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来源: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 2018-11-13  字体:[ ]

(2018年10月30日)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经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后,实施时间已经过半。两年多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争当“一个龙头、三个先锋”的新定位、新使命,按照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重大项目建设为主抓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千方百计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优生态、防风险,推动《纲要》各项目标任务有序实施,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总体较好

《纲要》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类34个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21个、约束性指标13个。到2017年底,17个指标达到序时进度,占比50%;11个指标提前完成任务,占比32.4%;6个指标尚未达到序时进度。

1、关于创新发展指标。《纲要》提出的创新发展有6个指标,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城乡宽带接入能力3个指标已经提前实现2020年规划目标值;地区生产总值、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3个指标达到序时进度。

2、关于协调发展指标。《纲要》提出的协调发展指标有3个,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指标已经提前实现2020年规划目标值;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序时进度;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基本达到序时进度。

3、关于绿色发展指标。《纲要》提出的绿色发展有10个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林木覆盖率、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重4个指标已经提前实现2020年规划目标值;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累计减少、地表水省级以上考核断面优于III类水质的比例、万元GDP用水量累计降低6个指标达到序时进度。

4、关于开放发展指标。《纲要》提出的开放发展5个指标中,注册外资实际到账累计、进出口总额、服务外包执行金额、企业境外投资总额累计4个指标达到序时进度,港口货物吞吐量尚未完成序时进度。

5、关于共享发展指标。《纲要》提出的共享发展10个指标中,市区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法治建设满意度3个指标已经提前实现2020年规划目标值;城镇就业和居委会、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2个指标达到序时进度,城镇就业中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指标,因近两年未开展调查,故没有数据;城乡居民收入、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等5个指标,尚未达到序时进度。

6个未达到序时进度指标原因分析:

(1)关于港口货物吞吐量。2015年我市港口货物吞吐量为2.2亿吨,2017年为2.36亿吨,年均增长0.08亿吨,未到达年均增长0.16亿吨的要求。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市港口吞吐量仍以沿江散货为主,按照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近年来对沿江岸线开展了综合专项整治和港口资源整合,促使化工、造船等传统产业减量退出,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吞吐量。另外,沿海港口建设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受国家严控围填海政策影响,要形成一定规模的吞吐量,还有一个过程,短期内港口吞吐量很难有显著提升。但是,今年省里赋予南通打造江苏新出海口的定位,对南通沿江沿海港口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中天钢铁等一批重大临港产业项目的落户,将会有力带动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快速增长。因此,到2020年完成3亿吨的规划目标,虽然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还是有望实现的。(2)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关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291元,2017年达到42756元,年均增长3233元,未到达年均增长3742元的要求。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速放缓,生产价格指数PPI及经营成本增加,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效益下滑,导致增加员工薪酬的动力不足;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约束等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区域性、行业性失业风险增加,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面临瓶颈;中美贸易战对我市外贸企业带来影响,导致外贸企业减员裁员。关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267元,2017年达到20472元,年均增长1603元,未到达年均增长1847元的要求。主要原因是,2016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一定脱幅,对后期收入增长产生影响。2016年,受异常气候影响,全市夏粮亩产同比下降6.6%。此外,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实体经济面临较多困难,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影响了工资性收入持续较快提高。虽然两项收入有一定的脱幅,但是随着每年基数的提高及未来三年促进就业与收入力度加大,预计可以实现两项收入的规划目标。(3)关于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2015年我市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78年,2017年为11.2年,年均提升0.21年,未到达年均增长0.284年的要求。主要原因是,我市人口年龄构成中,50-59岁年龄组人口占比高(29.8%),其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9.1年;文化程度高的劳动力流出多,流入人口文化程度偏低,本市户籍大学生毕业后回通工作人数偏少;市域内高校学生人数规模相对不大,对指标贡献作用与其他城市相比偏小(根据“六普”口径,当地高校大学生列入常住人口统计)。未来三年,通过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有望完成规划目标值。(4)关于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2015年我市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为99.5%,2017年为97.8%,年均下降0.85个百分点,未到达年均增长0.06个百分点的要求。主要原因是,部分个体、灵活就业人员工作不稳定导致部分断缴;部分人员对养老金计发“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等政策不够了解;当前实体经济运营面临诸多困难,企业运营成本高,不缴或少缴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时,该数据由省人社厅平衡全省数据并认定,2016年省人社厅防止各地数据过高,对指标计算进行了下调。未来将进一步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力争完成目标值。(5)关于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2015年该指标实绩为31.5张,2017年为33.9张,年均增加1.2张,未到达年均增长1.7张的要求。主要原因是,我市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截止至2017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为222.8万人,已进入深度老龄化地区行列。全市人口老龄化总体呈现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空巢多的特点。近年来,我市已经增加了大量养老床位数,但入住率仅为47%左右,且全国各地养老机构入住率普遍不高,若一味追求床位数将会造成资源浪费。今年,我市已经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未来三年,我市通过降低准入门槛,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鼓励民营资本、外资资本进入我市养老市场,进一步加大对健康养老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养老服务业加速发展。因此,这一目标能够实现。(6)关于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2015年实绩为10.3个,2017年为10.9个,年均增加0.3个,未到达年均增长0.94个的要求。主要原因是,一直以来,我市更多注重社会组织质量,加大社会组织管控力度,对不按期参加年检的社会组织依法予以处理,对活动不正常、运作能力弱、社会认可度低的社会组织实行了有序退出,导致社会组织数增速有所放缓。下一步,我市将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加大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总的来看,到2020年,绝大部分指标能够完成预期目标任务,少数指标存在不确定性,完成有一定的难度。但考虑到目前只是前两年的数据,后面还有三年时间,通过进一步努力完成任务希望很大。从今年上半年的发展情况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4%,位居全省第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7%,位居全省前茅;进出口总额增长6.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产值增速均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占比分别达到48.9%和32.9%;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3%、9.1%,经济运行总体稳健、稳中有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尽管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但稳中向好的积极因素更多,完成“十三五”各项预期目标任务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

