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滨海产业园区建设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 2012-12-18  字体:[ ]

南通市人民政府

(2012年10月30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把沿海开发作为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实现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和主要支撑,沿海地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滨海产业园区作为我市沿海地区产业项目落户发展的主要平台,是着力构建沿海开发新格局、打造科学发展新引擎的重要载体。根据会议安排,就全市滨海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我市滨海园区开发建设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沿海前沿区域共有11家滨海产业园区,其中海安1家、如东3家、市本级1家、海门1家、启东5家,从北往南依次为海安老坝港滨海新区、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南通滨海园区、海门滨海新区、启东吕四港经济开发区、江海产业园、启东滨海工业园、启东圆陀角旅游度假区、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

  (一)发展现状

  1、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一是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我市11个滨海园区总规划面积达到1387平方公里,占全市沿海前沿区域总面积的55%,其中规划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园区有4个,截止目前,我市滨海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48平方公里,占全市滨海园区总规划面积的18%。二是开发层级不断提升。我市大部分滨海园区处于整合提升发展阶段,开发水平和能级不断提高,拥有省级或者参照省级管理的开发区3家。最早建区的启东吕四港经济开发区今年顺利获批省级开发区,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积极创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启东江海产业经济园高水平、高规格打造跨江合作的重要载体和示范平台,南通滨海园区是市本级举全市之力重点打造的一个高能级、高水平开发载体平台,近期申报省级开发区已进入报批程序,远期拟建成国家级开发区。

  2、园区功能逐步完善。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开发投入,全市滨海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得到不断完善,产业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在区内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上,今年1-9月份完成投资超50亿元,已建变电所26座,其中220KVA变电所2座;新建道路总长246公里,比上年增长123%;已有3家园区采取区域供水,其余园区已建自来水厂4座;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实施集中供热,洋口港经济开发区集中供热正在加快建设;已建污水处理厂9家,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2.3万吨。二是在配套服务功能提升上,全市滨海园区走在前列的是启东滨海工业园区、海门滨海新区和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启东滨海工业园配套功能基本完备,海门滨海新区基础设施配套基本结束,正加快生活配套功能建设,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各项配套工程正加快建设。三是在港口码头建设上,作为园区开发建设的龙头,沿海港区已建成码头泊位数6座,其中5万吨级以上3座,建成运营的洋口港10万吨级LNG码头和吕四港大唐电厂5万吨级码头今年1-9月份货物吞吐量已突破1000万吨,东灶港作业区5万吨级通用码头已于今年7月份竣工试运行,洋口港区10万吨级液化码头、吕四港区10万吨级挖入式港池等一批在建码头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进程。南通港东灶港作业区、通州作业区港口总体规划顺利通过交通部评审。四是在交通大通道向海延伸拓展上,已形成了与各大滨海园区集疏运体系相互衔接、相得益彰的交通服务体系。临海高等级公路有效串联起了11家滨海园区,成为展示全市沿海开发成果的最佳窗口,预计2013年底全线可实现通车运行;改写如东无高速公路历史的通洋高速正加快建设;连接市区与南通滨海园区的平海公路东段工程已顺利通车,通州湾快速通道工程正加快推进;海洋铁路已建成通车,改变了南通海港不通铁路的现状。

