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通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说明
——2011年3月24日在南通市
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
市科技局局长 朱千波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市科技局及时启动了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现在我受市政府的委托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敬请审议。
一、规划编制的总体过程
为做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部署,在总结前几个五年规划编制经验的基础上,我局对此次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部署。
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组织机制,明确领导职责。科技局对“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相关的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项负责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各相关处室对科技创新重大专题和专项工作研究负责,扎口处室负责规划工作的协调、规划的总体战略研究和规划起草。
二是开展了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前期课题和专项工作的研究。强化了科技发展若干重大战略问题的前瞻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基本分析,在软科学计划中先期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课题,请专家学者与科技局共同组织研究,发挥各方专长。
通过重大专题和专项工作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分别形成了《南通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举措》、《南通市产学研合作“十二五”规划研究》、《南通市“十二五”科技基础设施规划研究》、《南通市“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和《南通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成果。
除了重大专题和专项工作研究以外,科技局和南通大学还专门进行了《南通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课题组调研和总结了我市 “十一五”科技创新成果和经验,探讨了我市“十二五”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路,形成了研究成果,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三是规划起草与论证。根据重大专题、专项工作研究和《南通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战略研究》研究成果,同时关注《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江苏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接受这两个规划的指导,在编制的过程中我们还注意与《南通市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等相关规划的衔接,起草了《南通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南通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初稿形成后,我们广泛听取了相关处室和专家的意见,吸收很多好的建议,先后作了三次大的改动,完成了《南通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审议稿。
二、规划研究和编制的重点
(一)全面分析新时期、新阶段我市科技发展的环境和需求
要制定好我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必须全面分析新时期、新阶段我市科技发展的环境和需求。
当前,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全局看,全球经济进入缓慢增长、模式调整、竞争加剧的发展期,从全球科技创新的态势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低碳和绿色经济、抢占科技制高点成为核心主题。“十二五”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引领经济发展、支撑发展方式转变、改善惠及民生成为科技创新的主旋律。“十二五”也是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期、科技创新的活跃期,省委省政府提出把科教与人才强省作为基础战略、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是根据科学发展新要求、发展阶段新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江苏长远发展和未来命运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也是南通加强自主创新、建成创新型城市的关键阶段。发展创新型经济急需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引领与支撑作用,急需我们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科技政策措施等方面攻坚克难,为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务实创新的制度基础。
进入“十二五”新的发展阶段,南通经济社会发展对自主创新的有效社会需求将持续增长。建立起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在我市基本实现现代化中的强力支撑和引领机制是我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二)科学研究“十二五”我市科技发展战略
南通转型与升级的背景、科技新需求引致的科技供给变化,必须要求对南通科技发展战略的新突破,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新挑战,因为科技发展战略是科技政策的灵魂。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我市“十二五”科技发展应突出“加强自主创新,支撑和引领转型升级”的战略主线,体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根本要求。在编制思路上应坚持五个原则:一是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抢占发展制高点,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二是以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紧密衔接国家创新战略,统筹安排重大设施和科技平台建设,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三是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富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引领和支撑发展方式转变;四是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五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基础,加强集成,引导创新要素向南通集聚和向产业流动。
三、规划的主要发展指标
规划要提出的“十二五”主要发展指标是整个规划的重点和精髓,我们在拟定“十二五”主要发展指标时原则上依据发展现状和发展背景,比对国家整个面上的目标提前五年,做到“十二五”期间全面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保持在江北领先。
“十二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是:
——科技投入能力大幅提升。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2.5%的目标,我市2006年为1.05%,2010年为1.8%,五年增加了0.75个百分点),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比例达到3%以上(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要求“省、市、县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达8%、4%、3%”,“十二五”继续提出)。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2010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4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以上,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占比的增速“十一五”高于全省水平,“十二五”我们提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一轮双倍增计划)。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显著增加。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高于15%,发明专利申请量高于20%,境外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30%以上(“十一五”期间经过努力我市已达省先进水平,“十二五”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水平)。
——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高。201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60%。(根据省科技厅统计监测数据我市“十一五”期间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左右;2010年省科技厅统计监测数据还未正式测定,约在53%-54%,2015年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60%的平均水平努力后可达到。)
四、规划框架和主要内容
规划总体可分为发展现状与发展背景、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四个部分。
规划主要内容有:
(一)发展现状与发展背景
发展现状对我市“十一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总结:1、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3、科技服务业不断壮大,4、农业科技成效显著,关注民生和谐发展,5、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发展背景概括为两点:
1、两大国家战略叠加新的战略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既标志着南通经济社会发展和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向南通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机会与挑战。
