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小康建设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09-12-01  字体:[ ]

——2009年10月21日在南通市

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蔡惠忠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全市全面小康建设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关心、支持和监督下,全市上下紧扣“扎实保增长、全面达小康”的工作主题,紧紧围绕“确保2010年、力争2009年在全省江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重大契机,坚持危中抢转机、难中攀新高,着力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迈出更加坚实步伐。

  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情况

  根据省统计局、省发改委和省委研究室联合发布的年度统计监测结果,对照《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包含的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全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加快,总体进展良好。全市全面小康指标达标数和已经省认定的达标县(市)数均领先苏中、苏北。

  (一)全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展良好

  2008年全市已有20个指标达标,比2007年增加了3个。20个达到或超过小康目标值的指标分别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恩格尔系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城市绿化覆盖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2008年,城市化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和森林覆盖率等5项指标尚未达标。从目前的推进情况看,农民人均纯收入、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3项指标可望今年达到或超过小康目标值,森林覆盖率也有望争取达标。

  根据省定25项指标中总达标指标数不得少于23项和5项核心指标必须全部达标的要求,2009年全市达标指标数可望达到23-24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5个核心指标可以全面达标。总体分析判断,今年可实现以市为单位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二)县(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达标进度不断加快

  根据《江苏省县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的民意调查及相关评审规范,经省有关部门综合评审认定,继2007年海门市在全省江北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标准后,2008年启东市、原通州市同时被省认定为总体达到全面小康标准。北三县(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有序推进。2008年,海安县、如东县、如皋市分别有20个、19个和16个指标达标,预计2009年海安县、如东县两县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有望达到省定标准。

      二、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在全省江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探索并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跨越赶超、全面协调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之路。

  (一)坚持好中求优,加快结构调整,增强全面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从2002年至2008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均翻了一番以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39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0亿元,分别为2002年的2.69倍、4.15倍和3.88倍;进出口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为2002年的3.98倍、4.84倍和11.11倍。实际利用外资跻身全国前10强,成为全国第6个、全省第2个私营企业超10万家的城市。

  2008年,我们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机遇,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江海联动,推进沿海开发,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40元,超过小康目标值11040元。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9∶57∶35.1,全市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92.1%,超过目标值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船舶修造及配套、现代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化工医药、轻工食品、电力及能源等六大产业占比达到89.5%,比“十五”末提高4.9个百分点。

  (二)坚持富民优先,注重城乡统筹,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把富民优先作为全面达小康的核心要求、重要抓手和关键路径,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将扩大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91.9%的社区建成充分就业社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严格控制在小康目标5%以内,并连续10年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40元,比上年增长14.9%,是小康目标值的1.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7811元,比上年增长13.1%;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5∶1,低于全省2.54∶1的平均水平。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同步推进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化率由2005年45.8%提高到2008年的50.3%;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全市恩格尔系数为38.3%,达到小康指标控制目标水平。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全国领先,逐步构筑多层次住房保障模式,被联合国人居署称之为“实现了政府住房保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4平方米;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52.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平方米;城乡居民住房面积分别超过目标值7.4和12.4平方米。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乡居民出行条件进一步改善,信息化普及程度继续提高。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为100%,达到小康目标要求;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5.9平方米,超过目标值3.9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261.2部,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45.1台,分别超过目标值61.2部和5.1部。

  区域共同发展态势良好。全市呈现出南部领先发展、北部跨越赶超、区域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5个县(市)全部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和江苏利用外资前15强。

  (三)坚持和谐发展,注重社会进步,为全面达小康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97%的乡镇通过教育现代化乡镇验收。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初中四项配套工程建设任务,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债务化解任务全面完成,基础教育水平保持全省领先,高考多项指标持续位列全省第一,2008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2.2%,高出目标值2.2个百分点。

  科教兴市迈出新步伐。在全国率先实现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满堂红。 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7.9%,比“十五”末提高8个百分点。全市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3家、省级引智示范基地6家;新增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5项;新增专利申请量2.85万件、授权量0.96万件。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提升到2008年的1.4%。

  把关注民生作为和谐之本。在全国率先实现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8年,全市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参保率均稳定在97%以上,覆盖面均超过小康目标值2个百分点以上。在全省率先建立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专业渔民三位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网络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建立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救助、低保边缘群体临时救助等制度,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最低生活补助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均得到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3%,超过目标值13.3个百分点。

  在全国首创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矛盾纠纷调解率、刑事案件破案率和社会公众安全感满意率保持全省领先,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省社会治安安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市”称号,9个县(市)、区再次全面进入“社会治安安全县(市)区”行列,并荣获全国政法综治工作最高奖项“长安杯”,成为全国为数不多同时获得两项殊荣的地级市,居全国最安全城市地级市首位。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9%,超过目标值9个百分点。

