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通市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13-10-21  字体:[ ]

——2013年9月29日在南通市第十四届

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

市水利局局长   刘新华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我将市水利局在全市村庄环境整治方面所作的工作作一汇报。

  一、政府主导、加大投入,深入持久开展县乡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治理,着力改善农村水环境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有力监督下,我市以规划为龙头,大力实施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和长效管理,进一步提升河道引排畅通、水资源保障和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农村河道面貌显著改善,受到百姓的拥护支持和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农村河道疏浚多年来一直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2006年以来,全市先后投入18.32亿元,疏浚县乡级河道1434条(段),清淤土方1.4亿方。“十一五”期间,全市规划内农村河道基本完成了一个疏浚周期,继2008年海门、如皋通过省级整体验收后,2009年,如东、海安、通州、启东相继通过省级整体验收,我市成为继苏州之后全省第二个全部通过省级整体验收的地级市,全省2008年农村河道疏浚现场会在通召开,取得圆满成功;2011年底,提前一年全面完成2011—2012年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规划任务;2012年,又提前一年实施新一轮农村河道轮浚规划;2013年,全面完成第三轮县乡河道疏浚整治工作。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过程中,逐渐由注重土方量指标向河坡整形绿化、配套建筑物建设、拆坝建桥等综合整治方向转变,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效果不断扩大、形象不断提升。同时,加强水系沟通,推进2442个行政村的水系达标。2011年以来,疏浚村庄河道(塘)12957条(个),完成土方6631.82万方,新建机耕桥6座,更新改造小型水工建筑物1146座,埋设涵洞1506座。为了进一步巩固农村河道疏浚成果,改善农村水环境,我市坚持建管结合,2007年,启动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工作,海安县、海门市率先开展,建立农村河道长效管理保洁公司运行模式,效果良好,在全省有影响,省水利厅多次介绍推广我市“行政推动、健全机构、分级管理、落实资金、完备考核、多元并举、重在实效”的农村河道建管做法和经验。持续的农村河道疏浚及管护,大大提高了河道引排能力和容蓄水平。今年夏季,在遭遇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和干旱情况下,我市内河基本保持正常水位,大小车口泵站均能全天候抽水,确保了工农业生产和广大群众生活用水需要,基本做到大旱有水、大旱无大灾。

  二、创新思路、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取得明显成效,打造生态和谐的农村新环境

  为充分发挥治理农村河道的综合效益,营造人水和谐的农村宜居环境,2010年,我市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全面推行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工作,对农村河道、农路、绿化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四项工作实行一体化综合管理。去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将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工作向纵深推进。通过几年努力,我市基本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全市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工作总体上迈入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农村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目前,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实现了100%无害化焚烧处置,农村河道管护率达到95%以上,农村道路(含农村区域内国、省道)管护保洁责任全部落实到位。省政协主席张连珍、水利部常务副部长鄂竟平、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永忠先后率队来通视察,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完善工作网络,健全管理体制。2010年3月,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及水利局长为副组长,市农办、财政、交通、环保、农林、城管、海洋渔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从各相关部门抽调专人在市水利局设立办公室,集中精力人力抓督查考核。各县(市、区)、乡镇(街办)均成立了党委、政府领导任组长的领导机构及日常办事机构。市、县、乡三级均出台了相关政策、制度,建立专业化管护队伍,落实管护经费,强化督查考核,全市上下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监管网络。

  (二)加大财政投入,拓展筹资渠道。全市明确以市、县财政投入为主、乡镇财政为辅,农村一事一议参与的农村环境长效管理资金投入机制。2010年以来,全市各级投入达12.94亿元,其中市、县两级财政投入达到9.66亿元。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以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主、市场化筹资和依法组织群众参与为辅的良性投入机制。在保证资金投入的同时,加强资金监管,各地均设立农村环境长效管理财政资金专户,所有资金封闭运行,实行县级报账制度,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三)完善管护设备,优化硬件设施。近年来,全市各地修建、增添了大量农村环境管护设施设备。目前,全市已建成日处理能力20吨以上的压缩式垃圾中转站77座、日处理能力600吨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1处、垃圾焚烧发电厂4家,全市农村基本实现每个乡镇建成垃圾中转站和农村污水处理厂各一座;每座垃圾中转站配备2∼3台垃圾压缩机和1∼2辆大型压缩垃圾运输车;每个村(社区)建成1∼2座垃圾房、配备3∼5条垃圾打捞船;每6∼8户居民配备1只垃圾桶;每名保洁员配备1辆保洁车。

  (四)加强队伍建设,科学规范管理。多年来,全市各地不断探索保洁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制定了一系列考核管理制度。目前,全市共配备农村环境保洁员1.26万名,基本达到农村人口每600-800人配备一名保洁员的标准。保洁员队伍基本实现公开择优选用,镇、村两级统一考核,工资实行绩效管理、打卡发放,全员参加保险,并定期参加技能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职责更加明确,分工更为合理,管理更趋规范。

  (五)强化督查考核,严格实行奖惩。三年来,市政府每年均将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工作列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考核重要内容,与评比农村工作先进单位相挂钩。市长效办每月定期、不定期对各县(市)区工作进行明查暗访,编发简报、整改通知书及时通报至市、县两级四套班子领导,严重的问题发整改通知书至相关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市长效办共拍摄视频300多小时、照片2000余张,编发简报45期、整改通知书18份。这些材料均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全市各地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主阵地作用,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工作。通过全方位、全覆盖宣传引导活动,提高农村居民保护环境意识,形成全民动员、全民重视、全面参与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我市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和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这两方面的工作面广量大,基础薄弱,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今后,我们将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以建设生态河道的目标,加大投入,积极开展农村河道轮浚,提高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水平,为村庄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态市建设作出新贡献。

  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