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 2017-08-01  字体:[ ]

韩立 明

(2017年7月25日)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政府,向大家报告六方面情况。

第一个方面,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上半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部署和市人代会决议,紧盯年度15项预期目标、100项重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双过半”任务基本完成。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9%;进出口总值增长17.9%;6月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4.8%。国办发〔2017〕34号文件通报2016年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我市获得表扬激励8项,为全国设区市最多。

——稳增长上综合施策。用好政策手段。在落实上级政策的同时,出台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10项政策措施,从金融、技改、创新平台、人才、品牌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上半年市本级预计兑现扶持资金1.8亿元。突出服务企业。着力构建制度化、长效化的政企互动机制,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周”、“江海创投行”等活动;系统梳理纳税百强、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领域重点企业名单,制定精准化服务方案。加强运行监测。建立“四个全面”抓落实、“两聚一高”争标兵工作月度点评制度,密切关注主要经济指标运行走势,及时预测预警。

——抓项目上加强协调、会办和推进。健全即时调度、挂钩联系等制度,召开11次重大项目协调推进会,对各类问题进行“清单式”管理。重抓省、市重大项目。列入省级重大项目31个、继续居全省第一,上半年完成投资105.1亿元。市级“双百”工程完成投资425.9亿元。推进“四类项目”。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627个,完成投资543.9亿元、增长79%;城建和交通建设完成投入126亿元;高新技术、生态环保投资分别增长25.9%、12.2%。主攻项目招引。实际利用外资16.2亿美元,新增超亿美元外资项目17个,新引进超亿元市外民资项目100个。目前在手超10亿元重特大项目240个。

——调结构上促进产业、科技、人才结合。一方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特别是重抓钢铁、化工、水泥和钢丝绳、印染等落后产能淘汰,严防217家涉钢企业的391台中频炉进行炼钢,全面整治162家砖瓦窑生产企业,上半年关闭工业企业102家。另一方面,以产业创新转型为主攻方向。聚焦“3+3+N”重点产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企业培育,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87家、省级重大成果转化项目41项,4个县(市)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3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970亿元、增长16.2%,总量、增幅均列全省第二。首批申报通创社区、江海数字众创社区等省级众创社区5个。制定“人才八条”新政和19个配套政策,实施“人才激励行动计划”,新增高技能人才1.6万人、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266名。

——增活力上推动改革深化、开放拓展、园区提升。扎实抓好市委深改组确定的33项年度改革任务、陆海统筹发展综合改革的15项试点任务,金融创新试点方案由省政府上报央行,港口一体化改革全面启动,陆海统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试点稳步推进,同一乡镇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试点新增建设用地9817亩。成功举办对接服务上海大会、江海国际博览会暨首届通商大会等重大活动,现场签约重大项目62个。积极推进境外并购、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上半年,新批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7亿美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劳务承包额增长18%。制定《加快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六大工程”,上半年,开发园区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占全市比重75.6%,同比提高12.9个百分点。

——惠民生上聚焦富民、增加投入、统筹推进。上半年,全市财政民生投入增长15.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6.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2109元、10405元,增长8.6%和8.7%。新增就业4.6万人,扶持创业6995人。五大保险新增参保6.4万人,覆盖率稳定在97.5%以上;市区照护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低保分别提标至每月最低600元、550元,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基本到位、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8.6%。新增省优质幼儿园25所、省四星级普通高中2所,医联体建设、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推进,完成18个镇(街)、395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安全生产十大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开展信访积案“百日攻坚”,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二)当前经济形势。总的看,仍然是喜忧参半。

       一方面,运行稳健,趋势向好。主要有四个特点:总体态势趋稳。上半年,民间投资增幅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7个百分点,进出口总值增幅同比提高13.5个百分点。质量效益趋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主营业务收入增速>现价产值增速,能耗增幅低于增加值增幅8.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趋优。设施农业面积占比提升至19.6%,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1.8个、0.3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增幅快于固定资产投资2.7个百分点。积极因素趋多。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53.9%;上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5.6万家、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值税抵扣增长41.5%,新增业扩报装完成增容增长9.8%。

