新优势。

  一是加快引进一批国际化领军人才。发展创新型经济,关键要有一批创新型、领军型高端人才。这方面需要加大力度,像抓招商引资一样,重视招才引智工作;需要解放思想,重金引进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需要营造宽容失败、敢闯敢试的创新氛围。围绕南通产业发展需要,精确定位海内外精英人才,紧盯不放,跟踪争取,努力形成“招引一个领军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壮大一个科技企业,培育一个新兴产业”的良好效应。

  二是创造有利人才集聚的良好环境。主要是给舞台、给政策、给服务。我们将搭建更多能够让人才实现价值的舞台,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园区等创新创业载体汇聚人才,以重大技术项目建设、自主品牌塑造、创新型企业培育等创新实践培养人才。给予人才必要的创业启动资金、科研经费资助、小额贷款和购房补贴等政策扶持,探索以股权配给、期权激励、职称评定、成果奖励、知识产权入股等创新措施,建立人才与资本、技术与贡献相结合的分配导向,让一流人才获得一流回报。创新用人机制,让外来人才“来去自由”。解决好人才的居住、医疗和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为他们提供周到、全面、细致的服务。

  三是培养一支服务创新和人才的干部队伍。我们培养的干部队伍要懂产业、会招商,懂人才、会服务。现在出去招项目、引人才,谈土地、税收的少了,而更多关心上下游产业在哪里,能给他们的产业或科研成果提供多少服务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对产业、对科技等专业知识有一个基本认识,能和人家谈得出个大概来。要懂人才工作规律,把服务做到点子上。

    2.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主要是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上半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4.7亿元,增长66.8%,投入量居全省第四。今后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发挥好财政资金对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确保实现“三个超过”: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对科技和人才的投入超过一般预算支出的3%,全市科技经费增幅超过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超过苏南平均增幅。同时,我们将更加强调投入的导向和绩效,目前正在研究完善科技资金分类扶持办法;更加突出扶优扶强,聚焦资源,重点扶持在产业链里龙头带动作用强的企业。

    二是引导企业持续增加投入。企业是科技投入的主体。这方面,我们要求各地、各部门思想更加解放些,营造宽松环境,只要企业舍得投入,就应该舍得免它的税;只要企业愿意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就应该全力支持,切实把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抵扣、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落实好。这是鸡与蛋的关系,虽然眼前少收了税,但企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高了,将来的回报会更大。

    三是推动科技与金融合作。科技与金融如果结合得好,将会产生很强的爆发力。目前,我市已经初步建立政府、银行、担保、投资公司“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全市注册的科技投融资机构9家,注册资金7亿多元,受托管理资金突破10亿元。但与科技企业成长的需求相比,现有规模还不够。下一步的重点是强化三个方面: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完善科技贷款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科技企业贷款;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开展科技保险、知识产权抵押、科技企业债券等试点。加强国有资本与风投企业合作。创立由国有资本控股的创投、风投母基金,搞出一批创投、风投企业。加强与资本市场合作。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一批科技型、成长型企业上市融资。经过几年努力,力争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型科技投融资体系,建成江苏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

    3.加大创新体系建设力度。总的目标是构建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一是突出应用开发建体系。对一个地区而言,科技研发说到底是为了应用。我们将围绕重点发展的海洋工程、新材料等几个产业领域,突出应用型开发,推动创新体系建设与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二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建体系。重点是引导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体现国家水平的企业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力争5年内年销售5000万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全部建有研发机构,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到300家。同时,支持企业牵头创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前我市牵头成立的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2个、省级有8个)。通过多种措施,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向“490%”努力,也就是90%的科技人才在企业,90%的科技成果在企业,90%的科技投入在企业,90%的发明专利在企业。三是突出开放建体系。我们将针对本地高校和科研机构不多、本土转化的科技成果偏少的现状,走开放式、集聚型、网络化创新道路,突出引进一批大院大所,每年财政拿出2亿元,用于引进至少10个对区域发展有引领、对产业创新有支撑、能够体现国家水平的重大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突出集成一批国内外优质高端创新资源服务南通创新,争取年内再建成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7家,到年底达到36家。

