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突出创新驱动加快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12-07-05  字体:[ ]

——2012年5月29日在南通市

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

副市长  徐 辉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市政府就市人大常委会《关于突出创新驱动,加快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议案》办理情况作一简要报告,请予审议。

  一、我市创新驱动、产业提升现状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广泛集聚创新资源,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全市科技竞争力、产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一)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我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5%,连续6次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实现了市本级和所辖县(市)区“满堂红”;南通首次入选《福布斯》中国大陆城市创新能力20强,列第13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1%,比2007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二)创新载体建设突飞猛进。去年成功创建1家省级高新区;建成1家国家级、21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及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数居全省第三;牵头成立2家国家级、14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级联盟数居全省第一;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64家,孵化面积272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18家;建成省级企业研究院4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38家。

  (三)资源集聚能力大幅提升。初步构建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省级开发区、跨江合作园区和滨海产业园区互为补充、江海并进的园区发展体系;41家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全市企业与国内115家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先后引进和入选国家“千人计划”8名,省“双创人才”86名,省创新团队实现“零”的突破;建立了中科院南通光电中心、南京大学南通材料研究院等10多家重点科研院所,为高端创新注入强劲活力。

  (四)知识创新产出快速增加。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35%,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五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专利申请和授权突破5万件和3万件大关,分别位居全省第二和第三,发明专利申请突1.5万件,位居全省第二;中远船务海工平台关键技术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为我省首家以企业为主持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单位。

  科技创新发展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产业水平的迅速提升。一是促进主导产业不断向高端攀升。深入实施“双倍增、双突破、双提升”工程,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向高端攀升、向板块集聚。2011年,六大主导产业产值全部突破千亿元;我市成为国家船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船舶出口基地;跻身世界三大家纺产品集散中心。二是促进新兴产业快速扩张。2011年,新兴产业突破2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23%。其中,海洋工程装备占据全国1/3市场份额,成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及集聚标准化示范区;风电并网装机容量94.4万千瓦,占江苏省的2/3;光伏电池产能达到2276兆瓦。三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占比提高。2011年物流业、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比2007年分别提高3.5个、1.9个百分点;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超过1200亿元;我市成为江苏江北首个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尽管我市在科技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一是企业自主创新基础较弱。企业规模偏小,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销售收入1.69亿元,仅为全省平均规模的三分之二;列统大中型工业企业只有478家,仅占全省的7%;创新意识缺乏,普遍存在重设备轻研发、重引进轻创新、重眼前轻长远、重制造轻创造的倾向;有效创新支撑不强,不到15%的人才在企业工作,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中,硕士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仅占研发人员的4.9%。二是区域创新资源不够丰富。一方面,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匮乏,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偏少。另一方面,高层次科研院所数量偏低。三是产业发展层次相对偏低。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2011年仅为38.5%,低于全省4.1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占比偏小,我市六大工业领域新兴产业占全省比重仅有8.85%;高层次园区偏少,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软件园目前仍处于空白。四是创新体制机制还需完善。创新投入整体还偏低,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企申报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等等。

  二、今年以来一号议案办理和工作进展情况

    2012年是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的第一年,随着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通道建设取得新突破,园区经济、载体功能实现新提升,南通正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科技创新已成为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动力。去年9月份,丁大卫书记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落实科技创新工程、实现科技竞争力江苏江北领先,并把创新驱动作为南通发展的核心战略。今年年初,张国华市长在人代会提出要落实科技创新工程,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人才引领产业发展,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因此,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作出《关于突出创新驱动,加快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一号议案决议,非常及时、非常必要、非常重要,是对市政府落实科技创新工程、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极大推动和鞭策。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紧紧围绕市人大五次会议一号议案要求,突出重点,强化关键,周密部署,重点抓了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1.强化组织领导,把议案办理放在突出位置。3月15日,市政府召开第55次常务会议,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议案办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人社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班子。市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分管领导先后多次专题听取汇报,现场调研会办。市人大常委会领导专题组织视察调研活动,对创新驱动工作加强指导。市相关部门在认真学习领会议案主旨精神的基础上,制定详细工作方案,迅速启动议案办理工作。通过召开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情况分析会、企业家和园区载体负责人座谈会、专家学者建言献策会,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等活动,加强调查研究,对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细致分析,明确当前工作任务和未来发展目标。

