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江海文化品牌 提升文化惠民能力

来源:南通人大  发布时间: 2012-07-05  字体:[ ]

  ——2012年5月29日在南通市

  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

南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  陈 亮

尊敬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近年来,全市文广新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设施更加完善、队伍更加健全、活动更加新颖、内容更加丰富,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宽服务覆盖面,创新服务形式,切实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和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一、基本情况

  (一)以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2011年文化部和省文化厅提出了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建设要求,我市以此为契机,加快文化惠民向基层延伸。

  一是抓好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工作。大力推进市图书馆新馆建设,确保2013年完工并对外开放。全面推进伶工学社保护利用工程建设,力争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建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将非遗保护工作从全面普查、项目申报、单项保护转向科学保护、整体推进、提升水平迈进。与此同时,县(市)区一批惠及民生、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标志性文化项目正加快建设。如皋市政府投资3亿元,建成建筑面积达3.85万平方米的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规划馆组成的如皋文化广场工程,现已全面对外开放,该工程已经成为如皋的“市民客厅”,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工程,达到国内同类城市一流水平。为推广如皋的先进经验,去年6月,我市在如皋召开了全市文化建设现场会,推广如皋经验。市领导还多次深入乡镇(街道)文化站、广电站及在建的重点文化设施工地考察调研,与基层的同志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文化设施建设的具体情况,要求各地要加快文化载体建设,更好更快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强做大做优。启东、海门、通州、海安、如东等县(市)区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了对重点文化民生工程的建设步伐,一批多功能的文化艺术中心已经或即将开始建设。

  二是巩固基层文化阵地。以创建国家、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第三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全国和省文化先进县复查评比为抓手,全面提升基层文化阵地的整体建设水平。“南通环濠河博物馆群”作为江苏仅有的2个被列入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之一,以其独特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在全国47个项目中独树一帜。在全省11个首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阵列中,我市又占2席,海门、如皋两个地区榜上有名,与苏州比肩。市文化馆等5家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通州等4个县(市)区通过了全国文化先进县的复查。与此同时,我们着眼于基层文化阵地的整合、改善,开展规范化乡镇(街道)文化站创建工作,着力把乡镇(街道)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成为群众文化的活动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地、乡风文明的培育地和知识技能的培训地。通过提升全市文化阵地的规模、标准,为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加强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市级支中心与县级分中心、乡镇和村级基层服务点的建设,尤其是加强城市街道、社区基层服务点的建设,实现网络全覆盖。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市区160个基层服务点的建设任务已经完成。着力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开通南通市公共图书馆电子图书借阅服务,为读者提供130万册的电子图书阅览。数字图书馆仅去年8月19日开通至当年底,发卡1万张。我们还着力提高数字资源的质量,加强对本地特色资源的开发和上传,实现了资源存量每年优化15%的目标任务。开展“利用国家政务外网平台全面推进文化共享工程资源传输体系建设”工作,市和部分县级支中心已接入政务外网。加强与党员远程教育办公室的合作,为“村村通”提供丰富的视频资源和特色数据库。市少儿图书馆网站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改版,开辟了七个栏目,以配乐动漫、图文并茂的方式发布信息,突出健康、快乐的理念,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深受家长和青少年的喜爱。

  四是推进乡镇广播电视服务站规范化建设。针对老广播电视站从管理体制、功能定位到机房设施、网络状况等都不能满足新形势、新要求的现状,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广电站规范化建设,从理顺体制、搞活机制、明确标准、强化服务入手,制定了《南通市乡镇广播电视服务站建设标准》,从管理体制、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房屋建筑规模、设备配备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标准。截至2011年底,全市现有的98个乡镇广电站总用房面积突破5万㎡,其中79个乡镇站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规范化建设比例突破80%。规范化建设的乡镇站全部设有专门服务大厅、呼叫中心、报修专线等共公服务设施,已经成为南通社会主义农农村建设的亮点。

