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视察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委员会
(2013年5月24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做好本次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准备,4月下旬至5月上旬,部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视察了各县(市)区的产业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听取了有关部门汇报。期间,市人大财经委对我市重大产业项目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十二五”以来,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坚持以重大项目为主抓手,努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十二五”前两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2378.4亿元、2886.5亿元,位居全省第四;两年平均增速19.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8个百分点。2011年至今年一季度,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77.8亿元,其中:工业投资3778.2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2.2%;服务业投资2291.6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7.7%。产业重大项目投入对稳增长、促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二五”以来,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1.9%,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速13.7%,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2.7%,高于全省2.4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速20.14%,高于全省0.31个百分点。全市产业项目投入呈现四个特点:
(一)重大产业项目规模集聚效应显现。“十二五”以来,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975个,占新开工项目个数的12.6%,计划投资3397.5亿元,占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的63.7%。其中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60个,计划投资1117.2亿元,分别为工业项目37个,计划投资653.9亿元;服务业项目23个,计划投资463.3亿元。一季度,全市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7个,计划投资112亿元,完成投资13.9亿元。截止今年一季度,全市共71个10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其中20亿元以上在建项目17个。恒力新材料、南通电厂“上大压小”、瑞马汽车、达美特种车、陆地方舟新能源汽车、甬金金属、中石油LNG接收站二期等重大产业项目快速推进,规模集聚效应越来越显现。
(二)重大产业项目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是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投资比重提高。“十二五”前两年,全市高新技术投资平均增速为20.3%,高于工业投资增速10.2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为45.6%、44.3%,比“十一五”期末分别提高8.1和6.8个百分点;新兴产业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为37.4%、40.7%,两年平均增速20.9%,高于工业投资增速10.8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全市在建新兴产业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1.8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为41.9%,比前两年分别提高4.5、1.2个百分点。二是高新技术、新兴产业产值增长较快。“十二五”前两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36.7%、39%,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22.9%、25.5%,比重逐年提高。今年一季度,高新技术、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增加到39.4%和27.7%。三是服务业加快发展。“十二五”以来,全市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比“十一五”期末高出7.9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全市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46.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加速。“十二五”以来,全市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159个,总投资1522亿元,完成投资294.2亿元。港闸林森物流一期、开发区创业外包中心二期、如皋保税物流中心、长江智谷等项目竣工或在建,一批工业设计、电子商务、云计算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开工建设。至2012年底,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40%,比“十一五”期末提高2.8个百分点。
(三)重大产业项目载体平台建设不断突破。一是园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国务院批准海安、如皋、海门开发区为国家级开发区,国务院批准设立南通综合保税区,省级海安、如皋高新区获批,国家级南通高新区进入审批程序,南通滨海园区、苏通科技产业园、锡通科技产业园、港闸区市北高新科技城等一批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二是科技创新平台承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共有10家省级科技产业园(2012年新增数列全省第2)、64家科技孵化器(国家级7家,省级以上数量列全省第4)。与清华控股共建的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南通光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项目成功落户。三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建设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6家,南通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业集聚区、南通家纺城、南通能达商务服务业集聚区、海安现代商贸物流集聚区等影响力增强。在50家市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有28个,占总数的56%。四是具有江海交汇和水陆联运双重功能的港口群日趋形成。如皋港、洋口港、海门港、吕四港等加快建设,为重大产业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重大产业项目组织推进力度全面增强。在推进重大产业项目过程中,市和县(市)区各级政府发展思路清晰、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措施扎实、组织程度很高,既全力扩大总量,又注重提升质态。一是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各地高点定位,明确目标任务,坚持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招引重点,开展定向招商、产业链招商、市场化招商,完善招商信息反馈与跟踪机制,促使招商信息加速转化为项目成果,引进了一大批“中字号、国字头、上市集”重大产业项目。二是集中突破要素瓶颈。积极采取措施,力争各方支持,千方百计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确保重大项目引进后顺利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三是实行高效服务。通过推行联动服务机制,帮助项目业主排忧解难,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开工。四是严格督查考核。各县(市)、区通过“周会办、旬督查、月通报、季点评”等方法,及时了解项目动态,把重大项目推进工作纳入各级领导业绩考核重要内容,形成了全力聚焦、全程跟踪、全方位服务重大项目的良好氛围。
