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14-08-19  字体:[ ]

——2014年7月29日在南通市十四届

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蔡惠忠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关心监督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求,围绕争当苏中新一轮发展“领头雁”、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奋斗目标,认真执行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启动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在合理区间,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实现“双过半”。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8.36亿元,增长10.7%,超过年度目标增幅0.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全省3.3和1.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8.53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463.27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1136.56亿元,增长11.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7∶53.1∶41.2。实现财政总收入675.1亿元、增长12.5%,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8.58亿元、增长15.2%,超过年度目标增幅3.2个百分点,财政税收占比达到84.8%。

  (一)三大需求协同拉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有效投入持续扩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55.76亿元,增长19%、高于年度目标增幅1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工业投资993.31亿元,增长12.4%,其中技改投入553.4亿元,占工业投资的55.7%,同比提高7.3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756.64亿元,增长27.9%,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3.1%,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重大项目推进有力,总投资3290亿元的140个市级重大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63.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1.8%。

  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7.14亿元,增长12.2%。以大众化消费为主体的餐饮业转型加快,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5.1%,高于批发零售业3.1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消费增长相对较快。物价涨幅保持低位运行,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低于年度控制目标1.3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有所回升。实现进出口总值159.13亿美元,增长18.9%,同比提高13.2个百分点,超出年度目标增幅13.9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7.7和13.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11.29亿美元,增长19.1%,同比提高14.9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8.2和15.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6.8%,快于加工贸易17.3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1.8%,其中船舶及海工出口明显回升,增长14.8%,同比提高40.4个百分点。对东盟、欧盟、美国市场出口增长良好,增幅分别达到36.1%、30.9%和18.6%。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型成效继续显现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夏粮生产再获丰收,播种面积345.9万亩,总产量119.7万吨,增长1.2%。蔬菜市场供应充足,蔬菜播种面积152.58万亩、增长1.9%,蔬菜产量314.85万吨、增长3.6%。高效设施农业加快发展,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3.36万亩。新认定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区)8个,农产品出口额保持全省第二。

  工业运行总体平稳。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23.04亿元,增长12%。完成工业应税销售3009.58亿元、增长14.1%,工业用电量113.98亿千瓦时、增长4.3%,两项指标增幅同比分别提高5.5和1.2个百分点。九大工业行业应税销售除船舶业外,均保持增长态势,其中,化工医药、机械、建材、轻工食品、纺织服装快于工业面上增速。企业效益有所好转,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466.86亿元、增长23.6%,利润总额311.85亿元、增长22.4%,两项指标增幅同比分别提高7.7和5.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数较上年同期下降6%。

  建筑业实力进一步壮大。完成建筑业施工总产值2306亿元、增长21.5%,承建施工面积5.49亿平方米、增长17.3%,平均从业人数130.7万人,6家企业新晋升为一级资质企业。

  服务业发展质效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1.2%,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完成服务业应税销售2968.7亿元、增长21.5%,实现税收203.1亿元、增长23.9%。重点行业发展良好,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0513.46万吨、增长8.1%,集装箱吞吐量32.83万标箱、增长16.9%;实现旅游总收入209.1亿元,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448.8万人次,分别增长12.9%和10.8%。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应税销售分别增长205.6%和58.2%。14家重点集聚区共完成营业收入809.6亿元、上缴税收11.9亿元,分别增长32.9%和35.2%。

  创新转型步伐加快。“两新”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701.27亿元、新兴产业产值1988.59亿元,分别增长17.6%和19%,占规模工业的43.1%和31.7%,同比分别提高1.7和3个百分点。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6家,新增企业院士工作站1家、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49件,增长137.3%,增幅全省第一。新引进科技领军人才253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20名。

  (三)沿海开发深入推进,载体功能不断完善

  重大产业项目有力推进。组织沿海“项目推进年”活动,19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招商局重工海工、三一重工如东制造基地一期、宏华海洋油气装备、中海阔公用物流码头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年内有望竣工投产。一批前期项目稳步推进,台湾中石化化工新材料基地仓储项目海洋环评获批,如东中石油LNG二期获国家能源局核准,中航工业航空装备及新材料产业园、新加坡淡马锡丰树现代物流产业园、中国民企500强东凌集团轮毂制造项目落户。

  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吕四港区10万吨级航道工程完成临时航道、储泥坑疏浚工作;洋口港区10万吨级石化码头工程完成前沿泊位、管线桥等水工结构施工。沪通长江大桥开工建设,临海高等级公路全线建成通车,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通洋高速、通州湾快速通道预计年底竣工,锡通高速工可通过省发改委审查。江海河联运工程累计完成护岸里程42公里,连申线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全线通航。

