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5年1月20日在南通市
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蔡惠忠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求,积极克服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全面启动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加快转型升级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主要指标符合年度预期,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下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0亿元,增长10.5%,高出计划目标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7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846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2337亿元,增长11.8%。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0亿元,增长13.2%,高出计划目标1.2个百分点,税收占比达到83.2%。
(一)内需发挥支撑作用,外贸出口保持增长。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96.4亿元,增长18.1%,达到计划目标增幅。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工业技改投资、服务业投资1239和1839.7亿元,分别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1.8%和47.2%,同比提高3.7和3.5个百分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160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800亿元,高出年度投资计划11%。海门招商局重工、市开发区丝路咖机械等一批项目竣工或部分竣工,三一重工如东工业园、中石油LNG接收站二期、甬金不锈钢三期、京沪重工、通州湾电子商务城等项目加快建设。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3.5亿元,增长11.8%。其中,批发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1.6%,住宿餐饮业销售额增长14.7%。“菜篮子”工程扎实推进,建成12.1万亩永久型蔬菜基地,主城区蔬菜自给率保持60%以上。通农物流中心交易额突破70亿元。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1%。对外贸易难中求进。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16.5亿美元,增长6.2%,超过计划目标1.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24.8亿美元、增长5.7%,进口91.7亿美元、增长7.3%。对欧盟、美国等重点市场出口保持较快增长,私营企业出口好于外商投资企业,一般贸易出口好于加工贸易。
(二)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粮食总产335.9万吨,实现“十一连增”。新认定国家“一村一品”示范镇村3个,新增“全托管”经营主体367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家,全市登记备案家庭农场达到2164个,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达到18家。外向型农业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农产品出口额5.45亿美元,增长33%。工业转型步伐加快。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64.2亿元、增长11.4%,完成全部工业应税销售6273.2亿元、增长10%。六大主导产业产值达到11076.1亿元,增长11.6%。海洋工程、新材料等六大制造业新兴产业完成产值4181.1亿元、增长20.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3.1%、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33家特色产业基地销售收入超3800亿元,增长13.5%,如东海上能源装备先进制造业基地入围首批省级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建筑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施工总产值达到5800亿元,10家企业入选中国建筑业最具竞争力百强。服务业支撑作用继续增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2.1%、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完成应税销售5937亿元、增长14%,实现税收385亿元、增长15.7%。狼山风景区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南通成为长江大型游轮旅游线路常规停靠点。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应税销售分别增长43.6%、47.8%和57.7%;全市50家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完成营业收入2746.2亿元,实现税收62亿元,分别增长23.9%和19.8%。新型业态发展势头良好。通用航空、智慧建筑、机器人、创意设计、供应链管理等产业逐步形成新增长点。“智慧南通”建设深入推进,移动4G网络实现主城区及县城主要区域全覆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1.3亿元,增长70%,增幅居全省首位;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浪潮、大唐恩智浦、中创等知名企业落户我市。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45%。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3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501.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3.6%,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南通大学科技园晋升国家级,国家级精细化工监测实验室落户南通,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72家,新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数列全省第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件,中远船务“浮式钻井储油平台总段下水及旋转合拢对接方法”获国家专利金奖,海安开发区、南通高新区知识产权工作成为国家级试点;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8名、省“双创”人才29名。
(三)江海联动深入推进,开放平台功能提升。港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项目推进年活动深入开展,列入省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的58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55亿元。洋口港区、吕四港区码头航道工程有序推进,通州湾港区总体规划已上报交通运输部待批,沿海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6个,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2.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70万标箱。沪通长江大桥开工建设,通洋高速一期即将通车,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主体工程完成,海洋铁路开通运营,江海河联运工程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南通机场国际候机楼建成,旅客吞吐量93.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1万吨。外资外经发展水平提高。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5.8亿美元,新批映尚置业、佳通机械等超亿美元项目10个。获批省“走出去”先行先试试点城市,新批境外投资项目78个,中方协议投资额突破9亿美元。获外交部授权办理领事认证业务。载体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国家、省级开发园区功能进一步提升,南通开发区跻身省利用外资转型发展示范区,苏通、锡通科技产业园和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等合作园区加快建设,由中国商务部与意大利经济发展部签署、支持共建的“中意生态园”落户海安开发区。通州湾开发建设成效初显,科教城一期工程竣工投运。洋口港、启东港一类口岸开放和如皋港区保税物流中心获批,电子口岸关检港联动等5个系统上线运行,实现“三个一”联合通关。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积极推进,苏通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投入试运营。对接上海自贸区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突破。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南通建设重要区域性交通枢纽写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在南通综保区实施工商注册登记“先照后证”和10项通关便利化措施,国内首个纺织原料交易中心在综保区投入运行。成功举办接轨上海自贸区贸易金融合作恳谈会、“江海联动—武汉行”等活动,签订汉通战略合作协议。
