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14-01-28  字体:[ ]

  ——2014年1月14日在南通市

  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蔡惠忠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年来,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争当苏中新一轮发展“领头雁”、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奋斗目标和“落实‘八项工程’、实现‘八个领先’”的总体要求,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和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下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20亿元,增长11.9%,高于年度计划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4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2616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2060亿元,增长12.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9∶52.1∶41。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85.88亿元,增长15.8%,高于年度计划4.8个百分点,税收占比82.3%。

  (一)着力扩内需稳外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不断扩大有效投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00亿元,增长19.8%,高于年度计划1.8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投资1440亿元,增长26.5%,增速居全省前列。160个市级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其中,140个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0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吉宝浮式钻井、宝钢钢帘线、上柴柴油机等项目竣工投产,恒力新材料、招商局海工等项目部分竣工投产,南通电厂“上大压小”、华电通州燃机热电等项目顺利推进。

  市场消费稳定增长。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加强流通网络建设,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8亿元,增长12.8%,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日销售额突破千万元。“菜篮子”工程扎实推进,新增市区蔬菜生产应急保供基地6500亩,完成市区菜市场标准化改造三年行动任务,120家平价商店通过省验收,被列为省级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物价涨幅保持平稳,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2%,低于年度控制目标1.3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难中有进。千方百计稳定外贸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298亿美元,增长13.2%,高于年度计划7.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超过210亿美元。发挥港口对外开放功能,积极扩大进口,中石油江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自营进口近17亿美元。外贸改革扎实推进,叠石桥中国家纺城列入国家内外贸结合大市场试点。

  (二)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333.46万吨,单产427.8公斤/亩,创历史新高。畜牧业生产稳定,生猪出栏403.2万头,增长6.1%。农业现代化工程稳步实施,新增设施农(渔)业面积13.2万亩、高标准农田22万亩,获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家。农产品出口额超过4.5亿美元,跃居全省第二位,6个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区)获得认定。

  工业运行总体平稳。工业经济规模跃上新台阶,六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580亿元,增长12.8%;工业应税销售5703.7亿元,增长11.1%。家纺、电动工具分别建成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新增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品牌示范企业各一家。新兴产业产值达到336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9.6%,较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新命名7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推进信息化发展,成为国家智慧城市和中欧绿色智慧城市试点。

  建筑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施工总产值达到4350亿元,增长15%。

  服务业发展量质提升。加快服务业提档升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1%,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0%,新增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家。重点行业发展良好,物流总量达4.9亿吨,增长10%,林森物流成为我市首家5A级物流企业;实现旅游总收入380亿元,增长14.6%,蛎蚜山海洋公园获批国家级海洋公园,开沙岛旅游度假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服务外包执行额增长35%。世界500强企业美国泰森食品公司华东区总部成功落户。

  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和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扎实推进,新增海门、启东2个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5个省级创新型试点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2.3%。南通高新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物资学院华东研究院成立,南通家纺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我市首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49家。鑫缘茧丝绸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市22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1件。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6名、各类科技领军人才401名。

  (三)着力推进优江拓海,融合发展水平提升

  港航功能不断完善。加快沿海深水大港建设,启动实施沿海航道扩容升级。洋口港10万吨级石化码头主体工程基本建成,通州湾建港起步工程开工,海门港集装箱航线开通,吕四国家级中心渔港新港区建成启用。推动沿江港口转型升级,改造升等15-20万吨级码头4座、5万吨级以上码头8座,横港沙作业区5个万吨级以上泊位基本建成。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0万标箱。

  大交通体系加快构建。以“大交通”引领“大融合”,通洋高速路基、桥涵工程基本完成,临海高等级公路全线贯通,海启高速工可报告获批。沪通铁路和通苏嘉城际铁路长江大桥工程进入实质性开工阶段,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线下工程完成。兴东机场国际候机楼竣工。连申线航道南通段建成通航。

  载体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海门、如皋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南通综合保税区封关运作,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达到6个。苏通科技产业园、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等一批跨江合作园区加快建设。南通滨海园区功能配套、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兴东机场开放列入国家审理计划,电子口岸一期上线运行、二期启动建设。油品交易、家纺电子商务等平台初步构建。全市围垦滩涂5.3万亩,盐土绿化由点及面不断铺开。

