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服务大上海、建设北大门”的议案》办理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8年12月29日在南通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上
南通市人民政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市政府报告《关于加快推进“服务大上海、建设北大门”的议案》办理情况,请予审议。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服务大上海、建设北大门”作为重要战略加以推进。2017年4月,市委、市政府成立对接服务上海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对接服务上海工作组织领导。2017年5月,省政府批复《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为落实方案要求,全市建立9个专项工作推进小组,并将对接服务上海工作纳入全市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今年1月,市十五届人大第二次会议将杨建忠、谢晓军、唐建泉等24位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服务大上海、建设北大门’的议案”交由市政府办理,市政府高度重视,在议案办理过程中突出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精心部署。市政府认真制订《议案答复办理工作方案》,成立由市领导牵头的议案办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牵头议案办理日常工作,各承办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抓好议案办理和推进工作。年初,市级层面下发《2018年对接服务上海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明确对接服务上海工作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今年4月26日,市委、市政府在上海成功举办南通高质量发展环境说明会,掀起了深化上海“北大门”建设的新高潮。
二是建立机制,深化对接。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全市9个专项工作推进小组加快全方位对接服务上海,沪通两地先后成立交通对接联合领导小组、跨江协同创新领导小组等联合工作机构,市发改、规划、环保、人社、卫计等部门也就产业合作、重大基础设施、战略规划、生态共建、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与上海对口部门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对接机制。
三是凝心聚力,争取支持。议案办理过程中,我们加强宣传报道,广泛听取社会意见,主动接受各方监督,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和支持议案办理的积极性。同时,还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指导、支持,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将“加强港口合作,支持通州湾推进江海联动发展”、“规划建设通州湾沪苏产业合作区”以及一批沪通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纳入三年行动计划;提请省政府专题研究推进南通新机场、通州湾海港等重大工程,并取得国家相关部委支持。
一年来,我们以议案办理为契机,抢抓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重大机遇,围绕“加快构建‘三港三城三基地’全市域对接服务上海空间格局,建设集‘生态屏障、产业腹地、创新之都、文化名城’于一体的上海‘北大门’”的要求,聚焦重点,奋力攻坚,各项工作均取得积极进展。
(一)在推动现代产业协同发展上取得新进展。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先进产业协同发展基地。构建“3+3+N”先进制造业体系,加强与上海重点产业和载体对接配套。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沪籍制造业项目146个,引进亿元以上沪籍服务业签约项目近70个。充分发挥沿海资源优势,在上海召开南通沿海资源推介会,向在沪央企、国企、世界500强企业和大型民企推介沿海资源,对接招引重特大项目落地。二是加快建设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总投资192亿元的20个重点沪籍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恒大五国温泉城、五山森林公园、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建成开放,洲际绿博园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百万上海市民畅游南通千人团”活动,开通“上海北大门—南通直通车”, 预计全年接待上海游客850万人次,叫响“南通:上海下一站”旅游品牌。三是加快建设优质农副产品市场服务保障基地。全市5个基地挂牌南通首批上海外延蔬菜生产基地,在上海开设各类农副产品直营店200余家,全年供沪农副产品销售额有望突破150亿元。
(二)在推动载体平台合作共建上取得新进展。在现有沪通合作平台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正着力推进三大重点平台建设:一是通州湾临港产业新城建设。去年底,通州湾港区总体规划获得交通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复,今年7月省委全会明确要求:“按照国际先进标准推进通州湾海港建设”,今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南通视察调研时作出重要指示:“你们要以国际一流水平规划建设好这个港口,希望你们把通州湾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总理和省委、省政府要求,扎实推进海港建设前期工作,确保通州湾滚装汽车集散基地明年建成开港运营、通州湾港区一港池起步码头明年开工建设,加快中天精品钢基地等重特大产业项目建设。同时,强化与中交集团、招商局集团、上海临港集团等大型企业对接洽谈,推进通州湾整体开发或片区开发,打造通州湾沪苏产业合作区。二是中央创新区建设。主动接受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辐射带动,全力推进科创中心一期、大学科创园、大剧院、美术馆建设。三是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城建设。深化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在科技、产业、人才等方面对接,推动合作共建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城。
(三)在推动人才科技全面对接上取得新进展。人才对接合作方面:全市实施沪通人才合作“三个一百工程”,新引进上海“双创”类高层次人才102名,引进上海68个人才团队来通创业,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近120个。科技对接合作方面:市政府与上海市科委签订《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了“打造沪通跨江创新联合体、创新创业引领示范区”的发展愿景,提出了“一核四网”的总体布局,印发《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任务分解表》,标志着沪通科技合作进入常态化、制度化新阶段。全市60%的规模以上制造企业与上海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先后签订沪通产学研合作意向125项。促进中央创新区与上海科学院共建上海科创中心配套服务承载区,组建南通高等研究院,近期上海电气集团已与我市就在中央创新区建设区域总部项目达成共识。
