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政府关于“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执行情况及“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11-01-18  字体:[ ]

——2010年12月22日在南通市

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蔡惠忠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执行情况及“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情况,请予审议。

        一、关于“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南通发展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五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通”的目标,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严峻挑战,着力推进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提前三年在江苏江北率先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实力持续强劲攀升

  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处于长三角前列,主要指标均实现翻番,经济效益多年保持全省领先。预计,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超过3400亿元、47000元,为“十五”期末的2.3倍和2.4倍;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600亿元、250亿元,均为“十五”期末的3.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7700亿元左右,是“十五”期间的3.2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六大“千亿级”产业板块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较“十五”末提高12个百分点左右;船舶、海工基地异军突起,成为全国五大修造船基地之一,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农业加速发展;企业实力不断壮大,百亿级工业企业取得历史性突破。城市综合竞争力在长三角核心区16个城市中由第14位跃升至第7位;各县(市)争先晋位,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

  (二)江海开发取得历史性突破

  出台并实施《南通市沿海开发规划》。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框架初步形成。洋口、吕四两大海港实现通航并获临时开放;如皋港区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沿江岸线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万吨级以上码头20座。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江海高速公路、沿江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兴东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宁启铁路电气化改造、海洋铁路、崇启大桥等工程加快建设,沪通铁路、宁启铁路通启段、通洋高速公路、海启高速公路进展顺利。载体建设取得新业绩,苏通科技产业园一期工程全面启动,锡通科技产业园、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上海外高桥(启东)产业园等一批跨江联动合作园区覆盖所有县(市、区);沿海前沿区域开发建设全面启动,启东、海门、如东等滨海产业集中区初具雏形。

  (三)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实施通州撤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中心城市框架全面拉开,老城区功能不断完善,新城区现代化新貌基本形成;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化率达到55%左右,比“十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和农村六件实事成效显著,全面完成县(市)区域供水建设工程,实现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及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十五”末下降20%、14.7%和37%,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5分,比“十五”末提高10分,居“全国污染控制较好城市”首位;城市绿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42%、19%;耕地持续保持占补平衡。

  (四)改革开放取得积极进展

  全面深化农村、文化、教育、医疗、住房等各项改革。新一轮行政机构改革和市属公益型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机关作风建设和绩效考评工作“南通模式”享誉全国;重组三大国有控股公司(集团);金融体制改革亮点频现,资本市场“南通板块”快速凸显,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8家;企业债券融资、创业投资等实现零突破;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县(市、区)全覆盖,全市新引进或改革组建银行业金融机构13家。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130亿美元,2010年出口总额达到135亿美元,分别跻身全国前10强和30强,外经合作连年保持全省领先,省级以上开发区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创建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取得显著成效,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较“十五”末提高近18个百分点。

  (五)社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文化大市建设步伐加快,形成环濠河文博馆群,涌现出一批文化精品;成功承办省“十六运”和第九届亚洲艺术节;“江海英才”计划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人口计生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建成一批为民服务重点项目,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全面加强,大防控体系、大调解机制不断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入选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

  (六)人民生活得到更大改善

  预计,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800元、9700元,比“十五”末增长76%和76.3%。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全省率先建成充分就业市区,累计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低于全省全国水平;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实现廉租房租金补贴、实物配租及经济适用房补贴“应保尽保”,在全省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比“十五”末提高67%、180%。

  “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良好,28项主要指标中,基本达到目标的9项,超额完成目标的16项,总增加值率指标取消统计,另有2项没有完成,分别是:(1)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到92%以上,未能完成“十一五”“94%左右”的预期目标,这除了“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连年丰收,高效农业发展较快的因素外,主要是由于国家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将农副产品加工业从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调整到第一产业,大约拉低第二产业比重近2个百分点。(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9年为35.4%,预计达到“十一五”预期目标的难度很大,原因是该指标反映我市高等教育院校在校学生数占该年龄段人口数的比重,而我市人口基数较大,高等教育规模较小。

  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仍显不足;化解资源、环境硬约束的压力较大。二是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工业化水平不高,服务业占比、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研发投入占比仍然偏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较低,缺乏高层次创新人才。四是社会建设面临诸多新课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基本公共服务尚不健全,社会稳定压力增大。

         二、关于“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情况

  “十二五”时期是南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编制好“十二五”规划、谋划好“十二五”发展蓝图,对我市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南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

