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情况的报告

来源:市人大常委会  发布时间: 2018-08-08  字体:[ ]

——2018年8月2日在南通市第十五届

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

南通市教育局   郭毅浩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我受市政府委托,作关于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和市人大指导下,市教育局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加大区域统筹力度,积极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聚焦质量,聚力公平,切实突出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得到一定提升。2013年,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首批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建设单位;所辖县(市、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督导检查,南通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全国共4个);市教育局被省教育厅授予集体二等功。2014年,我们联合崇川区、港闸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启动市区义务教育学校联合办学。2015年,如皋市、崇川区成为首批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全省共17个)。2015年,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综合得分87.03分,2016年87.72分,2017年89.70分,均位居苏中苏北首位。2017年,市政府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通政发〔2017〕55号),进一步推进我市相关工作。推进标准化建设。全市有401所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建设标准,比例达78.2%,位居苏中苏北首位。推进消除“大班额”。全市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起始年级100%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超过40%的县(市、区)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工作方案,协助市政府召开联席会议,启动专项治理工作。经市县联动,全面摸排,目前有重大安全隐患的校外培训机构189个,未取得办学许可证、未取得营业执照的552个,领取营业执照但未取得办学许可证的3036个,首批发布证照齐全的校外培训机构424个。推进南通市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创建、认定。认定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如东县河口镇景安初级中学等37所学校为我市首批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建设单位。今年5月,在省政府召开的督导工作座谈会上,朱市长代表市政府以《着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力打造“教育之乡”新优势》为题介绍了南通的相关工作。

一、基本做法及成效

(一)强化统筹,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1.强化规划建设统筹。全面覆盖。市政府制定实施《南通市主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2012年-2020年)》,各县(市、区)同步制定中小学布局规划。全程跟踪。把推进所规划学校建设作为确保规划有效落地的关键,连续6年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共新建、改扩建学校560所。及时校核。今年,为突出工作的精准度,根据省教育厅发布的我市2019年基础教育资源需求预警报告和市《关于贯彻〈江苏省“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试行)〉的实施方案》,综合考虑盘活存量、做实增量和解决大班额因素,核定全市2019年小学、初中缺口分别为15所、7所,缺口与规划目标值基本吻合。3月份,市政府全体(扩大)会议明确要求各地在确保今年任务完成和超额完成的同时,务必提早安排明年建设计划和资金,着力解决供给不足问题。

2.强化师资队伍统筹。深化校际统筹。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化、常态化,交流轮岗比例达18.6%,比省定比例提高了3.6个百分点。探索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在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如皋市先行先试基础上,75%的县(市、区)探索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区域内教师资源配置、学校负责岗位聘用新机制。推进结构统筹。针对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在由其他相关学科教师继续兼授艺体课程的同时,突破结构和学段限制,统筹部分社会师资和其他学段专业教师到义务教育学段授课。探索区域统筹。市编办统筹全市教职工编制900个,建立市级教育编制“周转池”,一定程度上有效破解了市开发区等部分区域因人口增长导致的教师总数缺编和部分学校结构性缺编问题。

3.强化联合办学统筹。深化区域内联合。全面推进以集团化办学为主要模式的联合办学,全市组建义务教育集团126个,涵盖学校430所,占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87.9%,80%的县(市、区)实现了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赋予教育集团更多资源配置自主权,由教育集团统筹集团内学校编制和岗位设置,进一步均衡资源配置。推动跨区域联合。安排市区义务教育阶段传统优质名校跨区域帮扶薄弱学校,经过几年努力,涌现出一批“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探索跨学段联合。构建部分优质高中参与联合办学新模式,将优质高中资源向薄弱初中辐射,提升薄弱初中治理能力和教学质量。