   (三)关于强化产业载体功能。

    载体对产业发展、对转型升级都很重要。通过多年努力,我们打造了一批载体,形成了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11个滨海产业园区和一批跨江、跨区域合作园区,成立了南通科技园和58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当然,对照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的要求,现在载体的档次、特色、配套优势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我们感觉,新一轮资源要素的拼抢,很大程度上已不再是成本的竞争,而是载体的竞争,特别是载体功能的竞争。我们将更加注重完善载体的功能配套,推动各类载体由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变,以一流的载体抢一流的牌,集聚一流的资源。重点是抓好三大类载体建设:

  1.更加重视开发园区载体建设。加大力度、分类推进园区建设,推动园区走错位竞争、产城融合、区镇一体发展的路子。一是突出错位竞争。主要把握三个方面。第一,尽可能把各园区的发展主业错开。各个园区围绕各自的功能定位,深入研究可以优先发展的产业,找准突破口,再到全国甚至全球去招商,大张旗鼓地叫响“主业”,形成各自的主力产业、主打产品。第二,尽可能把不同类型园区的推进思路错开。各园区的产业特色、发展阶段、运作模式不同,推进的思路也各不相同。对国家级、省级开发区,需要不断注入活力,加快转型升级。对正在起步的园区特别是滨海园区,重点是快速集聚人气。对苏通科技产业园、锡通科技产业园等跨江合作园区,在抓紧推进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的同时,将重点转到招引产业项目上来,争取更多合作成果。第三,尽可能把工业园区与服务业集聚区互动发展好。现在,我市已经有了40家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其中省级6家),接下来将按照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要求,实施重点突破,着力提升和培育发展一批重点服务业集聚区,推进服务产业集聚、服务企业集中和服务功能集成,力争到2015年,全市市级以上集聚区突破60家。二是突出产城融合。走产城融合的路子,可以有效解决园区建设中生产与生活功能配套不够的问题,形成园区与城镇功能互补、资源互动的格局,增强园区的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以规划为引领,把城镇作为园区的功能组团来建设,促进产业与城镇融合,使园区不仅成为投资的创业园,也成为生活的宜居城。三是突出区镇一体。我市已经有部分园区和城镇采取了区镇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这是个很好的思路,也是个发展的方向。现在,我们正在着手制定相关实施意见,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

    2.更加重视特殊功能载体建设。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园区等海关特殊功能区建设对我市的开放开发至关重要,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重点。总的设想是重点抓三块:第一块是国家级开发区,目前已有了一个出口加工区,下一步需要加快转型,尽快申报设立综合保税区。有了综合保税区这个平台,将来可以放大效益,覆盖到整个市域,特别是在物流方面,借助港口等资源优势,可以对接上海、服务长江流域和江北地区。比如上海的综合保税区,就把洋山港、外高桥等四大港区全部覆盖进去,形成了整体的资源共享效应。第二块是沿海地区,重点是研究设立自由贸易园区等功能载体,这方面难度很大,需要我们敢想敢干,率先突破。第三块是重点园区,积极推动纳入海关的特殊监管区,以新的功能开发促进竞争力提升。

    3.更加重视创新载体建设。这两年,我市在创新载体建设上有了较大突破,建成了一批科技园区、创新园区。但总体上这些创新载体层次需要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一情况,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培育一批省级以上高新区,引进和培育一批与产业相支撑、与企业相连接的专业化创新载体,提升一批科技园区、创新园区,搭建一批为全市各类企业、园区和人才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我们觉得,科技园区和创新园区,不能什么都搞,而是围绕特色产业搞集中研发,研发成果可以为本地企业所吸收转化,更好服务于重点发展的主力产业。现在,科技部门正在就如何建好这“四个一批”进行研究,下一步将拿出办法,全力推进。

   (四)关于纵深推进沿海开发。

    今年市人代会提出《关于坚持规划领先,强化组织协同,推进南通沿海一体化开发的议案》,很有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对议案的办理,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题召开常务会议进行研究部署,落实推进沿海开发工作的具体举措。下半年,我们将专人跟办、专项督办抓落实,并及时向市人大报告。

沿海开发事关南通今后发展的新空间和竞争力,也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战略机遇。在全市沿海开发工作推进会上,市委丁大卫书记明确要求,南通作为省内沿海经济大市,有责任、有条件领先江苏新一轮沿海开发,率先落实国家、省提出的新一轮沿海开发目标任务,率先构筑江苏沿海新的强劲经济增长极,努力提升在全省江北城市中的首位度和对全省大局的贡献度。现在,我市沿海地区已经进入向纵深开发的关键阶段。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委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市人大议案的办理,研究好、推动好有关重点工作,不断提高沿海地区科学开发、统筹开发和纵深开发水平。主要是坚持“五个突出”:

    1.突出科学论证。一是强化对航道开发的整体研究。多年扎实的科学研究与基础工作为沿海洋口港区、吕四港区航道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现在,通州湾港区开发的前期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综合目前各方面的研究和设想,利用蓝沙洋、小庙洪、三沙洪、黄沙洋等水道,全市沿海未来将形成5条以上主航道。围绕利用这些主航道,全市将实施一批挖入式港池工程,并通过开挖建成一批港池航道。科学处理主航道与港池航道、港池与港池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在继续加快这些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着眼全市沿海整个区域“水道—沙洲”系统的动态稳定,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覆盖全市海域的系统性基础研究成果体系,为推进沿海大规模开发提供支撑和保障。二是强化对港口建设的整体研究。沿海岸线利用的结构、港口功能的定位、码头泊位的性质等都需要在研究好岸线与腹地关系的基础上,放到全市沿海整个区域中来考虑。我们将继续强调“全市沿江沿海一盘棋”,统筹安排和充分利用沿海资源,提高沿海整体开发和全局利用的水平。三是强化对项目布局的整体研究。对于沿海前沿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的科学性,我们将不仅从单个项目来考虑,而且从构建和延伸产业链的角度来系统研究。比如,如东LNG项目,如果从单个项目看,有的专家会有不同意见,但从LNG充分利用和整个产业链建设的角度,这个项目又是科学的、合理的。

    2.突出规划引领。现在,沿海开发规划体系已初步形成,接下来最关键的是把执行规划与完善规划有机结合,在规划引领下,进一步推动沿海前沿区域形成一体化开发、差别化竞争、特色化发展的良好格局。虽然沿海各县(市)区同处在前沿区域,但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基础不同,因此主攻方向上应该各有侧重,选择好各自发展的重点,明确各自的主力产业,坚定不移抓突破。我们将在这方面强化分类指导和推动。

    3.突出江海联动。南通已进入沿江经济带提升与沿海经济带加速崛起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更好地推动江海联动开发,我们将着力优化好两个布局:一是加快优化沿江沿海港区功能布局。充分发挥沿海地区滩涂多、腹地广等综合优势,推动矿石类原材料、液体化工等大宗散货中转运输向沿海转移,使沿江港口向综合性、公用型港区发展,沿海港口向工业性、中转型港区迈进,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现代化江海港群。二是加快优化沿江沿海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强化沿江沿海产业分工协作,积极推动沿江的船舶、海工、化工等产业链条向沿海地区拓展延伸,推动适合在沿海布局的大用地量、大运输量的产业向沿海梯度转移,促进沿江地区产业向高端迈进,加快形成“江海共兴、两翼齐飞”的产业发展格局。

  4.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组织程度,集聚优质要素,都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我们将在巩固已有推进工作的好体制、好机制的基础上,继续在三个方面加大力度,不断增强沿海开发的活力。一是更加有效搭建融资平台。发展的宏观环境越是紧,越是要注重以开放引要素、促开发,越是要重视创新融资机制和金融产品。沿海大开发是大融资、大投资,三年内沿海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投入将分别达到1000亿。围绕钱从哪里来,我们将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多途径解决融资问题。二是更加重视创新合作模式。沿海港口开发选择与谁合作,怎么合作,事关沿海开发全局。在这方面,我们将坚持解放思想,算大账、谋长远,吸引战略投资者落户,借力发展,合作共赢。三是更加严格节能环保准入门槛。绿色开发是实现沿海可持续开发的生命线,我们将突出环保优先,严把能耗和环保准入关,让黄金海岸真正发挥黄金效益,让沿海开发多出精彩、不留遗憾。