(二)重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

围绕《纲要》提出的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城市、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江海联动开发等一系列重点任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推动产业、城市、交通转型升级,积极打造创新、改革、开放动力引擎,加快民生福祉、生态质量、社会治理改善提升,各项工作任务有力有序向前推进。

1、经济在平稳增长中加快转型。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并举,存量改造和增量带动并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4.9:47.1:48。

一是切实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抓手,建立“五个一”机制高位推动重大项目招引、建设和转化。两年来共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851个,完成投资2161.9亿元。中天钢铁、金光纸业、招商局豪华邮轮等重特大项目落户,一批千亿百亿级项目正在洽谈推进。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实施十大扩消费行动,信息、网络、文化、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热点快速增长。促进实体商业转型,加快社区电商示范创建和专业园区建设,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制定落实外贸稳增长政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贡献不断扩大。

二是积极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抢抓南通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机遇,进一步聚焦重点环节、集聚优势资源、落实关键举措、实现集中突破,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标志性特色产业。围绕高端纺织、船舶重工、石油化工三大重点支柱产业,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三大重点新兴产业打造“3+3+N”先进制造业体系。2017年,全市“3+3”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362家,占规模工业企业数的46%,完成产值9095.3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的60.4%。

三是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环境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提升发展旅游、商贸、餐饮、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十三五”以来,累计滚动推进200个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88个),已竣工56个;新增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9个,全省第二;营业收入超200亿元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5个;新增省、市级平台经济示范企业13家,创新示范企业17个;新增星级主题楼宇34家,税收超亿元楼宇8幢。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8%,较“十二五”末提高2.2个百分点。

四是着力打造一流现代建筑强市。成立南通建筑产业联盟,搭建包括市场开拓、科研设计、部品生产、物流配送、施工监理、运营维护等领域的合作平台,促进融合发展。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装配式绿色智慧建筑生产基地和研发平台建设,实现全市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和产业链的全覆盖。2017年建筑业特级资质企业达20家,“鲁班奖”总数达100个。

2、区域性创新体系加快构建。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制定实施《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创新之都行动方案》,加快构建以中央创新区为核心、以科技园区为载体、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的全市域创新网络。

一是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成立“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南通人工智能研究院”、“南通新微研究院”、“纺织丝绸研究所”等研发机构58个。中央创新区全面启动建设,南通高新区走在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前列,海安高新区建成“江苏省功能新材料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47家,其中省级以上40家。

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实行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分类培育模式,新培育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企业38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首次突破1000家,达到1045家。新增国家试点示范企业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69家,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重点企业研发机构82家、省企业院士工作站39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1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02家。

三是人才集聚能力有效提升。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制定实施“人才八条”及22个配套实施办法,实施江海英才计划、产业人才发展“312”行动计划,省“双创人才”111名,新增高技能人才10.7万人,4位院士来通创办企业,220名乡土人才入选首批省“三带”行动计划。

四是一流创新创业生态加快打造。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认定市级以上众创空间35家、总数达44家(总面积18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18家;率先在全省开发建设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创新南通”,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500项。海安省级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科技与金融进一步结合,推广“苏科贷”、“金农贷”等金融产品,发挥“通创荟”品牌作用,直接为83个科技项目取得4.3亿元的融资意向。认真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十三五”以来累计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35亿元。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成效明显,新增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市、区)7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4家、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试验区1家。

3、江海联动开发向纵深推进。认真落实长江经济带建设、江苏沿海开发、江苏“1+3”重点功能区建设等战略部署,积极推进沿海“筑巢引凤”与沿江“腾笼换鸟”相结合,沿海前沿在大开发中加快崛起,沿江前沿在深化大保护中加快转型升级。

一是沿海沿江产业带协同共进。沿海重点推进支柱产业、基础设施和城镇功能建设,8个重点区镇持续发力,海洋经济总量、沿海投资总额占比均超过全市的1/4,形成海工装备、精细化工、液化品物流、新能源等特色产业。列入省沿海开发投资计划项目个数最多、完成投资额最大、完成率最好,2017年沿海前沿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72个。沿江重点是“共抓大保护”,推动港口整合搬迁,产业向沿海转移,进一步优化布局沿江生产、生活、生态岸线。编制《南通市沿江生态带发展规划》,加快构建生态绿色廊道、观光交通廊道和滨江主城区、西部滨江区、启东片区、江海交汇片区“两廊四区”的空间结构。大力实施“生态+”发展战略,强化生态、农业、城镇边界控制,着力打造沿江生态风光带、科技创新产业带、现代农业示范带和特色城镇带。