  园区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国家级南通高新区获批,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滨海特色园区等承载功能进一步增强,南通滨海园区新城形象初显;园区合作共建取得新进展,台湾中小企业示范园落户南通开发区,新增宜兴如东工业园、嘉定如皋产业园两个跨江合作园区。平台建设全面启动,物流通关、棉花棉纱交易等平台建设势头良好。获批2宗区域建设用海,围垦面积近3万亩。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金融创新取得新突破

  陆海统筹改革全面推进。陆海统筹《总体方案》上报国家发改委。陆海统筹土地方案作为全省节约集约用地子方案获国土资源部批复,10公顷以内建设项目用海审批权限由省下放我市试点,通州湾等713平方公里建设用海功能区划调整获国务院批准。海门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方案正在国家八部委会审,国内首个纺织原料交易中心在综保区投入运行。探索实行“先照后证”、负面清单等管理模式,再次取消、整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44项。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稳步推进,成为住建部城乡总体规划暨“三规合一”试点城市,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形成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并轨方案。出台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化工产业环保准入指导意见,在省内率先实行化学品生产“负面清单”管理,制定水环境区域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和排污许可证发放办法。

  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实际到账外资16.8亿美元,增长17.8%,总量跃居全省第三;新增注册外资33.76亿美元,增长19.6%。巴西万高集团威格汽车零部件、爱尔兰凯爱瑞集团食品添加剂、新加坡仁恒置业中新生态城、荷兰恩智浦汽车专用半导体等超3000万美元项目先后落户。成为全省唯一“走出去”先行先试试点城市,全市新批境外投资项目32个,中方协议投资额3.75亿美元。

  金融创新取得新突破。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8701.42亿元、贷款余额4956.4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159.29和357.57亿元。汇丰银行、恒丰银行正式开业,浦发银行南通离岸业务创新中心获批。实现债务融资177.5亿元,其中企业债券募资103亿元,居全省第二位;金轮股份成功上市,天楹环保成功借壳上市,华灿电讯成功在新三板挂牌,另有4家企业在其他场外市场挂牌;新增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创投和股权投资机构11家。

  (五)城乡建设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完善。242个重点城建项目顺利推进,完成投资160亿元。重点区域建设全面提速,崇川区东区总部经济产业园等一批总部经济、研发中心、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一轴一环”高架路网基本贯通,顺利实现快速路网“环线闭合”;市区新辟6条、优化调整15条公交线路,市区居民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0.6%;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已报国务院待批。唐闸公园、幸福公园试开园,城山路滨河小游园等6个小游园建成对外开放。

  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19个市级中心镇重点专项规划及近期建设用地范围控制性详规全面编制完成,136个新上工业项目和76个新上民生项目扎实推进,6个市级中心镇率先试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58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90.32亿元、增长18%,10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首批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占全省的14.6%;新建成农路60公里、桥梁60座,镇村公共交通开通率达到59.1%;强化村庄环境长效化管理,通过省村庄环境整治全域性验收。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加大重点区域流域、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水源地保护,扎实推进新一轮“绿色南通”建设,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居全省第二,新增绿化造林25.8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0.6%。持续推进节能降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3.1%。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列为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如东、海门通过国家生态县(市)命名。

  (六)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民生保障进一步改善

  就业创业稳步推进。新增就业4.95万人,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4万人,其中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6万人,扶持创业625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07%,低于全省、低于去年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7311和8006元,分别增长9.2%和11.2%。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7.1%,其中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为96.7%、97.1%、97.7%。出台市区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标准分别上调11%、12.5%、29.5%;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上调8.5%、10.1%;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20元以上,参合率保持在99%。

  安居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争取中央棚户区改造补助资金4.52亿元,占全省获批总额的1/5。市区完成棚户区改造6000多户;新开工动迁安置房300.44万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0.2%,竣工动迁安置房12.95万平米,累计安置动迁户2959户;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3000套(间)目标任务的相关项目已基本建成;开工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省市共建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启动,创建省级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2个、省优质幼儿园20所,多措并举推进159所中小学校安工程建设,南通高师升专,紫琅学院升本,南通纺院更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医疗卫生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统一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建成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24家、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个。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市图书馆新馆、市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进展顺利,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10件4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已完成9项,超过或达到序时30项,基本达序时9项。

  总体上看,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好于全国全省,但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我市经济发展中也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高度关注、积极应对:

  一是内需动力仍显不足。投资增速小幅回落,同比放缓3.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相对不足,新兴产业投资增幅、占比偏低。实体经济投资意愿减弱,新落户重大产业项目偏少,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数增幅同比回落16.2个百分点。消费市场依然平淡,受房地产市场销售下降、网络消费“分流”、消费流向上海等因素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延续回落态势,增长12.2%、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

