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学习体会

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几点思考

来源:南通人大  发布时间: 2009-06-29  字体:[ ]

        所谓“金山银山”,这里主要是指经济发展,“绿水青山”主要是指生态环境。长期以来,不少地方的官员在谈到如何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常常喜欢用“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来形容两者的重要性。事实已充分说明,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可实现“双赢”,处理不好将两败俱伤。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表明,要走一条“双赢”的道路十分困难,至今也没有找到几个成功的范例。这说明,鱼和熊掌很难兼得。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沿着过去的产业结构、能耗趋势走下去,更深地陷入“高消耗、低效率、重污染”的泥潭;一边是增加高效率的耗能资产、降低能源结构、降低单位GDP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十字路口,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发展的问题。“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往往是要了“金山银山”就必然会付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双重代价,等醒悟过来“也要绿水青山”时,往往是把所积聚的“金山银山”拿出也还原不了“绿水青山”。比如,一个太湖治理,就需要投资7000多亿元,而且还要花20至30年的时间 ,才能使美丽的太湖修复至上世纪50年代的生态系统。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句看似一举两得、实则处理不好容易两败俱伤的誓言,因为空洞的口号和誓言既不可轻信,也不是成功的保证书。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观的道路才是成功的希望。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我的理解就是一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此,我谈几点粗浅看法。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人类持续生存的根本要求。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的效益。更为严重的是,恶化的生态环境会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的生命安全,搞不好会引发社会矛盾,导致社会不稳定。因为,任何人都不应该忘记,保护环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人,没有比人更高的利益主体。古人尚且嘲笑那些“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的呆子。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替天行道”,而是为人造福。对于中国来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但提倡科学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接受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少走或不走弯路。这里单举一个日本例子。日本相对于我国,人口资源压力更大,但却是世界上环保搞得极好的国家。但日本在上世纪中叶工业化进程中,也曾经历过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从上世纪60年代起,日本的环境污染受害市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律诉讼,媒体也参加进来追踪报导有关污染事故,日本许多地区还成立了反对环境污染的民间组织对污染企业展开了斗争。1970年,日本反对只发展经济不考虑环境保护的市民人数第一次以45%对33%的比例占据社会主流。自民党的选票为此从58%降至48%。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广泛参与,使自民党与日本国会也开始专门讨论环境公害问题。1967年日本颁布《公害对策基本法》,1974年日本颁布《公害健康赔偿法》,以后更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环保法规。特别是《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用环境文化理念去促进国民自觉的环保意识与道德素质;用强制性手段推进新能源的使用,控制自然资源的消耗;既要降低废弃物的产生,也要提高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还要对无法再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安全处置。经过10年努力,使日本形成了一个人口、资源、环境、文化相互协调的循环型社会,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的“双赢”。这个例子一方面说明,真正治理好环境污染,不仅要靠政府的高效率,也要靠国民的高素质,公众参与以及人大常委会依法监督的民主法制机制更为重要。另一方面,提醒我们必须在计算“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时候,加上“环境成本”,让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有一个粗壮的“绿色大拇指”。

       其次,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也是区域发展综合竞争实力的体现。随着科学发展的深入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日益显现出优化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重视环保的经济建设,才是真正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理念并非出于理论推断,而是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这里再举一个大连的例子。相信谁都不会忘记大连,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多年的环境保护和建设,不仅使大连的环境焕然一新,城市经济也得到长足发展。早在2000年,大连市的统计测算结果令人吃惊,大连市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产出比高达1:5以上。1995年,大连市政府提出了“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城市建设发展思路,力求以小环境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产出,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迅速增长,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佳的环境经济效益,通过创造城市环境优势,带动整个经济发展,以形成新的经济优势。通过坚持不懈地保护和改善环境,大连的城市知名度、身价、运行效率和商务能力提高了,对周边地区的聚集和辐射能力大大增强,形成巨大的无形资产增值。同时,还促使整座城市有形固定资产的大幅升值。地价成倍增长、高科技储量的外商投资和项目纷至沓来、旅游业飞速发展。同时,商务、会务和展览业、信息服务业等也为大连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力量。环境建设,让大连市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丰厚收益。大连的成功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新的理念,充分证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绝非互相抵触甚至排斥,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良好的环境可以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大大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增加经济增长的含金量,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又将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坚实有效的保障。经济与环境,有着相互的内在需求,互为依托,相辅相成。
        第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一度时期以来,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把环境成本外部化,不考虑资源更新的速度及生态服务价值。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根源所在。一个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目前我国水资源告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能源告急——我国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土地资源告急——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隆隆的推土机声、冷冷的水泥森林,似乎都在提醒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在被蚕食。更令人忧虑的是,一方面人均能源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能源资源的消耗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一低一高”,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不足的矛盾。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应从经济发展入手。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明确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一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二要转变体制和机制,经济体制的转变既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要符合生态环境的规律,干部政绩考核不仅要考核GDP是否增长,更应该考核环境质量变化的指标和环保法规执行的情况。三要制定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政策,包括各种能源资源节约政策、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的鼓励政策、排污收费制度等。四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审计,最大限度减少生产中原材料的消耗,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的原材料,不排或少排废弃物。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或把不同企业联合起来,相互利用生产的废弃物,从而减少向环境排放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人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必须要负起的历史责任。
        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强调通过环境保护渡过难关,增强后劲,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杜绝一些地方在恐慌心理驱使下的饥不择食,以片面强调工业发展甚至纵容“两高一低”项目死灰复燃饮鸩止渴,降低环境门槛、放松环境监管甚至放弃环境保护求增长的现象。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使大家清醒地认识到,环境保护是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的,而且这样的经济效益对风险的抵御能力更强,对未来的保障作用更大。环境投入就是生产性投入,是性价比很高的增值投入。
        发展靠什么来保障,环保成为我们手中重要的砝码。发展靠什么来检验,环保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度量衡。一句话,只有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

                                                                                            (作者:孙建国)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26839号-1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