(四)陆海统筹改革启动,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显现。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有序推进,《总体方案》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形成50多项改革意见或实施方案。海域、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施。成为全国唯一国家海域综合管理创新示范市,10公顷以内建设项目用海审批权限由省下放我市试点。获批国土资源部陆海统筹发展试点城市,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实施方案获省政府批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产权制度等改革试点稳步推进,通州区、如皋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所)挂牌交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制订出台“5张清单”,取消、整合、下放审批事项147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工商注册登记便利化等改革措施全面实施,部分开发园区“一站式”服务机制加快构建。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序推进。健全国有资产运营体系,新组建3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有上市公司中非国有股权比例达到63%;推动地方国企、民企与中交、中广核等央企合作,南通科技与中航工业基础研究院重组取得阶段性成效;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增加值、入库税金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到64%和71.8%,同比分别提高1和0.4个百分点。金融创新取得新进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8508.3亿元、贷款余额5258.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966.2亿元和586.1亿元。新增汇丰银行、上海银行、苏州银行三家银行金融机构,浦发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离岸业务创新中心成立。直接融资取得历史性突破,金轮股份成功上市,天楹环保借壳上市,新增“新三板”等场外市场挂牌企业16家,实现上市公司再融资69.1亿元;债券融资232亿元,其中企业债券募资110.5亿元,居全省前列;创投、股投企业累计达到106家,新增小贷公司5家。生态环保体制不断创新。出台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和化工产业环保准入指导意见,在省内率先实行化学品生产“负面清单”管理。
(五)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中心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253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310亿元,市区“一环一轴”快速路网基本贯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市北新城、南部新城等新城新区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通州区与主城区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通吕运河绿廊启动段工程竣工,唐闸公园(扩建)、幸福公园建成对外开放,人民东路小游园、世纪花城南侧小游园等10个小游园全部建成。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现预期目标,完成14条河道疏浚整治和20条河道截污治污任务。基本建成日常饮用水源和应急水源“双水”保供体系。便民设施加快完善,市区7处便民疏导点、85个便民服务亭和102个公共自行车扩容站点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城镇建设有序推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完成,五个县(市)城扩容提质,曲塘镇、栟茶镇、三星镇等10个镇被列为国家重点镇,19个市级中心镇共组织实施亿元以上产业项目77个、基础设施和民生改善项目319个,8个沿海重点区镇新开工项目108个,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1%。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经济薄弱村扶持项目加快实施,80%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20%达到50万以上。建成农桥710座,镇村公交开通率达到62.5%。顺利通过省村庄环境整治全域性验收,如皋顾庄村、通州开沙村获评“中国最美村镇”,省级“三星级”康居示范村累计达到37个。完成水利建设投入25.8亿元,九圩港提水泵站开工建设。生态环境持续美化。国家生态市建设通过环保部验收,列入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省级节水型城市通过验收,完成省下达节能减排任务,70个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4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南通开发区获批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建成省级生态园区,海门成为全国首批5个中德低碳生态试点示范市之一。大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49台燃煤机组完成提标改造,56家重点企业完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治理,淘汰黄标车7660辆,强化秸秆禁烧,空气质量指数达标率70.8%,PM2.5平均浓度下降13.9%。连续2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新增成片造林面积18.5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1.8%,市区新增绿地770公顷,沿海建成省级盐土绿化示范区6个。
(六)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公共服务能力提高。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到57.2%;10件4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就业社保水平继续提高。深入实施第三轮“万人创业计划”,新增就业9.1万人,扶持创业1.17万人,有就业意愿的困难家庭大学生就业率达到10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700和15850元,分别增长10%和11.1%,城镇登记失业率1.97%。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调高到1946元/月,市区13.7万被征地农民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市区职工、居民医保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5.6%和72.3%。市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最高提高到950元,新农合人均筹资提高到450元。实施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大病保险。城乡低保月度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分别达到530和360元以上。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市127个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6亿元。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建设,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水平,李吉林、李庾南、施祝斌等分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迈上新台阶,紫琅学院升格为南通理工学院,南通高师升格为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通商贸高职校升格为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南通纺院、南通农院、南通电大分别更名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南通开放大学,新增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分院、如东分院。