二、困难和问题
当前,我市推进产业重大项目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1、项目招引难度有所加大。受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不振、欧债危机、贸易保护和人民币对外升值等宏观因素影响,业主投资动力不足,加上人力和资金成本上升、土地指标紧缺、环境承载能力限制等要素制约,项目招引难度加大。各县(市)区出现重大项目储备不足的情况,今年的重大项目计划中续建项目较多,工业投资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有所下降,保持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压力较大。
2、重大产业项目的集聚程度还不高。一是平均单体规模不够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体规模与兄弟市比较尚有一定差距,龙头型、基地型重特大项目不足。二是产业配套水平较低。还存在产业集群数量少、产业链短、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等问题。三是载体功能需加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性不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科技园,在总体规划、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及特色等方面还需不断完善。
3、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还很艰巨。一是产业核心竞争力还不强。传统的纺织业需升级改造,船舶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二是新兴产业投资拉动力不足。今年一季度,全市海洋工程投资下降45.2%,智能装备投资增长仅3.4%。列入新兴产业统计范畴的企业大部分是加工制造型企业,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产业层次还需着力提升。三是服务业项目过度依赖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在2012年全市服务业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占比41.1%(市区48.3%),基础设施投资占比32.1%(市区33%)。生产性服务业投资需进一步加大。
4、区域发展不平衡性依然存在。比较各县(市)、区情况,在重大项目个数、实施进度、投资总额和投资结构等方面,不平衡性较大。市区经济发展偏慢,2012年产业投资、工业产值、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在全市的占比仍在下降。
三、几点建议
面对我市产业重大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必须紧紧抓住国家两大战略规划深入实施和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积极效应的持续释放、沪通铁路开工建设、沿海前沿区域大交通格局加速构建、国家级园区竞相崛起等新的机遇,进一步加快以重大产业项目为载体的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努力把战略机遇期变成又一个黄金发展期。
(一)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一是加强对全市产业布局的深入研究和统筹规划。认真研究江海联动战略的实施目标、步骤和重点,统筹规划好沿江与沿海的产业布局和城镇布局,明确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细化区域内的产业分工和合作。二是加强产业发展门类和产品发展方向研究和指导。按照《南通市转型发展投资指导目录》,提升主导产业,做强支柱产业,做大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形成特色产业群。在各产业领域内深化产品发展方向研究,为全市产业规划提供支撑,为产业规划实施提供指引。三是放大载体平台功能。加快新批国家级开发区的功能提升,积极申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和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大力推进空港、光电等特色园区规划建设,不断强化港口资源联合开发和物流等产业联动发展。四是注重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集中各方力量,有重点、有计划地抓好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环境污染少的重大产业项目。
(二)进一步加大市级重大产业项目的推进力度。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筑巢引凤”与“按凤筑巢”并举,聚合优势资源向重特大项目倾斜。坚持部门联动、市县联动,突破重大产业项目的招引和审批难题。对事关产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要组建精干班子、坚持一抓到底,全力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快落户、快建设、快投产、早见效。二是破除要素瓶颈制约。强化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着力解决重大项目推进过程中面临的用地、拆迁、资金、规划、供电等方面难题,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重大项目,坚持优先服务、特事特办。三是完善统计考核体系和办法。建立多部门联动、符合本地实际和有针对性的跟踪统计制度,强化统计分析,进一步发挥统计信息在组织推进产业项目中的作用。完善产业重大项目考评办法,对投资总量、强度、结构、速度和新建项目产出情况等,完善考评细则,明确考核导向。
(三)进一步营造产业发展的最佳服务环境。一是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坚持把国家、省、市既定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并根据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制订和完善扶持政策。二是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坚持按照“三集中、三到位”要求,改进和简化项目审批手续,强化协商会办机制,为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提供零障碍、低成本、全过程、高效率服务。三是进一步完善市区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根据市区经济发展和财税体制的现状,进一步明确市级部门和区级政府的产业发展职责和事权,形成“职责明确、责权配套、运行高效”的市区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努力改变发展压力在区级、审批权限相对集中在市级的现状。坚持从有利于加快实施重大产业项目、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有利于做强做优市区经济的大局出发,转变政府职能,完善重大产业项目的审批制度、监管制度和运作方式,确保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