二是江海港群建设取得新进展。成立南通市港口发展管理委员会、南通港集团有限公司,建立港口岸线使用联合会审制度。修编南通港总体规划,形成“一港六区”规划方案,编制完成重点港区发展“一张图”,通关“单一窗口”基本建成。沿海通州湾港区总体规划获部省联合批准,洋口港15万吨级主航道开工、洋口港保税物流中心(A型)获批,吕四港5万吨级航道完成交工验收、10万吨级航道开工建设;沿江通海港区集装箱码头开港试运行,市区段港口功能加速向如皋、通海等港区转移。编制完成现有内河港口货主码头功能拓展和提升整合方案。

三是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初具雏形。沪通长江大桥加快建设。盐通铁路开工建设,宁启二期铁路线下工程基本完成,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铁路前期工作启动,通州湾铁路正在开展项目可研,吕四港铁路可研报告编制完成,通海港区至通州湾港区铁路一期工程完成项目预可研究及评审。海启高速、锡通高速北接线加快建设,宁通高速扩容、南通绕城高速、南通至通州湾高速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干线公路“七横八纵”网络布局基本形成。南通兴东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主体结构封顶,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连申线航道整治工程完成并通航,九圩港复线船闸完成主体工程,通扬线海安段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建设,通江达海联河的内河干线航道骨架网络优化提升。

四是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加快建设。按照“一堡三区”的总体定位,加快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通州湾临港产业城成为对接服务上海“三港三城三基地”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州湾港区被列入江苏沿海4个重点港区之一,建成北部起步码头、二港池华电码头。深化研究产业发展方向,招引落户亿元以上项目80多个,中天钢铁成功落户通州湾,一大批重特大项目正洽谈推进。通州湾海港新城功能加快完备,基础框架基本形成。

4、智慧南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和融合创新,推动智慧项目融合惠民,智慧城市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大力推进网络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互联网枢纽建设,南通直通上海信息互联通道开通,电信、移动、联通互联网出口均实现与上海城域网的直达互联,华东地区重要信息港建设迈出关键一步。苏通云计算数据中心、华为南通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城市级大数据中心相继建成。市区4G站点密度全国领先,率先建成覆盖全市的NB-IoT网络。沿海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对沿海100公里范围内4G网络全覆盖城市、“匠心网络万里行”省内第一批三个展示城市之一。

二是积极推动互联网经济发展。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设施建设,依托阿里江苏云计算数据中心等载体,引进大数据服务商、电商服务商,大力推进“互联网+”,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产业新模式,在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新金融等领域求突破,打造华东地区特色大数据产业集聚区。

三是社会管理智能化取得新进展。成立全省首个大数据管理局,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成运行,五大基础数据库初步建成,“南通百通”APP上线运行。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不断深化,通过大力推进智慧南通公共服务平台、智慧交通、智慧卫生、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一批重点智慧应用项目的建设,力促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政府事务、企业管理、百姓生活等领域广泛应用,提升公共服务均等普惠水平。

5、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建设Ⅰ型大城市,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城镇功能布局,大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和服务能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呈现新格局。

一是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积极开展住建部2035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和“城市双修”、城市设计试点,形成全市域“多规合一”初步成果和38项专项规划,基本明晰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布局及其管控要求。围绕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和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定位,按照Ⅰ型大城市、全市域人口1000万的标准,突出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着力打造“一主两副一枢纽、三带两片一岛屿”全域空间布局,构建“一环连苏南、二环连浦西、三环连浦东”的城市总体架构。加快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以机场、高铁、高架快速路、轨道交通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领城市空间拓展,加强多方向、多方式间的协调转换,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引领、各板块各展所长的协调发展格局。

二是中心城市建设成效明显。重抓中心城市的空间拓展、功能提升、内涵深化,确立“一主五片两重点”任务,分片区建设,项目化推进。中央创新区建设全面展开;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相继开工建设;沿江片区生态修复快速推进,南通植物园、老洪港湿地扩建稳步推进,五山森林公园获批国家级森林公园。环濠河地区整治提升工程启动实施,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有序展开;五水商圈建设加快;火车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中心城市正实现脱胎换骨式的跃升。

三是县域城镇发展水平不断提高。5个县(市)全部跻身全国创新创业百强县(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海安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顺利收官。如皋入选全国深化县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县。如皋市白蒲镇入选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海安市曲塘镇、如东县洋口镇、通州区川姜镇入选新一轮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名单,“扩权强镇”试点工程稳步推进。

四是新型城镇化试点扎实开展。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在全国率先实行符合规定的居住证持有人可申请保障房待遇。建立多元化可持续投融资体制机制,理顺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加快建立新型城市行政管理模式方面,推进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创新城乡土地管理制度,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励机制,如皋市成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全国试点城市。创新农业现代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数全省领先。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海安市人民政府承担的新型城镇化土地利用“五化并进”标准化试点和通州区石港镇人民政府承担的新型城镇化特色旅游小城镇培育标准化试点两个项目获省立项。出台《关于培育创建南通特色小镇的实施方案》,海门足球小镇、启东吕四仙渔小镇、如皋氢能小镇、海门叠石桥家纺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