  编制“十二五”规划事关全局和长远。市委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多次召开会议,对“十二五”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市委十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市“十二五”规划《建议》,为编制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指明了方向。市人大非常关注“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深入调研、组织视察,两次专门听取“十二五”规划进展情况汇报,多次听取审议新城区建设、服务业发展等有关“十二五”发展的重大议题,提出了宝贵意见。市政协、社会各界也踊跃参与,献计出力。所有这些,都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纲要》奠定了良好基础。

  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于去年8月启动,12月全面推开,已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深入推进专项规划编制。50多个市级部门完成了41项重点课题研究。同时,市政府专门委托交通部规划研究院等单位开展了“南通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规划”、“腰沙·冷家沙区域综合开发战略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等重大专项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各条线在统一部署下,积极开展专项规划编制研究,39个部门牵头编制的63个专项规划也已形成阶段性成果。

  二是精心组织规划《纲要》编制。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就规划指标、创新转型、对外开放等问题进行研究讨论。自6月份以来,《纲要》起草小组集中精力,在认真学习上级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有关会议精神和各项要求,深入开展调研,充分吸收各类成果以及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数易其稿,形成了《纲要(初稿)》。在起草过程中,先后2次分章节、1次以整个规划《纲要》文本向50多个党委、政府部门征求意见,召开专题会议征求专家和县(市、区)发改委(经发局)意见。近期,又根据市委《建议》、市政府第52次常务会议、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精神,以及分管市长和专家咨询的意见,对初稿进行了修改。

  三是加强与上位规划对接。围绕拟进入国家、省规划的发展定位、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等,通过市委对上位规划提出建议和意见、市政府向省递交书面函件以及向省委《建议》起草调研组专题汇报会、省规划编制座谈会、赴省发改委等省相关部门对接等多种方式,与上位规划对接,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

  除序言之外,分为四大部分16章,约6万字。第一部分,站在新的起点,明确奋斗目标。包括2章,分别是:第一章“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全面总结分析“十一五”取得的巨大成就、“十二五”面临的发展环境,科学判断所处发展阶段。第二章“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

  第二部分,围绕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城,打造江苏新增长极,着力实施经济发展9大重点任务。共9章,分别是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型城市、港口开发、综合交通、城市化、新农村、生态市、开放型经济、民营经济。

  第三部分,围绕“幸福南通”,突出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实施3大重点任务。共3章,分别是: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社会管理。  

  第四部分,形成实施宏伟蓝图的有力保障,实现规划目标。共2章,分别是深化改革、保障机制。其中保障机制一章,参照省里做法,将努力扩大消费、引导优化投资结构作为保障措施放在该章,还包括合理配置资源、强化要素保障以及完善规划体系和机制等内容。

  (三)“十二五”规划纲要(初稿)的主要内容

  1、发展阶段判断

  “十二五”时期,南通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快了全球经济结构和科技创新步伐,必然带来新一轮产业布局调整。从国内看,我国长期向好的发展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将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互动并进的重要时期,两大国家规划的深入实施,交通条件的根本性改善,为“十二五”时期的转型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拓展了新空间、增添了新动力。

  “十二五”时期,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世界经济发展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对南通扩大开放带来新考验。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必须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国际社会和国家对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南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加速发展,向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迈进,加快构建沪苏通“小金三角”的黄金机遇期;是全面转型升级,向工业化后期迈进,加快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攻坚赶超期;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加快打造江苏新增长极的奋力突破期。

  2、指导思想

  根据市委《建议》,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和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全力抢抓两大国家规划深入实施的重大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现代化、再创新辉煌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2018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3、发展目标

  在综合考虑全面和重点、需要和可能、连续性、阶段性和跨越性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十二五”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5年,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普遍过上更加宽裕安康的生活,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努力走在江苏江北现代化建设的最前列,有条件的地方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再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把南通建成江海交汇的现代国际港口城市、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和国内一流的宜居创业城市。

  (2)指标体系。按照市政府常务会议“突出跨越性、保持连续性、体现时代性、强化衔接性、增强约束性”的要求,加强了与国家和省规划、市委《建议》及现代化课题等指标体系对接,形成了“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基本与省“十二五”规划一致,设置了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环境资源、人民生活等6个方面30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7项。

  经济增长,反映经济实力和江海开发等目标任务。设置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注册外资实际到账累计、港口吞吐量等4项指标。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00元。

  经济结构,反映内外需兼顾、产业优化升级及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设置居民消费率、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城市化水平5项指标,目标值分别达到35%、40%以上、37%、65%和63%。