  2.强化顶层设计,立足高端布局创新体系建设。围绕贯彻省市党代会精神,制定出台工业转型、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及科技、人才等各大科技产业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突出区域综合创新,积极创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级高新区。今年3月份,科技部正式发文将南通列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标志着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了国家战略布局,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4月份,南通跨入首批23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行列;南通高新区已经省向国家申报国家级高新区,4月份接受科技部专家组现场视察指导。积极策应城市组团发展框架,推动产业向沿海布局,企业向园区集聚,产业链向两端延伸,编制市区工业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推动一批企业退城进郊,形成中心城区和郊区梯度发展、结构优化的产业空间布局。

    3.强化方向引领,建立重点工作目标管理体系。按照落实科技创新工程,实现科技竞争力江苏江北领先的要求,提出2015年在江苏江北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努力打造江苏沿海科技走廊、区域创新中心和人才特区,制定出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等意见,并研究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重点目标任务分解等文件,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更加突出对薄弱环节和新形势下重点工作的引导,确保工作推进有计划、任务落实有责任。围绕落实转型升级工程,实现沿海开发全省领先的要求,确定实施310工程,推动新兴产业规模扩张,力争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4000亿元,占规模以上比重达28%;提出沿海产出全省领先,沿海前沿区域生产总值达到1800亿元,滨海园区生产总值居沿海三市第一,着力提升江海联动开发、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建立和完善市重点经济工作目标考核,强化任务分解和责任落实,确保完成科技创新工程的各项目标任务。

  4.强化重点支撑,推动创新资源加速集聚。一是政策支撑,引导要素资源向产业集聚。制定支持船舶、纺织、光伏等产业发展,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市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科技服务业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创业等政策意见,为突出创新驱动加快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供了政策支撑。狠抓政策落实,建立政企通服务平台,指导企业享受政策扶持,强化针对性帮助、因企而异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人才支撑,引导核心资源向产业集聚。大力实施江海英才计划和产业人才发展“312”行动计划,主动出击、集成支持,今年成功引进国家“千人计划”2名,申报省“双创人才”计划130项、企业博士集聚计划50项。三是平台支撑,引导创新资源向基地集聚。紧盯年内完成30万平方米“三创”科技园区的建设目标,注重科技园区特色发展和层次提升。加快推进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建设,制订相关考核办法,明确今年培育10个重点特色基地。组织新能源产业对接会,推动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有效整合南通科技园资源,目标建成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高端人才集聚载体,积极筹备建立“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

  5.强化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一是大力培育“瞪羚企业”。今年新增入库“瞪羚企业”83家;11家企业入选省首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库(全省98家),入库企业数全省第4、江北第1。二是大力实施“千企升级计划”。全面启动了市“千企升级”行动计划,选择行业基础好、成长性强的企业重点培育,加快培育规模大、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步伐。三是大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重点推进“国”字号品牌创建,组织南通中远船务申报国家海洋油气深水钻井平台工程技术中心;全力推进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工程;推动海安茧丝绸、海门家纺向国家申报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

  6.强化融合发展,积极构建“三位一体”格局。坚持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组织赴成都、武汉、上海等地区区域合作发展恳谈会,我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155项,推动南通区域、产业、企业层面与国内知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产业学研合作。拓展“6+2”产学研格局(即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武汉、哈尔滨6个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中科院、国防科工委2大系统),把长沙、成都、西安、合肥等地区作为新一轮产学研重点合作区域;根据各地高校专业特色,组织我市相关企业采用小分队走访形式,推进产学研合作“百千万”工程向深层次拓展。组织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新材料产业合作峰会,集聚20多名院士谋划南通创新型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其实质是由物质资源投入为主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为主转变,是我市新的发展阶段质的飞跃。因此,突出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所做的工作只是一个开始,只有坚持不懈地长期努力,才能将我们的工作不断推向前进,才能将议案提出的各个事项真正落实。因此,在今后工作中,市政府将继续把议案的办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长效机制,精心组织实施,重点做到 “六个坚定不移”。

    (一)坚定不移地把壮大创新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一是坚持基地化突破新兴产业。大力实施新兴产业“310”工程,主攻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重点打造10条产业链,致力于培育10家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沿江地区突出高端化发展,打造新兴产业引领发展区;沿海地区突出国际化发展,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增长点;市区突出创新化发展,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总部经济,打造新兴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二是坚持高端化提升主导产业。推动六大主导产业转型发展,积极承接产业链高端环节的转移,增强核心部件、关键材料、重大装备的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战略产品;做强做大核心板块和领军企业,着力打造一批“百亿级”企业、“千亿级”产业;充分发挥市长质量奖、名牌、优质产品基地创建等政策支持作用,在船舶、家纺、电动工具、钢丝绳产业等领域打造区域品牌。三是坚持规模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争取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78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家。四是坚持集聚化提速现代服务业。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现代金融、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41个市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确保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40%。