    5.突出创造条件争取支持。在省委、省政府下发的《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中,明确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是很现实的“真金白银”,我们正组织相关方面认真研究,确保对接好、利用足。同时,省里文件没有的,我们也在积极创造条件去争取。一是积极争取要素支持。沿海地区不缺土地,但最缺用地指标,没有指标,一寸土地也动不了。在用地上,坐着等是不灵的。我们将动脑筋、想办法,主动研究,多向上沟通汇报,在争取用海指标、海域使用权证办理、海域使用权证换发土地使用证、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二是积极争取便利通关支持。既争取口岸早开放,又争取快通关。围绕建立便捷的监管模式和高效的作业方式,加强与南京海关的沟通;围绕便捷转关、验放卡口衔接等问题,加强与上海海关的沟通。三是积极争取重大项目支持。把已纳入省“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盘子的项目抓紧向前推,力争提早挤进省重大项目联审绿色通道。同时,积极争取一些由国家或省里投资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户。四是积极争取园区升级等政策支持。省里政策已经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沿海省级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在沿海开发的重要节点上新设立一批省级开发区;推动符合条件的沿海开发园区升级扩容,支持苏通科技产业园、启东江海产业园升格为省级开发区,支持设立省级如皋港经济开发区,对洋口港区太阳岛、金牛岛及临港工业区继续实行省集中收入全返奖励政策,等等。对省里明确的这些支持力度很大的政策,我们正组织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抓紧对接,争取充分享受到政策红利。

   (五)关于中心城市建设。

    中心城市建设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之一。这几年,我市中心城市面貌变化很大,大城市格局已经拉开,城市功能明显增强,个性特色更加鲜明,整座城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魅力。同时,对照建设300万人口特大城市和2015年城市化率达到64%的目标,对照周边城市建设的强劲势头,我市城市建设还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对下一步的中心城市建设,市委常委会专门作了研究,明确要求紧紧围绕建设“我国东部沿海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和国内一流的宜居创业城市”的目标,定位要更高、规划要更好、重点要更突出、组织协调推进力度要更大,在“十二五”期间打一场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仗、攻坚仗、漂亮仗,实现中心城市面貌大变样。按照市委要求,我们将围绕大力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功能、服务,在工作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新的背景。当前,中心城市发展主要面临着五大背景:一是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很多城建项目特别是一些标志性、关键性、牵动性的重大工程,起步早不早、快不快,对今后五年的城市建设至关重要,如果因为拆迁、土地指标等原因耽搁下来,会错失很多发展新机遇。二是实施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需要我们拿出新举措。三是落实好“加快现代化、再创新辉煌”的战略定位,要求我们在城市现代化上有新作为。四是城市发展竞争作为生产力、人才和区域资源分配等的综合竞争,很无情、也很复杂,能不能有效应对激烈的城市发展竞争,用好两大国家战略机遇,在区域发展中有更大贡献,对我们来说是个新挑战。五是现在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的新阶段,对城市管理和服务也提出了新要求。

    2.找准工作思路。重点是“四个做”:一是加快做大中心城市。按照市委提出的“江海联动、港城互动、轴向带动”的空间拓展方向,加快推动中心城市由带状向“一核三片”的“T”型城市组团转变,由“临江城市”向“滨江城市”跨越,在扩张规模的同时,提升中心城区集聚功能和辐射能力,力争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突破200平方公里,年均扩展约15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规模达到180万,年均增长约7万人。二是加快做优中心城市。主要是以“一带、七片、三轴、五廊”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以“精致、细腻、有序、协调”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城市景观形象;以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三是加快做特中心城市。主要是塑造好“江风海韵北上海、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城市主题文化特色,传承保护好“一城三镇”的城市空间形态特色,彰显好城市环境风貌特色。四是加快做畅中心城市。整体考虑综合交通体系,以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方向、产业布局。加快构建综合交通格局,争取“十二五”期间启动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形成“一轴一环八射”的快速路系统,提升中心城市道路快捷化水平;加快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大力推行绿色公共交通。围绕“四个做”,我们将强势推进重点区域建设,加快实施“102030”交通畅通工程,加速完善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大力提升城市生态宜居品质,扎实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全面实施“和谐安居”工程。今年主要是聚焦12468个重点城建项目,确保完成既定任务。同时,我们已经启动明年城建项目的编制工作,抓紧做深做透有关项目前期工作,确保项目一确定下来就能在第一时间实施。

    3.强化重点突破。我们将通过强势推进新城区、老城区、北翼新城、通州城区、南翼新城、滨江区域等六个重点区域建设,加快形成“1+5+8三个层次的城市发展格局,就是由老城区和新城区共同形成1个市级中心,并建设北翼新城、观音新城、能达商务区、苏通科技产业园和通州城区等5个二级中心,火车西站、秦灶、老城西片、老城东片、开发区北部、通州城西、通州城南、通州城北等8个三级中心。

    4.抓好关键措施。进一步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做到“繁荣、提升、整合、扩容、解难、服务”六措并举。