公立医院改革加快推进,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综合改革,重建、扩建乡镇卫生院26家。书香南通建设深入开展,南通蓝印花布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唐闸近代工业遗存“申遗”进入国家评审阶段,我市选送歌曲《我们的中国梦》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范曾艺术馆开馆,全市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128平方米。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实现社区(村)全覆盖,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超过29张。社会治理水平稳步提高。立体化、现代化治安防控体系加快建设,两集体荣获“全国公安系统爱民模范集体”称号。刑事案件发案率、安全生产事故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市县两级涉法涉诉联合接访中心建成运行。全市城乡和谐社区建设省级达标率分别达到85%、78%。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加强,7个县(市)区荣获省双拥模范城称号。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快速推进。市区动迁安置房年度建设任务按计划完成,安置动迁户1.3万多户,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3044套(间),完成10个、新启动12个“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项目。
2014年,在面临严峻挑战和各种困难的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但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增长动力有待增强。投资增速有所放缓,消费市场依然平淡,出口增长仍不稳定。二是实体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海工船舶、纺织、化工等行业、企业经营面临诸多困难,个别企业出现资金链风险。三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社会发展领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居民持续增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建设和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二、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15年,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仍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主要经济体走势和政策取向继续分化,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下跌,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明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会略有回升,但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消费基础作用、投资关键作用和出口支撑作用,促进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从我市看,“十二五”以来,经济增速总体上呈现稳中趋缓的态势,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但我市仍然处于开发开放、改革创新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优势多重叠加,接轨上海、融入苏南的配套服务优势日益明显,江海联动、陆海统筹的发展空间优势加快形成,载体提升、平台突破的综合功能优势积极构建,这些都将为我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提供支撑。
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市发展实际,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左右;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左右;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
5.外贸进出口总额保持适度增长;
6.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与经济增长同步;
7.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
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10.万元GDP能耗下降率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11.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在目标安排上,慎重权衡了各方面因素:一是体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适当调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主动适应增速换挡、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特征,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平衡。二是体现争当苏中新一轮发展“领头雁”的发展要求。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省,体现崛起苏中、融入苏南和为江苏“两个率先”多做贡献的要求,同时也是满足保障就业、居民增收等多方面的需要。三是体现圆满完成“十二五”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的要求。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完成2015年度主要经济预期目标,总体上能实现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同时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2015年主要经济预期目标的安排是不低的,完成目标需要全市上下付出艰巨的努力。
三、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全委扩大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争当苏中新一轮发展“领头雁”、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奋斗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推进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一)着力扩大三大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发挥“三驾马车”对经济发展的协同拉动作用。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着力优化投资结构,通过投资结构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大重大交运工程、信息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投资。推出一批投资项目向民资、外资开放,引导和鼓励民资、外资拓展投资领域。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着力推进总投资超5000亿元的160个市级重大项目,年度完成投资超800亿元。重点加快沪通铁路、宁启铁路二期、海启高速、江海河联运工程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锡通高速、通苏嘉城际、北沿江高铁、长江北支航道整治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台湾中石化化工新材料、展华电子、中天特种电缆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叫响“智慧、畅游、健康南通”品牌。积极争创国家信息消费综合试点城市,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推进电子商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引导和扩大文化、旅游、养老、健身、家居服务、绿色循环等领域消费。大力推进“便民服务进社区、便利消费进家庭”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全面完善流通体系。发挥好出口的支撑作用。加快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家纺外贸转型示范基地建设,扶持船舶、光伏等重点出口行业发展,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出口产品比重。创新外贸方式,争取叠石桥家纺市场早日获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加快培育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外贸新业态,探索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模式。推进综保区纺织原料、如皋石材、通州供销产业园棉纱等进口交易中心建设,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和重点原材料、能源产品进口。
