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通市2009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的审查结果报告

发布时间: 2010-02-05  字体:[ ]

           (2010年1月22日南通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主席团第三次会议通过)

南通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

宋    飞

        南通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查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蔡惠忠、财政局局长施建中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分别书面提交的《关于南通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南通市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大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以下简称“审查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的视察意见及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关于市级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初步安排的初审报告》作了进一步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审查委员会认为,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形势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扎实保增长、全面达小康”工作主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坚持危中抓转机、难中攀新高,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好于全省、好于预期、下半年好于上半年,完成了市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的2009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主要目标。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工业经济逐步回升,服务业发展加快,投资结构日益改善,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利用外资质量提升,民营经济持续领先,财政收入较快回升,银行存贷大幅增长,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科技创新活力增强,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设力度加大,民生保障能力提升,社会事业有序发展,全市经济企稳回升向好,实现了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市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多困难与挑战,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外需不足仍将持续,企业增效压力较大,居民增收难度较大,市区财政增长较慢等。对此,市人民政府要认真研究,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市人民政府向本次大会提出的南通市2010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完成省下达的削减任务;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30%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市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注册外资实际到帐25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零左右。审查委员会认为,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10年我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和财政预算草案体现了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符合市“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我市实际,指导思想明确,主要预期目标和工作措施积极稳妥,重点突出,体现了全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保障改善民生的要求。建议本次大会:

        批准南通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批准市人民政府《关于南通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批准南通市2010年市区财政收入和市级财政支出预算;同意市人民政府《南通市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审查委员会认为, 2010年是南通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决胜之年,是全面实施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之年,也是我市向实现基本现代化进军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和大局,市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计划和预算报告提出的各项工作措施,紧紧围绕“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200亿元和财政总收入突破560亿元”的预期目标,切实按照“当好全省沿海开发主力军,打造江苏新的增长极”的定位,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小康向实现基本现代化转型的步伐,不断落实创新克难举措,努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的地位,全面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奋力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审查委员会提出以下建议:

       1.着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稳定农业生产,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引导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着力推动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提升制造业运行质量,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推动工业向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推进传统轻纺工业、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加快产业链向关联度和附加值较高的上下游延伸,实现产业规模和科技含量新突破。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扩展现代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内涵,优化服务业发展政策环境,统筹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快发展连锁化生活服务业,不断开拓消费领域和提升消费能级。注重转变对外贸易方式,鼓励企业“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排放为核心,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工艺技术,严把节能环保准入关,提升生活污水等污染物的集中处理率。

       优化投资结构。既注重投资的增长,更注重优化投向,以增量来改善存量。调整利用外资结构,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撬动民间资本投入,引导民资投向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持续营造创业氛围、创新发展机制、拓展发展空间,不断累积民营经济的总量优势和质态优势。强化政策推动,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增加研发投入占比,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占比。

       加强载体建设。按照高科技、生态型、国际化、综合性的江海生态城和国际创业园定位,大力引进人才和资本,全速推进苏通科技产业园和各级各类开发区建设。探索区域合作开发园区新模式,不断拓宽国内外招商领域,增强承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能力。着力培育规模农业园、特色产业园、科技创业园、软件园和服务业集聚区,提升产业集聚能力。把握通州撤市设区的机遇,加快城镇建设,用现代化标准进一步统筹规划、资源、重大项目及融资平台建设,提升城镇功能和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化水平。继续落实“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加快沿海开发。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推进机制,积极探索市级统筹、市县联动、共建共享的沿海开发新机制,推进洋口、吕四港区建设和腰沙—冷家沙综合开发工作,加快滩涂围垦和岸线整治,加快推进跨江大桥、铁路、高速(高等级)公路、机场建设,构建通江达海、承南启北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沿海地区有效承载重大产业项目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2.着力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把就业作为民生工作的头等大事,完善财税、信贷、社保补助等政策扶持,支持企业增加就业岗位。积极扶持农民创业、大学生就业创业,积极向外开拓新的用工基地,建设科学规范、高效一流的人力资源市场。

      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将城镇居民纳入生育保险,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研究新农保和城保有序衔接的机制,实行市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全覆盖。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扩大普惠面和异地就医结算面。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与调控,优化住房供应结构,着力提高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建设比重,加快城郊结合部大型住宅区建设。

      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全力实施文化建设纲要,建设文化强市。优化中小学布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不断优化地方院校专业设置,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进一步优化城乡医疗资源,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群众看病负担。按照既定目标,全力推进城乡居民普遍饮用长江水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加快农村集居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河道疏浚和面源污染整治,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生态市创建。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出行慢、停车难、房价高等热点难点问题。

      3.提高组织程度,精心编制“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以市为单位实现基本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沿海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时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市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推进。要按照中央和省关于“十二五”规划编制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向基本现代化转型为发展目标,以加快解决后金融危机阶段的困难和问题为重点,以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充分发扬民主、创新规划编制方法为抓手,以开拓的视野和创新的思路来编制“十二五”规划。要深化认识当今国际产业科技发展趋势,深化认识国家产业、环保政策和市场的发展趋势,深化认识省对“十二五”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重点,深化认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规律,加强对深化改革与制度创新、城市形态与空间布局、产业选择与产业发展、保障民生与生态建设等全市长远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围绕发展方式转变、主要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内需、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职能转型等方面开展深入的分析研究,努力使规划做到科学合理,重点突出,特色明显,前瞻性强。

      4.大力培植税源,提高财政管理绩效。

       要着力研究培植税源、扩大税基和优化税源结构的有效措施,加快重大税源的培植力度,构筑财政稳定增长的机制。要充分认识优化税源结构对地方财政增长的作用,依法组织财政收入,保证财政的稳定增长。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把支持企业发展和推进结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完善财政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使用机制。在经济快速发展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的良性互动。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在“三农”、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投入,确保新增财力优先用于民生,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各级各部门都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将更多的财力用于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

       深化预算改革,努力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试编综合预算,逐步做到部门预算信息全面公开,实行部门预算执行全过程跟踪,推动财政监督机制创新。进一步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不断规范和完善政府采购。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明确使用责任,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编制和资金分配使用的重要依据。

       加大财政和审计的监督力度,继续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突出对科学技术、工商金融等事务、城乡社区事务和基本建设四大类支出以及非税收入管理的审计监督,强化预算约束,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010年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实现全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目标,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市人民政府要在中共南通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努力完成全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