6、新农村发展呈现新面貌。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持续提高。

一是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优质粮油、蔬菜园艺、生态林业、现代渔业、规模畜禽、休闲农业等六大优势产业基本形成集群效应。2017年水稻、油菜亩产均列全省第一。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推动高标准农田、适度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联盟“三个全覆盖”试点镇建设,2017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5万亩,新增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渔)场34家,建成农民合作社综合社50个。实施科技支农强农富农工程,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科技和信息进村入户,全市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135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20%,6个县(市)区获批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向好,重大动物疫病保持稳定控制,畜禽强制免疫群体免疫密度达到100%。

二是新农村建设发生新变化。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8个市级试点镇整体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实现县级全覆盖。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省级委托检查验收,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格机制形成。开展农村集中连片环境整治、农村小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饮用水安全保护、种植业面源治理、畜禽与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控制、农村河塘疏浚等一批专项工程,推动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个村荣获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三是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完成全市镇村布局规划优化编制工作,全市确定规划发展村庄2485个。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从2018年1月1日起,全市所有统筹地区的医保参保人员均在一个信息系统中运行,全面实现居民医保城乡统筹。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完成农路提档升级1773公里、农桥改造658座,成为全省首批三个“四好农村路”创建示范市之一。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大力实施乡村教育提升、健康乡村建设等行动,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促进优质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资源向农村倾斜,构建功能齐全、资源共享、持续完善、全面覆盖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7、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前所未有。认真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绿色发展基本导向,扎实开展“263”专项行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一是生态空间源头管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生态空间源头管控,根据国家和省相关要求做好省级生态红线区域优化调整和国家级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深入推进长江“共抓大保护”行动,制定实施长江流域(南通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新建、完善、更新沿江沿海生态廊道,中心城高速一环和宁启铁路(一期)生态廊道全面建成。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预计2018年林木蓄积量达390万立方米。

二是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国家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市建设通过国家技术验收。全面启动“三河三行业”整治、河岸共治,实施河道综合整治、水生态保护修复等9项重点任务,通过省级“河长制”验收,统筹落实“断面长制”,禁养区内养殖场全部关停。加强大气污染整治,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完成548个大气治理项目,PM2.5浓度全省最低。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有序开展工业污染场地环境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实施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行动,港闸区垃圾分类全覆盖的做法成效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示范创建项目。

三是绿色循环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空间优化、总量调节、综合整治”,实施一批土地整治项目。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成为国家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节水型城市。制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强化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全面启动新一轮园区循环化改造,所有国家级园区和75%以上的省级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任务。

四是低碳经济发展进一步推进。组织实施节能项目,支持企业推行绿色设计,江苏神马电力入选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计划,2家企业获工信部首批绿色工厂认定。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创建成效显著,南通中学获“国家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荣誉。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完成56家碳排放交易权企业报告编制。

五是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进一步完善。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等制度体系。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综合评价办法,开展战略环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污染物排放许可等试点。强化能耗约束性管理,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全面实施水资源论证与取水许可制度,建立覆盖全市的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体系。

8、重点改革任务有序突破。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突出抓好引领性、带动性、标志性的重大改革事项,形成一批富有成效的改革成果和经验。

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围绕“去降补”重点任务,完成省下达钢铁、水泥去产能任务,2017年关闭化工、印染、钢丝绳等行业低端低效产能企业164家;实行分类调控、增加供给、规范秩序,努力稳定房地产市场;支持企业去杠杆,新增直接融资620亿元,力推国有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制定地方债务化解方案,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及置换债券330亿元;落实七大类降成本措施,两年通过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215亿元;实施6大类87个补短板项目,两年完成投资660亿元。

二是陆海统筹综合改革不断深化。获批全国唯一的“国家海域综合管理创新示范市”。实施海域使用权“直通车”制度,探索市场交易、海域价值评估、海上构建(筑)物抵押等创新,逐步实现用海使用权的市场化出让和流转。通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累计挂牌、出让用海面积23.5万亩,海域使用权及海上构建筑物抵押融资超过150亿元、占全省70%以上。南通市陆海统筹工作实施方案纳入省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计划获国土部批准,陆海统筹发展土地利用规划获江苏省政府批准。同一乡镇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试点先后争取到新增1.7万亩建设用地指标。

三是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意见》,积极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国有企业上市融资,指导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开展资本运作。江苏金丝利药业成为我省首批10家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企业之一。完善国资监管制度体系,制定规范资产处置、“三重一大”报告备案、企业负责人薪酬分类考核与管理、建立健全出资企业风险防控体系等文件。激发民营经济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2017年民营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66.5%。

四是“放管服”改革全国领先。南通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城市,成立全国第一个经中央编办、国务院法制办批准的地级市行政审批局,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实现市域全覆盖。加快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推进“不见面审批”改革,企业设立登记时间由原来最少12-15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工作日以内,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时限由原来最少254个工作日压缩到100个工作日以内,一般工业项目审批从立项到施工许可50个工作日内办结,“一枚印章管到底”的做法被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确定为典型经验做法并通报表扬。探索“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创新经验在全国推广。

五是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调整完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明晰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快透明预算制度建设,深入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严格政府债务管理,形成“1+6”闭环管理制度体系。深入推进“营改增”改革,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探索金融创新试点,设立陆海统筹发展基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基金产业园,在全国首发“一带一路”企业集合债券。