  二是部分行业和企业困难较多。部分行业仍处于调整期,船舶行业订单量有所放大,但航运市场仍然低迷,低船价、低首付、缓交船加剧了船舶企业生产经营压力;纺织行业受国内外棉价“倒挂”等影响,企业利润率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美国再启对我国光伏产品“双反”调查,6月当月我市光伏产品出口下降22.6%。实体经济困难仍然较多,生产需求不足,原材料价格、汇率等波动较大,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连续28个月下降;融资难问题仍较突出,综合成本仍在上升,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增长15.7%。

  三是财政增收金融风险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营改增”试点、税收优惠政策等诸多因素对财政增收影响较大,上半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2%、同比回落4.9个百分点。此外,房地产市场面临不确定因素,普通商品房销售增速放缓,上半年房地产业税收增长15%,低于去年同期23.1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对财政收入的影响需要密切关注。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多,信贷规模趋紧,贷款投放节奏趋缓,不良贷款、新增逾期贷款增多,企业间担保链较长,联保、互保关系错综复杂,个别企业存在关停并转、资金链紧张、降薪减员等不稳定因素。

  展望下半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趋势没有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型城镇化仍有巨大发展潜力,经济体制改革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特别是今年以来国家接连出台了一系列既利当前又惠长远、既坚定信心又稳定预期的“微刺激”政策措施,其积极效应正日益显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4个月回升。从我市看,主要经济指标均处于预期目标区间,工业应税、进出口等指标增幅回升明显。国家“两带一路”战略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沪)苏通经济圈为南通江海联动、跨江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推进为南通注入了新动力。因此,我们既要清醒认识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也要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二、下半年主要工作举措

  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各项工作部署,围绕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为抓手,统筹做好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

  (一)发掘需求潜力,切实稳定经济增长。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的基础作用和出口的支撑作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继续扩大有效投入。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会商会办,分类推进总投资4700多亿元的160个市级重大项目,着力抓好恒力纺织新材料二期、甬金金属三期、中化新材料、默克制剂等重大产业项目,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事业的投入。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大力拓展和培育休闲旅游、健康服务、信息服务、养老服务等消费市场和消费热点。加快新城区和市北新城市级商圈续建工程以及圆融广场、万达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建设,有序发展特色商业街。着力提升家纺、电动工具、花木等市场建设水平,推进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二期建设运营。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鼓励传统流通企业建立网上销售平台。着力稳定外贸出口。加大对中石油LNG、振华港机、招商局重工等20家重点增量企业培育,着力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自主品牌商品和服务出口,全方位拓展国际市场。加快贸易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争取试行市场采购、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运用进口贴息、进口信贷等方式,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紧缺资源类商品以及资源性产品进口规模。

  (二)推动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用足用好中央和省促进产业升级、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按照调高、调强、调轻、调优的要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着力提高“千亿级”板块的集聚度和附加值,加快船舶产业转型发展,积极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坚持以高端化引领化工医药企业转型,用先进技术推进工艺流程生态化改造;创新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加强自主研发,拓展产品领域;推动建筑业结构优化、领域拓展,向模块化、数字化、低碳化发展。推动新兴产业基地化发展。围绕新兴产业“3+4”重点领域,大力推动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创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区、海洋工程国家创新高地,确保今年新兴产业产值超过3700亿元。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发展。以企业、项目、集聚区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科技、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增长点,以“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为契机,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14家重点集聚区建设,推动南通家纺城和海门叠石桥家纺城联合争创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争创百亿级集聚区2家。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增强南通高新区产业集聚和科技创新功能,促进省级高新区形成“一区一主导产业”。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技术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大力实施“江海英才”计划和“312”产业人才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培养引进领军型、高端型、紧缺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三)坚持开发开放,促进发展优势提升。纵深推进沿海开发,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在开发开放中提升综合竞争力。大力推进江海联动开发。加快建设现代化江海港群,大力发展江海河、公铁空联运,加快完善沿海集疏运体系。着力推进沪通铁路、宁启铁路南通至启东段、洋口港15万吨级进港航道、吕四港区10万吨级航道、吕四作业区5万吨级石化码头、通州作业区通用码头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深入推进优江拓海,研究制定鼓励沿江产业项目向沿海转移的政策机制和相关利益协调机制。面向上海、浙江和台湾等地开展精准化招商,积极吸引各类资本投入沿海开发。大力拓展开放平台功能。实施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工程,着力推进“八类平台”建设,增强国家级开发园区集聚、服务、创新能力和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省级开发园区扩容升级、产业集聚。全面推进跨江合作园区建设,加快导入上海、苏南的优质项目、资源要素和发展政策。更大力度“引进来”、更高水平“走出去”。大力推进产业招商,用好江海博览会、台商产业转型升级峰会等活动成果,重点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引导外资向医疗养老、融资租赁、工业设计等服务业领域拓展。积极开展“走出去”先行先试,培育本土跨国企业,鼓励在境外开展资源开发、技术研发、生产加工、品牌并购,积极推进联发集团柬埔寨现代农业园、龙鼎投资安哥拉商贸园等项目。对接上海自贸区和“两带一路”建设。积极承接上海现代物流、加工贸易、后台服务、分拨分销等“溢出项目”。按照打造国家级通州湾新区的目标建设南通滨海园区,加快发展江海河联运。开展与长江中上游重点城市的合作,积极打造服务长江中上游和中西部地区的物流体系。