(二)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通过产业化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制造业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创新培育制造业新优势。遴选2-3条重点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加快把创新成果转变成产业活动。着力推进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六大“千亿级”板块的集聚度和附加值。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发展“310”工程,新兴产业产值超过4500亿元。以特色园区、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快把新能源、新材料培育成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智能制造、通用航空、生命科技等产业。持续推进服务业量质提升。以集聚区建设和平台经济培育为重点,以168个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为抓手,做大做强现代物流、金融、科技、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工业设计、数据管理、供应链管理、知识流程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3%。推动互联网经济发展壮大。建设“智慧南通”,推进4G移动互联网建设,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培育一批互联网商业模式示范企业和智慧产业园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主导产业“6231”工程和特色产业“双百行动计划”。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职业农民培育,大力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序推进承包经营权流转,提升农(渔)业规模园区发展档次。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增“全托管”示范点300个。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继续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鼓励企业联合科教单位协同创新,实施300项产学研合作项目。支持南通高新区加快科技城等特色平台建设,推动省级高新区等创新园区形成“一区一主导产业”,全市新增“三创”核心区面积50万平方米。深入实施产业人才发展“312”行动计划,加快集聚一批引领产业创新的高端人才和团队。
(三)构建改革开放新优势,进一步激发发展动力活力。以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为抓手,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大力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以改革促开放、促发展。深化推进陆海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降低门槛放宽准入,拓宽民资投入领域;分类推进竞争性、特定功能性国企改革,健全国资监管制度;鼓励企业以股权转让、增资扩股、联合投资等方式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分类推进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海域资源市场、技术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按国家、省统一部署,推进资源、环境等价格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引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型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努力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努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全年力争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6家,债券融资规模达到100亿元;积极拓展境外融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离岸业务、跨国公司资金运营等试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争取海安县、长江镇列入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完善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拓宽专项债、公私合营等融资渠道;编制《南通市陆海统筹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有序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加强农村产权交易机构建设。大力实施社会领域改革,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多元化办医等方面进行突破;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主攻欧美、日韩、台湾等重点区域,强化区域性、龙头型、产业链项目招商,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重组,提高超亿美元项目和新兴产业、服务业项目比重,全年实现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5亿美元。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和综保区开放创新引领作用,加快大宗商品交易、跨境金融等开放平台建设,拓展电子口岸功能,确保兴东机场口岸开放获批。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机遇,推动走出去转型升级,进一步拓展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加快对外经济由劳务输出向工程总包、项目投资、园区开发转变,引导境外投资企业向并购优质资产、知名品牌、营销网络和综合开发转变,积极创建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和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努力提高对外投资效率和质量。完善综合服务体系,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商事环境。
(四)纵深推进江海联动发展,实现沿海开发全省领先。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奋力推进江海联动开发,加快推进沿海港产城融合和沿江转型发展。着力提升沿海开发水平。对接落实省沿海开发“六大行动”方案,主动呼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以洋口、吕四、通州湾三大沿海深水港区为主体,加快深水航道和泊位建设,重点推进洋口港区15万吨级、吕四港区10万吨级航道工程及吕四港区广汇能源LNG分销转运站码头、通州湾港区起步码头等港口工程建设。加快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推进8个“区镇合一”重点镇港产城融合发展,壮大沿海基础产业集群,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滨海旅游等海洋新兴产业,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功能配套项目,加快建设滨海特色新城。着力推进沿江转型发展。促进沿江“腾笼换凤”和沿海“筑巢引凤”有机结合,以通海港区建设为契机,推动沿江岸线、港口、产业等功能调整,主动接受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辐射,加快推进产业创新转型,推动大用地量、大运输量的产业向沿海拓展,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沿江现代产业体系。促进跨江融合沿江合作发展。主动学习、接轨、配套、服务上海自贸区,积极承接现代物流、加工贸易、后台服务、分拨分销等“溢出项目”,复制推广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和服务业开放等体制创新经验。积极推进沪苏通经济圈建设,着力增强苏通、锡通、市北高新等13个跨江合作园区集聚和配置高端要素能力,加快中奥苏通生态园、中意海安生态园等跨国合作园区建设。深化与武汉等长江沿岸重点城市合作,促进产业协作、要素流动与共同发展。
