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报告
南通市人民政府 朱晋
(2012年10月30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市政府就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继续巩固提升基础教育传统优势的同时,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健全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来抓,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注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各项工作得到长足发展。目前,我市共有各类职业院校37所,其中普通高职院校5所(3所为省属)、成人高职院校2所、五年制高职学校4所(1所为省属)、中等职业学校26所(7所为市属);各类职业院校共有在校学生16.8万人,其中高职5.9万人,中职10.9万人;全市有乡镇社区(成人)教育中心校109所,社区大学(学院)7所,基本形成了高等、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学历教育和各类培训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注重基础建设,着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增强工作合力。2006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在2010年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南通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2年印发的《南通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都在统筹谋划全市教育现代化整体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了职业教育发展,确立了创新发展和提升水平两大战略主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丁大卫书记等市领导亲自关心、直接协调解决商贸学校、体臣卫校迁建及南通高师、紫琅学院升格等事关职业教育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张国华市长高度关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亲自部署对全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市人大、市政协关心支持我市职业教育发展,通过组织专题视察和专项调研,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建言献策、督促检查、加强指导。建立了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分工合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推动职业教育科学有序管理。二是突出资源整合,促进集约发展。推动职教资源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区域延伸,不断促进中职集中发展、高职扩张发展、继续教育持续发展。鼓励职业院校通过合并、重组、搬迁等方式提高办学规模和实力,近十年来全市职业院校由57所整合为37所,其中中职学校由42所整合为26所,职业教育集约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市区顺应发展要求,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及时调整职业教育布局,基本形成青年东路、南通开发区和港闸区三大职业教育板块,南通航院、商贸学校、工贸技校、体臣卫校等院校实现异地新建,技师学院并入南通职大。各县(市)区切实加大投入,通过撤并、重组、新建等方式,整合县域职教资源,建立县级职教中心,形成了“一主、一辅、一特”的办学格局。三是强化政策扶持,改善办学条件。为支持省属的南通航院、商贸学校实施异地迁建,政府将土地级差收入3.25亿元用于扶持学校建设和发展。加大职业院校基础建设投入,投资1.7亿元的南通中专新校区扩建暨实训基地顺利实施,投资2.1亿元的南通工贸技校新校区一期投入使用,投资5.2亿元的体臣卫校异地新建工程抓紧推进;海安、如东两县政府均投资5亿多元新建了7000人以上规模的职教中心。加大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投入,2011、2012年市本级从教育附加资金中安排职业教育专项1.19亿元,重点支持示范性职业学校、品牌专业、精品课程、实训基地建设及师资培训等。与十年前相比,各类职业院校固定资产增加2倍以上,在校生规模增加3倍以上,市区各院校现有校园占地面积4553.2亩,建筑面积162.6万平方米,南通职大、南通纺院、南通航院在校生规模均超过9000人。
(二)注重改革创新,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一是加快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步伐。南通纺院、南通航院进入国家级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南通职大、南通农院成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4所学校列入全国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9所学校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8所学校通过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同时,职业院校升格工作进展良好,紫琅学院升本和南通高师、商贸学校升专列入“十二五”江苏高校设置规划,占全省计划升格数的1/3。二是建立中职高职贯通培养机制。针对高职院校省里调控力度大的情况,积极向上争取挂靠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商贸学校、体臣卫校挂靠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高师、如皋高师挂靠江苏教育学院,南通电大挂靠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加大改革力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以“3(中职)+2(高职)”分段培养学制为基础,逐步建立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机制。我市中高职3+2分段和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两个项目列入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目前,开展中高职“3+2”分段培养牵头高职院校有2所,合作中职学校3所、6个专业。三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试点。认真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地方政府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制定实施试验区建设方案及实施细则,完善支持高职院校发展的合作共建机制,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理事会制度建设,我市的试点工作被推荐为全国教育体制改革先进典型上报教育部。大力推进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工作,如皋、海门成功申报并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创新实验试点,对促进全市职业教育优化发展、打造南通职业教育品牌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十一五”以来,我市职业院校在各项技能大赛中成果颇丰,获得国赛金牌16块、银牌16块,省赛金牌110块、银牌185块。今年在我市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服装设计比赛中,南通纺院学生作品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南通中专获得两块金牌。
(三)注重服务发展,着力发挥职业教育的独特作用。一是服务沿江沿海开发,积极推动市县合作。推动南通职大、南通纺院与海门市合作,加大用地和建设的支持力度,分别在海门滨海和沿江开发区建设产教结合的新园区。海安县政府辟出500亩地支持紫琅学院建设新校区,如皋市政府支持南通电大在如皋港拓展校区,南通经济开发区积极支持南通高师建设新校区。各职业院校围绕南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群,与各地积极开展合作,搭建科技研发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南通纺院建设了江苏省家用纺织品与服装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南通市服装技术创新中心等7个平台;南通职大与南通科技集团合作共建数控机床研究所,与江苏综艺集团共建太阳能光伏研究中心,与南通星辰共建化工新材料研发中心,与南通建工集团共建“华夏建工学院”;南通农院、紫琅学院等高校通过各种平台,组织推荐教师担任行业技术顾问,参与各类培训、咨询、服务等等。二是服务企业人才需要,大力支持校企合作。2010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意见》,建立了南通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鼓励职业院校与规模以上企业加强合作、互惠共赢。各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定向招生、委托培养、订单式培养等合作关系,南通职大成立了振华港机班、国核维科班,由校企双方师资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南通纺院与大生集团合作,建立教学化生产车间;南通航院成为省政府与中国海运集团战略合作伙伴的主要依托单位;南通农院与久发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紫琅学院开办了虹波风电班、国盛机电班等。全市中职学校建立校企合作示范组合100对,最佳组合23对。三是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不断优化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开设专业总计278个,拥有国家重点建设专业、省级品牌(特色)专业62个;中职学校开设高职专业75个,中职专业372个,有省示范专业47个,省品牌(特色)专业21个,基本涵盖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范畴。各院校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围绕建筑、计算机、机械、电子、精细化工和农业等产业设置专业的同时,根据地方新兴产业的需求重点加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物联网等领域的人才培养,积极为南通实施沿海沿江开发战略,打造港口城市、“船谷”基地和“长三角”现代物流业中心培植人才。“十一五”以来,我市职业院校毕业生深受欢迎,就业率连续多年超过95%,对口就业率达到80%,本地就业和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比例达到85%以上,近五年共为我市各行各业输送毕业生11万人,每年为企业培训人员1万人次以上,职业院校已成为我市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同时,大力实施“职教富民”工程,各职业院校、社区教育中心(成人教育中心校)、职业培训机构积极开展企事业单位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创业与实用技术培训以及新市民、退役士兵培训等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活动,每年受益人数超过40万。