  科技创新,反映人才建设和创新能力。设置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人才贡献率、百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专利授权数、科技进步贡献率等5项指标。考虑到我市现实基础,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目标设置为2.2%。

  公共服务,反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设置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千人拥有病床数、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补偿比、新增保障性住房面积、城市每万人公交车拥有量等6项指标。

  资源环境,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设置耕地保有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森林覆盖率等5项指标。

  人民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升。设置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累计数等5项指标。其中:城乡居民收入目标分别为38000元以上和17500元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由于缺少现状基数,暂按略低于省目标把握,为5%以下。

  4、空间布局

  按照“江海联动、港城互动、轴向带动”的空间开发理念,逐步形成“两带两轴五组团”的空间开发格局。“两带”即沿江沿海两条产业带,沿江建设产业集聚度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高科技密集区;沿海构建新兴基础产业基地和海洋产业集聚区。“两轴”即依托运输大通道形成的联通江海、贯通腹地、沟通内外的纵、横辐射带动轴。“五组团”即形成都市区、海安—如城、洋口港—掘港、吕四港—汇龙、腰沙·冷家沙5大城镇组团。同时,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合理引导生产力布局,实现空间集约与协调发展。

  5、战略重点和重点任务

  共有7项战略重点,13项重点任务,用13个“加快”体现转型、创新、跨越的要求。

  第一项战略重点是创新转型,主要有两大重点任务。

  (1)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优先发展新兴产业。实施新兴产业规模倍增计划,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发展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装备、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打造国家级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基地、长三角新材料研发转化生产基地。

  二是做强做大支柱产业。推进船舶及重装备、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提高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打造世界“船谷”,建成技术先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内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大力改造提升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建设长三角特色鲜明的纺织基地、华东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轻工业基地,打造全国一流的建筑强市。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现代物流、旅游休闲、现代商贸等特色服务业,建设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中心、独具魅力的江海旅游门户城市和旅游休闲城市。积极培育金融、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配套服务基地、长三角北翼商务服务高地。全面提升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生活服务业。

  四是建设基础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能源、石油化工、精品钢材等基础产业,建设国内重要的现代能源产业基地、全国沿海新兴石化基地、特色鲜明的冶金和金属制品生产基地。建设枢纽型电网。

  五是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骨干集聚,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基地型龙头大企业(集团)。

  六是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以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为重点,加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两化融合”示范试点工程、“信息南通”工程,推进“三网融合”。

  (2)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基本形成以自主创新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竞争力提升的格局。

  一是提升创新能力。优化科技投入布局,创新政府科技资金支持方式。推动企业建立科研机构。着力引进大院大所,重点建设中科院南通海洋研究所等一批研究院所。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重点组建海洋工程等一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大社会发展领域民生科技的开发与应用,提高科技惠民能力。

  二是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建设苏通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重点科技园区,推动科技园区向高层次、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以国家级南通高技术船舶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打造一批引领转型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依托科研院所、科技服务型企业,建设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平台。

  三是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高水平普及基础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优质高位发展,加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健全助学体系。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技能人才。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积极引进著名大学来通办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健全社区教育体系。

  四是建成人才强市。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百千万人才引进和培育工程,引导企业加大人才投入,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党政干部“江海精英培养计划”,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五是营造创新发展环境。创新科技金融体系,促进优质资源和要素向优质创新企业集中。实施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战略,建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加快形成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加强技术市场建设,促进各类技术要素进入市场。   

  第二项战略重点是江海联动开发,主要有两大重点任务。

  (1)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群。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现代化江海港群,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组合强港,建设面向亚太地区的区域性国际航运枢纽。

  一是构建由沿江翼、沿海翼组成的“一港两翼、江海组合”港口发展总体格局。

  二是推进沿海三大深水港区建设。洋口港区积极推进蓝沙洋北水道进港航道工程建设,加快建设港区码头工程,推进金牛岛码头区建设。吕四港区加快推进进港航道工程、挖入式港池、通用泊位、成品油基地及专用泊位、临港工业用地围填等建设。通州湾港区(暂定)全面深化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研究,系统开展建港条件研究,启动围垦一期工程和港区起步码头建设。

  三是提升沿江九大港区开发水平。通过岸线资源、功能布局整合,实现资源集约利用、港城和谐发展,通过江海水水中转,增强为长江中上游和中西部地区服务的能力。有序推进沿江地区化工、船舶海工等企业向沿海转移。