9、对外开放逐步迈向高水平。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对内对外开放空间不断拓展,开放型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经济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开放型经济在应对挑战中奋力前行。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等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努力稳住对外贸易形势。举办江海国际博览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大会等重大活动以及深圳、北京等投资促进周活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走出去、引进来。外贸新业态加快培育,成为国家外贸新业态试点发展最齐全的地级市。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出口突破200亿元,跨境电商“9610”、B2C模式出口规模全省第一。大项目招引形势较好,2017年新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8个,印尼金光、台塑等“一带一路”重大项目纷纷抢滩,全市首家外资健康养老项目获批。全力建设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获评“中国服务外包风采城市”。出台支持开发园区创新转型发展的政策意见,开发区以全市5.6%的面积,实现了全市60%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以上的进出口总额、80%以上的到账外资。创新复制上海自贸区试点经验,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上海自贸区14项海关监管制度、8项检验检疫制度有序落地,口岸平台功能和通关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

二是“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加快推进。抓好省“走出去”先行先试改革试点,境外投资分布在66个国家(地区),对外承包劳务已经拓展到90多个国家(地区),2017年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13.5亿美元,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8亿美元。上市公司跨国并购步伐加快,全市37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中,20家上市公司开展跨国经营业务,中国天楹创中国环保企业海外并购史上最大规模收购。高端建筑劳务市场取得突破,4家企业获得以色列建筑市场准入资格,首次进入发达国家建筑市场。

三是区域合作交流进一步深化。对接服务上海开创新局面,《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获省政府批复实施,“三港三城三基地”建设全面推进。在沪成功举办南通对接服务上海大会、南通高质量发展环境说明会等系列活动。成立沪通交通对接联合工作组,深化沪通空港物流协作,城域网实现与上海直达互联。呼应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编制海永-启隆-东平城镇圈协同规划。加强与武汉、汉中等长江中上游城市战略合作,在港口合作、产业共建、劳动力共享等方面不断探索新路。

10、江海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果。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心骨,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主动力,深入落实文化建设工程,文化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呈现新风貌。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凝聚共识,强化价值导向,唱响新时代主旋律。组建南通报业传媒集团和广电传媒集团,形成“南通发布”“掌上南通”等一批新媒体品牌,媒体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慈善博物馆开馆,中国好人、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精神文明先进典型持续涌现,江海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连续多年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如皋成为全省江北首个县级全国文明城市。振兴乡村文化,“乡村记忆影像志”工程成为留住乡愁、传播文化的载体。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基本建成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延伸至县、镇(中心镇)、村的“4+1”公共文化网络体系。南通大剧院、美术馆开工建设,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如皋市文化广场、海门市江海博物馆建成投用,农家书屋数量居全省前列,全市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进度接近90%。书香南通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居民综合阅读率位居江苏江北第一。艺术精品频出,话剧《张謇》在国家话剧院成功演出,越剧《仁医寸心》获省级优秀剧目奖。完善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推动农村乡镇体育公园建设,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8平方米。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濠滨夏夜”“公共文化服务展示月”“文化江海行”“静海讲坛”等品牌内涵不断提升。

三是文化产业加速发展。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7%,保持全省前列,规模以上文化企业830家。建成南通1895文创园和海安523文化主题公园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如皋绿园等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两年推进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43个,完成投资227.52亿元。以“全民健身日”“南通体育日”为载体,积极举办全民健身三项赛、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发展和规范专业市场,依托南通更俗剧院、壹城剧场、进剧场、江苏星天下等演艺娱乐企业,每年引进高雅艺术精品和优秀艺术作品上百场。

四是历史文化保护和文化开放不断深入。南通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城市联盟,唐闸历史工业城镇申遗工作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评审,海安青墩遗址入选第三批江苏大遗址名录,大生纱厂入选中国工业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和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挖掘非遗资源,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3项。地方文化艺术进入荷兰、日本、英国等地,南通艺术剧院演出团赴马来西亚开展2017“一带一路”东南亚艺术文化交流,《梦?江海》巡演圆满成功。

11、民生改善再上新台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富民导向,增加民生投入,人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一是就业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深入推进富民增收“五大行动计划”,集成50条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5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72元,分别增长8.9%和9.2%。深入开展富民强企奔小康“走帮服”活动,出台《关于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意见》,年收入7000元以下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率达65%。制定实施《关于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实施办法》,着力推进第二轮扶持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建设。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配置,2017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2017年五大基本社会保险新增参保29.1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100%。全面实现省内、市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率先接入全国跨省异地就医平台。调整完善职工生育保险等政策,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标准继续提高。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首创基本照护保险制度并被全国推广,医养、医护结合的照护保险覆盖120万人。有序推进危房改造与城中村改造。

三是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建设,综合得分保持苏中苏北首位。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权利,符合入学条件的随迁子女100%入学。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基础教育招生入学政策,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7个专业群被认定为省现代化专业群,6个实训基地被认定为省现代化实训基地。促进高等教育开放合作,天津大学—密西根大学(南通)联合研究院在通成立。大力发展社会教育,建成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镇12个、全国城乡社区教育特色学校8所。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开展农民教育培训30万人次。

四是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建成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加快优质医疗资源优化布局,市区每个街道建成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1-2万人建成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县级医院按三级医院标准提档升级,中心镇积极创建二级综合医院。实施市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智慧医疗便民服务平台全面推广。健康南通建设成效明显,2018年获评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98个抽样城市中健康指数排名第一。