2、我市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第二阶段,科技发展要由原来的以引进和改进技术为主向创造技术为主转变,即进入了以实现自主创新为主导的新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南通经济社会发展对自主创新的有效社会需求将持续增长,建立起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在我市基本实现现代化中的强力支撑和引领机制是我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十二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与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南通经济社会转型、产业升级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科技需求为目标,坚持“支撑主导产业,引领新兴产业”的指导方针,构建和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势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十二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与自主创新战略定位是服务南通经济社会转型、产业升级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主题是创新、支撑和引领,主线就是建设创新型城市。
主要目标之前已介绍。
(三)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有三个方面:
1、以产业升级和转型为中心,全面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以支撑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迅速提升,引领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形成为目标,选择相关产业技术开发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组织科技攻关。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中包括新能源产业及节能技术,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新材料产业,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农业和现代科技服务业需要研发的技术
提升传统支柱产业的关键高新技术。在传统支柱产业的产品和生产设备上应用基于电子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的新工艺、新技术。完善构筑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2、以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包括:以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为重点,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以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机制完善为重点,加大重大自主创新载体建设力度,以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为重点,着力增强区域自主创新集聚能力。
3、以满足全市基本现代化的全面需求为目标,不断提高科技强农惠民能力。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以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科技型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围绕南通优势特色产业、高效设施农业、海洋特色种养产业,组织实施品种选育、生产、加工的技术创新、推进农民增收项目,深入实施“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增强服务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能力。
加大社会发展领域的民生科技支撑,提高和谐社会建设的保障能力。继续推进科技惠民示范工程,在关系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实施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项目,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作出我市的贡献。
(四)保障措施
根据我市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加强政府引导,服务企业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壮大创新主体,为实现未来5年我市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的规划目标,提出下列保障措施。
1、健全科技发展自主创新的领导和决策体制。加强部门的系统集成,形成全社会真正重视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参与科技创新的工作局面。
2、完善科技政策法规建设,环境建设和创新制度设计。重点是研究,制定和修改地方性的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以及产业和财税扶持政策,做好落实工作。
3、确保科技财政资金的稳定高速增长,加快科技财政资金使用方式的转型与创新。确保财政科技支出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创新科技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探索科技金融等多种新方式,提高财政科技资金配置效率。
4、设立科技园区建设、科技创新机构建设、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和科技金融专项资金,突破科技创新的难点和重点。
5、加大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力度。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实施知识产权创造、示范工程,、服务平台提升和专利申请优化工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综合法理体系、司法保护体系、自我保护体系;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政策导向制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引进制度和统计考核制度。
6、建立与健全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着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百千万”工程向深层次拓展,突出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提前介入科技成果的研发,多措并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推动技术市场的有效运行,抓好平台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7、促进自主创新与引进培养人才共同发展。科技创新既要以人才为依托,又要以培养引进人才为方向。
8、深入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营造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把科普事业的纵深发展作为全市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城市的基础性工程,将自主创新渗透到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
以上汇报,如有不当,敬请指正。
南通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送审稿)
(2011年3月24日)
“十二五”期间我市处在由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历史转折点,面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机遇,建设创新型城市,依靠科技发展、自主创新科学引领和强力支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由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的转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战略性任务。
一、发展现状与发展背景
(一)发展现状
1、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迅速成长,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39家,2010年度全市列统民营科技企业超过4000家,企业科技人才总量有较大增长,已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5家,鑫缘茧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熔盛船舶制造研究院、神马复合电力装备研究院、中远船务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被批准为省级重大研发机构, 1300多家产学研合作示范企业与120多所重点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增长较快,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递增,“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类企业承担各级各类科技计划超过4000项,全市专利申请量大幅增加, 2010年专利申请量为38707件,发明专利申请量为8356件,专利授权量为22644件。
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424.1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4%,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新能源,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制造等新兴、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六大新兴产业产值1615.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6%。江苏(南通)高技术船舶产业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产业创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安惠生物正在筹建全国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熔盛重工和中远船务分别组建了江苏省船舶产业、海洋工程技术创新联盟。
