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法治政府建设和“六五”普法工作情况的汇报
市政府副秘书长 薛 谦
(2013年5月24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现向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报告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和“六五”普法规划中期实施情况,请予审议。
一、关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情况
近年来,特别是新一届政府组成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市行政机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紧紧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牢牢把握依法行政这条主线,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完善措施,狠抓落实,全力打造优良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服务环境,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自2009年省政府开展依法行政考核以来,我市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等次。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依法行政工作推进机制。市政府将法治政府建设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由张国华市长任组长、市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一是加强学习宣传,强化法治意识。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为重点,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把依法行政培训纳入领导干部培训的总体计划,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主导作用,通过专题讲座、业务轮训等形式,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通过宣传教育,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观念意识逐步从“要我依法行政”到“我要依法行政”转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依法行政已逐步成为广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和工作准则。二是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工作机制。市政府每年都对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年度工作进行部署,年初印发依法行政工作要点,全面指导、推进依法行政各项工作。市各职能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和信息交流,对依法行政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专题会商,对年度重点工作和阶段性目标任务及时进行分解落实,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注重总结基层依法行政工作的创新举措和特色做法,精心培育、积极申报省级依法行政示范点,目前我市共有省级示范点23家,位居全省第一;组织开展市级示范点培育认定工作,目前已认定市级示范点20家。三是加强督促考核,提升整体水平。落实依法行政年度报告制度,开展法治政府建设阶段性目标考核,将依法行政工作纳入政府绩效综合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考核内容、考核项目及评价标准。探索依法行政考核外部评价参与机制,将依法行政考核与群众评议活动相结合,每年都以发函、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社会各界对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构建综合绩效考核电子平台,对市级部门依法行政情况逐月考核、次月通报,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已有问题即时整改、整改情况按时反馈,并适时向县(市)、区推广,推动面上依法行政工作的整体提升。
(二)推进职能转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改革导向,更新管理理念,积极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构建新型政务服务体系,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全国先进、全省领先”的要求,全面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工作。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在去年全面清理的基础上,根据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转变职能方案,围绕简政放权,4月份市政府又组织开展了一次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至今,市级共保留审批事项669项,再次精简率达16.27%。创新运行机制,以建设项目、企业工商登记并联审批为突破口,对审批流程进行整合、优化和再造。深入开展“行政审批提速增效促满意”活动,减少工作节点数102个,压缩工作日1682个。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深化审批公开,推行“阳光审批”。探索简政放权工作,增强区域发展活力。二是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市政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共入驻68个部门和单位,设366个办事窗口。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并联式审批、公开透明、规范化管理”的运行模式。组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切实整合政府采购、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等八大公共资源要素市场。政府各部门积极转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努力打造具有南通特色的服务品牌和服务体系,市交通局运管处驻政务中心服务窗口被全国总工会表彰为“全国工人先锋号”。三是积极畅通公共服务渠道。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立信息公开目标考评责任制,每年对县(市)、区和市级部门信息公开进行考核通报,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及时到位。规范申请信息公开的工作程序,明确具体处置方式。畅通为民服务渠道,改造政府网上办事大厅,为企业和市民提供54大类总计2400个项目的办事指南。加大群众关心的热点信息公开力度,着力推进学校、医院、供电等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逐步实现在线访谈制度化,继续完善政府服务热线功能,12345政府服务热线日均接听来电约550个。