五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四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市及县(市)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站全部建立,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全面建成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居家呼叫服务和应急救援服务信息网络,基本实现全市70周岁以上独居、空巢家庭老年人居家呼叫和应急救援服务全覆盖。新建、改扩建护理型养老机构(含护理院)18家,新增护理型床位5290张,全市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养老床位数列全省第二位,占养老总床位数的比重达到62.55%。2016年成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

12、社会治理能力稳步提升。扎实推进“法治南通”“长安南通”建设,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社会治理方式不断创新。落实综治、法治、信访领导责任制,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规范地方立法,《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濠河风景名胜区条例》先后颁布实施。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法院、检察院员额制改革顺利完成。全覆盖、多层级、标准化、高效能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南通被司法部确定为江苏唯一的全国“七五”普法依法治理(法治文化建设)工作联系点。开展金融风险排查和专项整治,我市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为“金融创新和风险防范等工作成效较明显”地区。

二是社会治理基础进一步夯实。全面推广社区“四位一体”(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组织新构架,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政社互动”实现镇(街道)全覆盖。创新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构建“各方协同、联动融合、多元共治”的网格治理全新格局,市县镇村四级综治中心全覆盖。加强城乡社区建设,2017年底,全市省级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约分别为94%和88%。推动基层民主自治,全市1885个村(居)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社区公约。港闸“三所共建”和崇川“邻里自理”、“街坊共治”等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稳妥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推进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

三是加快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依法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出台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清单和操作规则,明确7项配套制度。启动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推进文化、城管领域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广“双随机一公开”。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开展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试点。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构建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领域阳光防范体系,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县一体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全面加强。进一步理清市、区职权范围,探索建立市、区两级项目审批联动机制。

四是公共安全体系不断健全。扎实推进“雪亮工程”,全面建成市县镇三级联网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图像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市、县、镇三级应急管理组织覆盖率达100%,城市人均固定避难场所面积达2.2平方米。在全省率先完成新一轮预案修编的基础上,创新设立常见突发事件应急反应体制机制,在全省率先全面推开预案桌面推演。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大力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深化责任体系、防控体系、法治体系、保障体系建设,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公众安全感、法治满意度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从《纲要》两年多来的实施情况看,我市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总体进展顺利,但一些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同时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旧问题叠加、长短矛盾交织的局面,需要在“十三五”后半期准确把握、科学应对。

一是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十三五”以来,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部分实体经济企业运行困难,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能源、物流、环保等成本普遍增加,中小微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企业利润受到挤压,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2017年,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中,10亿元以上项目占比仅为10.2%,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下降1.3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消费拉动力仍不够强,加上外贸新业态试点拉动力减弱等因素影响,我市外贸出口下降明显,短期扭转的压力很大。

二是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传统动能逐渐减弱,新的动能尚未占据主导地位,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科技型企业实力偏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高技能人才重视程度不高,新旧动能转换接续亟待加速。对照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市在总量、均量、质量上都有待提升,产业结构总体处于中低端,特色产业不够强,缺少地标性企业、产业,高端产品比重偏低。沿江地区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城市功能和形象有待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新农村建设存在短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待缩小。

三是生态环境成为突出短板。快速发展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短板,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形势严峻。2017年地表水31个省考断面中有10个未达到Ⅲ类标准,占33.3%,其中有4个未达到III类考核要求,占12.9%,劣于Ⅴ类的1个(启东市和平南桥断面),占3.2%;PM2.5年均浓度还远未达到35微克/立方米的二级标准要求。尚有大量化工、重金属等行业企业的遗留地块,迫切需要结合“土十条”有序开展调查修复。

四是民生改善力度亟待加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保覆盖率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推进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任务艰巨。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就学、就医、就业等方面的群众满意度仍需进一步提升。人口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全省前列,人口自然增长率偏低,外来人口集聚规模仍然有限。养老服务业投入不够,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能力以及医养结合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是部分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随着严环保、去产能、稳杠杆和“僵尸企业”退出等工作持续推进,可能会进一步推高部分产能过剩产业不良贷款率。违法违规互联网金融风险依然存在,打击非法集资乱象仍需下大力气。部分融资平台资金紧张,政府债务化解任务依然繁重。房地产市场调控水平有待提升。

三、当前形势及下阶段举措

“十三五”中后期,我市发展面临重大机遇,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不少,但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经济运行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有增无减,实现“十三五”规划确定目标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压力比较大。

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响应,全球经济出现稳定向好态势。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需求,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但是,世界范围内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倾向加剧,WTO规则体系面临严峻挑战,低增长、低需求同高债务、高泡沫在一定时期内仍风险交织,主要经济体政策调整及其外溢效应愈发明显,美元走强、新兴经济体资本外流、美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可能带来长期性复杂性影响,世界经济复苏存在新的变数。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连续12个季度保持在6.7%-6.9%区间,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态势,经济发展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但是,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在宏观政策层面强化金融去杠杆和防范风险等大背景下,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深层次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消费升级面临供给瓶颈和有效投资后劲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实体经济依然困难,企业盈利能力受到挤压;金融和房地产市场风险隐患不容乐观,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加大。