  五是实现全市有线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全市上下以有线电视“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工程为重点,加速建设、完善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大力发展有线电视用户,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十一五”期间,全市年均发展有线电视用户近20万户,发展速度位居全省前列。到2011年底,全市“双入户”用户总数突破110万户,占农村有线电视用户总数的比例达90%,全市“双入户”工程圆满完成。同时,全力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转换,一举建成“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示范城市”。我市农村整转坚持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广大农村居民不仅都能收看到60套以上图像清晰的数字电视节目,而且都能通过数字电视的“阳光政务”、“便民服务”等平台,及时了解掌握政务信息、生活资讯。截至2011年底,全市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突破180万户,整转比例突破95%,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省广电局组织的有线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整转验收,我市成为继苏州之后,全省第二个实现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的城市。

  (二)以更强有力的抓手,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努力创作优秀作品,用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去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由于工作成效显著,市文广新局连续2年获省委宣传部授予的“三下乡”先进单位称号。品牌活动“文化江海行”获文化部颁发的第十五届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类“群星奖”。海门市文广新局获省文化厅授予的“文化民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海门市文广新局主办的“激情江海风”海门市乡镇联动文艺巡演获省“五星工程奖”服务奖。

  一是加大公共文化供给。每年围绕重大事件和事项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去年,完成了“党旗耀江海”全市建党90周年大型专场演出,整台演出汇聚了全市工、农、商、学、兵等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由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参演人员达到6000余人。由于上下努力,各方协同作战,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受到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此外,还组织举办“濠滨夏夜”、“三下乡”、“我们的节日”、“文化江海行”、“静海讲坛”、“红领巾读书征文演讲”等活动。仅今年元旦、春节期间,市文广新局与市委宣传部、文明办联合主办了“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系列活动和“红红火火过大年”等主题活动,全市文化工作者将150余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奉献给广大的人民群众,让老百姓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温馨和幸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为了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百姓参与到活动中来,我们印制了全市文化活动指南,在文化馆、图书馆、更俗剧院等公共场所分发,特别是将活动指南发送到“两会”的现场,收到与会代表的关注和好评。各县(市)区还以“一季一主题”、“月月演”、“周周乐”等活动打出特色文化品牌,以“海陵之夜”、“雉水之夏”、“激情广场”、“宇宙宵夜”、社区文化节等各类广场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搭建“文化夜市”等平台,不仅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还带动了全市村落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以及节会文化的繁荣。在农村,以镇、村级(社区)为主,根据各自的特色和优势,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比赛、农民艺术节,乡镇联动巡演等文化活动,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2011年完成了送戏2850场、送书403192册、送电影12678场的任务。全年全市共组织各类文化活动30656场,参与人数达475.2万人次。

  二是一批群文艺术作品摘金夺银。对全市群众文化精品创作生产进行规划指导,组织群文工作者开展艺术创作,推出反映时代精神、展示先进文化的优秀艺术作品。开展了全市小戏小品、曲艺大赛,全市音乐舞蹈比赛,还积极推荐各类优秀作品参加全国、全省等赛事。广场舞蹈《跳马夫》、情景民歌《海之风》、小话剧《欢庆与建国》获省“五星工程奖”舞台表演类金奖。舞蹈《网祭》、女子相声《变味的旋律》、小品《浪漫的夜》获省“五星工程奖”舞台表演类银奖等。小品《那一瞬间》获“中国戏剧奖”金奖,小品《半夜鸡叫》参加第八届中央电视台电视小品大赛决赛获优秀剧目奖。一大批群众书画作品在各级各类大赛中摘金夺银,提升了群众文化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和创造能力。