  (四)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生态建设不断强化

  中心城市和城镇建设提速。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和市级中心镇建设,城镇化率达到59.5%。开展市区城建大会战,158个重点城建项目完成投资218亿元。新城区商贸、金融、文化、教育、医疗等功能进一步完善,南部新城、市北新城、观音山新城等重点区域加快建设。市区快速路总里程达80公里,“102030”交通畅通目标基本实现,汽车客运东站建成试运营。5个县(市)城中等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19个市级中心镇共组织实施重点产业项目67个、民生项目244个。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建成农村公路280公里,完成692座农用桥梁建设改造任务,水利建设完成投入34亿元。公交化改造13条农村客运班线,全市村级通公交率达到80%。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家庭农场达1900个,“全托管”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达104个,农民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94万户。全市65%的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达30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10%。

  城乡面貌持续改善。组织实施240个减排工程,三大燃煤电厂10台机组全部完成脱硝改造、6台完成烟尘提标改造,全面完成省下达节能减排任务。深入开展“铁腕治污”,大气环境、水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PM2.5监测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完成市区48条(段)、县乡128条(段)河道疏浚整治任务。制定实施循环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新增1家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2家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如东循环经济产业园获批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港闸区万顷良田工程通过省验收,耕地连续22年保持占补平衡。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1683个行政村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市区新增公园绿地427公顷,全市新增绿化造林14.9万亩。海门、如皋、如东、通州通过国家生态县(市)区创建验收,市开发区列入国家首批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

  (五)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获省委、省政府批准。深化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审批事项再削减25%。停征、减收46项涉企收费,抓好“营改增”试点,为企业减轻负担27.7亿元。成为全国海域使用管理创新试点市,全市海域使用权和海上构筑物、建筑物抵押贷款余额达62亿元。“区镇合一”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达105%,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推进。

  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542.1亿元、4672.8亿元,比年初分别增加1069.4亿元、666.2亿元,存贷款增量均居全省第三。光大银行、恒丰银行正式营业,汇丰银行即将开业。新增场外市场挂牌企业12家。引进创投、股权投资机构27家,组建2家融资租赁公司。实现债券融资98.4亿元,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区域集优”实现零的突破。成立保障房投资公司,获国开行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第一单,授信额度100亿元。

  外资外经加快发展。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招商,注册外资实际到帐25亿美元,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达30%;引进超亿美元项目22个,默克医药、德国巴斯夫等6个世界500强项目落户。推进企业国际化,新批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突破8亿美元,新批超5000万美元境外投资项目5个,江苏赛城集团德国家纺贸易中心营业。深化外经合作,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9.5亿美元,新派劳务超万人,4家企业入选美国《工程新闻记录》国际承包商250强。与巴西圣若泽黑河市结为友好城市。

  民营经济发展良好。全民创业稳步推进,全市个体工商户达52.4万户、增长6.3%,私营企业超22万家、增长9.7%,私营企业注册资本累计达6671.1亿元、增长12.5%,三项指标绝对值均保持全省第二。民营经济入库税金515亿元、增长23%,占全市税收的72.3%、较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引进市外民资570亿元,民营科技型企业达7000家。新增著名商标33件、省级名牌产品89个。

  (六)着力加强社会建设,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收入社保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1140元、14690元,分别增长10.1%和11%;一、二类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上调至1480元/月和1280元/月。新增城镇就业9.2万人,帮扶创业1232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5%、低于年度控制目标1.85个百分点。在省内率先实施市级统筹大病保险制度,五大社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平均上调13.4%,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379元,农村低保人均最低保障标准提高到300元/月。

  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教育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成为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省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启动,基本药物制度实现镇村医疗机构全覆盖。加快建设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环濠河博物馆群成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3个县(市)区和20个乡镇成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快构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张。妇女儿童事业长足发展,群团组织作用积极发挥。深化平安法治南通建设,安全生产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连续12年双下降。

  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房地产市场保持健康发展,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00亿元,增长25%;普通商品房销售975万平方米,增长36%,其中,市区普通商品房销售300万平方米,增长24%。超额完成年度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全市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11886套(间)。市区竣工动迁安置房470万平方米、各类保障性住房2221套(间),完成“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和老小区整治项目41个。

  2013年,全市经济顶住下行压力,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不容忽视:一是市场消费需求不旺。受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消费刺激政策陆续到期、网上购物迅速发展等因素综合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于预期目标。二是城乡居民增收压力较大。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景气,实体经济困难较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低于预期目标。三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经济增长仍以投资拉动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仍待提速,城镇化步伐亟待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强社会建设和治理等任务艰巨。