从南通看。我市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在不断累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空间综合承载能力较强,对内对外合作进入新的时期,发展预期持续看好。但是,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不集约等问题日益凸显。中美贸易摩擦是今后一个时期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对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冲击不可低估;主要指标增长不够充分,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有效投入的支撑力还不够强,地标性大项目还不多;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仍然较多,结构性用工矛盾及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较突出;金融和安全稳定等领域风险不容忽视;生态环境治理依然任重道远;人民生活质量提高还存在一些短板。

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南通处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十三五”中后期,我们必须抓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机遇,紧紧围绕省委赋予南通争当“一个龙头、三个先锋”的新定位、新使命,进一步解放思想、追赶超越,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项目为抓手,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城市、交通转型升级,全力以赴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一)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1、全力以赴稳增长。一是努力增加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保持投资持续增长。持之以恒抓好重特大项目招引,加快落户一批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百亿级、千亿级项目,确保“3+3”每个产业每年至少引进1个百亿级以上项目落户。对照“项目投入转化率≥60%”的标准,推动项目快转化、快达产。二是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围绕海工、家纺、化工等重点出口产品,鼓励争创出口品牌,分类推进出口基地建设,积极拓展新的市场,培育出口大户,全力培育外贸出口新增长点。大力发展文化贸易、技术贸易、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数字贸易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指导和帮扶,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外贸发展策略。三是促进消费能级提升。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推进六大消费工程,鼓励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工商企业,促进实体商业转型和扩大消费需求。优化重大商贸设施布局,加快发展新型消费,积极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四是防范经济运行风险。坚持控规模、调结构、降成本、防风险,强化资金源头把控,把资金平衡测算作为所有项目建设的前置程序。严格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做好债务到期偿付预案,切实防止流动性风险,规范举债、真实化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2、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聚焦“3+3”产业,集聚优势资源,在培育头部公司、掌握核心技术、制定行业标准、创新业态模式等方面强力突破,打造具有南通标志、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标杆。推动船舶海工向特种船舶、智能船舶和豪华邮轮转型,提升现代家纺品质,壮大光通信、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和现代电力装备等特色产业,培育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工业和服务业机器人、高端装备、生命科技等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升级着力点和发力点,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引进总部经济,壮大楼宇经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提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水平。三是大力发展枢纽经济。依托空铁枢纽,规划建设临空贸易区,集中复制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深化沪通空港物流合作,推动与京东、顺丰等物流头部公司合作,发展壮大临空经济、航空经济和高铁经济。依托江海联运枢纽,强化要素集聚辐射功能,推动港口与物流园区联动发展,培育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依托互联网枢纽,大力推进跨境电商物流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大数据服务商、电商服务商,打造华东地区特色大数据产业集聚区。

3、着力打造创新之都。一是打造创新载体。积极推进中央创新区扩容提质,加快南通高等研究院建设,招引一批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入驻,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落户,全力打造南通版“科创特区”。支持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3+3”每个产业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二是加快汇聚创新人才。落实国家“三评”改革要求,创新人才政策,以全球视野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推进高技能人才“十百千万”培育工程,为制造业发展培养大批技能劳动者。大力吸引高校毕业生来通创业就业,加快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力争外地在通就读的高校毕业生留通比例提高到30%以上,通籍在外就读的高校毕业生回通比例提高到50%左右。加快引进国际学校、国际一流医院、国际品牌商店,建设国际社区,打造国际化的高层次人才居住环境。三是优化创新环境。完善金融、税收等自主创新政策扶持体系,构建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大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积极争取将南通中央创新区、省级以上高新区纳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覆盖范围。优化创新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具有较强辐射力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向南通汇集、在南通转化。

(二)推动改革开放高质量。加快建设陆海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突出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更大程度激发活力。

1、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是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抓实抓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工作,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切实落实降低企业成本各项措施,下大力度补齐创新、富民、基础设施等短板。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推动传统经济结构和产业组织升级变革。二是推进自然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以及生态、农业、城镇3类空间。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调查确权登记试点。进一步完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制度,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实施增减挂钩指标和占补平衡指标跨省流转交易。在市区范围内继续推行工业用地“先租后让”。进一步建立海域基准价格体系,推进成陆海域与相邻区域土地“同权同价”。三是探索金融改革创新。优化产业和城市发展基金运作模式,用好股权投资、投贷联动等手段支持新产业发展,推广应收账款、知识产权、受益权、股权、排污权、碳排放权质押等新型抵质押制造业贷款服务。创新信贷审批流程,探索运用大数据加快实现普惠金融。推动南通创业融资服务平台和南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提质增效,做优做大“江海创投行”路演品牌,稳步推进江苏股权交易中心南通分中心发展。四是加快城乡一体化体制改革。深化新型城镇化和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进一步放宽重点群体落户条件,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农村“三权”合法权益并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全面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五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政府信息化、政务智能化统筹智慧城市建设和“放管服”改革,推进“3550”目标常态化、普遍化,加快政务服务“一张网”向镇、村延伸,打造“不见面审批、零缺陷服务、精准化监管”的南通“放管服”改革升级版。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积极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研究实施证明事项清单管理,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健全投资项目联合预审、多图联审等机制,探索水电气接入、信贷融资、报关通关等便利化措施。健全政府监管体制机制,“双随机”抽查实现全覆盖。

