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情况的视察调研报告
南通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
(2012年5月29日)
“文化惠民工程”是经党的十七大提出、全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快步提高后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项惠及全国人民、普及大众文化的民生工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诠释并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因此,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重视;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2年工作安排,5月9日,市人大常委会领导黄利金、张小平、吴晓春带领部分组成人员实地视察了市区的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情况,听取了市文广新局和崇川区、港闸区、通州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的情况汇报,重点了解各级政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基础实施建设、健全基层文化网络和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情况。此前,3月中旬,全市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座谈会专题交流了各县(市)区文化惠民工程实施的调研情况;4月上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与市文广新局的同志到有关县(市)实地调研;4月下旬赴浙江湖州、绍兴市学习文化惠民的先进做法和经验。现将视察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近年来,市政府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不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一是一批公共文化设施项目扎实推进。南通市图书馆新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伶工学社保护工程正在建设;县(市)区一批重点公共文化工程高投入、大手笔规划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县以下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如皋市已投资亿元建成大剧院、2亿元建成2万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近5亿元建成3.85万平方米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以及科技馆和规划馆为一体的文化广场、3.5亿元3.7万平方米的广电传媒中心即将交付、投资4亿元占地350亩的奥林匹克公园加快推进;通州今年开工建设投资4.4亿元、8.4万平方米的市民中心(内设图书馆、文化馆等)年内将竣工,总投资达2.1亿元的城市展览馆和体育中心也已动工。海安计划投资6.8亿和2.18亿的文化艺术中心和广电中心已经启动;海门投资5亿元5万平方米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和演艺广场的海门文化艺术中心正在筹建;开发区今年开工建设投资约10亿元的能达科文中心(集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和大剧院等于一体)。二是着力巩固基层文化阵地,全市共5家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县以下“三馆一站”(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站)推行免费开放,海门市等10个地区和项目进入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通州等4个县(市)区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复查。三是借助信息网络技术,推进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不断放大公共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和覆盖率。
(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国家明确要求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应向百姓免费开放,南通市早在2006年已经实现三馆免费开放,县(市)区充分发挥三馆的公共文化机构的主战线、主阵地和主力军作用。在利民惠民方面市图书馆创新服务方式,文化馆开展免费艺术培训受到普遍欢迎。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实行辅导员进社区、下基层服务责任制,规定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不少于20场,流动展览不低于10次,文化辅导员下基层服务全年不少于48次,图书馆辅导员下基层不少于50次等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确保为基层文化服务落到实处。部分县图书馆为做到社会效益最大化、服务水平最优化,逐步在条件较好的乡镇推行总分馆制与基层点通借通还。我市狠抓有线广播电视共缆传输“双入户”,逐步实现广电宽带“村村通”。“农家书屋”创建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实现了全市1590个行政村全覆盖,方便了百姓的读书需求。各级政府还积极扶持民间文化,倡导和吸引文化、体育志愿者参与文化建设,全市3000余支民间文艺队伍活跃在乡村社区,大力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活动。
(三)公共文化惠民服务蓬勃开展。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是开展文化惠民的基础,近几年来,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惠民活动多层次、广覆盖地不断呈现生机,形成了一大批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如市区的“江海大讲坛”、“濠滨夏夜”、“三下乡”、“文化江海行”、“静海讲坛”、“韬奋读书节”、“红领巾读书征文演讲”等,县(市)区的“一季一主题”、“月月演”、“村村乐”、“宇宙宵夜”等特色品牌。各类社区文化节和文化夜市带动了村落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及节会文化繁荣,切实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基本满足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市文广新局加大文化精品生产的规划指导,通过比赛推动优秀作品产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海安、通州、海门、如东获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群众文化活动奠定基础。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应看到,随着我市在全省经济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市的文化惠民工程实施中依然存在一些与南通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相适应的现状,与兄弟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文化建设投入仍显不够。由于对公共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或受实际财力限制,我市在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方面投入显得不足,市与县(市)区、县(市)区之间及县与乡镇存在不平衡性。一方面,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的财政性投入不足。按照江苏省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公益性文化活动设施每万人所拥有的设施面积标准是1000平方米,苏州2011年已达2200平方米,而我市同年经过努力才达到640平方米。市级财政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与南通在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地位相比,与苏南,与苏中、苏北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城区的崇川区文化馆还未达到二级馆要求,图书馆未能对外开放;港闸区的图书馆在党校内,文化馆未建设。另一方面,有的县(市)区在文化事业投入方面比较少,有的只能保障基本人头经费,突出的是有的县区一年图书馆购置费或文化馆的活动费只有几万元,最基本的文化惠民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二)基层文化惠民阵地比较薄弱。2009年,各县(市)区乡镇机构改革中将乡镇文化站摘牌,人员纳入“社会事业服务中心”管理。全市乡镇(街道)文化站名称叫法不一,使得原本脆弱的基层文化管理机构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如皋、海门已在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增挂综合文化站牌子)。同时,县(市)区文广新局和文化馆对文化站只有业务指导关系,文化站由乡镇(街道)政府负责管理的现行体制,不利于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发挥。有的乡镇文化站分散在乡镇机关大院里,居民群众活动不便;有的乡镇文化站通过省级检查验收后被挪作他用,变成乡镇党校、培训中心;有的乡镇文化站远离镇中心,缺少人气,活动开展难等。全市文化站和村(居)普遍存在文化活动场地不足、项目单调、文体器材老化,文化活动主阵地对群众缺乏吸引力。