    第一,繁荣。主要是新城区。经过前几年大力度推进,新城区现代化的形象已初步显现,总体上人气开始旺起来。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大力度,站在全局高度来推动新城区建设,按照“江海文化现代版、高度浓缩精品版”的定位和“做大做强做靓新城区商务中心”的要求,促进各类要素向新城区集聚。在继续抓好建设外,把更多精力、更多资源放在加快繁荣、形成人气上,发展一批特色服务业,打造一批特色街区。通过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服务经济,让更多人流进来,真正使新城区成为城市新的增长点。

    第二,提升。主要是老城区。老城区的城市建设亮点很多,同时整体水平还需要提高。我们将按照“做优做精做特老城区环濠河商业中心”的要求,既注重局部的亮点打造,又注重整体的形象提升(特别是六桥之内的核心区,面积不太大,需要按照精致化、精细化的标准去建设、管理),使每块区域、每条主干道都能体现出南通城市建设的水平和形象。我们计划分区域、分重点、分阶段,网格式、街坊化去推进,一件接一件去抓,一年接一年去推,争取用五年时间,使老城区的整体形象有个大的提升。

    第三,整合。整合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目的使各个区域、各类资源之间形成“1+12”的聚合效应。现在我们提出的“1+5+8城市布局实际就是一个大范围的整合。同时,在这个布局里面,我们将对重点区域进行整合,进一步强化功能分区,把商业类、金融类、行政类、文化类、体育类等功能相对集聚,使功能板块更清晰。比如,尽快推动五山地区“捏指成拳”,请高手来策划,包括管理体制机制调整、水系路网串接、整体景观设计等问题;对滨江临江和通吕运河区域进行整体规划,通过整合岸线、通道、腹地等资源,加快这两大区域的发展和提升。

    第四,扩容。初步考虑,把中心城市的几大重点板块规划面积由现在的122平方公里扩展到348平方公里。比如,新城区现有规划面积11.4平方公里,我们设想把这一区域向东北扩展成38平方公里,东至宁启铁路,北至通启公路虹桥路洪江路;对观音山与先锋地区整体进行规划改造,打造一个24平方公里的东部新城;北翼新城的火车站以南区域已经基本形成,今后重点将向北扩张,把规划面积增加到26平方公里;开发区作为产业集聚的高地、城市重要的支点,最有条件加快产城融合,我们打算重点推动能达商务区、苏通科技产业园的扩张,目标是争取早日分别达到10平方公里和50平方公里;通州是城市拓展最重要的区域,我们将认真研究,搞好布局。对这些城市功能片区,我们将认真搞好策划和规划。

    第五,解难。现在主要是解决好动迁、用地和融资“三大难题”。⑴动迁上,再难也必须去做。我们将把动迁作为改善民生、优化环境、推动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来做,主要是在进一步完善动迁政策的基础上,坚持阳光动迁、人性化操作,保障被拆迁群众的切实利益,不与民争利;把安置房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加以推进,按照靠近城镇区、开发区、市场区的原则,搞好安置房的规划布点,加快安置房建设,尽可能缩短过渡期,逐步实现提前安置;通过充分发挥基层的作用,特别是村居干部的作用,做好过细工作,确保动迁工作在和谐的环境中推进。⑵用地上,通过向上争取和挖掘潜力等多措并举,满足好中心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⑶融资上,在国家不断收紧银根和加强融资平台管理的情况下,城建资金运作是对我们的考验,需要提高融资水平。我们想对现有的政府融资平台进行一些合理的功能整合、配置,多措并举进行融资,包括发行债券等。