  (四)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创新发展活力。以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为重大平台,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改革破难题、促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省改革试点。加强与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沟通对接,力争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入国家发改委第二批综合改革试点行列,推动新型城镇化等重点领域改革事项列入国家和省专项试点。全面梳理国家、省在国土、海渔、财税、园区发展等方面已明确给予我市的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尽快落地。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聚焦全年14个方面重点改革任务和市政府近期20项重点研究议题,加快形成一批阶段性改革成果。突出资源要素优化配置,逐条逐项推进落实土地管理创新、海域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改革举措;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细化实化国资国企改革、开放型经济创新、海洋经济创新、综保区建设方面的政策意见;强化生态和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生态红线管控、企业排污总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全力支持县(市、区)、产业园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推动落实各板块深化改革的具体方案,确保重点改革事项取得实效。强化金融创新服务。大力推动企业上市,力争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数达3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数超5家。加快创业投资发展,确保新设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超过15家;完善创业投融资对接机制,筹划建设南通创业融资网络服务平台。稳步扩大债券类金融产品发行规模,积极探索棚户区改造项目收益债券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力争全年通过债券市场融资超过200亿元。

  (五)加快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着力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加快中心城市产业“优二进三”,发展壮大城市经济。组织实施242个重点城建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坚持片区化、组团式、紧凑型的城市发展理念,加快新城区、南部新城、市北新城、观音山新城、五山地区、东部新城等重点区域建设。加快“城中村”、老小区改造整治,稳步实施寺街、唐闸、陆洪闸、天生港等历史文化街区、镇区保护改造。加快推进中等城市和重点镇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推动县(市)城扩容提质、特色发展。因地制宜推进市级中心镇和沿海重点区镇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发展一批产业强镇。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公共资源在城镇合理布局,促进县(市)城与重点镇协同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设施装备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快规划布点村庄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功能,深化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

  (六)持续改善民生,强化社会建设治理。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创新机制,促进社会建设和治理水平提升。努力促进居民增收。进一步落实“产业、创业、就业、物业”等富民举措,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实施第三轮“万人创业计划”,推进市本级和所有县(市)创建江苏省创业型城市。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拓展农村居民增收空间。抓好社会事业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智慧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工程、“智慧卫生”协同创新工程、村(社区)文化设施完善工程,切实提高公共资源有效覆盖面。加快体臣卫校迁建、文化艺术中心、体育运动学校等128个重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计划86亿元。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民生保障制度进一步向薄弱环节、弱势群体倾斜,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着力推进全市范围内居民医保、新农合制度的全面并轨,探索将工伤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等新的农村经济组织。提高社会治理和为民服务水平。落实政社互动、邻里网格等措施,继续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整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安全生产检查整改、环境保护、网络舆情引导五大专项行动,创新治理方式,有效维护社会和谐安定。加大基层服务资源整合力度,健全便民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

  (七)加强生态建设,促进绿色转型发展。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按照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总体要求,一着不让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大力推进燃煤锅炉专项整治工作,确保在10月底前完成燃煤锅炉淘汰任务。严把高耗能项目准入关,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深入实施《循环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大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协调推进力度。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坚持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三管齐下,深入开展“铁腕治污”。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按照“控煤、降尘、治企、管车、禁烧、联防”十二字方针,全面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扬尘污染防治、秸秆禁烧等各项举措,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继续实行“河长制”、“段长制”,强化饮用水源地隐患排查整治,加快备用水源建设。加强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和生活污染源整治,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切实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深入推进生态建设。着力构筑沿江、沿海、沿河、沿路和绿色工业园、生态农业园、美丽农村家园绿化空间体系,加强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和重要生态区保护。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加快推动农村污水处理和非规模化畜禽粪污处置。持续深入推进国家生态市建设,扎实抓好整改提升,确保达到考核标准。

  各位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当前宏观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压力大、任务重。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人大的关心、监督下,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支持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机遇,坚定信心、狠抓落实、攻坚克难,全力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为争当苏中新一轮发展“领头雁”、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作出更大贡献!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