(三)完善决策机制,提升政府制度建设质量。以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为目标,建立健全公开透明、务实高效的政府决策机制,保障政府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完善政府决策规则。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及时修订完善了《南通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和《南通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议事规则》,就规范政府决策作出了明确的制度规定和程序要求。不断扩大公众参与,围绕公共租赁房建设、居住证管理等热点,多层次召开座谈会、听证会,广泛听取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坚持重大决策集体研究决定,常务会议每次都邀请人大或政协领导莅会出谋划策;高度重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虚心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注重决策的实施效果,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跟踪督办机制,责成牵头部门定期汇报决策落实情况。二是加强政府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政策措施的引导、激励和规范功能,紧密结合南通市情,积极开展政策研究,探索具有南通特色的创新举措,力求政策效应的最大化。市政府领导带头开展调查研究,科学研判经济形势,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市委确定的中心工作,组织有关部门起草并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转方式、惠民生”的政策文件。2011年以来共出台各类政策性文件256件,在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健全法制审核机制。注重发挥政府法制机构在重大决策和制度建设中的作用,坚持法制机构负责人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和规范性文件法制审核制度,确保政府重要决策都符合法律基本要求。2011年以来市政府共制发规范性文件16件,全部经过法制审核,并报省政府和市人大备案;市政府其他文件也都经过法制审核,切实做到应审尽审,保证了市政府各类文件的合法、规范,较好地维护了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积极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除两年一次的规范性文件常规清理外,还结合《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行政强制法》的贯彻实施,及时开展专项清理。
(四)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政府法制监督工作。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积极履行政府管理职责,保障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一是创新执法体制机制。按照减少执法层级、下移执法重心的要求,有序推进经济发达镇综合执法改革试点,探索南通滨海园区等新兴发展载体的执法新模式。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在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的基础上,向建制镇和园区一级延伸,市区城管执法职能进一步理顺。强化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监控,推动市级行政权力运行平台与政务中心审批工作平台的融合,初步实现了执法流程的全程网上运行、网上监控。目前,市法制办可随时从网上抽查部门执法案卷,发现问题即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监督,及时予以纠正,提升评查效率。2011年以来,共备案审查县(市)、区和市级部门制发的规范性文件128件,抽查行政处罚案卷800多件、行政许可案卷380件。二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完善执法人员基础信息查询系统,加强执法人员执法证件管理,对不具备执法资格的人员,不予核发执法证件。开展专项执法业务培训,重点围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等行政执法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法律法规,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学者对新领证人员进行专题辅导。相关执法部门也积极创造条件,强化执法人员学历教育,市级机关45岁以下的执法人员普遍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新领证执法人员一般都具有法律本科以上的专业学历,执法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三是改进行政执法方式。适应社会管理的新特征、新要求,执法机关不断转变工作理念和执法方式,积极运用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柔性执法方式,有效引导当事人遵守法律、服从规则,以正能量实现社会管理目标。城管部门建立完善重大案件跟踪回访制度,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加以整改。工商部门通过推行行政执法提醒制、轻微过错告诫制,运用宣传教育手段,引导相对人自觉纠正违法行为。交通部门开展移动式执法,提高了行政执法的效能。今年4月,市政府下发《关于全面推行行政指导工作的实施意见》,召开专题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
(五)推动管理创新,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围绕建设和谐南通目标,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机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和行政争议,减少行政运行成本,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一是健全行政调解工作机制。推行重大行政纠纷预警,对行政执法、行政复议中发现的可能引起重大社会风险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向有关地区和部门发出预警信息。加强与司法机关的联动,对进入复议或诉讼程序,当事人同意行政调解的案件,由复议机关、人民法院委托行政机关、基层调解组织进行调解,或根据个案情况,由政府、法院和相关行政机关协同化解。创新行政调解工作模式,发挥政府部门联动优势,重点化解矛盾复杂、涉及稳定及社会民生的案件,加强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的有效衔接,立体式、多元化的行政调解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二是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复议为民”的原则,畅通行政复议渠道,依法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加强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2011年以来,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420件,其中符合受理条件的261件全部受理,依法受案率、法定期限内结案率100%。在复议过程中,注重运用综合手段化解矛盾、平衡利益,较好地实现了“案结事了、定纷止争”的工作目标。积极推进海门市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海门模式受到国务院法制办和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2011年我市被国务院法制办评为“全国行政复议工作先进集体”。继续深入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每年都保持在95%以上,有关做法在全省、全国推广。三是完善社会风险防范机制。高度重视维稳工作,把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列入各级政府和部门主要议事日程;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平安南通建设;加强和改进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理性表达诉求;全面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市级每年实施的评估项目都在30件以上。依法规范信访秩序,着力化解进京重复上访和非正常上访。进一步畅通和拓宽信访渠道,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加大疑难问题交办会办督办力度。进一步整合各方力量,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努力按照政策和法律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二、关于“六五”普法规划中期实施的情况
2011年以来,全市以创建“六五”普法全国先进城市为目标,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为着力点,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治理念,三年来,全市有750万余人接受普法教育,应普对象普及率达到98%,其中重点普法对象的普及率为100%,流动人口普及率达到99%。