       另一方面,受周期性、结构性、政策性等多重因素影响,稳定运行、持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四个问题需要高度关注:下行压力。列入监测的12个主要指标中,9个指标增幅同比回落。实体困难。规模以上工业35个主要产品中,20个产品产量增幅同比回落。6月末,制造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同比回落2.9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原材料价格剪刀差挤压利润空间。动能接续。新产业投资增速放缓,服务业应税销售、税收同比分别下降15.5%、17.6%。潜在风险。制造业贷款不良率高于总体不良率2.05个百分点,部分行业互联互保、互联网金融等风险不容忽视,处理非理性信访难度加大。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落实省、市委全会部署,对照市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是持之以恒抓好项目建设,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支撑。统筹推进各类项目,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深化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研究,创新招商模式,组织开展“789”专题招商月,确保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5亿美元。认真谋划明年重大项目,滚动推进、充实项目库。

        二是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坚持做大规模与做出特色并举,力争全年“3+3”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确保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举办江海英才创业周暨首届通才大会,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0名、省“双创人才”30名。

        三是加大城市和交通建设力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分类推进638个重点城建工程,确保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加快实施6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培育特色小镇、旅游风情小镇和特色田园乡村。抓好59个大交通项目,力争完成投入180亿元。

        四是放大陆海统筹、江海联动优势,加快建设上海“北大门”。统筹对接服务上海和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深入实施《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优化“三港三城三基地”市域空间布局。抓紧产业、科技、人才、生态、旅游等重点领域对接,力争全年引进工业、服务业项目各100个,新增上海产学研合作项目60项、落户技术转移转化机构3家,接待游客突破700万人次。

        五是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统筹抓好有利于增强发展新动能、群众获得感和激发“双创”新活力的改革,努力在土地利用、海域使用权市场化、金融创新、政府投融资、“不见面审批”等方面形成新的改革经验。扩大双向开放,推动开发园区提档升级、功能完善和转型发展。

        六是聚焦富民,进一步提高民生获得感。做好富民“加减乘除法”,推动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减轻群众生活支出负担,创新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放大共建共享共富效应。深入开展社会治安五项基础管控集中攻坚、安全生产“三防一治两提升”专项行动、社会矛盾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第二个方面,关于“三大转型”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坚持以产业转型为核心、城市转型和交通转型为支撑,打好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硬仗”。围绕“三大转型”,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系列文件意见,建立健全组织推进体系,扎扎实实抓好突破。

     (一)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经济转型出关、凤凰涅槃的关键。总体上,南通还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突出表现为:“散”,产业集聚度不高,点多链少,没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缺”,缺大平台、大院所,缺大企业、好企业,缺专利、缺人才;“低”,产业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同时,产业发展“三个化”的趋势也比较明显:一是定制化。家纺等领域的个性化设计、定制化生产进入规模应用阶段,船舶海工根据客户需求向高端产品转型。二是服务化。装备制造、机械等产业加快由提供产品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转变。三是智能化。全市智能化改造企业450家、占规上企业的9%,省级以上智能车间达29家、约占全省1/10。

下一步,围绕做大做强“3+3”产业,重点抓好“五大工程”:分别是智能制造工程、创新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品牌制造工程、基础制造工程。推进“三个聚焦”:聚焦龙头企业。以“3+3”各领域前20强企业为重点,实施百亿级企业“梯度培育计划”。聚焦产业链培育。实施强链、补链、延链计划,重点打造9条有竞争力的产业链。聚焦新经济新动能成长。以组建全省首家大数据管理局为契机,推动“互联网+”与“+互联网”并举,发展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到2020年,全市宽带IP城域网出口带宽达6000G,大数据及相关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