  三是组织参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丰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我们在文化部开展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命名工作中,认真组织申报,海安、通州、海门、如东4县(市)区被授予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三)创新服务方式,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按照中央关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改革要求,不断深化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单位的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完善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免费服务。我市的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免费服务项目起步较早,从2006年起我市率先在全省开始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免费开放、免费艺术培训等。前不久,文化部和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对免费开放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路线图清楚,时间表明确,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认真梳理了免费内容和项目,把免费开放的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市文化馆开办了书法、美术、声乐、舞蹈、器乐等26个免费培训项目,有4000多人报名,2150多人成为新学员。其中服务城市新市民、服务未成年人的项目占到50%。为服务好特殊人群,市文化馆还选择了适宜的艺术门类,并且根据特殊情况开展上门服务,使特殊人群也享受到均等的文化权益。目前,市文化馆免费艺术培训项目已经举办十期,惠及普通市民10000多人,由此获得江苏省“五星工程服务奖”。市图书馆进一步优化阵地服务,延长开放时间,扩大开放范围,增加开放内容,以“静海讲坛”等讲座、“南通人著作展”等展览、“红领巾读书征文”活动、“心灵之约”读者联谊活动及网上服务、流动图书点等方式服务读者,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二是积极推进总分馆制。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办馆思路和模式,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技术含量,最大程度地优化和提高我们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图书馆逐步推进总分馆制,与基层服务点逐步推行通借通还。市图书馆和少儿图书馆启动分馆建设,现已完成了界北村等分馆的建设。如东图书馆分设了大豫、岔河、丰利、河口镇4家镇级分馆,并计划在已建成分馆的基础上,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其他各镇的分馆建设目标。图书馆分馆的建立,吸引了大批乡镇读者,切实解决了基层群众看书难的问题,得到了基层读者的广泛赞誉。

  三是实施辅导员进社区服务制度。我们制定了图书馆、文化馆辅导员进社区、下基层服务责任制。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不少于20场,流动展览不低于10次,文化辅导员下基层服务,全年不少于48次。图书馆人员每年下基层不少于50次。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发挥地区龙头馆的组织、指导、协调作用,以主战线、主阵地、主力军来把握工作定位,以时代眼光、全局眼光、长远眼光来谋划工作思路,贴近中心工作,唱响主旋律,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

  四是积极探索管理长效机制。我们对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保障、绩效评价和监督管理机制,发挥基层文化阵地寓教于乐的功能等情况,展开了多次调研。要求各地各单位加强对群文骨干的指导和培训,举办全市基层文化站长、村文化辅导员的技能培训班,切实提高乡镇(街道)文化站长、基层文化骨干的综合业务能力和群文工作水平。组织“江海文化志愿者”开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活动。扶持和发展民间自办文化,使其成为政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四特(特色文化之乡、特色文艺团队、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标兵)”评选,倡导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更广泛地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实现文化的“社会化”。目前,全市有3000余支民间文艺队伍,活跃在社区、乡村。其中的先进团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资金扶助,起到了良好的辐射示范效果。

  (四)以全面构建保护体系为目标,加强非遗保护工作。

  一是努力推进市级规划编制。积极开展“十二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认真组织力量,做好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做好各类申报工作。我市梅庵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代表作”。9个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40个项目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级名录、传承人、传承基地的申报评审工作,正常有序。三是建立项目、传承人、基地保护的规范性文件。在《非遗法》颁布后,我们加强了非遗保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贯彻落实,完善和加大了对项目、传承人、保护基地的保护措施和保障力度。四是推进非遗生态保护。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与崇川区对接,争取到了民博园15年无房租的优惠条件,着力推进非遗展览展示中心“百工坊”、民间艺术专题博物馆、非遗生态园区等专项或综合保护基地建设。指导总体规划的实施推进工作,突出区域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和区域发展特色。五是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我们通过举办大型展览展演和普法宣传,将本地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歌民舞送进校园,举办市首届文化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等活动实施传播,扩大宣传。六是实施非遗走出去工程。组织参加了文化部举办“我们的节日——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第28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暨第七届世界风筝锦标赛,参加了新加坡第十八届“春城洋溢华夏情”文化艺术旅游展、意大利“中国文化年”重要地方交流项目——“茉莉飘香·江苏文化周”、上海世博会等交流活动,向人们展示着南通特色文化自身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使我市的非遗项目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总结我市公共文化惠民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文化建设进程同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仍显滞后;文化生产力和公共文化服务同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的需求尚不相适应,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还不高,文化惠民呈现总体投入不大、供给不足、分布不均衡的状况。

