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报道丨李楠楠:用青春“朝阳”守护最美“夕阳”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9期,刊发了《李楠楠:用青春“朝阳”守护最美“夕阳”》。
正文如下↓↓↓
李楠楠:用青春“朝阳”守护最美“夕阳”
全国人大代表、南通福爱健康养老院护士长李楠楠是一位“90后”。在同龄人奔赴一线城市大展拳脚时,李楠楠却离开了医院的“金饭碗”,选择成为一名养老院护理员。
▲从事养老护理行业14年,李楠楠总结出爱心、细心、耐心的三“心”工作法,悉心照料老人。(代表供图)
“我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那种温馨的氛围一直深深烙印在我心里。”小学时,罹患癌症的奶奶在家自行扎针治疗,痛苦的模样让她暗下决心——长大后,她既要像奶奶一样学医,又要凭借专业知识,照护更多像奶奶一样的老人,让他们安享晚年。
“与医院相比,在养老院照护老人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护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投入。”李楠楠总结出爱心、细心、耐心的三“心”工作法。和身体健康的老人聊天谈心,李楠楠时刻关注他们的身心需求;老人不会说普通话,为了能事无巨细了解他们的需求,她又向同事学习南通各区县方言;擦身、吸痰、通便,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常年卧床的失智老人的皮肤病基本痊愈;护理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即使被“打”了几下,她也没有丝毫怨言,依旧轻声细语,耐心抚慰老人。
一声声“爷爷”、“奶奶”,拉近了李楠楠与老人们的距离。寒来暑往,不分昼夜,只要老人有需要,总能在他们身边看到一头干净、利落短发的李楠楠面带微笑,牵着他们的手。一年365天,李楠楠在养老院与老人相处的时间,比陪伴她父母的时间都要长。从事养老护理行业14年来,她与200多位老人成了忘年交。
一抹青春靓丽的“朝阳”,映衬红彤彤的幸福“夕阳”。履职全国人大代表7年多来,李楠楠提交的建议大多与养老行业密不可分。社会对养老行业认可度低,护理员缺乏规范培训和考核,她就提出了关于恢复护理员资格证的建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停摆多年的护理员资格认证制度得以重启;养老护理人员薪资待遇低,养老从业队伍招人难、留人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她就打通养老护理员职业晋升通道建言献策,同年,江苏省出台《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让养老行业从业者尤其是年轻人信心倍增。
“与庞大的社会需求相比,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仍远远不足,服务水平也尚待提高。而要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必须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守护最美夕阳红。这也是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看到更多“90后”、“95后”甚至“00后”这些新鲜“血液”注入养老服务队伍,李楠楠由衷欣慰,“那一刻,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代表履职带来的成就感。”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下简称长护险)。次年,南通市成为全国首批15个长护险试点城市之一。十年来,长护险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托举起老人“稳稳的幸福”。
“随着时代进程,年轻人向一、二线城市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显著。这对于子女不在身边却需要照护的老年人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养老难题。”南通老龄化程度较高。工作之余,李楠楠深入周边城市、本地村镇,到居民家中调研,摸实情。她发现,仅江苏省内,各市的长护险实施标准就不尽相同,统一长护险待遇并实现异地互认,已成为众多“70后”、“80后”乃至更年轻一代的愿望。
为推动长护险制度更好运行,李楠楠在今年全国人代会上提出了关于将长护险制度统一标准并跨地区使用的建议。她从政策制度建设、地方间协议合作、完善评估体系、推进结果互认、简化异地报销结算、推动定点机构联网、强化协同监管、探索信息共享与联合检查等多个方面阐述了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的长护险制度、推动异地便捷结算。
“养老不是‘夕阳行业’,而是‘朝阳事业’。”在代表之家听民意、解民忧,李楠楠总会运用专业知识,为老年人解读养老政策、普及养老知识,让陪伴和照料更有针对性、更有温度,既陪在他们身边,更走进老年人心间。
(文/记者 徐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