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视察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2016-12-05  字体:[ ]

市人大常委会视察调研组

(2016年11月)

       2016年1月,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议案》列为大会议案,交由市政府办理。近一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议案办理工作,成立了由市文广新局、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编办等19个部门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小组,研究制定了议案办理方案,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并多次督查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议案的督办工作,及时建立了议案办理的跟踪督查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为进一步了解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推动议案办理,10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了部分组成人员和人大机关干部分组赴各县(市)、区开展集中视察调研。市人大相关委员会邀请部分人大代表,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多次召开议案办理工作推进会,深入一线开展现场督办,了解议案办理方案的落实情况,加强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跟踪监督,及时了解工作动态,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现将视察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1、政府高度重视,组织领导有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小组健全了一系列工作机制,以《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抓手,围绕近年内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统筹推进载体建设、功能完善、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各县(市)、区也相继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明确相关主体工作职责,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通过一系列建设计划和方案的有效实施,有效动员了社会各方力量,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2、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市、县一批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快速推进,市图书馆新馆按照“省内一流、国内先进”标准建设,已于2015年国庆期间正式投用。伶工学社保护利用工程顺利完工,挂牌“梅兰芳教育基地”,成为我市戏剧文化展示和活动的重要阵地。实施南通博物苑基本陈列更新工程,并正式对外开放。建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将非遗保护工作从全面普查、项目申报、单项保护转向科学保护、整体推进、提升水平迈进。全市“4+1”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确立,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乡镇广电站标准化建设达100%。

      3、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更加丰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批江海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文化江海行”“濠滨夏夜”先后获文化部“群星奖”,环西文化广场、通州市民广场、海安县“欢乐送百姓”荣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活动)”。各类惠民活动、艺术培训、展览展示等公共文化活动,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素质,推动了基层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4、管理运行机制不断创新。市委成立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市政府每年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市政府重点工作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意见则,支持文化事业产业发展。各级政府坚持改革创新,在基础工作有力推进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文化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形成符合地方实际的管理模式,着力提升地方公共文化管理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各项工作的持续开展,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为下一步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很好基础,但与议案提出的最终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区域发展仍不平衡。

     目前,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品供给、文化服务质量等方面能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但由于个别地区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城乡之间、地域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目前,通州区和各县(市)均建有文化馆与图书馆,但主城区的三个区在区级设施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崇川区缺图书馆、开发区缺文化馆和图书馆、港闸区文体中心在建设中。

在基层,部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存在活动设施设备陈旧、面积达标功能不配套、办公用房过多活动场地不足、人员配备不够、服务管理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2、投入机制有待健全。

目前,各县(市、区)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但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公益性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还不高,参与度较低,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式和渠道较少,多途径多渠道共同投入的格局还未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以政府投入为主,市场化程度不高,制约了公共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人才队伍亟待完善。

     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各级文化机构应配备相应数量的文化工作人员,但实际中,部分镇区、村级文化机构没能配齐配全配优文化工作人员,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具有专业能力的中青年文化人才及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文化能人,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身兼数职也较为普遍,难以保证基层文化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还不健全,基层队伍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有待强化,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人才引进渠道相对单一,缺乏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地方还未形成文化人才高地,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本土特色精品偏少。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百姓文化需求持续加大,各地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活动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文化活动品牌逐渐丰富,但有针对性的能满足各地群众需求具有本土特色的“拳头”产品还相对缺乏,地区文化精品偏少,文化品牌效应不强,辐射和带动能力有限,还没有形成地区公共文化活动的整体优势,对外影响力不高,未能形成一些在全省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活动品牌。

     三、几点建议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推进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发展的理念,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传统型向现代型升级。

     1、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使命感。

     各地党委、政府要不断提高对公共文化事业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学习并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具体要求,立足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和不足,尽快出台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文化事业发展规律、符合广大群众期盼的政策文件,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组织领导体系,成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完善由领导小组牵头的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工作机制,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日程,强化组织领导,促进部门联动,列出时间表和路线图,狠抓统筹推进,确保公共文化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2、统筹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坚持完善城乡联动机制和文化资源合理流动、均衡配置原则,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努力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多样化文化需求。一是完善以城带乡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城市文化设施和文化资源优势,适时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促进资源下移、产品下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二是推动区域平衡发展。要整合现有文化资源,通过结对帮扶和精准帮扶,对经济薄弱、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地区提供必要的支援,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水平。三是推行服务手段量身定制。对老年人、残疾人、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等特殊对象要因人而异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

    3、建立稳定持续的多元投入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双轮驱动,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做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行政审批项目,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缓解政府投入压力,激发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等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展服务性文化产业的积极性。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主体合作的新模式,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培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4、强化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使用、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大对基层文化人才和文化志愿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打造一支服务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一是配齐配足配强文化工作人员,尤其是镇区、村一线工作人员,要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有关要求,切实抓好文化工作岗位人员配备,充分发挥文化工作人员的宣传功能、建设功能和服务功能。二是狠抓队伍素质提高,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和人员培训机制,着力打造一批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工作能力突出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文化人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人才的创造才能。三是在基层挑选一批热心文化活动的带头人,培养一批基层文化骨干,做到每个村、社区都有文化活动组织者,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