  (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不到位。按照江苏省对文化强省的要求,2010年公益性文化活动设施每万人所拥有的设施面积要达到1000平方米,虽然我市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使每万人所拥有的设施面积达到了647平方米,但与文化强市的标准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此外,公共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不足,特别是区级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非常薄弱,制约和影响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一些地方多年来只保证文化部门基本的人头经费,业务经费和文化设施建设经费严重不足。一些地方公共文化活动经费投入的临时性、随意性、替代性很大。

  (二)基层机构设置不尽合理。在新一轮的机构改革中,为“优化乡镇党政机构和事业站所设置”,各县(市)、通州区的乡镇文化站与人口计生、党校合并,设立社会事业管理中心,大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没有建制、没有编制、没有固定人员、没有固定经费,有的甚至没有牌子、没有了公章。体制的不顺,使得文化站的正常运行和履职受到了极大影响,阻碍了基层文化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三)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我市的大部分的乡镇文化站没有专职站长,兼编兼职、专干不专的问题还比较普遍;有的文化站只有站长,没有配备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村文化活动中心(室)的管理人员,一般由村干部或大学生村官兼职,这些兼职干部由于工作繁忙或用心专心不够,影响了正常履职。二是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仍然偏低,缺乏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三是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文化干部业务技能不强,艺术门类的辅导、文化活动的组织无法胜任的问题也较普遍。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结合国家级、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创建工作,推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全面展开。合理规划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和行政村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布局,加强各类公益性文化场馆(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尤其是要积极助推区级公共文化设施的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文化新形象。在全市开展创建规范化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工作,推动乡镇文化站延伸服务内涵,切实发挥好面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扩大行业(单位)、社会各类文化场地设施资源共享。打造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形成大型公共文化实施为骨干,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随着市及各县(市)区一批重点民生文化工程的推进,到“十二五”期末,我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将达1200平方米。

  (二)不断加大公共文化供给。全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环濠河博物馆群”、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文化江海行”、“濠滨夏夜”等公益性文化活动为龙头,组织开展“三下乡”、“三送”活动。在送文化的基础上,加大种文化培育力度,通过开展农民文艺汇演、城乡文化共建等方式,提高农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开展“歌舞江海潮,喜迎十八大”百场千团万人广场文艺汇演、“濠滨夏夜”广场文艺演出、“静海讲坛”、“红领巾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着眼于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文化资源,努力使广大农村群众和城市低收入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弱势人群都有基本的文化活动可以参与。

  (三)努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把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使城乡居民拥有平等的公共文化权利。创新服务手段,充分发挥好流动舞台车、图书车、自助图书馆等设施设备的功能,实现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传统手段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加快建成覆盖城市大部分社区、农村乡村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完成省下达城市街道、社区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指标任务,实现全市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建设全覆盖,行政村(居)基层服务点覆盖率60%,让广大群众能够就近、方便和廉价地享受、利用各类网上公共文化资源。推进数字和网络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加大电子图书馆和地方特色资源的建设力度,保持特色资源存量年15%的更新率。

  (四)不断提高文化服务队伍素质。加强艺术教育,依托各类院校,推进文化人才培育工作。加大对农村文化站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开展文化骨干技能大赛,提升基层队伍的素质。形成科学的选拔机制,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工作的科学考核评估体系。大力保护农村非遗传承人,鼓励他们从事文化活动,带徒授艺。充分发挥农村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人才的作用,形成文化服务点。对群众文化事业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群文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

  文化惠民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指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力度,不断开创南通文化惠民工作的新局面。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26839号-1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