(三)镇村文化人才队伍亟待提升。一是文化站长不能专职专干。有的文化站长身兼多职,难以尽职履行文化站长职责,不务主业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由于文化部门福利待遇较差,加上管理上存在一些漏洞,基层的文化“能人”流失、闲置现象比较严重。三是基层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尽人意,主要是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兼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突出,加之人员长期固化缺乏培训交流,优秀专业人才又无法引进使用,影响了基层公共文化惠民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建议意见
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文化惠民工程是繁荣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视察组提出以下建议意见:
(一)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科学把握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意义。文化工作就是党的群众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优化人力资源、优化发展环境和社会管理建设的需求,各级政府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建设文化强市,不断开创我市文化惠民新局面。一要做到把文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必须性支出预算,确保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二要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乡镇(街道)文化站评估指标,加大对镇一级政府文化建设考核比重,并将开展群众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民意调查纳入评估结果。三要建立支持和推动基层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落实好国家、省、市就文化惠民建设和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特别是省政府李学勇2012年77号令),完善支持基层文化建设的政策体系,突出县(市)区的主体作用,适时召开全市贯彻执行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南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专题会议,进一步推动全市文化惠民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加大财政投入,抓好规划建设,巩固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需要各级政府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布局的统筹规划,需要更加积极地发挥财政公益主导作用,从而把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重心放到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项目上来。建议南通市政府根据南通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现状,制定完善好与南通市相适应和匹配的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特别是要将南通市文化馆新馆规划列入议事日程。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可以学习浙江湖州统一高起点规划、分步分阶段实施的做法,加快公共文化设施标志性工程建设步伐,在建市图书馆要加紧展开软件配套工作,早日发挥其文化惠民主阵地作用。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分布的科学性、均衡性,健全重要公共文化设施立项、建设的审议机制,依托市辖区、街道、社区设施,本着“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打造出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建议各县(市)区政府特别是要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以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逐步完善以县为单位的三级文化设施网络,让群众在文化繁荣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农民群众能够就近、经常、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切实建设好农村“十里文化圈”。
(三)夯实基层网络,提升队伍素质,加强基层公共文化的管理服务水平。文化惠民建设的根基在基层,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成效也体现在基层。乡镇文化站是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在“县有两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职能。建议我市各级政府按照文化部《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和《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2012年3月施行)》等政策法规扶持引导城乡文化和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积极参与乡镇(街道)文化站提升达标工程,完善乡镇(街道)文化站的机构和功能。一是要恢复乡镇(街道)文化站,让文化站在新农村建设中“名正言顺”,带动村一级文化室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乡镇文化站牌子要挂起来,公章要刻起来,场馆(标准500平方米)要建起来,人员要用起来,活动要搞起来。二是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应按规定核定好人员编制和经费,专职专用。三是要切实制定实施基层文化队伍在人才聘用、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灵活政策,不断提升文化干部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造就一支专业素质优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一方面,对基层文化事业单位人员全面实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发挥党校、师范学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建立科学的文化人才选用制度,确保“专职专干专业”,真正将素质好、水平高、业务强的人才安排到文化岗位上工作。另一方面,要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
(四)确保文化供给,创新服务方式,保障城乡文化民生权益能落到实处。建议各级政府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和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内涵和实效建设。一是要加大对公共文化产品和项目的开发支持力度,对贴近居民群众、贴近社区生活、贴近实际的喜闻乐见的社区题材的文艺作品,给予重点扶持,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创作,用先进的、公益性的、健康的文化产品和资源占据城乡社居,充分发挥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新需求,使宣传思想工作实现由“教化”向“文化”的悄悄转变。二是要在服务方式上 “新老结合”,深化“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注重村镇的文化设施建设和利用,大力推广文化共享资源的社居覆盖,尤其要改变农村文化沙漠化现象;继续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等文化“三送”活动,针对农村居民最喜欢 “送戏”的实际,应该下大力气创作生产以做到经常化,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民间文艺调演,还要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城乡互相“送戏”,扩大群众参与度,形成群众文化活动生动活泼的景象。三是要对各地已经形成的文化活动品牌做好总结提升工作,把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基层、送给群众,把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文化民生工程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