(五)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构建具有南通特色的五级城乡空间体系,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强化城市组团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推进总投资223亿元的282个重点城建项目建设。统筹推进新城区、南部新城、市北新城、观音山新城、五山地区、东部新城等重要功能片区建设,加快通州区与主城区相向发展,做强一批特色产业园、总部经济园、主题楼宇、商业街区。研究编制新一轮城市交通规划,构建城市高效交通体系,重点推进啬园路快速化改造、机场大道等城市快速路以及幸余路西延、八一路等46条骨干路和一批支路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服务,加快市民卡工程建设。进一步美化城市环境,加快“星岛水岸”地区开发,建设通吕运河、海港引河绿廊和10条道路绿化带,新建10个小游园,完成15条段河道截污整治。优化中小城市和城镇功能布局。促进县(市)城、中心镇、特色镇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县(市)城功能,强化产业、要素、人口集聚;按照全面城市化型、产业推进型、交通枢纽型、特色发展型等分类,扎实推进一批重点镇建设,进一步优化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资源布局,加快向现代化小城市、人文特色镇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规划布点村庄建设和农村新型社区功能配套,引导农民自愿集中居住。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和江海堤防提标工程。深化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展现农村独特风貌。
(六)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治理科学化。健全社会建设“十大体系”,办好10件45项惠民实事,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加快全市130个重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完成投资72亿元。提高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全年提供就业岗位25万个。深入实施创业领航计划,帮扶1万名群众创业。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有序推进城乡居民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推进医疗、生育保险市级统筹,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医保筹资等标准。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市区新开工动迁安置房66万平方米,竣工278万平方米,新安置动迁户1.1万户,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完成6个、新启动12个“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项目,完成9个老小区整治。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省市共建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新建28所普惠性幼儿园,新创14所优质幼儿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新建、重建、加固改造中小学校舍40万平方米;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建设“智慧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优化市区医疗资源配置,实施市精神卫生中心扩建改造、第二人民医院提档升级和市急救中心扩建工程,探索集团化办医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薄弱区域扩展,提升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推进“智慧卫生”协同创新,构建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每千人拥有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达到4.88张和2.2人以上。强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区级文化设施,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推进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强唐闸历史工业城镇等历史文化保护;完善文明城市建设长效机制,建设江海特色文化强市。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升社会科学治理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争创平安中国示范区。健全“稳评”、“安评”、“环评”和诉求表达、矛盾调处、群众自治等机制,推行“阳光信访”,把信访纳入法制化轨道。完善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覆盖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强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预防控制,健全防灾减灾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救援基础设施建设。
(七)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启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落实好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把环境敏感期变成生态南通建设的加速期。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循环、低碳经济,构建绿色经济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推进所有国家级开发区、75%的省级开发区完成循环化改造。推进各类园区生态化创建,省级以上开发区力争全部建成生态园区。加快化工产业转型,通过增量式搬迁和集聚式调整,加快企业向园区集中、污染物集中控制排放,实施环保负面清单管理。完善资源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加强土地、海域用途管制和保护开发。强化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狠抓以集中式水源地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以PM2.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和以耕地等为重点的土壤污染防治。加大污水处理、固废处置等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提升沿海前沿区域和乡镇的污水处理能力。强化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排气、油烟污染控制。严格落实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和国土空间开发形态,加强江海河水网、自然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建立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机制,争创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源头保护、总量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等制度,制定碳排放控制计划。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推进排污权交易等试点工作。健全污染物排放监管制度,强化污染防治区域联动。
2015年既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关键之年。充分把握国家、省对南通发展的定位和要求,结合我市发展的阶段和条件,加强对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制定新常态下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思路和举措,积极探索“多规融合”,加强与国家和省“十三五”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衔接,科学编制符合改革创新要求、反映时代特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的“十三五”规划。
各位代表:201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重大而艰巨。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关心和监督下,奋发有为、真抓实干,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作出积极贡献,谱写中国梦南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