二、当前我市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市职业教育近年来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相对基础教育而言,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还属于“短腿”,与“教育之乡”的美誉还不相契合,与苏南等先进地区比也有一定差距。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四个“不相适应”:
一是总体规模与发展目标的定位不相适应。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奋力建设长三角北冀经济中心,是国家沿海开发战略规划和省、市党代会对南通今后发展的目标定位。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强化区位、产业、人才、载体功能、资源要素、开放环境等关键支撑,加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市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总体规模还不大,办学层次也不高,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不相适应。
二是资源布局与做优做强的要求不相适应。近年来我们结合城市建设发展,坚持规划引领、推动资源整合,市区职业教育三大板块组团基本成形,总体布局趋于合理;但各大板块之间,由于学校隶属关系不同,资源共享和重组较难落实,错位发展、做优做强的格局尚未形成。各县(市)区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 “层次低、规模小、布点散”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高职教育亟待拓展推进。此外,各类职业学校实训基地数量不足,设施设备普遍陈旧,做优做强任重道远。
三是办学机制与合作开放的趋势不相适应。深化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扩大教育开放是提高教育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对这两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近年来,苏州、昆山与国际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实现了地方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我市部分职业院校在这方面虽然也作了一些探索,但总体上还没有大的突破,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改革创新与国家要求和发展趋势还不适应。
四是内涵建设与发展转型的实践不相适应。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也是区域间拼抢竞争的关键环节。近几年来,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海洋工程、船舶配套、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速明显。目前,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师资储备,总体上与发展转型的实践要求还不相适应。
三、做优做强我市职业教育的主要打算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继续做优做强职业教育,重点在四个方面力求“新突破”:
一是在提升发展定位上力求新突破。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长三角北冀经济中心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认真贯彻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抓紧研究和完善切合南通实际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围绕加快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实现“苏中率先、江苏一流”的发展目标,成为长三角北翼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实验区。在提升发展定位上,既要注重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不断提高政府部门统筹发展的责任意识,强化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主体意识,调动行业企业合作发展的参与意识;又要注重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切实转变部分家长和学生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营造全社会理解、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是在促进资源优化上力求新突破。按照“统筹兼顾、城乡一体、中高衔接、协调发展”的总体原则,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布局,优化职教资源配置。市区继续完善青年东路、港闸区、南通经济开发区三大职业教育板块,重点建设高职、中职教育组团,实现规模办学、推动集约办学;适应滨海园区开发建设需要,依托现有高职院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打造新的职教园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县(市)继续加快中职教育结构调整,重点办好县级职教中心,高标准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学校。到2015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调整至22所左右,60%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建成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四星级)。结合沿江沿海开发和重点园区建设,加强与本市和外地高职院校的合作,兴办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特色园区和实训基地,实现高职教育新的突破。在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中,注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强化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加强师资、教学设备、实训基地等方面的资源共享,着力打造以骨干院校为龙头、以关联专业为纽带的若干职业教育集团。
三是在推进开放合作上力求新突破。在扩大开放方面,把推进教育国际化作为长久之计,把握教育国际化目标定位,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办学理念和思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教育国际化推动人才国际化;鼓励、推动职业院校与国外知名院校及教育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吸引国内外一流大学在通设立研究院或产学研机构。“十二五”期间,重点高职院校和主要职教板块均要在国际合作办学上取得突破。在加强合作方面,全力支持校地合作,推动南通职大、南通纺院、紫琅学院、南通电大、南通高师等院校在海门、海安、如皋、开发区等地合作建设新校区(园区);积极促进校际合作,打破条块、部门、学校界限,坚持资源共享,鼓励错位发展,推动职业院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师资交流上扬长避短、互通有无,实现合作共赢;深入推进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通过人才合育、教学合作、研发合创、产业合建、资金合股等形式的合作,开发“订单式”课程,探索推行校企一体化办学,形成一批在全省有影响的校企合作示范组合。
四是在强化政府统筹上力求新突破。进一步加强统筹管理,完善政府领导牵头的职教联席会议制度,调整充实成员单位和组成人员,探索设立协调办事机构,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认真落实相关政策规定,完善公共财政预算,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专项扶持资金,加大职业教育运行经费保障和发展建设投入;全面梳理市属高职院校债务,研究制定债务化解办法,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使市属高职院校的债务规模控制在适当范围以内。对省属高职院校的发展建设,在规划管理、要素配置上继续给予倾斜支持。进一步密切上下沟通,加强与国家和省相关方面的对接联系,全力支持紫琅学院申办本科教育,着力帮助商贸高职、南通师范升格组建高等专科学校,积极推进南通职大升本申报工作力度,努力提升南通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和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