3、科技服务业不断壮大。“十一五”期间全市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58家,累计孵化面积超过21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共计1276家。南通科技园正式开园,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南通)、南京大学南通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研发机构入驻。2010年全市建有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4家,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61家,科技服务中介体系得到不断发展,科技服务业总收入87.8亿,从业人员超过12000人。信息技术在第三产业广泛应用和渗透,对第三产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服务创新能力、政府监管机制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4、农业科技成效显著,关注民生和谐发展。“十一五”期间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共有118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市政府表彰,审(认)定定名各种农作物新品种24个,动物新品种1个,另有30多个农作物新品系(组合)参加国家、省两级中间试验,研究开发了48项实用新技术,形成一批专利技术,制定省级农业地方标准74项,市级农业地方标准53项,建设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5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
民生科技得到进一步重视,“十一五”期间,实施了一批较大的科技惠民项目,“海安镇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科技专项示范”列入省“10大民生科技示范工程”,“南通开发区钢丝绳产业基地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示范工程”列入省“10大社会发展科技示范工程”。
5、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型城市建设,全社会重视科技创新的水平和推动科技创新的热情上升到新高度。各级财政加大对科技的投入,2010年市本级科技资金达到1.2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能力逐渐提高,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8%。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收、企业研发费加计抵扣所得税等优惠政策落实、科技孵化器奖励等和财政奖励政策激励了企业自主创新,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和科技金融工作全面启动,“江海英才”计划正式实施,苏通科技产业园等一批上规模的科技产业园区投入运行,新引进的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进入实施。2009年我市连续第5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殊荣。
“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市的科技进步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可喜的进展和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和挑战。一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二是缺少支撑产业发展的科技型、领头型特大企业,三是科技人才的社会化布局亟待优化,四是科技投入强度依然不足。
(二)发展背景
1、两大国家战略叠加新的战略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既标志着南通经济社会发展和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向南通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机会与挑战。
2、我市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第二阶段,科技发展要由原来的以引进和改进技术为主向创造技术为主转变,即进入了以实现自主创新为主导的新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南通经济社会发展对自主创新的有效社会需求将持续增长,建立起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在我市基本实现现代化中的强力支撑和引领机制是我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与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南通经济社会转型、产业升级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科技需求为目标,坚持“支撑主导产业,引领新兴产业”的指导方针,构建和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势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二)主要目标
通过5年努力,到2015年完善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市场导向、政府引导的开放型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科技发展与自主创新对我市经济社会的贡献率整体提升,区域科技竞争力总体水平进入全省前列(在长三角城市中处于中上等水平),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规模,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居全省前列,实现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到2015年:
——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科技竞争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于60%,区域科技竞争力位居全省前列。
——研发投入大幅提升。全社会研发(R&D)经费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市、县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达4%、3%。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持续增加。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高于15%,发明专利申请量高于20%,保持全省第一方阵水平,境外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30%以上;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和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自主创新产品不少于1000个,形成科技成果400项。
——科技强农惠民成效更加显著。深入实施农村与社会发展创新支撑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健康、民生安全、生态环境等民生领域,组织实施示范项目100项,集成与支持科技应用示范工程10项, 力争建设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省级2家以上,并争取实现国家级突破,进一步强化科技强农、科技惠民和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科技进步的感知度。
三、主要任务
(一)以产业升级和转型为中心,全面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以支撑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迅速提升,引领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形成为目标,选择相关产业技术开发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组织科技攻关。
1、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
新能源产业及节能技术。风电装备,太阳能光伏,生物质利用,新型高效能量转换及储存,高效节能技术。加强循环利用共性技术开发,大力发展新型环保设备,加强钢丝绳、印染、化工等行业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攻关和应用示范
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及创意设计,集成电路制造,现代通信与网络,引进和培育超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先进重大目标产品,发展壮大光纤光缆等光传输产品群等,发展壮大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群。
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生物制药,发展壮大生物医药类制品产品群,中成药现代化技术,化学合成药,重点发展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抗感染药物等,发展新型医药中间体,医疗仪器技术及设备。
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壮大数控加工技术及设备,节能与电力设备,汽车配套技术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品群,发展智能仪器仪表产品群。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金属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精细化工新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做大做强国家级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重点发展船用通讯设备、高性能机舱自动化系统、新型大功率船用柴油机等核心配套产品,打造“世界级船舶工业基地”。
高技术农业。优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及开发,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设施农业技术,新型农业投入品研制与开发,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产品安全、贮藏与深加工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
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建设集成电路开发和测试平台等,发展生物医药技术服务业,提供符合国家新药研究开发规模的高水平的安全、有效、可控性评价服务。
2、提升传统支柱产业的关键高新技术
在传统支柱产业的产品和生产设备上应用基于电子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的新工艺、新技术。
完善构筑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建设、现代都市农业、设施农业和海洋渔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等为重点,进行全市农业发展的生产环境、生产技术、品种结构等一些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科技攻关,为推动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示范。
