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08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09-01-19  字体:[ ]

——2008年8月26日在南通市
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蔡惠忠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各种严峻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认真执行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2008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好中求快、紧中求进。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1.64亿元,同比增长14.4%,高出全省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7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706.18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431.71亿元,增长15.2%(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见附表);主要指标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呈现出“六个持续”的特点。
       1、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群众增收,经济效益持续提高。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2.47亿元,同比增收20.8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3.6%;增长33.7%,超出全省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契税等五项主体税种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量贡献率达到65.1%。
        工业效益持续增长。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482.02亿元,增长29.8%;实现利税210.68亿元,增长34.6%;实现利润143.3亿元,增长34.2%;产销率为99.3%,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数同比下降12.5%,亏损面下降1.3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08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5.9%,同比增长16.4%,工资性收入增长23.5%,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089元,同比增长18%;工资性收入拉动较强,同比增长19.2%。
        2、农业稳定、工业回升、服务业渐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夏熟粮油全面丰收。全市夏粮总产113.57万吨,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油菜总产31.89万吨,增长7%。蔬菜总产195.47万吨,增长15.7%。畜禽生产稳步攀升。上半年,生猪存栏270.39万头,出栏168.1万头;家禽存栏5715万羽,出栏5109万羽,同比均有较快增长。全市春茧产量2.21万吨,比上年下降12.3%。渔业生产态势良好,水产品总产量32.8万吨,增长18%。5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增长22.6%、37.7%和44.8%。
       工业生产逐月回升。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42.31亿元,同比增长18.1%,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继续保持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重点工业企业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装备制造业增速快于一般制造业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增长25.1%,比轻工业快15.3个百分点;50强工业企业产值增长45.4%,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6.9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长45.3%,快于一般制造业增速16.7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38.8%,比上年末提高3.7个百分点。
        服务业互动发展。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2%,高出地区生产总值增幅0.8个百分点。南通港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7017.5万吨,增长13.7%。接待海内外旅游者665.78万人次,增长16%;实现旅游总收入70.3亿元,增长31%。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860.01亿元,增长19.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666.02亿元,增长14.6%。

        3、投入平稳增长、出口强劲增长、消费快速增长,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全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5.7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49%,增长19.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投资625.7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48.1%,增长27.7%;占全社会投入比重达到85.1%,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工业投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全社会工业投资575.23亿元,同比增长20.5%;机电工业投资增长59.4%,比工业投资增速快38.9个百分点。

        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上半年,全市60个市级重点新开工项目开工率达到66.7%,完成投资47亿元; 17个项目已完成年度投资50%以上,其中熔盛海工基地、强生太阳能光伏电池等7个项目提前完成全年计划。60个续建项目当年完成投资12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0.1%;蓝星化工、惠生重工等41个项目完成投资额超过序时进度,振华齿轮箱、迈图有机硅、高丽钢线等18个项目提前完成全年计划。60个储备项目已有14个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79.92亿美元,增长45.6%,同比提高24.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4.22亿美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2.1%;增长42.2%,同比提高23.6个百分点。从出口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34.38亿美元,增长41.5%,同比提高18.8个百分点;从出口产品看,机电产品出口20.23亿美元,增长59.5%;从出口市场看,对欧洲出口14.49亿美元,增长93.6%。从出口主体看,外资企业出口达到35.97亿美元,增长40.1%,同比提高23.5个百分点。
       消费需求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7.5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4.3%,增长23.2%,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从区域看,城市市场零售额增长23.4%,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增长22.9%,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从行业看,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36.7%,高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13.5个百分点。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节能减排初见成效,发展方式持续转变。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产值686.85亿元,增长4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7.2%,比上年末提高3个百分点。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29.34亿元,增长70.1%,高出规模工业投资增幅4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95亿美元,增长180%;占全市出口总量的16.5%,比上年末提高5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效果明显。上半年,地方一般预算支出中,环境保护支出增长47.6%。重点推进了156项市级节能项目、166项清洁生产项目,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2%。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2758吨,同比下降1.17%;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1万吨,下降22.5%。关停小化工生产企业26家,累计关停150家,提前超额完成政府下达的三年目标任务。华能南通电厂发电机组、南纤公司燃煤锅炉脱硫技改工程全面完成。
       5、开放型经济量质并举,江海开发联动推进,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利用外资不断扩大。上半年,全市新增工商登记外商投资项目252个,其中注册外资超千万美元项目114个;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32.66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帐22.5亿美元,完成年度计划的75%,同比增长52.1%。全市新批外资项目平均规模1296万美元,是去年同期的1.5倍。
       民营经济发展质态良好。至6月底,全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2360.25亿元,同比增长32.6%,已登记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及注册资本分别增长19.7%、45.6%。引进市外民资项目1765个,注册资本182.2亿元,单体规模达到1032万元。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86.66亿元,增长16.3%。民营经济完成入库税金87.52亿元,增长37.7%,占全部税收比重达58.2%,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利用资本市场步伐加快。至6月底,全市新增上市企业1家,报会待审企业6家,进入上市轨道企业33家。
       江海开发扎实有效。32项市级江海开发重点工作进展顺利。苏通大桥全线通车,崇启大桥正式奠基,崇海大桥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沪通铁路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工可报告通过铁道部评审。大型达标水排海工程初步设计招投标工作已经展开。洋口港二期工程隔堤已完成,外堤施工正抓紧推进;太阳岛一期工程匡围成功,二期工程已完成工可报告;黄海大桥全线贯通,万吨级重件码头工程完成桩基施工;5万吨液体化工码头项目已通过岸线审查,进入核准程序。吕四港区大唐电厂两个3.5万吨级散货码头基本建成,进港航道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城市干道建设、美化绿化、截污减排等投入加大,工农路景观提升、通宁大道绿化工程等项目相继竣工,市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和老城区污水截流等工程相继开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并联审批从项目立项阶段向工程施工设计阶段延伸,代建制试点工作不断深入。市属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改革已精简编制1360个,削减15%。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工作全面启动。平安南通建设扎实推进,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八类”案件同比下降5.8%。