  四是科学开发利用滩涂。加快沿海滩涂综合开发和沿江沙洲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新匡围滩涂形成的土地资源统筹用于产业开发、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等。

  五是完善江海港口综合功能。创新港口开发机制,推进口岸对外开放,完善“大通关”体系,推动港口与产业联动发展。

  (2)加快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加快构建“三纵两横一核四中心”的综合运输体系,构建多式联运、协调衔接、互为补充的现代化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即:西进东出、南北贯通的“三纵两横”五大运输通道;由都市区、海安—如皋、如东—洋口、启东—吕四、通州滨海—通州湾(暂定)组成的 “一核四中心”五大综合枢纽。主要任务是建设 “两纵两横”铁路干线网(纵:新长、沪通;横:宁启、海洋)、“三横三纵三联”高速公路网(横:宁启、锡通、海启;纵:沿海、通洋、海三;联:九华-平潮、吕四-海启高速、机场-沿海高速)、“三纵四横”内河航道干线网(纵:连申线、通洋运河、通栟线-洋口运河;横:栟茶运河、如泰运河-通同线、通吕运河、通启运河)、上海国际航空枢纽辅助机场和油气品运输管网。

  第三项战略重点是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有两大重点任务。

  (1)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构建江海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群。

  一是打造现代化中心城市。加快实施“东西轴向延伸、南北相向聚合”的城市发展战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速向区域服务型中心城市转型。加快以崇川区为主体的核心区、以通州城区为主体的东部片区、以开发区和苏通科技产业园为主体的南部片区、以港闸区为主体的北部片区发展,加速形成“一核三片区”互动并进的发展新格局。

  二是积极构建江海城市群。强化分工与协作,呼应中心城市发展,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把县(市)城建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三是推进重点镇发展。将省级重点中心镇、临海重点镇建成现代化城镇。长江、吕四港镇开展赋予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新型小城市。

  四是全面完善现代城市功能。加快推进交通畅通“102030”工程,加快构建连接主城区和通州区的快速道路骨架。继续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研究和规划,控制性预留线位和站点。完善城市燃气、治污、消防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标志性商业圈、商务圈、景观圈和历史文化街区,美化城市形态。

  五是提升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强化“大南通”一体化规划,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增强规划的约束力。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完善城市管理体制。

  (2)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建设“民富、村美、风气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稳步提高粮食产量,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品牌农业。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快捷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二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形成家庭经营收入为基础、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为重点的农民收入增长结构。积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营造良好创业环境,拓展农民创业空间。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

  三是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引导分散居住农户、新建翻建农户以及已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户到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新型居住区集中居住。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

  四是统筹城乡发展。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四项战略重点是提升开放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有两大重点任务。

  (1)加快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更高水平地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由开放大市向开放强市的转变。

  一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走高新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道路,推动由外贸大市向外贸强市转变。优化出口商品和地区结构,推进出口基地建设。优化贸易方式,提高一般贸易在商品贸易中的比重,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完善服务外贸企业的信息和融资平台。

  二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引园并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引资结构,鼓励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和沿江沿海地区。拓展引资领域,扩大金融、教育等领域对外开放,加快引进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优化引资方式,扩大海外上市企业规模,引进境外投资基金,鼓励外资企业在境内上市、发债。

  三是推动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开展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境外资源开发和跨国并购。鼓励设立境外贸易、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优化外派劳务结构,鼓励企业承揽大型“交钥匙”工程项目和基础设施工程。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指导服务和权益保护。

  四是高标准建设开发园区。加快开发园区转型升级,提升园区创新、服务、配套功能。以产业链整合各园区的生产和服务业态,培育一批特色园区。深化跨江合作、江海联动、市县联动,建设一批合作开发园区。

  五是深入推进区域合作。加快构建沪苏通“小金三角”,加强区域产业合作,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形成与上海、苏南城市的同城效应。发挥江海联运优势,推进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全方位合作。积极开展对口援疆工作。

  (2)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质量。推进民营经济总量倍增、内涵提升,加快建设“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

  一是增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继续实施“名企、名品、名人”工程,鼓励技术创新,加快信息化步伐,完善治理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引导企业整合重组,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推进股权多元化,实现做大做强做优。发展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举办专业展会活动,培育壮大中小外贸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二是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拓宽民营企业发展领域,支持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建立专业市场与特色园区的互动发展机制,壮大骨干龙头企业,加快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民营经济产业集聚发展。