积极推进沪通“创新券”跨区域使用试点,推动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重大科研设施向我市开放共享,打造上海新一轮科技资源转移承接地。
(四)在推动沪通交通互联互通上取得新进展。一是铁路方面。沪通铁路、盐通高铁计划2020年建成通车,沪通城际纳入《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网规划》。近期铁路总公司召开北沿江高铁预可研评审,会议基本形成北沿江经规划中的南通新机场并穿越崇明岛的共识,争取明年开工建设;本周在北京拜访期间,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明确表示:“北沿江高铁看准了要推,希望一次性批复”。二是港口方面。通海港区一期工程开港运营,当前正加快开展二期工程报批,力争明年开工建设。通州湾港区码头、航道等工程报批报建正加快推进,省政府已将通州湾新出海口需上海港支持事项列入与上海市政府统筹磋商内容。三是机场方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南通新机场规划建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今年9月,省发改委已向民航华东管理局补充报送南通机场迁建工程纳入《民用运输机场建设“十三五”规划》。当前,南通新机场规划建设已写入江苏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报告,我们正全力争取将新机场列入上位规划,推动省发改委向民航局报送选址报告书,并积极促成沪苏高层决策。
(五)在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上取得新进展。一是健全沪通教育合作交流机制,成立沪通职教联盟,全面推进上海义务教育绿色指标监测南通试验区建设。上海9所“双一流”大学与我市8所重点高中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英国诺德安达双语学校开工建设。二是加快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同城化,全市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均与上海三甲医院开展全方位医疗技术交流合作,所有三级医院均与对口医院建立远程会诊信息系统,推动上海更多医疗骨干来通开展医学合作、科研攻关。上海仁济南通医院加快建设。健全沪通医保报销联网机制,持续提升退管服务同城化水平。三是建立沪通住房公积金信息共享合作机制,沪通两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均接入全国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平台,实现缴存职工“账随人走、钱随账走”。
(六)在推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上取得新进展。一是共建长江口生态保护战略协同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要求,编制《落实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任务行动方案》、《南通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规划》,以“和谐长江、健康长江、清洁长江、优美长江、安全长江”为目标,建立健全长江生态环境协同共保机制,努力把沿江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廊道。二是策应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会同上海方面共同编制《东平—海永—启隆城镇圈协同规划》,制订实施《启隆海永两镇策应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发展规划》,将启隆、海永作为生态保护引领区实行整体保护,加快建立与崇明世界级生态岛规划一体、环保共治、生态协同的共建机制。三是加快五山及沿江地区修复保护。围绕建设显山露水、绿水相融的城市“景观核”,以“百日攻坚”为抓手,全力推进五山七大片区及滨江地区项目建设。目前,国家级五山森林公园获批,南通植物园、军山森林公园基本建成开放,其他片区春节前基本完工。
今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明确提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上海市正会同江苏、浙江酝酿出台《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方案初步拟定将覆盖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等“1+7”市。据悉,国家有关部委正加快编制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1+N”规划体系,即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他有关部委同步编制包括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等在内的N项子规划,“1+N”规划体系将进一步明确上海市功能定位,并据此统筹考虑包括南通在内的周边城市定位及有关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安排,可以说规划纲要对我市下一步发展至关重要。昨天,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要求:“积极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任务,探索区域协同融合发展新模式,深化上海“北大门”建设”。下一步,市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及市委决策部署,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按照“务实推进”的要求,加快建设“三港三城三基地”,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推进对接服务上海,深化上海“北大门”建设,全力争取将更多有利于南通的事项纳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及其子规划、《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进程。
各位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服务大上海、建设北大门”是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实际行动,是顺应区域互动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南通自身发展进程的迫切需要,我们将根据市人大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力将南通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上海“北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