    第六,服务。搞城市建设落脚点是为老百姓服务,必须保障好群众切身利益。我们考虑,近期重点抓好住房保障、公共服务、宜居环境“三大服务”。就住房保障而言,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民生大事,与房地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紧密相连。前一段时间,我们专门作了研究,提出进一步把房地产作为重要产业来发展和培育,把房地产与城市功能区的建设和城市形象的提升结合好,把房地产作为服务老百姓的重要抓手。重点实施好保障性安居工程,确保全年市区拆迁安置房竣工交付200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形成预售5000套,同时,着手启动定销房建设,让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的拆迁户在安置房之外多一种选择;实施好房价稳定工程,巩固上半年调控成果,确保实现“全年市区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涨幅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力争9%以下”的目标;实施好满意家园工程,每年确定一批项目,争取用几年时间,完成对市区1995年以前交付使用,基础设施配套不全、环境质量较差的老小区的综合整治。就公共服务而言,我们将进一步明确从社区、街道到区、市每一个层面的职责,在搞好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构建完善的教育、医疗、文化、商务等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更加注重发挥区、街道、社区的作用,搭建服务载体,创新服务手段,为老百姓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人性化服务。就宜居环境而言,我们将通过优化生态景观、加强市容管理、深化专项整治、提升文化内涵等途径,让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更好。在优化生态景观方面,这几年已经建成濠河生态绿地、滨江公园、园博园等工程,正在建设城市绿谷二期、环保公园等工程,在此基础上,我们考虑更好发挥南通滨江临海、山水兼具的自然生态优势,把城市生态景观进一步做优做美,给市民更多休憩的绿色空间,让我们这个城市成为碧水蓝天、绿意盎然、天人和谐的宜居生态城。在加强城市管理方面,我们已经制定了流动摊贩、建筑垃圾等方面的规范性管理意见,正在研究机动车停放、交通组织等管理的有效办法,下一步将突出重点区域、主要街道和关键节点,扎扎实实地抓好这些措施的落实,推动城市长效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

  总的,我们想通过努力,不断提高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和竞争力,提升中心城市的品位和魅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要求,充分展示城市良好的形象。这样不仅让外市来的人看了有一种美感,留下美好印象,认为南通值得来,而且让市民和从南通走出去的人有一种归属感和荣誉感,认可自己的城市。

    (六)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倍增。

     实施居民收入倍增工程是最大的民生实事。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和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力争五年倍增”的目标,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4万元、2万元。同时,市委围绕落实民生幸福工程,鲜明提出“力争居民收入增长全省领先”,市委常委会研究,把城乡居民收入倍增作为重点调研课题,要求通过调研进一步细化目标,落实举措。按照市委部署,我们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更好解决老百姓的收入问题,我市有着很好的基础和条件。“十一五”期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8.3%和80.2%,基本接近倍增。同时,有三个方面情况需要关注:一是从主体来看,比较困难的是工薪阶层和特殊群体。据对4万多名职工的调查,有56%的职工工资尚未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城乡低保对象等特殊群体大多没有稳定工作,增收比较困难。推动居民收入结构由“宝塔型”向“橄榄型”转变,还需要作出不懈努力。二是从来源来看,突出的问题是增收渠道比较单一,收入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仍然是主要渠道(分别占到62.1%58%),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占比偏小。三是从区域来看,目前的难点在农村,但是当农村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农民增收相对会容易一些,今后城镇职工增收可能会成为新难点,城乡居民收入比将呈现从过去不断扩大,到现在相对稳定,再到将来逐步缩小的趋势。

     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初步研究制定了《关于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的工作意见》,市政府常务会议已经讨论,下一步完善后将提交市委常委会审定。重点是落实好八大增收措施。

     1.产业富民。做强产业、做大“蛋糕”才有机会使群众富起来。一方面,发挥二三产业对居民增收的带动作用。通过把支柱产业做强,让就业的门类更多、行业更多,这样增加工资就有了基础。服务业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去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6%,比2005年提高了6.3个百分点。我们将抓住工业化、城市化加速的机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开辟更广阔的吸纳就业渠道,力争今后五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另一方面,发挥高效农业在农民增收中的基础作用。坚持以高投入带动高产出,确保到2015年,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占比分别达到55%15%。我们测算了一下,今后五年高效农业面积将增加150万亩以上,按260万农村居民计算,人均可增收1000元以上。

     2.创业富民。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富民的重要途径。据人社部门统计,我市1个人创业能够带动5个人就业。强化创业富民,我们将把握三个重点。一是深入推进全民创业。民营经济是“草根经济”、“富民经济”。这几年争创“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累计分别达到42万户、16.5万家。为了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我们正在组织实施“万人创业计划”,鼓励千家万户兴办各类实业,不断发展壮大一批民营经济特色板块。二是以乡镇为单位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老百姓不缺创业的热情,缺的是创业的“本钱、技能和门路”。解决好这三大难题,需要政府的服务体系、政策体系及时配套上去。围绕“给本钱”,上半年,全市19家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30多亿元,下一步将继续做大资金规模、提高贷款额度、拓展服务对象,给创业者更多实实在在的支持。围绕“给技能”,这几年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能、农民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培训,下一步将继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更多的农民到非农领域就业。围绕“给门路”,充分发挥镇、村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作用,探索在每个乡镇建立创业基地,为老百姓创业搭建有效的载体。三是积极鼓励村企挂钩促进创业。这方面,我们正在制定计划,主要想法是推动全市纳税200强、年产值超亿元企业与经济相对薄弱村结对挂钩,在劳务输出、产品加工、项目配套、仓储运输、农副产品配送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培养更多的农村小老板、农民经纪人。