       6、抗震救灾有序进行,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民生保障持续加强。
       抗震救灾有序进行。全力支援四川抗震救灾、灾后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目前,累计派往灾区救援人员260人次,组织援建2555套安置房,捐赠款物2.6亿元,接收转移伤员99名,就读学生303名。
       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上半年,全市农田水利设施共投入资金3.44亿元,农村公路、桥梁建设投入5.33亿元,110KV农村电网线路建设投入超过1亿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全市流转农村土地4.33万亩。新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4家。
        就业总量持续增加。至6月末,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4.7万个,帮助2785名就业困难人员和1.6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5%,达到年度计划要求。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3.07万名,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98万名。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社保基金收入不断增加,监督管理得到加强。6月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5.57万人、0.96万人和7.75万人。对全市11万城乡低保对象按季发放了物价补贴。截止6月底,市区1709户家庭享受廉租住房保障政策,8416户家庭享受经济适用房政策性补贴,为735户购买保障性商品房申请户落实了房源。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财政对民生支出增长加快。上半年,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科技、交通运输支出分别增长96.7%、140.4%、386.2%和436.6%。市政府为民12件实事扎实推进,农村新五件实事进展顺利。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批重点社会事业项目进展顺利,市社会福利中心新建工程、中医院扩建工程全面开工,市民服务中心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就绪。
      总体上看,今年以来全市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计划执行情况良好,但仍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受国内外宏观面影响,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部分经济指标增速同比出现回落。二是资金、土地、煤电等生产要素更趋紧张,尤其是面临贷款压缩和财务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全市企业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剧,部分纺织服装、房地产企业生存面临挑战。三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仍处于高位,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由上游行业向中、下游行业,由工业生产领域向投资及消费领域传导的压力增强。四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五是服务业投入总量偏小,产业类重大项目储备偏少。
        二、下一步主要工作举措