  3、园区经济不断壮大。各地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突出园区功能定位,培育园区特色产业集群,部分园区主导产业集聚态势明显,园区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今年1-9月份,全市滨海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4亿元,同比增加24.6%。一是产业项目加速集聚。在项目建设上坚持量质并举、以质为先,截止目前,全市滨海园区共入驻规模以上企业369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22家,上市企业16家。在建5000万元以上项目50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99个,已竣工投产项目137个,2011年以来累计完成项目投资558亿元。中化新材料、华峰新材料、广汇能源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振戎能源、台湾中石化等即将开工,恒大、新湖等重特大服务业项目加快推进,宏华、爱德华、润邦海工等一批超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全面投产。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启东滨海工业园、海门滨海新区等3大滨海中小项目集聚区给沿海地区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有效积聚了人气,拉动了就业,今年1-9月份3大园区应税销售总额同比增幅超65 %。二是产业特色日益明显。目前,在沿海前沿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长廊隐然出现,形成了以石油化工、能源、临港工业和综合物流为产业定位的洋口、吕四板块,产出效益逐步显现;以海工装备、海洋食品、新兴产业、滨海商贸居住为产业定位的南通滨海、海门滨海板块,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加快;以中小企业集聚为特色的启东滨海工业园、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板块,加快形成产业体系,其中启东滨海工业园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精密机械、电子电器、船配汽配四大支柱产业,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化工医药产业;以“打造世界一流海洋装备产业基地”为目标的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发展态势喜人;以特色高效农业、滨海旅游、主题地产为产业定位的海安老坝港、如东沿海旅游、启东圆陀角板块,品牌逐步打响。三是产出效益日益增长。今年以来,全市滨海产业园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效投入,投资拉动效应逐步显现,起步较早的一些园区已开始全面出形象、出效益,经济发展贡献份额增势明显。1-9月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7亿元、财政总收入22亿元,应税销售总额突破260亿元,增幅超过26%,其中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启东海工船舶园、启东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等3家滨海园区应税销售均突破50亿元,启东滨海工业园也达到24.4亿元、同比增幅达41%。

  4、园区体制日益完善。一是区镇合一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去年9月以来,全市沿海重点中心镇区镇合一管理体制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有6个区镇实行区镇合一管理模式,机构合一到位,其余2个正在规划研究和准备实施阶段。目前,市沿海办正在加快起草《沿海前沿区域重点中心镇区镇融合发展升级考核办法》,通过考核,实现园区职级提升和机构升格。二是融资能力稳步提升。全市滨海园区融资平台建设更加规范、成熟,融资手段更加丰富,融资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全市滨海园区共有融资平台17个,注册资金总额超过50亿元,2011年以来融资总量达到61.3亿元。市本级注册资本30亿元的南通沿海开发集团成立运行,成立南通滨海园区控股公司、港口开发公司等5个专项子公司,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二)推进举措

  一是抓规划统筹。编制实施了《南通沿海开发规划》、《南通市海洋功能区划》、《南通港洋口港区、吕四港区总体规划》、《南通市沿海滩涂围垦及开发利用规划》及《通州湾区域综合开发战略规划》等各类规划,对沿海地区开发建设和空间布局进行刚性约束和控制。按照整合提升、深化研究、前瞻引领、功能特色的原则,委托编制《南通市沿海前沿区域城镇与港区发展规划》,统筹港口、园区和城镇建设。按照“优江拓海”的思路,开展了沿海前沿区域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研究,进一步统筹完善区域布局总体规划。按照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形成合力打造南通组合大港的目标,开始委托对《南通港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同时,加强对重点区镇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临海高等级公路两侧尤其是向海一侧的空间布局规划统筹和管控。适时启动了铁路网、高速路网、港口、快速路网规划、轨道交通网和内河航道网等总体规划修编完善工作。

  二是抓项目推进。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交办制、联席会议制、研究会办制、领导挂钩制、考核督查制等推进机制。细化分解《南通市沿海开发年度重点工作责任分解表》、《南通市沿海开发年度重大项目计划表》,重点梳理了需要突破审批瓶颈的46个重大项目以及需要向上争取的政策37件和争取要素的32项重大事项,把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地、各部门,并实行定期督办。每月召开一次沿海开发工作例会、每二个月召开一次滨海园区现场交流会、每季度一次项目督查,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由挂钩市领导牵头负责组织推进相关项目。起草《全市滨海园区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在综合绩效考核中增加重大项目推进考核权重,激励重大项目快速推进。

