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服务大上海、建设北大门”议案》办理情况的视察调研报告

来源:市人大  发布时间: 2019-01-03  字体:[ ]

——2018年12月29日在南通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上

南通市人大常委会视察调研组

“服务大上海、建设北大门”是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唯一议案。为做好此议案的具体办理工作,市对接上海办高度重视,认真制订议案办理工作方案,着力推进对接服务上海。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召开了人大代表专题调研座谈会,赴上海静安区、徐汇区、嘉定区和浙江嘉兴市、宁波市等地考察学习,会同金融办在沪召开了南通对接上海金融合作交流会,并组织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及部分组成人员参观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市人大财经委就我市对接上海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开展了多方面的调研活动。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市政府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要求,积极争当江苏“一个龙头、三个先锋”,围绕对接服务上海、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的新要求,以“三港三城三基地”为抓手,着力打造集“生态屏障、产业腹地、创新之都、文化名城”等功能于一体的上海“北大门”,南通对接服务上海、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取得了重大进展。

1、加强组织推进,对接体系不断健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南通对接上海工作,成立了对接服务上海工作协调委员会及推进办公室,9个专项工作推进小组围绕“三港三城三基地”建设形成实施方案并开展具体工作;先后多次在沪召开大会宣传推介南通,有效提升南通在沪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市委、市政府还将对接服务上海工作纳入全市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各县(市、区)对接上海工作网络体系健全,充分发挥驻上海联络处、上海市南通商会、上海及南通媒体等各类平台功效,积极宣传南通城市形象,充分展示沪通合作在项目建设、科技创新、人才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2、加强全面合作,对接成效不断增强。紧抓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有利契机,充分利用“溢出效应”,强化项目合作对接,实现在通沪籍投资亿元以上新开工制造业项目146个,引进亿元以上服务业签约项目近70个。强化企业与在沪高校院所深入对接,形成沪通跨江协同创新工作机制,正式签订《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60%的规模以上制造企业与上海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先后签订沪通产学研合作意向125项,“三个一百工程”实施以来,新引进上海“双创”类高层次人才102名。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同城化,沪通两地社保机构、医疗机构、教育机构交流密切,有力促进上海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与南通互通共享、融合发展。深化两地旅游合作,全年接待上海游客850万人次。着力推进优质农副产品市场服务保障基地建设,在上海开设各类农副产品直营店(点)200余家,供沪农副产品销售额有望突破150亿元,5家基地挂牌南通首批上海外延蔬菜生产基地。

3、加强平台共建,对接层次不断提升。以创新创业生态城建设为抓手,围绕中央创新区、科技城、临港产业城等,积极推动沪通联动合作开发,共建园区转型升级不断加快。紧紧咬住“创新之都”定位,主动接受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辐射带动,全力推进中央创新区科创中心一期、大学科创园、大剧院、美术馆等建设。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城建设有序推进,海宝工业园、浦东祝桥启东产业园、锡通未来岛科技产业园等沪通合作共建园区配套功能提档升级明显加快,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和要素溢出的能力日益提升。通州湾临港产业城建设不断提速,港区总体规划正式获批,深水海港建设全面起步,总投资1380亿元的中天(通州湾)精品钢生产基地项目推进顺利。

4、加强设施建设,对接基础不断夯实。全面对接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南通?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战略规划》。积极与上海建立联合推进机制,定期研究推进沪通衔接项目,推动北沿江铁路、过江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对接,沪通长江大桥建设有序推进,沪通城际已基本纳入《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网规划》。吕四港区10万吨级航道、洋口港区15万吨级航道工程年前完成疏浚施工,通海港区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开港运营。深化沪通航空货运合作,全力支持新兴货运航企在通发展,开展南通新机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研究,推进兴东国际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沪通在线同城化基本实现,“阿里云”项目落户南通。积极策应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共建长江口生态保护战略协同区。