  二、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展望2014年,经济发展环境仍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美国、日本经济增速有所上升,欧洲经济区逐渐走出衰退,新兴经济体仍将维持相对减速的格局,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国际产业分工和经济秩序加快调整。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3.6%,联合国预计3%。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仍有巨大发展潜力,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将持续释放新的改革红利,这些都将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撑。但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稳定经济增长、化解过剩产能、防控债务风险等任务艰巨。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是今年经济工作的核心要求。从我市看。我市兼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又有上海自贸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长江经济带建设带来的新机遇。2013年12月17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这既是加快发展的主要载体,又是深化改革的重大平台,为我市有效破解发展瓶颈、持续放大江海联动优势、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提供了动力。随着沿海开发加速推进,一批新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跨江合作园区加快建设,一批前期投入的重大项目陆续进入产出期,也将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安排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也要清醒认识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切实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围绕争当苏中新一轮发展“领头雁”、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八项工程”为抓手,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着力创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改善民生,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

  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

  6.注册外资实际到帐25亿美元;

  7.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1%左右;

  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

  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1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4%;

  1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12.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把明年经济增长的目标确定为10%,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增速保持高于全国全省。10%的预期增长目标,虽比2013年计划目标调低1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国、全省,体现了争当苏中新一轮发展“领头雁”、积极融入苏南的要求。二是体现转型升级要求。南通同全国、全省一样,处于转型升级攻坚期,适当调低经济增长目标,有利于引导全市上下切实把工作重心放到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上来,为体制机制创新、经济转型升级留出更多空间。三是注重与长远目标相衔接。注重与落实“八项工程”、实现“八个领先”的目标和“十二五”规划目标的衔接,确保主要目标达到序时进度要求。

  三、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总体部署,按照陆海统筹发展的要求,坚持以改革统领全局,以创新驱动发展,扎实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在转型升级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持续保持经济稳中有进。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努力释放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切实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推动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和旅游等消费健康发展,扩大绿色节能环保产品消费;推动面向生产、生活和管理的信息消费持续健康发展,支持4G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大力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发展网络购物、智能终端等新型消费业态。深入实施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加快城市核心商圈、特色商业街建设,大力推进“便民服务进社区、便利消费进家庭”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全面完善流通体系。建立健全城乡消费服务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切实优化消费环境。

  努力提高投资质量。推动投资保持合理增长,切实优化投资结构,着力加大水利和铁路、市政基础设施、新一代互联网技术、节能环保、重大装备及企业设备更新等领域的投资。研究制定民营投资指导目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文化产业和港口、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着力推进总投资4700多亿元的160个市级重大项目,加快总投资超百亿元的恒力新材料、中化新材料、招商局海工、南通空港产业园等一批基地型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720亿元。

  壮大发展实体经济。认真落实国家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意见、结构性减税政策以及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营业税政策,继续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让政策更快捷更全面地惠及实体经济。加强对实体经济的分类指导和服务,着力破解中小微企业发展要素瓶颈。创新和完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小微企业信贷产品查询等政府服务平台作用,积极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加快引进金融机构,发展各种新型融资方式;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力争2家企业上市、5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直接融资规模达到100亿元。优化调整土地供应方式,切实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围绕企业用工需求,加强劳动力引进和技能培训。

  (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抓好用好中央和省促进产业升级、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主导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走特色化、品牌化之路,努力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增销售超50亿元工业企业5家。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示范园区,争创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实施提升一批、壮大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四个一批”战略,整合提升船舶产业,通过市场实现优胜劣汰,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推动新兴产业基地化发展。围绕“3+4”领域,深入实施“310”工程,新兴产业产值超过3700亿元。抢抓国家支持船舶海工、光伏、节能环保等产业转型发展的政策机遇,大力推动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加快推动南通滨海园区争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区,打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特色园区。

  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围绕“7+3”重点领域,以企业、项目、集聚区为抓手,以先进制造业配套服务为方向,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科技、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大力培育总部经济、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等服务业新兴业态。加快国家“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知识流程外包、大数据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积极发展有巨大市场潜力的生活性服务业,把旅游业建成支柱产业,加快养老和健康服务业发展。着力推进全市168个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