  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信访渠道进一步畅通,矛盾信访排查化解机制和大防控体系、大调解机制不断完善,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达98%、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达99.5%,均超过目标值。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7年双下降。社会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市场价格、食品药品等监管工作扎实有效。

  (四)坚持环保优先,改善生态环境,努力实现达到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的环境质量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08年,全市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0.8%,达到小康目标值40%的要求;森林覆盖率达到16.8%,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5.5%,超过小康目标值5.5个百分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并在全省江北率先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区县(市)群。

  环境准入门槛持续提高。三年累计实施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165项、二氧化硫减排项目41项;累计关闭小化工企业153家,提前完成省定目标;钢丝绳行业烟气污染治理有序进行,共拆除烟囱213根。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升。2008年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3.6%,获“保护臭氧层示范市”、“全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称号。严格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全面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连续17年保持耕地占补动态平衡,在全国地级市中处于首位。

  成功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五城同创”目标圆满实现。

  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在充分肯定全市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较多,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就业压力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一些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尚待进一步妥善解决,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一些已经达标的指标基础还不够稳固,2008年尚未达标的5个指标需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一是城市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 由于过去我市中心城市和县城规模相对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以及乡镇布局多呈低、小、散发展状态,第三产业发展不快,人口聚集功能偏低等因素影响,使得我市的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也滞后于工业化发展要求。2008年全市城市化水平为50.3%,低于全省4个百分点,低于小康目标值4.7个百分点。

  二是森林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有了新的提高。200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16.8%,尽管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5年的0.3个百分点缩小到2008年的0.1个百分点,但与小康目标值相比还差3.2个百分点。

  三是自主创新投入尚需进一步增强。我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数量偏少,企业规模偏小、自主创新意识不够强,大部分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研发经费投入不足,致使全市R&D经费支出一直偏低。2008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4%,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53个百分点,低于小康目标值0.1个百分点。

  四是农民持续增收渠道尚需进一步拓宽。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全市农业多年保持了增产、增效、增收的良好势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但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受到较大制约, 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尽管高于全省454元,但仍低于小康目标值189元。

  五是文化建设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大。2008年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达到17.5%,虽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但与小康目标值相比还差0.5个百分点。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年是我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达标的决胜年,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我们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级战略叠加的历史性机遇,坚定不移地以“扎实保增长、全面达小康”作为工作主线,着力推进经济稳步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在全省江北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一是继续强化重点工作推进责任制。继续强化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推进主体、责任主体的责任,进一步细化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工作目标,创新工作举措,加大推进力度,把促进全面小康建设的各项任务进一步落到实处。加强数据监测,强化跟踪督查,密切关注震荡性指标,重点监测富民增收和环境质量等关键性指标,高度重视劳动保障三大保险的覆盖面。扎实做好省、市、县(市)之间的数据确认和衔接工作。

      二是着力打好全面达标攻坚战。按照省定指标评审认定的要求,坚持高点定位、攻坚克难,着力提升优势指标、巩固波动指标、主攻薄弱指标。重点抓好2008年尚未达标的5项指标,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势推进。以区划调整为契机,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放大桥港时代新优势,加快江海联动开发,加强城镇建设,不断增强县(市)城区承载力、重点乡镇支撑力和农民集居点示范区吸引力,强化已建成集镇的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城市化率和城市管理水平。加强以沿江沿海、沿路沿河、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绿色南通”建设,突出抓好生态林、观赏林、经济林和森林公园建设,重点推进高速公路、国省县道和主要河流两侧的绿化工程,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继续开展宅前屋后等四旁植树绿化工作,着力提高新植树木存活率和保存率,力争全市2009年森林覆盖率指标达到目标值。坚持把农民持续增收的重点聚焦于农村三大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扩大农民就业、鼓励农民创业和农村脱贫攻坚等方面,努力拓宽农民增收的各种有效途径,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尽快建设一批支撑重点产业振兴发展的公共平台,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以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和实施年初确定的12件26项为民办实事项目,让人民群众更加充分地分享全面小康的建设成果。确保2010年全市以县为单位,在全省江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三是着力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广泛的媒体宣传,让全社会了解小康体系的内容、进程情况和工作举措,切实提高全市上下参与小康建设的广度和认知度,努力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转化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

      四是着力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加快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人民安康的新南通。更加重视人民群众对小康建设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更加丰富全面小康目标内涵,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协调性,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扩大人民民主,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全面小康的成果。当前要紧紧抓住大桥通车、大港通航、大市区建设、大园区开发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的历史性机遇,围绕“建设长三角北冀经济中心,勇当江苏沿海开发主力军”的目标定位,加快实施《南通市沿海开发规划》和《南通沿海开发行动纲要》,奋力开启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新进程。

  当前,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进入关键阶段,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关心、支持和监督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求真务实,奋力拼搏,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尽早实现。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