(二)精准施策,着力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1.向队伍提升要潜力。示范引领。在大力推动优秀校长、骨干教师流动同时,在全省率先出台《南通市教师发展示范校建设标准》,引领各类学校强化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提升的“造血”功能,建成首批40家市级教师发展示范校。全市9个县(市、区)教师发展中心均建成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自主开发信息化研修平台“苏通师路”,共设计2000余门专家培训课程。提升短板。组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42个,帮助乡村骨干教师成长;构建政府部门、培养高校、用人单位合作机制,共同参与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蓄水”农村优秀师资。名师扩容。连续12年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依托名师导师团、中青年名师工作室等区域特色研训机制,着力培养100名教育家型教师、1000名卓越教师、10000名骨干教师。今年上半年,我市1人入选教育部、4人入选省教育厅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2人成为教育部第二期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班学员;入选数均占全省1/4。在上周五公示的江苏省第十五批特级教师名单中,我市有25人。

2.向教育科研要活力。搭建平台。市政府支持成立南通市李吉林实验学校总校、李庾南实验学校总校,在全市域推广“情境教育”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每年安排经费150万元,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深化改革。教育系统提出“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课堂教学改革基本要求,连续17年分别召开小学、初中、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现场推进会,遴选公布年度课堂教学改革样板学校。推动创新。鼓励各地“百花齐放”,探索多样化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涌现出海安“导学案”、如皋“活动单导学”、如东“真学课堂”、海门“学程导航”、通州“学的课堂”、启东“15/20/10”、崇川“情境课堂”、港闸“自主合作探究”、开发区“一校一品”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3.向教育信息化要生产力。建好平台。建成“慧学南通”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南通特色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市普及共享;联合联通、电信,建成基于微信的移动端学习平台,已为全市73.1%的学校、76.2%的学生所使用。开发资源。作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开发基础教育优质微课资源8800节,惠及全市所有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投入9.8亿元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资源研发、能力提升三项“工程”;2017年,我市在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共获评省级“优课”878节,列全省第一。创新管理。整合市教科院、电教馆、装勤中心相关职能,组建南通教育技术中心,推动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服务新模式、教育技术科学研究新模式,服务学生成长。

(三)完善机制,切实增强教育治理能力

1.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入学机制。破解新问题。2014年,我们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零择校”。针对近年来出现的以房择校新问题,我们疏堵并举,出台“学位房”和“户证一致”政策,对热点小学和初中施教区内入学提出了小学6年、初中3年一个学位,房产证和户口一致要求,探索控制传统热点学校招生规模。增加新供给。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日益增多。我们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学校增量建设,依法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需求,统筹安排全市6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公办学校就读,实现了“四个100%”(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100%入学,100%享受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家庭经济困难随迁子女100%得到资助,在中考招生录取方面100%享受“同城待遇”)。

2.完善教育投入和重点工程保障机制。优先保障。市政府把义务教育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在教育投入上突出向两个方面倾斜,一是结合校舍安全工程和改薄工程,重点改扩建农村薄弱学校;二是顺应城市化进程,优先完善城市新区公共教育服务功能。据统计,为落实《南通市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2014-2018年)》,已投入资金36亿元;2017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176.41亿元,其中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128.02亿元,占比72.57%。项目推进。自2014年起,每年年初,市政府办公室均印发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年度重点任务分解表,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相关要求纳入重点任务予以安排落实。2017年,市政府55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六大工程,即标准化建设工程、教育管理提升工程、核心素养培育工程、教师队伍提升工程、智慧教育普惠工程、校园安全放心工程。一年来,实施情况良好。

3.完善质量评价与督导机制。树立质量导向。组建南通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义务教育教研室,完善义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实施绿色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多年来,我市学生参加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所有项指标均名列全省前茅,以上一年度省级学业水平监测为例,我市小学三年级语文、数学,初中八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合格率、优秀率均居全省第一。2016至2018年,各县(市、区)中考均分极差逐年减小,分别为49.39分、42.6分、41.5分。坚持督导引领。加强对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考评,聚焦教育投入、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县级政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常态化开展学校发展性综合督导、全面从严治党融合督导,定期开展改薄工程、教育装备、学校安全等专项督导,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今年年初,根据国务院统一安排,市政府启动对县(市、区)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评,将落实省政府2017年1号文件、市政府55号文件情况纳入《考评指标》,逐县实施考评并向当地政府通报了考评结果。

二、存在问题

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工作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