(二)以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1、以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为重点,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继续鼓励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继续强势推进亿元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扶持企业研发平台列入省和国家重大研发机构建设,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力争每个产业链、产业集群拥有一个以上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机构。
以科研院所、科技服务型企业为依托,以分析检测、试验验证、共性加工、制样、信息服务等特色服务为服务重点,加快创新设计服务机构、创意文化设计中心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创新资源共享、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2、以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机制完善为重点,加大重大自主创新载体建设力度。鼓励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以重大项目为载体,积极培育申报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大力度推进产学研合作,重点引进“211工程”系列高校、中科院系统,共建一批产学研重大研发机构,着力建设南京大学南通材料工程研究所、东南大学南通工业研究院、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南通)、江苏省海洋工程与船舶研究院、江苏省船舶工程技术研究院。
3、以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着力增强区域自主创新集聚能力。提高孵化器的建设层次,大力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的集聚功能和示范功能,重点支持省级、国家级孵化器申报和建设,启动南通科技园二期工程建设。制订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发展规划,启动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探索建立适合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加速发展的载体。重点培育和支持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乡镇、创新型园区和创新型示范区域。
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园区的自主创新特质,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创新要素广聚、科技企业孵化、高新技术成果应用与扩散、自主创新示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新源”和“增长极”功能。
(三)以满足全市基本现代化的全面需求为目标,不断提高科技强农惠民能力
1、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市县联动,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和园区农业科技计划集成扶持力度,大力推进以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科技型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设省级以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加强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科技型农业合作社等农业创新载体建设,重点围绕南通优势特色产业、高效设施农业、海洋特色种养产业,组织实施品种选育、生产、加工的技术创新、推进农民增收项目。深入实施“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完善科技特派员、科技入户工程等科技服务体系,整合资源建设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便利店,增强服务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能力。
2、大力发展民生科技。针对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民生健康、民生安全、生态环境等科技惠民的领域,打造科技惠民再创新亮点工程,实施科技惠民示范工程专项重点项目,实施科技研发示范项目,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大力推进节能减排“320”科技支撑计划行动,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示范研究,着力解决影响资源、能源、环境的技术瓶颈。重点抓好全国“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城市工作。
四、保障措施
根据我市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加强政府引导,服务企业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壮大创新主体,为实现未来5年我市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的规划目标,提出下列保障措施。
1、健全科技发展自主创新的领导和决策体制。建立健全建设创新型城市领导机构,加强政府部门的系统集成,建立起各有侧重,分工协作的联合推动机制,形成全社会真正重视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新,参与科技创新的工作局面。
完善科技进步考核指标体系和奖励办法。继续开展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示范)市(县、区)和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工作,继续开展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年度考核。
2、完善科技政策法规建设,环境建设和创新制度设计。制定、修改和切实执行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完善我市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政策制度体系,加强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共同服务于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统筹协调,落实具体的配套制度、完善监督检查程序,保证科技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围绕重大科技问题,开展相关的政策研究,制定和修改地方性的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以及产业和财税扶持政策。
3、确保科技财政资金的稳定高速增长,加快科技财政资金使用方式的转型与创新。确保财政科技支出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创新科技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探索科技金融、项目招投标、事后补助、有偿使用和无偿使用相结合等多种新方式,加快推进从研发项目管理向提高创新能力管理的转型;建立科技发展绩效评估标准及机制,以加强财政科技项目绩效考评为重点,提高财政科技资金配置效率。
4、设立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突破科技创新的难点和重点。设立科技园区建设专项资金,加大投入,着力引导,支持市级科技园区建设和奖励区级科技园区,提升科技园区建设的质量和效益;设立科技创新机构建设专项资金,发挥优越的区位优势,结合我市未来产业发展定位,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产学研创新机构;设立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专项资金,聚集扶持科技含量高、产业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战略新兴产业;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资金,引导银行资金投向科技创新,引导担保公司为中小科技型企业贷款担保,引导市内风险投资基金投资市区企业和创业投资机构在我市发展。
5、加大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力度。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实施知识产权创造工程,知识产权示范工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提升工程,专利申请优化工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综合法理体系,健全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体系,建设企业知识产权自我保护体系;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政策导向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引进制度,知识产权统计和考核制度。
6、建立与健全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进一步巩固“6+2”产学研格局,着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百千万”工程向深层次拓展,构建信息资源的沟通共享机制,狠抓重大项目落实,发挥产学研示范企业的典型示范效应,充分发挥万名柔性人才的科技创新领军作用,精心组织产学研重大活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引领产学研合作全面开展,鼓励企业提前介入科技成果的研发,鼓励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成果、技术难题的招投标,鼓励企业拓宽产学研合作面。多措并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完善推进产学研工作的激励机制,加快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推动技术市场的有效运行,抓好平台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7、促进自主创新与引进培养人才共同发展。建立和优化促进自主创新的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的环境,科技创新既要以人才为依托,又要以培养引进人才为方向,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产业科技创新骨干人才、领军人才脱颖而出和创业集聚,强化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区域集聚的载体和平台建设。
8、深入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营造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把科普事业的纵深发展作为全市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城市的基础性工程,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特别是企业广泛参与的科普工作新机制,推进科普事业发展。努力弘扬创新文化,营造人人参与创新、人人支持创新、人人推动创新的社会氛围,使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树立崇尚自主创新、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新时尚,将自主创新渗透到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