  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工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5500亿元。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推进创新载体建设,不断提升运营实效,着力增强国家级南通高新区产业集聚和科技创新功能,促进省级高新区形成“一区一主导产业”,新增“三创”载体面积45万平方米。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实现高职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叠加,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深入实施“312”产业人才发展行动计划,新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0名、科技领军人才200名,柔性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1200名。

  (三)全面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以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为抓手,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以改革破难题、促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围绕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主要创新领域,坚持分类推进,重点突破。围绕整合陆海资源要素,重点探索海域使用管理、陆海土地资源统筹利用、金融等要素市场方面的机制创新;围绕陆海产业转型,构建有利于现代产业加速向沿江沿海集聚的体制机制;围绕江海联动跨江融合,完善重大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机制,健全区域融合发展、特色发展促进机制;围绕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推动城市管理制度和生产要素配置制度创新;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改进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方式;围绕陆海生态环境保护,完善陆海环境准入、执法监管、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建立海洋生态综合管控、海洋生态补偿和合理利用海洋环境容量等制度。

  加强改革创新统筹推进力度。制订和落实《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按照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原则,加强总体谋划、整体推进,细化和落实总体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明确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确保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协调推进。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层面的支持,切实做好试点对接、政策对接、项目对接和工作对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各条线专项试点。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全面落实市政府《关于实施“五项工程”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深入实施民营经济“三名”工程,推进民营规模企业梯队培育和发展,新增民营经济超百亿级特色板块2个、营业收入超100亿元企业2家、江苏省名牌产品80个,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4%。

  (四)积极推动江海联动跨江融合发展。落实省沿海开发和沿江地区转型发展五年推进计划,以港口资源开发整合、产业空间布局调整、跨江融合特色发展为抓手,加快形成优江拓海、江海联动的发展新格局。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南通港总体规划》修编。推进洋口港烂沙洋北水道15万吨级进港航道、吕四港区10万吨级航道、吕四环抱式港池进港航道一期等深水航道前期工作,沿海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4个;强化沿江沿海各港区的功能分工和协作,提高港口资源利用效率。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2亿吨,其中沿海港口力争突破2000万吨。建设沪通铁路和通苏嘉城际铁路长江大桥工程以及海启高速,建成通洋高速一期、通州湾快速通道、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进通扬线航道整治工程等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宁启铁路二期、崇海大桥等项目前期工作。

  提升沿海各类载体功能。加快推进全市滨海园区建设,以体制创新、功能配套和升级扩容为重点,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示范园、特色“区中园”。加快制定实施沿海重点区镇统筹发展激励措施,重点推进一批学校、社区、医院、车站、酒店、商业街、公园等重点功能项目和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科学实施重大滩涂围垦工程,建设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试验区。

  深入推进优江拓海。加大功能开发和港产城融合发展力度,把沿江“腾笼换凤”与沿海“筑巢引凤”有机结合。沿海积极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涉海服务业,加快临海临港产业集聚化发展,打造海洋产业集聚区和新兴基础产业基地。沿江加快推进产业创新转型,研究制定鼓励政策和合理的利益分成机制,推动大用地量、大运输量的产业向沿海拓展,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沿江现代产业体系。

  积极推动跨江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与上海的深度合作,在基础设施、产业融合、平台建设等方面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突出“学习、接轨、配套、服务”,更好地分享政策“溢出效应”,复制推广体制机制创新经验。深入对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各类跨江合作园区加快形成集聚效应,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项目,努力打造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加强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合作,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

  (五)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充分利用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以平台经济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

  大力拓展开放平台功能。全面加强国家级开发区基础设施、功能区及平台建设,推进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国家一流开发区。加快省级开发区扩容升级,争取启东、如东等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园区创建省级开发区。增强南通综合保税区运输、物流、贸易、商务等服务功能,在离岸金融、创新海关国检监管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上海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的优先区。加快发展海关特殊监管区,积极申报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争取“三个一”联合通关试点,完成电子口岸二期开发。

  更高水平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着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积极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运用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与网上招商等多种方式,聚焦世界500强、知名跨国公司,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落户一批旗舰型、基地型重特大项目。大力培育本土跨国经营企业,鼓励企业在境外开展资源开发、技术研发、生产加工、品牌并购和建立营销网络、建设产业集聚区。

