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通市2013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草案审查结果的报告
南通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
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 施建中
各位代表:
南通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查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蔡惠忠、财政局局长陈照东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分别向大会提交的《南通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南通市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大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以下简称“审查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对两个报告作了进一步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审查委员会认为,2013年市人民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的决议,积极应对复杂形势,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较好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财政收入稳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沿海开发全面提速,重大项目推进有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生态建设不断加强;民生重点保障突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困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实体经济发展压力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趋缓,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任务艰巨,社会事业发展不够平衡等。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审查委员会认为,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14年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和财政预算草案,贯彻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体现了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总体工作部署,指导思想明确,主要预期目标安排科学合理,工作措施有力可行,符合我市实际和发展需要。建议大会批准南通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批准市人民政府《南通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批准南通市2014年市级财政预算草案;同意市人民政府《南通市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
审查委员会认为, 2014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为抓手,争当苏中新一轮发展“领头雁”,把“两个率先”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此,审查委员会建议:
1.稳中求进,加快转型升级。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总基调和着重点,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做大做强骨干企业,着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加大会办督办力度,为项目早投入、早见效营造良好环境。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2.改革创新,增强发展竞争力。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创建,既是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改革的重大平台。要以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城乡发展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以改革破难题、促发展,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加快形成优江拓海、江海联动的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提升创新载体内涵,集聚更多创新资源,突出创新重点领域,激发各方创新热情。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实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叠加、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深入实施“江海英才计划”和产业人才发展“312”行动计划,放大人才引领优势。充分利用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以对接上海自贸区为重点,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
3.改善民生,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落实民生幸福工程的核心任务,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重视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养老等各项民生事业发展,着力推进“菜篮子”工程、拆迁安置房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职业教育等一批民生实事项目,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深入推进生态建设,从群众反映强烈、现实矛盾突出的空气、水质、土壤污染等问题入手,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把严重影响环境的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整治好、监管好。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建设,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4.开源节流,提高财政科学管理水平。发挥财税对经济发展激励作用,努力培植财源,不断夯实财政增收基础。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坚持依法治税,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纳税评估体系,有效提高财税收入质量,不断壮大地方财政经济综合实力。改进预算管理制度,不断增强预算约束力,继续深化预算编制改革,进一步编细编实公共财政预算,完善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规范政府举债程序,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逐步将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政府采购运行机制。继续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投入。认真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制度,健全运行机制,有效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进一步加强财政、财务基础管理工作,积极有序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