  三是抓机制创新。一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在全省率先利用围垦滩涂海域权抵押贷款,采用海域使用权证作价入股、利用滩涂资源建立融资平台、以国资大项目带动基础设施开发,其中洋口港采用海域使用权证作价入股吸引香港保华集团合资开发建设,吕四港吸引大唐电厂带动港口开发和航道建设,有效缓解沿海开发“融资难”。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调研借鉴南通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工作意见的通知》和《江苏省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暂行办法》,意见和办法为我市全面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创新区镇融合发展体制。出台《南通市沿海前沿地区重点中心镇实行“区镇合一”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沿海8个中心镇与园区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实行区镇合一管理体制,通过下放经济管理权限、优化运行机制,进一步激发园区发展活力,拓展发展空间。三是创新开发模式。开放开发,大力吸引民资、外资、国资等多种资本参与沿海开发,今年以来,滨海园区注册外资额超5亿美元,中石油、中化等一批大型央企、民企已投身南通沿海开发。联动开发,江海联动,统筹考虑沿江沿海产业布局,积极推进市区造船、海工和装备制造等行业向沿海地区转移拓展。市县联动,组建成立南通滨海园区,全面推进通州湾区域综合开发。合作开发,加强与上海、苏南的合作发展、联盟发展,目前沿海已有江海产业园、上海外高桥等一批合作园区;先后组织赴武汉、成都等长江沿线城市开展洽谈、对接活动,积极寻求在港口、物流、产业等方面的合作。

  四是抓要素保障。一是争取用地用海保障。积极向上争取用地用海指标,出台了《关于做好建设用海海域使用权证换发国有土地使用证工作的通知》,努力争取省国土厅对园区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重新修编,积极争取重大项目国家、省土地“点供”指标。2010年以来,全市实施以滨海园区为重点的滩涂围垦面积近32万亩,约占园区规划总面积的15.4%,滩涂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为我市滨海园区极大地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二是支持能级提升。支持和鼓励吕四港经济开发区、洋口港经济开发区等一批符合条件的滨海园区积极申报省级开发区,大力推进南通滨海园区申报省级、国家级开发区及国家级海洋经济示范区、商务部新兴战略产业示范区等各类顶层设计。三是培育特色基地。以培育和推进在全省、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新兴产业特色基地为目标,在沿海地区打造以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新兴产业和以特种船舶、新材料、光通信等十条产业链为特色的自建基地和合作共建基地,鼓励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积极创建国家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特色化学原料药基地,支持启东海工船舶园申报国家级海洋工程建设基地。四是建设特殊功能区。推动沿海地区设立自由贸易园、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等特殊功能载体,把沿海主要载体和重点区域纳入海关特殊监管区。目前,洋口港、吕四港一类口岸开放报批工作正在国家层面流转推进中,力争尽快获批;东灶港码头开放已纳入国家口岸开放计划,有望年底拿到批文。五是加强基础研究。以通州湾区域为试点,加快推动南京水科院物模基地建设,形成通州湾建港条件研究成果,改变以往的基础研究“点多、面少”的局面,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覆盖全市海域的系统性基础研究成果体系。

  (三)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市滨海园区走出了一条具有南通特色发展之路,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但在加快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大园区普遍起步较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发展阶段较不平衡,导致了目前园区管理和发展上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规划统筹力度还需加强。从面上来说,目前覆盖全市沿海地区的港口、产业、城镇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及部分重要节点的控制性规划还未完全到位,市级层面加强沿海地区规划统筹的具体实施方案还未形成。另外,沿海重点区镇的规划深度还不够,区镇合一后的镇区规划、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修编工作速度还较缓,与市、县级上位规划的衔接统筹还要进一步加强。

  二是区镇合一进度还需加快。去年区镇合一意见出台以来,大部分重点中心镇实施了区镇合一管理体制,完成机构的整编合一。就目前区镇合一的运行情况来看,部分已实施区镇合一管理的区镇还处于一个领导、两套班子独立运行的过渡性阶段,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还未下放到位,产城融合发展态势尚未明显形成。

  三是产业集聚效应还需放大。在产业发展定位上,部分沿海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还不够完善,产业定位还不够科学准确,同质化竞争现象还存在;在产业链培育上,新能源、海工装备等产业链部分环节存在规模企业偏少、核心技术不强的问题,产业研发、咨询、设计、检测等方面的服务还不够完善,加上目前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产能过剩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产业集聚难度加大;在重大项目招引上,今年组织了多次专题招商和经贸交流活动,但吸引落户沿海地区的重特大项目还不多,沿海开发中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还要进一步研究;在储备项目推进上,全市沿海地区在手在谈项目数量不少,但真正能落户、转化为实施项目的不多,需要进一步深化推进机制,自我加压,措施加码。