2、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一是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进各类开发开放园区创新转型,着力培育“1+1”特色产业,确保有园区进入全国前20位、全省前5位。深化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主动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辐射效应,依托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加快打造大宗商品及专业进口平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探索与沿线国家建立产业联盟、创新联盟,支持企业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产业集聚区,发展国际工程总承包。二是深化对内开放合作。积极策应长江经济带和以扬子江城市群为龙头的“1+3”功能区战略,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有序引导各类要素合理集聚。拓展深化上海“北大门”建设,推进交通体系功能化、产业发展协同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同城化,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与武汉、重庆等长江中上游城市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加快发展。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注重改善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引导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支持企业深耕细分领域、积累技术优势,打造更多单打冠军和行业小巨人。引导建筑企业加快现代化、多元化、国际化发展,打造全国建筑业转型升级标杆。放大“南通企业家日”品牌效应,深入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培育地标性企业家集群。

(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建设,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品质,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覆盖,构建协调共荣的城乡关系,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

1、着力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南通新机场规划研究,力争纳入民航“十三五”规划中期调整。加快沪通铁路、盐通铁路、宁启铁路二期建设;积极推动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铁路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推进三洋铁路、洋吕铁路规划建设。加速推进海启高速、锡通高速北接线工程,开工建设绕城高速、宁通高速扩容工程,打造“一环接苏南、二环连浦西、三环通浦东”的高速路网体系。加密过江通道,推动苏通二通道、张皋通道等规划建设。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高城市组团通勤效率。按照国际先进标准推进通州湾建设,加快江海专用疏港铁路和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建成公铁水集疏运体系,打造江苏新出海口和江海联动新引擎。推进5G移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成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

2、加快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优化城市空间,编制实施2035新版城市总规,着力打造“一主两副一枢纽、三带两片一岛屿”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不断提升中心城市经济密度、人口密度、建筑密度,2020年市区GDP和常住人口数占全市比重达到50%左右。推动中心城区与通州、海门、通州湾示范区等融合发展。加强城市设计,开展城市治理,推进城市风貌塑造,打造城市品质示范区。

3、深入推进县域城镇发展。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加快构建大、中、小城市和特色镇分工有序、优势互补的城镇空间格局。做大做强县(市)中等城市,发展特色县(市)域经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互动并进。着力提升重点镇发展质量,支持有条件的镇逐步发展成为10万人左右的现代新型小城市。因地制宜发展一般镇,围绕商贸物流、加工制造、生态休闲等类型,培育建设特色小城镇。推进省级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4、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编制实施《南通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落实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和十项工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项目农业为抓手,推动现代农业规模化、高效化。深入开展高标准农田、适度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联盟“三个全覆盖”试点镇建设,扎实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抓好特色田园乡村省级试点,培育20个市级示范村庄。

(四)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坚定文化自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心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江海特色文化强市,让城市有根有魂、形神兼备。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光大精神文明“南通现象”。健全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市县联动打造全国文明城市群。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民阅读,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2、推进优秀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深化江海历史文化研究,不断发掘丰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强海丝遗产点的发掘研究和保护利用,积极推进世界文化遗产联合申遗。加强濠河区域历史文化景点打造,推进濠河景区提升工程,增强城市文化品质。推进以南通博物苑为龙头的环濠河博物馆群拓展提升工程,增强吸引力和传播力。继续实施寺街西南营等历史街区保护修缮,推进唐闸历史工业城镇保护和申遗,提升历史地段、文物古迹和古镇古村保护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积极利用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创文旅产业,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深入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工程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全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推进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科技、金融等深度融合。

(五)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坚持保护优先、节约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突出污染防治攻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型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快建设美丽南通。

1、强化污染防治。深入落实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规划,开展“263”专项行动。完善“河长制”,落实生态河湖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三河三行业”整治和全市域治水,补齐水污染防治短板。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土壤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垃圾分类和治理力度,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体系。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提高生活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和达标排放率。

2、培育绿色产业。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优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快推进沿江、沿海化工园区整治,推动省级以上园区及化工园区全面实施循环化改造工作。制定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3、完善环保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联动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实施细则,探索排污权储备制度。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差别水价、惩罚性电价和差别电价政策。完善水环境区域补偿断面设置,健全覆盖全市主要流域(河湖)的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开展节能量交易试点。加快探索国家级陆海环境一体化监管机制,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和问责机制。

(六)推动人民生活高质量。突出民生优先,落实“七个有”要求,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落实富民增收“五大机制”“五大行动”和50条政策措施,拓宽居民收入渠道。积极实施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大学生创业引领、农村创业富民和城镇失业人员创业计划。深入开展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打好产业、就业、教育、健康扶贫“组合拳”。强化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帮扶举措,着力解决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等问题。

2、健全就业社保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开展培训促就业“增量提质”行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创业。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养老保险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工作,建立全民参保登记长效机制。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加快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工伤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提升基本社会保障能力。

3、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落实省、市“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加快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进程。合理布局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公共教育优质平稳平衡发展。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快“健康南通”建设。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提高市区人口密度,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深入实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医养结合两项国家试点。健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加强多层次住房供给和保障。

4、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法治工作中心)规范化建设,探索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实施“雪亮工程”,加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完善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服务功能,有效防范公共安全事件和事故。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26839号-1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