     (二)把城市转型升级作为提高首位度和竞争力的关键。继续围绕“三个转变”,突出抓好“一主五片两重点”。主城区以获批住建部“城市双修”试点为契机,调整优化“城中村”改造的体制和政策,加大老小区整治和危房解危力度,积极稳妥推进寺街、西南营片区的保护与修缮。

      “五片区”:中央创新区建设,已形成概念性城市设计和中央森林公园景观方案,正在完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性详规以及道路、燃气、给水等专项规划。围绕打造城市功能核的目标,下半年重点抓好方案实施、工程推进、人才招引,开工建设基础设施、生态景观、功能配套等三类12个项目。五山及西部滨江片区生态修复,已形成五山地区总体规划,正在编制旅游策划、5A创建规划等专项规划,军山森林公园一期等项目开工,今年力争通过5A资源评审;初步形成西部滨江片区概念性城市设计方案,正在洽谈合作开发。火车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将尽快确定建设方案、开发主体、融资方式,年内开工建设站前快速路和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星岛水岸片区和先锋生态涵养片区建设也都在有序推进。

      “两重点”:一是“三城同创”。自去年启动以来,我们大力推进增绿、清水、畅通、便民四大行动,列入计划的225项重点工程已完工28项,计划年底前再完成43个项目。二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在紧张推进工程勘察、交通导改等前期工作。下阶段将紧盯时间节点,确保8月底前工可报告获批,9月份启动土建招标,11月底前全面完成前期工作,确保首批7个站点年底开工建设。建设中,将按照“建地铁就是建城市”“地铁运营也要经营”的理念,统筹好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工作。

    (三)把交通转型升级作为引领城市巨变和区域发展的关键。这些年,南通交通区位条件明显改善,但是铁路和航道还是突出“短板”,江海联运、水铁联运还相当薄弱。现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处在宝贵的“窗口期”。未来一段时期,南通将迎来交通引领城市巨变、枢纽经济带动城市经济提升的新一轮战略机遇期。为此,我们委托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交通所开展《南通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研究,争取打造具有国际国内资源汇集能力和高效辐射能力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按照这个努力方向,我们把能做的工作抓紧做,注重体现好“三个性”:一是枢纽性。争取将崇海大桥、重点港区疏港航道等关键性工程纳入上级规划,更好发挥南通在沿海大通道、长三角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中的枢纽作用。二是综合性。公铁水空管一起抓,推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顺畅衔接,确保年内开工建设盐通铁路,加快北沿江高铁、通苏嘉城际等前期工作。三是体系性。对接外部体系、完善内部体系,实现“外成环、内成网”。

第三个方面,关于聚焦富民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根本的就是富民。省党代会提出“聚集富民”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前几年大力构建社会建设“十大体系”的基础上,认真落实省富民“33条”政策措施,制定富民增收“五大行动计划”,实施50条政策措施,上半年居民收入增幅呈现“三个高于”的良好态势。但是,居民收入还存在“三个偏低”的问题。同时,老百姓的需求呈现水涨船高的新变化,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还跟不上。按照最近省、市委全会的专题部署,我们将着力完善“五大机制”,落实好“一意见、两方案”,让富民成效更好惠及每位市民。

    (一)富民最直接的是增加收入,把充实居民“口袋”放在第一位。我市居民收入不高,既有历史基数、统计方法的原因,也有经济下行压力传导、人口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充实居民“口袋”,需要进一步从三方面发力:

      发挥产业富民、创业富民主渠道作用。产业富民上更加注重产业层次与居民收入“双提升”。重点是三个方向:一是向中高端升级,着力壮大“两产业一经济”;二是向特色挖潜,积极发展家纺、花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三是向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推动“互联网+”“旅游+”“生态+”和“创意+”,促进各种业态交叉融合。创业富民上更加注重带动就业收入与经营收入“双提升”。 深入实施“万人创业计划”和“通籍英才归雁计划”,打造创业平台,健全政策配套,让更多创新创业“新四军”加入创造财富、做大蛋糕的行列。