  (二)坚定不移地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战略支撑。紧紧抓住先行先试有利时机,推进科技创新高端跨越,全力提升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构建创新创业体系。健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紧扣重点产业、重点基地特别是新兴产业领域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的技术研发平台、科技信息平台、技术转移平台和检验检测平台;健全“政产学研金”合作体系,推动政府与科研院所、特色产业基地与高校院系、企业与高校特色专业进行紧密型合作,广泛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合作体;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吸引创投、风投、股权投资等各类资本,鼓励发展科技银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二是切实加强研发机构建设。重点建设中科院南通光电中心、南京大学南通材料研究院、中科院(南通)海洋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及材料中心、特高压绝缘子省级重大研发机构等一批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努力引进建设10个左右对区域发展有引领、对产业创新有支撑、能够体现国家水平的重大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力争到2015年,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全部建有研发机构,新兴产业中的骨干企业60%以上建有重大研发机构,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到300家。三是着力突破关键技术。鼓励龙头型大企业牵头组织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联合攻关,攻克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特别是新兴产业壮大的技术瓶颈,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

    (三)坚定不移地把打造承载平台作为主攻重点。一是打造高端园区。推进省级开发区形成一批上规模、有特色的“区中园”、“园中区”,提高产业集聚度。加快南通滨海园区建设,深化功能分区,促进要素集聚,使之尽快成为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促进科技园区、高新区等向一园一专业、一园一特色方向发展,近年内争取建成1个国家级高新区、2-3个省级高新区。二是主攻重特大项目。注重以大项目带动新型工业化进程,走基地化、专业化发展之路,加快推进恒力纺织新材料、中化新材料、台湾中石化、三一重工如东工业园等百亿级项目建设,创造条件引进一批基地型、链条型项目。三是推动联动合作进程。提升苏通科技产业园、锡通科技产业园等跨江合作园区建设水平,以国际先进、国内一流为目标,打造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新高地。深入推进江海联动,统筹沿江沿海港口功能布局。坚持配套上海、服务上海,推动长江口南北两翼优势互补,加快产业高端承接和转移。

    (四)坚定不移地把培育创新人才作为关键举措。把人才优势作为推进南通科学发展的第一优势。大力推进产业人才发展“312”行动计划,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和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引进高端人才,计划到2015年,引进30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00个创业创新人才团队、2000名科技领军人才。积极营造适宜人才发展的环境和气候,让创新人才感受和享用到阳光的氛围、丰厚的资源,形成生态的创新链,不断创新人才的评价方法、支持措施和特定待遇,推行引进特殊人才“一事一议”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特事特办的方法为人才创造便利条件。积极试行重大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项目由财政直接补助改为贷款贴息的办法,加大对高端人才和人才团队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投入更大代价,培育和引进创新创业人才、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实用人才。

  (五)坚定不移地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核心动力。一是推动投入机制创新。发挥好财政资金对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保证全市科技经费增幅超过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提高财政政策的聚焦度、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科技项目实施,切实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抵扣、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投入积极性,确保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以上。二是推动政策集成创新。尽快健全完善地方科技政策体系,建立有利于资源集聚的政策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管理体制、有利于政策落实的操作制度规范,进一步突出政策实效性、扩大政策惠及面和针对性,更有效地激发广大中小企业的创新热情。三是推进联动机制创新。进一步明确各地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有效的工作联动、信息共享、推进考核等机制。做到既各司其职,又通力协作,着力形成更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潜能、创业活力和创新热情。

    (六)坚定不移地把培育创新主体作为基本要务。一是切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富有活力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争取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立“校企联盟”等多种合作载体,积极引导企业介入早期研发,联合开展攻关,强化成果转化,形成长效合作机制。鼓励企业与国外研发机构开展科技合作,积极利用全球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民营中小企业和留学生创业企业提供财税支持和个性化服务;支持重点企业积极争取承担重大科技专项和新兴产业重大工程任务;创新国有企业绩效激励和考核模式,引导国有企业增加对新技术研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鼓励外资企业在通建立研发机构,促进其与本土机构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三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各类要素向新兴产业优势企业集聚,全力扶持和培育年销售规模超过10亿元以上、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重点企业,尽快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加强“瞪羚”企业培育,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加速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高科技创业企业、高科技成长型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监督指导下,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战略,始终以科技创新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机遇,开拓创新、奋发图强,全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奋力实现科技竞争力江苏江北领先,不断提升我市产业发展水平。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