  积极争创外贸出口竞争新优势。全面落实外贸稳增长促转型政策,加快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家纺外贸转型示范基地,扶持船舶、光伏等重点出口行业发展。提升外贸特色化水平,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出口产品比重,加快培育一批出口超亿美元企业、超10亿美元特色产业板块。创新外贸方式,争取叠石桥家纺市场早日获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力争获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

  (六)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强政策创新和制度设计,积极稳妥扎实推进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力争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

  着力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发展以2.5产业为主体的市区经济,组织实施242个重点城建项目,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高标准推进组团开发,加快新城区、南部新城、市北新城、观音山新城、五山地区、东部新城等重点区域建设。继续推进交通畅通工程,尽快实现市区快速路网“环线闭合”,积极推进主次骨干路网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公交运营线路突破100条,市区万人公交车拥有量增加到17.5标台;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进一步美化城市环境,着力打造“两河两岸”景观带,加快推进通沪大道、东快速路等28条道路两侧绿化带建设,推进唐闸公园等五个综合公园或专类园建设。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实施南川河、天生港河等河道整治项目。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构建五级城乡空间体系,促进县(市)城、中心镇、特色镇加快发展,不断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大力推进中等城市建设,推动县(市)城扩容提质、特色发展,强化城市功能引导、城市特色空间塑造和综合能力提升。优先发展重点中心镇,分类推进19个市级中心镇、8个沿海前沿“区镇合一”的城镇以及2个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2个省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建设,以镇为单位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公共资源在城镇合理布局,促进县(市)城与重点镇协同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保持粮食稳产增产,积极创建粮食高产增效示范区。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园艺、花卉苗木、特色水产业,引导和鼓励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发展。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设施装备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快规划布点村庄建设和农村社区功能配套,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60公里、桥梁500座,深化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坚持不懈推进扶贫开发,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80%的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20%的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形成一批村级收入超千万元的明星村。

  (七)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按照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总体要求,一着不让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加快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淘汰印染、化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深入实施《循环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大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协调推进力度,进一步强化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推动低碳发展。

  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坚持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三管齐下,深入开展“铁腕治污”。健全河长制、段长制,全面推行差别水价制度,有效治理沿海前沿地区和重点河流水环境。以PM2.5防控为重点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和建筑扬尘,扎实推进秸秆禁烧,加大工业废气治理力度,对全市3家火电企业和市区7家重点热电企业实施烟气提标改造,对全市52座加油站进行油气回收改造,全市淘汰黄标车5000辆。加强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和生活污染源整治,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建立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机制,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固废处置、集中供热等环境基础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探索实施区域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环境经济政策。

  深入推进生态建设。继续推进生态市创建,省级以上生态乡镇、国家级生态县(市、区)实现全覆盖。加快构建沿路、沿水、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和农村家园“两沿三园”绿化空间体系,加大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力度,全市新增造林12万亩。完善和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环境素养。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社会建设“十大体系”,扎实推进10件48项惠民实事,加快全市128个重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计划86亿元。

  努力促进居民增收。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推动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全面增长。努力扩大就业,增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市新增就业9万人,确保城乡失业人员培训率达80%以上、困难大学生100%就业。完成第三轮“万人创业计划”,帮扶1万名群众创业,建成省级创业型城市。建立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入推进企业及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最低工资标准。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并轨,推进医疗、生育保险市级统筹,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落实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有序推进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农村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人均提高到360元/月以上。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推动公共租赁房与廉租房并轨运行。市区新开工动迁安置房428万平方米,竣工248万平方米,新安置动迁户1.3万户;竣工交付各类保障性住房3000套(间),城镇家庭住房保障覆盖面扩大到19%;完成10个、新启动12个“城中村”、危旧房改造项目,完成8个老小区整治。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统筹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健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体系。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加快南通文化艺术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做强创意设计、文化科技等重点产业园。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新增养老床位3000张以上、高标准农村敬老院13家。

  创新开展社会治理。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稳评责任终身追究机制。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力争85%的城市社区、80%以上的农村社区达到省级和谐社区标准。加强实有人口管理服务,持续净化网络环境。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切实消除安全隐患,有效防范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和较大影响的事故发生。深化平安南通、法治南通建设,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进一步提高公众安全感和法治建设满意度。

  各位代表,2014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繁重而艰巨。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关心和监督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落实“八项工程”、奋力实现“八个领先”,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为南通争当苏中新一轮发展“领头雁”、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努力奋斗!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