      挖掘农民增收潜力。以高标准农田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三权分置”为重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为重点,推进农业经营制度改革;以股份合作制为重点,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打好脱贫攻坚硬仗。上半年,全市10.89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中,6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已脱贫3.5万人、占比58%。针对脱贫路上的“拦路虎”,我们不断完善“六大精准脱贫措施”,确保今年7000元以下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率达55%以上、6000元以下全部脱贫。特别是针对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的问题,专门研究制定了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社会救助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的意见,分别明确七大健康扶贫措施、五大政策衔接机制。

    (二)富民最关键的是着眼“大民生”,在群众“获得感”上下功夫。在关注收入数字的同时,让群众在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上都有更强的实际感受。追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目标下的富民,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公共安全保障、公共产品提供(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公共产品)力度。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大量配套政策,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但是公共服务仍有不少“短板”和盲区,有效性和丰富性还不够。落实省《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和市《实施方案》,我们将坚定不移以标准化推动均等化、提高普惠性。一是配置标准上按“人”而不是按“地”来考虑,让“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居民走”。我市乡镇平均规模78平方公里、7.5万人左右,但分布不均衡,配置公共资源不能简单地按行政单位“一刀切”,而是按照人口规模、人的需求确定设施布局和服务半径。二是提高医疗、教育等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针对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强,正在研究制定推进医联体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专科医疗联盟、县域医疗集团、城区医疗服务共同体等合作模式,让分级诊疗真正落地。针对义务教育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在学区政策、教师流动、集团化办学等方面采取更多实招。三是体现更高要求,采取不同的供给模式。在全面落实省提出的乡镇10类30项、街道10类24项、建制村10类22项、城市社区7类15项、自然村5类6项、居住小区5类9项基本公共服务配置要求的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把垃圾源头分类、供排水等纳入城乡公用设施。区分清楚哪些该由政府提供服务,哪些可以由市场进行配置,在养老等方面通过社会力量丰富供给。

    (三)富民最有效的是持续办实事,对群众“一诺千金”。今年,承诺为民兴办的实事是11个方面50件,当年总投入102.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90亿元。实施过程中,我们把50件实事细化为82个具体项目,由28个部门牵头推进。从上半年督查情况看,已有6个项目提前完成年度任务,67个项目达到或超过序时、占81.7%,9个项目存在进度脱幅。下一步,将区分情况,强化措施,确保完成。一是协调化解难点。针对工程类项目遇到的征地动迁、规划调整、手续办理等问题,落实属地责任,由市领导牵头加大协调会办力度。二是严格督促检查。针对点位较多、推进难度较大的项目,健全自查自纠和随机抽查机制。三是提高群众感受度。针对部分设施利用率不高、少数项目与百姓需求贴得不紧等问题,结合“走帮服”活动,及时进行整改落实,真正把实事办实、办到群众心坎上。

第四个方面,关于陆海统筹发展综合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按照中央“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重大部署,利用“支持东部地区在体制创新、陆海统筹等方面率先突破”的重大契机,积极谋划推进陆海统筹发展。2013年,被省委、省政府作为“一市一策”改革并上报国家发改委;2015年12月,获批全国第二批综合改革试点。目前,市委、市政府着眼于构建“六大体制机制”,累计实施完成39项重点改革任务。

