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代表议案

 发布时间: 2017-02-22  字体:[ ]

关于加快建设创新之都的议案

 

提议案人

        张彦武    谢晓军    孙建国    景  迅    瞿  刚

        陈  斌(预算工委)      陈  雷    张  明    沈一春

        黄  卫    唐建泉    于立忠    吴亚军    陈昌龙

        曹雁卉    戴泽晖

案    由

       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加快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是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其内涵是:构建以中央创新区为核心、科技园区为载体、创新型企业为主体的全市创新网络;打造创新要素高度聚焦、深度融合,创新活力竞相迸发,重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跻身行业前沿的创新高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人才强市、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这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南通打造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客观要求,是在对南通的发展条件、发展环境、发展路径进行深刻分析、精准把握的基础上,为又好又快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据: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为建设创新之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并具有独特优势。一是创新驱动成效明显。2012年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2015年成为我省首家国家知识产权投融资试点城市。连续7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2015年我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65%,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34%,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45.9%,创新引领带动作用显著,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二是经济实力较强。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68亿元,人均GDP约13925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590亿元,均居全省全国地级市前列。三次产业结构为5.4:46.8:47.8,全市民营经济基础良好,创新发展活力较强。这些为我市创新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支撑。三是区位优势突出。具有“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北交汇点,长江经济带北桥头堡;长三角核心区北翼节点,上海北大门;江苏沿江沿海开发排头兵”三大区位特质,在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江苏“一中心一基地”建设中,可以借力借势,承接上海、苏南乃至全球产业、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资源向我市流动,形成开放创新的鲜明特色。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市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与挑战,存在着亟需破解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层次还不够高。传统产业占比大,规模企业少,企业在产业链高端的还不多,缺乏核心技术、行业领军型企业,品牌竞争力不强。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投入主要用于采购新设备,协同创新合作的层次停留在技术转让、合作研发和委托开发等层次上,而共建研发机构及技术联盟、产学研一体化的经济实体等高层次合作还比较少。二是人才资源仍然短缺。创新人才资源明显不足,至2015年底,全市人口净流出36.8万人,南通籍高校毕业生回通率只有三分之一,且信息软件、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人才回归少。高层次领军人才非常紧缺,特别是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缺乏吸引高层次产业、人才区别于其他地区且具有竞争力、吸引力的政策。三是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高校、研究院少,缺少具有影响力的著名院校和“国”字号的科研院所,与国内外著名院校、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共建的创新载体不多。科技企业创新所需要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不完备。科技创新金融中介服务体系较弱,支持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改革力度还不够。

       加快建设创新之都,必须很好地解决这些结构、质态上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才能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

方    案:

       紧紧围绕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战略目标,更加深入把握创新驱动发展要求,更高水平优化创新驱动发展布局,以高起点规划建设中央创新区为突破口,力争通过十年左右时间的努力,使创新之都建设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加快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是大势使然,是历史重任。全市各级政府和各部门,都必须从整体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举全市之力建设创新之都,特别是加快建设中央创新区,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加强对外宣传和舆论引导,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结合,向公众展示打造和形成创新之都的必然性、规律性。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加强对创新主体、创新过程、创新成就的宣传,树立一批破难关、勇创新的先进典型,广泛发动社会参与。要注重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弘扬“工匠精神”,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容忍失败,为推进创新之都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和社会氛围。

      二、进一步深化研究,系统谋划。要深化对创新之都人才、技术、平台、资金、政策等方面的研究,针对存在的不足和短板,特别是作为核心龙头的中央创新区建设,展开深层次的研究。要坚持高点定位、国际视野统筹谋划中央创新区建设,切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要研究中央创新区与周边产业园区、与中央商务区的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如何以中央创新区为引领、整合市区和全市创新资源。要立足我市现有的产业和企业,重点研究如何围绕“3+3+N”重点产业,构建创新资源、要素互相衔接配套的创新链,以创新链引领产业链,以产业链支撑创新链,形成技术引领强,产业配套全,双创环境活力足的南通“科创特区”。要研究如何做好“上海孵化、南通转化”文章,推动更多科技项目量产环节放在南通。加快构建企业主导、院校协作、成果分享的协同创新体系,让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形成政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创新链条。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保护专利人的合法权益。着力健全激励创新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采取股权、分红等激励措施,激发企业研发人员创造活力。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把南通纳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范围,或者与苏南地区享受同等优惠政策。要制定有吸引力、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高层次人才来通创业的配套政策,勇于先行先试,积极搭建人才服务体系,高度重视青年和人才的成长和发展,着力解决好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相关问题,通过提供创业空间、薪酬补贴等方式,不断降低人才创新创业成本和居住生活成本。努力为建立创新之都提供人才保障。

      三、进一步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一要聚焦中央创新区。重点围绕“快速建、大胆引、积极争、全力推”,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雏形、五年初见效”的建设思路,排出中央创新区建设的具体目标与年度重点任务,构建高效化工作推进机制,对照年度重点工作,细化月度目标,制定出路线图,明确时间表,促进中央创新区快速崛起。二要聚焦载体平台。坚持以高新区、科技园区为主阵地,加强分类指导,优化布局,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帮助南通国家高新区争先创优,带动省级高新区建设提质提速,促进各地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和特色科技创新小镇。三要聚焦企业自主创新。坚持创新与实体经济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行业骨干、上市企业的龙头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创新谋发展。四要聚焦大院大所大企引进。千方百计引进大院大所大企,哪怕是分支机构,促成他们与我市企业对接,形成在同行业中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研发中心或公共服务平台。五要聚焦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吸引、鼓励、扶持、奖励众多青年和人才来通创新创业,激励更多南通籍大学生学成归来,共建美好家园。培育发展若干个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小镇(园区)。

      四、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落实。创新之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和市场要各施所能。要突出行政推动,强化工作合力,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奖惩,加快开展规划布局、市政设施建设、项目审批和拆迁等工作,确保中央创新区启动项目今年如期开工建设。突出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人才引进、大院大所大企研发机构建设等重要指标的考核,设立专项考核奖金,重奖有功人员,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要构建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在确保财政资金高效运转的同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支持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基金发展,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股权融资功能。要主动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加强沟通,统筹好中央创新区相关规划政策,协调推进重大改革事项、重大科技项目。同时,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给予南通更大支持,把更多的科技攻关项目、科技基础设施以及重要资源放在南通,把更多改革任务放在南通先行先试。要抓住市场这个“牛鼻子”,使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打通土地产权、资本、人才、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建立无形资产评估、技术入股、技术分红、技术秘密保护、成果转让收益分配等制度,以吸引更多高新人才在通创业,更多高新项目在通落地。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