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课堂上的“尖峰问答”——如东人大“问政式”学法新机制撬动养老服务大民生
“面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县财政部门是否考虑出台更具吸引力的引导政策,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养老事业?”
“请问人社局,《南通市养老服务条例》提出年度可享受不少于5天带薪护理假,我县有没有落实政策?”
……
9月28日上午,在如东人大专题学法现场,一个个直击要害的问题接连抛出。这不是普通的工作汇报,而是一场以“问”促学、以“答”明责的“尖峰问答”。
2024年以来,如东人大创新建立“问政式”学法机制,通过精准选题、专业解读、现场问政、跟踪督办,让法律条文从“纸面”落到“地面”,为人大监督注入法治动能。
精准选题:聚焦养老服务民生关切
“作为我市养老服务领域第一部综合性地方性法规,《南通市养老服务条例》不仅关乎法律体系的完善,更直接关系到全县数十万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如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蒋树建在讲话中明确指出选题背景。
当前,如东人口老龄化率已超40%,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医养结合机制不畅、政策落地难等问题日益凸显。今年3月1日,《南通市养老服务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养老服务进入法治化新阶段。如东人大敏锐抓住这一契机,将学习《条例》作为本年度“一月一学法”的重点议题,旨在通过深度解读和现场问政,推动各部门厘清职责、打通堵点,让法规真正“活”起来。
“学法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要奔着问题去、盯着实效改。”蒋树建强调。本次学法活动特邀县民政局、自规局、卫健委、人社局等6个职能部门及部分镇(区、街道)负责人参与,变“独角戏”为“大合唱”,聚焦法律实施中的难点、基层反映的痛点,开展一场直面问题的“法治问政”。
专业解读:深入阐释立法要义
“《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市养老服务从‘政策推动’走向‘法治引领’。”如东县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陈小飞开门见山。作为一名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十余年的“老将”,他从立法背景、核心条款到如东实践,进行了一场“有血有肉”的解读。
解读过程中,陈小飞还重点分析了《条例》在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明确各方职责、规范服务行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立法只是第一步,关键还是在落实。”陈小飞坦言,如东目前面临社区养老设施配套不足、护理型床位存在缺口、医养结合政策协同不够等问题。这一深入剖析,为后续问答奠定了基础。
问答互动:直击问题凝聚共识
解读结束后,现场进入“互动问答”环节。各镇(区、街道)负责人抛出一连串具体问题,相关部门现场应答,问得尖锐、答得坦诚。
“《条例》要求全面推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我县护理院数量与周边县市区较少,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也不多,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县卫健委相关负责人直面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分析:“我县医养结合发展面临三方面制约,一是护理院设置标准高,人力成本压力大;二是常住人口下降趋势明显,目标服务群体缩减;三是改制医院转型存在土地产权、消防验收等历史遗留问题。建议优化工作机制,探索更符合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功能的现实路径;同时建立健全资金引导机制,将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推广长期护理险,切实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性……”
“《条例》规定应当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2平方米的标准落实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我县是如何落实的?”面对与会代表提问,县自规局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详细解答:“我县中心城区规划养老设施用地约13.95万平方米,按50万人口计算人均达0.28平方米,超出《条例》标准要求。在详规编制中,我们将进一步按照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标准,优化设施布局和规模供给,确保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优先纳入年度用地计划。”
……
问答过程中,每一个问题都直击要害,现场询问“刨根问底”。一位参会代表感慨:“以前学法就是听讲座、记笔记,现在现场问政,答不好‘红脸出汗’,但原因、对策越问越明,也进一步凝聚了共识、合力!”
“学法问答始于‘问’,但绝不止于‘答’。”蒋树建强调,“各部门要以‘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抓好问题整改,县人大将通过专题视察、满意度测评等方式跟踪监督,确保学法成果真正转化为养老服务的‘民生温度’。”
一场“尖峰问答”,问出了法治精神,答出了履职担当,更撬动了如东养老服务的大民生。随着“问政式”学法机制走向常态化,如东人大正以法治之力,为“老有所养”写下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