  三是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破解中小企业发展难题。加快建设多层次、立体化、网络化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完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第五项战略重点是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一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创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推动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对重点企业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支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深入开展绿色认证,建成一批绿色企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低碳示范园区建设,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倡导低碳生活。

  二是强化资源节约利用。以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等为重点,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建成国家级节水型城市,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支持节能环保材料等产业化发展。

  三是加强环境保护。实施“清水工程”,开展饮用水源地、重点流域水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蓝天工程”,开展重点专项整治。建设清洁家园,推进城市内河污染、农村生活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四是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程,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进一步提高生态服务和生态保障功能,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和国家生态市。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第六项战略重点是和谐社会建设,主要有三项重点任务。

  (1)加快建设江海特色文化强市。深入实施市《2010-2015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提升南通城市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一是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光大精神文明“南通现象”。净化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进一步弘扬“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南通精神。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

  二是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基本建成覆盖全市、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建设,努力创作文化精品力作,积极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进一步发展文博事业,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地方史志、档案工作,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

  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九大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推进文化产业重大工程建设,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健全文化市场管理机制,积极引导文化消费。

  四是努力推进文化创新。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推进文化资源共享、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鼓励文化创意活动,引入高新技术,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挖掘南通文化资源,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南通文化影响力。鼓励和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南通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2)加快建设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平等地惠及全体居民。

  一是促进全社会充分就业。积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企业,支持自主创业,加强择业观念教育,拓宽就业渠道。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着力帮助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

  二是建立增长有序结构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劳动者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的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和失地农民收入。建立劳资双方对话制度,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工资决定、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

  三是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进一步降低城乡医保患者自付比例,将普通门诊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或新农合基金支出范围。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四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开展全民健身和爱国卫生运动。

  五是健全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扩大廉租房受益面,提高实物配租比重,推进拆迁安置房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居住区,吸引常住人口定居。稳步改造城中村。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六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城市“三无”、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机制,健全养老服务政府补贴、长期护理保险、高龄补贴等制度。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加快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建设。重视老年人精神关爱。

  (3)加快构建高效有序的社会管理体系。以入选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为契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格局,加强和谐稳定社会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一是加强新型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摆在社会管理的突出位置,夯实社会建设基础。理顺和规范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等的关系,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加强社区设施和队伍建设,促进社区资源共享,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

  二是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加快政社分开步伐,推动各类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主发展。优化社会组织结构和布局,积极发展民间服务性组织、公益性服务组织、志愿者组织,有序发展基金会组织,改革发展行业协会组织,加强学术性社团建设。

  三是加强公共安全建设。拓展民意表达渠道,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完善舆情汇集分析和公共政策协商沟通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政法、执法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创新长安南通、法治南通八大体系建设,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合理引导社会公众心理预期。积极防控、依法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严格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加强安全生产、质量监管、防震减灾、民族宗教、国防动员等工作。

  四是加强诚信南通建设。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强商务和社会诚信建设,制定信用征信管理办法,加强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实行从业资格、晋级晋职、职称评定社会信用准入制度。

  五是加强人口管理服务。稳妥推行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合理有序地促进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建立适合特大型城市特点的人口管理新模式,加强人口中长期预测预报,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改善出生人口素质。按照“大人口格局”,深化流动人口和新市民的服务管理。做好妇女儿童、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工作。   

  第七项战略重点是深化改革,加快构建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提高区域统筹发展水平,加强重要资源利用的统一管理。

  二是深化经济领域改革。推进国有(集体)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全覆盖、企业经理人配置市场化,健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干部双向培养交流机制。加快推进要素资源市场建设。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创新风险投融资机制。完善价格监管机制,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三是深化农村领域改革。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发展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完成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发证工作,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积极发展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和农业保险、担保等业务。

  四是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推进学校内部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6、“十二五”时期重大项目安排

  重大项目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从去年底开始,经六轮筛选、汇总,“十二五”期间,我市计划实施的重大项目350个,总投资突破10000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投资超过7831亿元。其中,农业水利项目28个,“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167亿元;基础设施项目62个,“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1698亿元;工业项目132个,“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3490亿元;服务业项目92个,“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2063亿元;城建项目13个,“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288亿元;社会事业项目23个,“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125亿元。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预期“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基本实现,“十二五”时期南通将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继续坚持开门搞规划,进一步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发扬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成为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力的过程,成为协调各方面利益,促进社会达成共识的过程,努力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南通发展蓝图。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