(一)整合普法资源,全民普法格局不断优化。一是强化组织保障。2012年11月,建立了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南通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力度,同时强化考评保障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普法工作落到实处。二是畅通联动网络。聘请法学专家、学者和从事法律实务的人员以及法律工作者成立了“六五”普法讲师团。对“江海志愿者”义务普法队伍进行了调整扩充,进一步放大江海普法志愿者品牌效应。三是加强部门联动。“六五”普法以来,全市各部门积极投身法制宣传工作,五十余家市级机关参与了各项全市性的普法项目,邮政、烟草等部门积极提供了邮路、专卖店等有效普法载体,文化、广电等部门主动提供了专业创作团队和产品。在2012年法治文化作品征集评选活动中,市级机关共报送300余份作品,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史之最。
(二)培植法治文化,公民法律素养持续提升。以阵地覆盖、方式创新、团队优化为抓手,全方位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一是普法阵地更具系统性、时代性。壮大实体阵地,以构建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公共阵地层级网络,实现法治文化公共设施覆盖率85%以上为目标,建立了南通崇法文化广场等153个风格各异的公共法治文化阵地。开创虚拟阵地,全市共建立专业普法网9个,开通普法微博41个,各部门、各单位利用门户网站开辟普法窗口853 个。市司法局与教育局联合开通“家长网上法制学校”,通州区建立企业工会普法QQ群。二是普法形式体现互动性、全民性。每年9月份开展“开学第一课”法制主题教育,连续三年在全市开展“学法小童星”、“知法守法青少年”评选表彰,营造青少年学法良好氛围。2011年举办“情满江海、法治南通”南通市首届法治文化节大型主题晚会,开展了全市校园诗歌朗诵赛,全民法律知识竞赛、十大法治人物、法治事件评选等文化节系列活动,掀起全民普法学法热潮。利用覆盖面广的普法载体,2011年针对全市城镇以邮路为载体,实施“普法邮路通万家”工程;2012年针对全市乡村以农村小店为载体,实施“法润江海、领航同心”普法连锁店工程。三是普法产品突出专业性、新颖性。打造专业的创作团队,组织广电部门、文化馆、戏剧家协会等单位,设立专门经费,成立各级法治文艺作品创作室,目前全市有法治文化创作基地26个、创作团队59个、专业演出团队135个、民间演出团队2629个。打造新颖的普法产品,在各类传统普法宣传资料上加印各级普法网站的二维码,引导社会公众通过使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自动登陆普法网站。积极开展动漫、相声、小品、微电影等形式多样的普法作品创作,全市共创作普法动漫80余部,普法微视频20余部。
(三)强化普法保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突出。坚持“普法先行、促进发展”的思路,找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切入点,为我市“两个率先”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一是主动服务全市重大项目建设。2011年组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沿海开发律师服务团”,为南通两大国家战略规划实施提供法制宣传、法律论证、风险评估等服务。2012年启动“激情服务沿海开发,倾情奉献跨越发展”服务活动,组建“百强企业法律服务团”,有力保障了三一如东工业园、洋口港开发等工程建设。2013年组建沪通铁路法律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业宣传队伍,深入沪通铁路工程一线提供普法、咨询、公证等服务,共举办专项法律咨询活动11场,发放资料六千余份,提供现场公证121起,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23件。二是积极营造市场守法诚信环境。整合司法局、总工会、工商联等17个部门有关力量,成立“南通市服务企业发展普法联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广泛开展法制讲座,咨询等活动,各县(市)区相继建立企业普法同盟,形成了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型企业的普法网络,共开展专项活动932人次,涉及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超过10万人次。首创企业学法用法评估机制,出台《企业守法诚信指数评估实施办法》、《企业守法诚信度民意调差工作方案》等制度,构建企业守法诚信评估体系。三是竭力创造社会和谐稳定氛围。针对特殊人员,制定出台《关于加强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法制教育和服务管理的工作意见》,给每位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编发一册学法读本,配备一名法律监护人,进行一次解矫前评估。针对特殊舆情,建立普法建议书制度,根据社会“地沟油”、“假离婚应对楼市调控”、“死猪事件”、“禽流感”等舆论重点,三年共向11家成员单位发出14份普法建议书,及时正确引导舆论,稳定社会情绪。围绕特殊事件,2012年针对各地“9.18”反日游行,迅速成立工作组,抽调41名人员组建7个应急普法宣传队,出动普法宣传车90余次,大力宣传《集会游行示威法》、《治安处罚法》,呼吁大家理性表达爱国热情。
(四)培养法治思维,依法行政水平显著提高。一是注重培养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出台《非人大任命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核办法》,与人大任命领导任前法律考试机制共同覆盖了全市所有领导干部群体。编印《领导干部法律风险防范手册》,列举违法违纪风险点,提出防范措施和手段。继续推行领导干部“每周一卡、每周一法”普法工作品牌,三年共发放领导干部学法卡112期、31万余张。二是注重提高公务人员执法能力。继续推行法律知识大培训活动,将法律知识和依法行政理论培训纳入公务员“5+X”能力培训内容,举办培训班126期,4.9万余人次参加了法律知识更新培训。广泛开展“执法能力大比武”活动,组织全市公务员开展法律知识、岗位技能竞赛,全市3000余名公务员报名参加。严格执行法律知识考试制度,每年组织全市公务员法律知识网上考试并对考试情况进行全市通报,测试通过率达95%。三是注重提升村居法治建设水平。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分类指导、全面铺开”的要求,把民主法治村居创建工作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与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与综合治理相结合,与改善农村面貌相结合,实现了良好的村民自治、村务法治。6个村居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居),439个村居被命名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居)。
多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对依法行政和普法工作十分关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我市法治政府建设和“六五”普法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各地各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和普法工作还不够平衡,少数行政机关特别是基层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还有待提高,基层执法中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有时比较突出,普法工作的系统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一些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恳请市人大常委会对我们的工作继续提出批评和建议,给予指导和帮助。我们将紧紧围绕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市委《法治南通建设实施纲要》的目标要求,按照本次常委会决议意见,突出工作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我市依法行政和“六五”普法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