    3.就业富民。就业是城乡居民增收的主渠道。一是强化城乡统筹就业,通过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服务和培训等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城乡充分就业;二是大力推动灵活就业,通过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性措施,鼓励城镇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灵活就业,同时,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等途径,安置城镇“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等特殊群体就业;三是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将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推动效益增长的企业根据工资指导线协商确定职工工资增长幅度,督促经营困难的企业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

    4.物业富民。目前,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革命,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农村资产会出现闲置;同时,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拆迁户一般会有2套以上的住房。可以把多余的“闲财产”变成“活资产”,通过房屋租赁、出售等增加资产性收入。我们感到,住房是富民的重要途径,大有文章可做。比如,农民原来的房子价值只有10万元,通过“双置换”后,可能会变成100万元。在这些方面,我们考虑进一步加大政策推动的力度,包括制定鼓励以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的政策,制定支持和规范拆迁安置房上市交易、出租经营的政策,等等。

    5.投资富民。促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加快财产向资本转化。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把群众手中的闲钱利用好。探索通过“富民合作社”的形式,把农民手中的闲钱集中起来,投入到标准厂房、农贸市场、农家乐等收益稳定的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当上股东、分到红利。同时,继续鼓励发展社区股份合作社。目前,我市有社区股份合作社417家,入社居民9万户,接下来我们打算进一步把政策配套上去,推动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二是把流转的土地利用好。上半年,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9万亩,累计达到178万亩,利用这些土地,目前共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855家、入社农户20多万户。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力度,推动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把农民手中的资金、土地利用好,很重要的是靠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强村才能富民。去年,我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在20万元以下的村还有964个,占总数的57.6%。村级集体经济总体上还需要加快发展,关键是“以地生财、以地聚财”。对此,我们结合落实省委、省政府“四有一责”行动计划,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提出“按征收面积5%左右给村安排发展预留地”。下一步将加大政策落实力度,通过推进“双置换”、实施“万顷良田工程”、加强土地开发和整理等途径,争取更多挂钩增减指标,保证耕地占补平衡,增加集体建设预留地,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明显提高。

    6.保障富民。经过多年持续的努力,我市已经初步构建了“十大类二十二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保障”的目标。今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有三大任务:一是扩量。重点是推动外来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这既是完善保障体系的需要,也是做大养老保险基金总盘子的需要。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新农保的覆盖面。二是提标。通过提高养老、医疗等保障水平,更好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改善群众预期,让他们敢把手里的钱拿出来花。重点是继续提高“两个比例”:一个是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制度范围内医药费报销比例,另一个是新农保参保人员养老金标准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补偿比例。三是并轨。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努力建起“三个衔接机制”,也就是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衔接机制,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机制。

    7.转移支付富民。粮食直补等转移支付的额度虽然不是很大,但这是给老百姓的直接实惠,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很受群众欢迎。“十二五”期间,预计中央、省转移支付的力度会更大。我们将不折不扣落实好上级的惠民政策,确保该到农民手中的钱一分不扣、一分不少。同时,随着我市可用财力的增强,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力向困难群众倾斜。

    8.加强帮扶富民。这几年,我市在帮扶上的力度比较大,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帮扶体系,弱势群体的救助标准逐年提高,农村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贫困户全部脱贫。下一步,我们将立足于推动帮扶从当期向长效转变、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保证困难群众动态脱贫,争取逐步把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人均每天2美元。一是巩固完善现有的帮扶措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确定相应的比例,逐年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众的救助水平。二是增强帮扶的“造血”功能。对帮扶的村和人,既要送钱、送物,更要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帮助开辟致富门路,帮助搞好技能培训,不断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探索新的帮扶举措。我们感到,让弱势群体有稳定收入是脱贫致富的关键。针对这些对象,可以探索向他们赠送一定份额的“富民合作社”干股,让他们能定期分红,长久受益。

    各位组成人员,各位代表!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尽管任务十分艰巨,但是我们充满信心。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落实“八项工程”、力争“八个领先”、加快“两个率先”而不懈努力!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