  四是功能配套和要素保障还需提高。由于沿海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城市建设总体上滞后于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港口开发,沿海园区星级酒店、休闲娱乐等配套功能还不足,园区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处于萌芽状态,金融、商务、研发设计、专业物流等行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目前滨海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还较单一,大部分依靠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基础设施投入的巨大需求和财政资金有限的矛盾比较突出。园区具有工程技术、市场运作和港口开发等方面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才稀缺,可以振兴一家企业,带动一片产业,繁荣一座园区的高层次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亟需加大服务沿海开发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二、下步工作思路

  今年沿海开发工作会议上,丁书记提出:“项目集聚看园区,大开发的格局离不开大园区”。滨海产业园区作为沿海开发的主阵地,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功能配置,培育产业特色,提升发展层次,促进园区做大做强、提档升级,使滨海产业园区真正成为市区产业转型升级、沿海产业快速推进的主平台,形成各级各类园区齐头并进、竞相发展的推进格局,在投入产出上,力争2015年末,滨海园区生产总值和投资总量居全省沿海三市第一,着力打造2个300亿级园区板块、5个200亿级园区板块。重点是在“四个更”上下功夫:

  (一)更快进度推进区镇合一、港产城融合。沿海重点区镇实施区镇合一,是为了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扩大管理权限、增强发展活力和加强配套改革,实现区镇管理机构合一只是改革的第一步,在扩大权限、增强活力及配套改革等更深层次方面还需落实到位,因此,下一步对已经实施区镇合一的要尽快实质性启动区镇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产业发展特色和目标,加强城镇功能配套建设;还没有实施区镇合一的地区,加快推进形成重点区镇合一管理方案,先把机构合起来,发展规划先统筹起来。县级层面要积极研究和认真做好相关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工作,确保扩权强区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市级层面加快研究出台区镇加快融合发展的考核办法,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后下发实施。

  (二)更大力度推进园区产业项目集聚。重大项目牵动全局、支撑发展。一是继续加大对重特大项目的招引力度。抓住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机遇,特别是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引进一批标志性、品牌性项目,引导产业向高端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瞄准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猛攻招商,吸引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重特大项目落户沿海。二是持续加快重大项目推进力度。沿海前沿区域76个实施项目要倒排工期,不等不靠,加快推进,年底前要确保一批重点工程竣工,一批重点项目见产出、现成效。对于临海高等级公路等关系全市沿海开发的重大基础性工程,市级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对推进慢、困难多的地段多关注、多支持、多督促,力争明年全省沿海开发会议召开前实现试通车。另外,坚持一手抓当前,一手谋长远,高度重视前期项目推进工作,积极落实项目建设的各项前置条件,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尽快把储备项目转变为实施项目。同时,市级层面尽快开展新的三年推进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三)更高水平统筹协调区镇规划。着眼全市沿海开发全局,突出本地特色,注重港产城发展的统筹协调,做好开展沿海前沿区域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的的专题研究。重点是8个重点中心镇镇区规划、9个滨海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区镇的功能定位、发展重点、产业布局。区镇的总体规划要与市、县的上位规划相协调,使规划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对临海高等级公路两侧尤其是向海一侧的空间布局规划要加强规划统筹和管控,进一步细化沿线园区、重点中心镇的功能分区。

  (四)更新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坚持把要素保障作为沿海地区项目落户的重要竞争力,化解好难题。加快完善基础性配套功能,整体推进路网、水系、电力、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园区的产业承载力。想方设法帮助投资企业解决好设备投入、企业正常运转的各种制约因素,努力确保企业及时投产建设,并尽快达到设计产能,从而实现园区形象与效益双丰收。大力推动园区提档升级,积极争取有条件的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或省级开发区。积极营造有利于产业专业化的投资、科研和居住环境,支持在沿海地区设立保税港区或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全市滨海园区的发展现状喜人,未来发展潜力广阔、前景美好。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市委的总体部署要求,一如既往地接受人大的监督指导,通过全市上下的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必将攻坚克难、全面发展,为实现沿海开发全省领先、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作出应有的贡献。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