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势头良好,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南通在对接服务上海机制、融合上海发展等方面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沪通对接协调推进机制有待深化和完善,缺乏畅通高效的沟通对接协调渠道。由于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原因,沪通之间难以形成系统协同发展的政策效应。有的县(市、区)对接上海还存在同质化竞争,需要增强统筹和协调。二是合作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南通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和沿江沿海特色产业园区在对接服务上海、承载上海辐射带动的建设能力还不够强、平台还不够高、特色还不够鲜明,承接上海大体量项目、终端项目、集群化项目还不够多。与上海科研机构、国内高校院所的合作平台还不大,尤其对上海成果南通转化项目建设缺乏强有力的创新载体支撑。三是要素流动有待进一步顺畅。沪通城市深化对接融合,交通建设必然先行,南通虽然已经建成苏通、崇启两座过江通道连接上海,依然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沪通铁路尚在建设,沪通同城效应受到不少影响,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各类要素的流动和聚集,对吸引在沪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和资本来通带来不利影响。此外,高端教育医疗资源供给仍显不足,使得公共服务配套方面的沪通同城化还有一定差距。

二、几点建议

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努力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南通更应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等重大国家战略在南通叠加的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以深化上海“北大门”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提升沪通合作的广度和层次,加快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积极推动“东方明珠”与“江海明珠”跨江融合,全力增创高质量发展优势。

1、着力健全机制,加大组织推进力度。建立完备的合作交流、沟通协调、组织宣传机制,为沪通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完善合作交流机制。建立沪通两地常态化交流对接机制,积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鼓励各级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与上海对口单位畅通信息共享渠道,积极争取省级层面更大力度地支持南通对接上海。强化沟通协调对接。市级层面统筹协调全市对接上海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防止地区间同质化竞争。坚持上下联动、内外互动,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并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形成协同推进合力。加强宣传推介力度。强化南通在沪宣传,和上海主流媒体深入对接,定期宣传南通城市形象,充分展示南通特色和优势,加强沪通各领域对接成效的宣传报道,着力提升南通在沪知名度。用好两地人脉资源,持续开展民间交流和人文交流,进一步提高南通的美誉度。

2、着力深化对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南通对接上海的战略研究,着力强化重大平台合作,将沪通产业融合发展推向新高度。加强规划对接研究。科学谋划全市空间规划布局,优化对接上海功能承载区。进一步对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完善《南通?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战略规划》,继续加强与上海共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和长江口生态保护战略协同区。深化重大平台合作。积极借鉴上海开发园区在体制机制、规划建设、招商引资、管理服务、品牌打造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全力推动沪通合作共建园区提升综合配套和服务功能,为更多先进产业和龙头项目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良承接载体,推动园区向集聚化、特色化、功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深入研判上海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强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招商合作。深化产业链研究,着力推动沪通产业链深度融合,将上海的创新优势、平台优势与南通的资源优势、成本优势深度互补,聚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龙头的“3+3+N”重点产业,促进上海高端制造环节向南通转移、研发成果在南通转化,推动配套产业在南通集聚。

3、着力增创优势,提升承接辐射能力。深度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全面提速沪通科技人才合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承接辐射竞争力。加强创新合作协同。深度开展沪通科技项目对接,持续推进中央创新区建设,积极建设上海科创中心配套服务区,提升南通优势产业承接先进技术的能力。加快沪通创新券通用通兑,推动沪通两地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构建创新创业一体化服务网络,共同打造长三角北翼创新创业生态圈。促进人才交流合作。强化青年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规划深度对接,借助上海各种平台和资源,加强与上海高校院所合作,积极吸引上海高层次人才、上海高校毕业生到南通发展。加强与上海机关、企业等干部互派挂职锻炼工作。积极改善营商环境。梳理与上海在政策、制度、行政审批、市场等方面的差异清单,消除对接服务上海体制机制障碍,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4、着力补齐短板,优化协同发展环境。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强化公共服务对接,有力促进沪通两地资源良性互动。完善交通互通体系。全力推进沪通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建设,争取北沿江铁路尽早开工建设。以打造长三角北翼重要航空港为目标,深化机场重点工程选址、空域研究,进一步加强沪通空港物流合作。依托上海港优势,增强南通港综合竞争力,全力推动通州湾海港建设,积极完善水水联运、铁水联运集疏运体系,打造江苏出海新通道和江海联动新引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推进华东地区重要信息港建设,全力建设全市统一的大数据管理体系和共享交换平台,依托中央创新区实施“直通上海”信息高铁。以南通国际数据中心产业园为依托,探索建设沪通大数据共享中心,积极承接上海的数据服务资源。运用大数据资源,提升大数据在生产生活、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各个环节的利用水平,大力建设智慧城市。增强公共服务对接。充分利用和吸收上海优质资源,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市民获得感。畅通公共服务共享通道,重点促进医疗卫生合作、扩大教育合作,实现沪通公共服务一体化。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