1.大班额大校额现象还需加快消除。尽管这几年,我市加大力度推进中小学校新建、改扩建工程,不断扩大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但由于本地学龄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断增长,城市中心城区、外来人口集中的城镇等局部区域出现了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情况。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12%的小学班级、11.8%的初中班级为大班额,41所小学、20所初中在校生数超过2000人。

2.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尚不能完全满足。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学有优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城市学校特别是中心城区部分传统优质学校吸引了大量生源,新优质学校还没有得到广大家长、学生普遍认同,需要我们进一步做大优质教育资源增量、做强优质教育资源品牌,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好学校、好教师。

3.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负担仍然偏重。尽快这几年,我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在人才培养理念、办学特色、课程设置、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地区、部分学校在执行到校时间、课程管理、作业设置等要求时不够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良莠不齐,缺乏有效管理,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

4.发展素质教育进展迟缓。尽管我市多年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涌现出一批素质教育典型,但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深层次障碍仍然没有消除。受落后的人才观影响,一些学校、老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的评价机制在我市仍有存在。我们还发现,近些年来,升学竞争重心不断下移,许多家长从幼儿园开始就为孩子增加大量校外辅导班、兴趣班等,离中考、高考越近,实施素质教育难度就越大。十九大明确提出“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任重而道远。

三、下一阶段工作举措和建议

下一阶段,我们将聚焦问题,精准施策,推动我市义务教育迈向更高水平更加公平更优质量。

一是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认真贯彻落实2017年省政府1号文件和市政府55号要求,持之以恒聚焦“六项工程”,推进城乡学校均衡配置,强化城乡学校规范办学,提升城乡学校育人水平,加强城乡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城乡学校教育信息化,完善城乡学校关爱保护体系。加强区域统筹管理,推动各地按时序进度落实好各项任务。

二是加大资源建设力度。2017年,我市印发《关于贯彻〈江苏省“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试行)〉的实施方案》,各县(市、区)结合当地常住人口、生源实际情况,测算制订达标值,计划新建小学38所,初中18所,并分解明确了年度建设目标。我们将在市政府领导下,构建常态管理机制,推进各地中小学布局规划的落地实施。

三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全省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唯一试点市,我们将积极探索深化我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力争到2021年,基本建成具有南通特色、符合教育实际、体现科学教育质量观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基于标准、分级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引领学生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南通市人民政府2018年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要求,制定我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设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实行“一票否决”制度;推动通师高专本科师范院校建设,用好恢复初中起点小学教师定向培养政策;提升市、县两级教师专业发展机构水平,建设认定一批教师发展示范校;常态化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鼓励和引导在职特级教师、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

五是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落实教育培训机构监督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构诚信评价体系,实行常态化监管,每年7、8月份,集中开展检查评价、清理整顿,提高教育培训机构规范办学水平。实施民生实事项目——“雏鹰启航”促进工程,提升广大学生家长家庭育人水平。积极实施学校延时服务,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

六是提升课程实施水平。聚焦“丰富性多样化”核心要义,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各地各校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和学校文化特色,因校制宜开发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为实施“适合的教育”提供条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根据要求,提两点建议。

一是将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条例纳入我市的立法计划。结合南通教育实际,把近年来我市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功做法上升为法规;根据义务教育法的原则规定,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发挥市级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强化县(市、区)政府的主体责任,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

二是推动解决吸引优秀人才从教问题。基层学校的同志们越来越强烈的一个感受是:不患“后继无人”,而患“后继无人才”。麦肯锡研究和pisa测试分析都表明,世界上基础教育质量高的国家和地区,其教师都是从学业成绩排名前30%的生源中选拔而来。但从我省、我市情况看,很大一部分师范生生源学业成绩排名远在30%以外。建议市人大高度重视并推动研究、解决这一问题,聚焦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就业政策。推动稳定师范生公费定向培养制度,发挥积极的就业政策对优秀学生报考师范的吸引作用。二是待遇保障。推动健全中小学教师工作绩效考核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平均收入水平,确保教师实际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三是政府荣誉。进一步推动争取省、市政府建立教师荣誉制度,以政府名义奖励在教育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同时授权各地建立相应的荣誉制度和表彰体系,合力营造优秀人才安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良好生态。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和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开放,努力实现我市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