       当前,国际环境更趋严峻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完成全年任务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增大。做好下半年工作,一方面,我们应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坚定发展信心,发挥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形势估计得严峻一些,把困难考虑得充分一些,把各方面准备工作做得更加扎实一些,按照市委提出的“紧环境下抓机遇,好中求快争一流”的总体要求,积极有为,迎难而上,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1、努力突破要素瓶颈制约。把化解融资难、土地紧、用工难作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积极应对宏观趋紧的“大环境”中不断创造有利于自身加快发展的“小环境”。一是积极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认真落实《关于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若干措施》【通政办发(2008)104号】,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强对重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和保护,建立市、县(市)两级中小企业应急互助基金,加强对重点中小企业资金周转的担保扶持,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协商机制和扩大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试点工作。按照各县(市)有一家企业上市,两家企业提交首发申请,三家企业进入上市轨道的要求,积极推动优势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二是高度重视重点项目的土地供应。通过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优化项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争取点供等途径有效破解用地难。认真把好项目质量关,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三是加强就业培训,健全用工机制,改善生活条件,缓解劳动力供应矛盾。同时,高度重视煤电油运工作,确保经济社会高效运行。
       2、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重点实施好年初确定的市级60个新开工项目、60个续建项目和60个储备项目。一是着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沪通铁路、宁启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江都至海安高速公路海安段、204国道扩建南通段等工程建设进度。二是着力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加快王子制纸、中远船务海工基地等一批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建设进度,力争熔盛造船、中远川崎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全面竣工投产。尽快开工同洲电子、宝钢合金钢技改等项目。三是着力推进重点新能源建设项目。加快如东风电三期、启东龙源风电、华能风电项目建设,重点跟踪LNG燃气发电项目。
       3、有效推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确保全年工业有效投入超过1100亿元。一是聚焦制高点。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全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高新技术产值超过1150亿元,造船完工量达到420万载重吨;确保50个重点工业集中区规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二是狠抓着力点。对下半年计划竣工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236个工业项目倒排竣工时点,逐月进行督查。对投资5000万元以上已签约的91个项目和110个意向性项目进行再跟踪、再落实、再推进。三是培育增长点。重点跟踪和扶持200个年新增销售5000万元以上新增长点,确保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0家,巩固工业经济效益全省领先优势。
       4、着力提升服务业层次。一是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发展金融、物流、研发、旅游、会展、商务、信息等服务业。力争全年服务业投入增长2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达到15.5%以上。二是重点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南通软件园、南通家纺城等4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开发区能达商务区、火车站站前区等18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三是着力抓好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开发区服务外包大楼等70个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确保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按期完成。
       5、全力推进江海联动开发。抓住江苏沿海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和国家出台长三角地区发展指导意见的双重机遇。一是加快沿海开发规划的完善。认真做好重大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环境生态保护、交通一体化等涉及沿海开发相关规划的研究、编制和实施,尽早开展冷加沙综合开发基础技术研究工作。二是提升岸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大对如皋港区等重点岸段的优化整合力度,提高岸线资源利用效率及纵深开发水平。坚持开发利用与整治保护并重原则,重点推进新通海沙、横港沙、如皋沙群以及长江北支的整治开发。三是加快临港产业发展。确保洋口港重件码头、黄海大桥等港口通航的标志性工程年内全面竣工;确保吕四港区大唐电厂项目首台机组年内并网发电。

         6、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抓住“桥港时代”的新机遇,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一是强化招商选资。大力引进一批集聚能力强、产出效益高、带动作用大的旗舰型、基地型大项目,吸引上海、苏南、浙江等地优质资本、技术、人才向南通集聚,全面提升园区发展水平。二是坚持以质取胜。不断提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出口占比;努力提高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加工贸易产品层次和国内配套能力。三是深化“三名工程”。全力促进优势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在市外、省外、境外建立原料基地和销售渠道。
        7、着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价制度,严格控制新上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以及占全市工业能源消费总量46%的百家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确保全市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4%以上。继续推进200项节能技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的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继续开展“三镇两行业”污染治理,进一步推进市区39家沿江化工生产企业的专项整治工作。
        8、努力稳定市场物价。一是高度重视“米袋子”和“菜篮子”。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应急机制、预警机制、补贴机制,稳定农产品价格;建立和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和重要商品物资储备制度,增强政府调控能力。二是切实加强市场价格调控监管。加强价格走势监测分析,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临时价格干预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应对价格异常波动能力。三是妥善处理好保持经济增长与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积极化解煤电油运价格调整对低收入群体生活以及相关行业产生的影响。
        9、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认真做好关系民生的各项实事。高度重视与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保持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切实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收入。二是加快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失业保险金和基本养老金等社会保障和救济标准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做好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事关民生的工作。三是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止各类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10、坚决落实对口支援灾后重建任务。切实按照中央和省委、政府的统一部署,扎实开展对口支援四川省绵竹市新市镇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认真实施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八项任务,切实做到人员落实、资金落实、项目落实。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下半年,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抢抓桥港机遇,发挥江海优势,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