    (一)用陆海统筹改革抢抓战略机遇。对南通而言,落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江苏沿海开发等国家战略,关键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把靠江靠海靠上海的这个最大优势转化为发展的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其中,特别注重抓两个方面:一是打开建设上海“北大门”新空间。去年11月,省委李强书记在省党代会南通团审议时提出,南通要努力建设上海“北大门”;今年5月16日,省政府批复《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市委、市政府正在着手组建“三港三城三基地”9个工作推进小组,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下一步,围绕“三港”建设,深化南通港与上海港专项合作研究,加快两地航空物流业务整合,积极争取互联网一级骨干出口;围绕“三城”建设,更多导入创新要素,推动“上海孵化、南通转化”;围绕“三基地”建设,突出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构建“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南通”“前台在上海、后台在南通”等产业合作模式。二是融入全省“1+3”重点功能区新战略。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上,积极争取对南通有更高的规划定位,更好发挥城市的门户功能;在沿海经济带发展上,以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为战略支点,与杭州湾等经济区错位竞争,打造区域新增长极。

    (二)以陆海统筹改革推进江海联动。近几年,我们统筹推进沿江“腾笼换凤”与沿海“筑巢引凤”,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江重海轻”和“滨江城市不见江、临海城市不近海”的局面没有改善。为了打破这一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形成的“城市困局”,我们突出多规融合,推动空间结构调整,加快陆海统筹和全域统筹。一是统筹陆海一张图。率先编制沿海规划“一张图”,在此基础上,整合“八类规划”,编制沿江生态带建设规划和“一张图”规划。二是统筹生态大修复。在沿江推进“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实施“加减法”两张清单,抓好沿江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优化“三生”空间布局。规划建设沿海生态带,到2020年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三是统筹港口新布局。以港口一体化改革为抓手,修编以“一港八区”为重点的南通港总体规划,组建南通港集团,推进管理、投资经营、集疏运一体化。下一步重点是加快通海港区、横港沙现代化散货港区等规划建设,逐步退出沿江散货功能;积极争取通州湾港区总体规划获批,加快洋口港区、吕四港区航道建设。

    (三)向陆海统筹改革要发展要素。突出破解瓶颈制约,推进“三大创新”:海域综合管理创新。加快海域使用管理市场化改革,率先实施“直通车”制度,推进市场交易、海域价值评估、海上构(建)筑物抵押等创新,成为国家海域综合管理创新示范市。在国家、省加强海域使用管理立法的背景下,我们考虑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加快建设用海市场化出让。土地利用创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行动,编制陆海统筹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海陆使用权转换登记、工业用地先租后让、同一乡镇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补改结合、盐碱地快速改良等创新举措。下一步,全面推进“耕作层剥离+补改结合”、“双置换”、陆海资源统一交易以及海水稻试种等创新,不断拓展陆海土地统筹利用空间。要素市场创新。突出金融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设立陆海统筹发展基金,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设立江海产业发展等母基金和科技创业投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高端装备等直投基金。下一步,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为抓手,在加强政府投融资运作创新和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保障陆海统筹发展的能力。

第五个方面,关于“263”专项行动

      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我市坚决抓好落实,取得阶段性成效。同时,由于历史性、区域性和复合型矛盾交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任重道远。我们从思想深处牢固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壮士断腕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突出问题,痛下决心提升发展水平,守护良好生态和美好家园。

    (一)围绕“两减”,倒逼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以结构调整的“伤筋动骨”换取环境保护的“脱胎换骨”。一是确保完成减煤目标。燃煤在我市PM2.5本地排放来源中占26%,减煤对提升空气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从上半年情况看,减煤有一定差距。下一步着眼于优化能源结构,坚持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控新增电煤,全面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大力推广LNG等清洁能源。二是确保敲实减化目标。深入实施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大力去存量,全年关停企业121家,2018年底前完成长江沿岸重点区域、通榆河两侧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关停并转迁;有效控增量,扩大负面清单,做到“三个一律不批”;积极优质量,系统考虑、整体设计,推动化工园区整合和布局调整。

    (二)围绕“六治”,敢于啃“硬骨头”。一是针对水环境问题强化河岸共治。制定实施“河岸共治”行动方案,统筹河长制和断面长制,推进条块共治、区域联治、标本兼治,确保今年全面消除省考以上劣Ⅴ类断面,按期消除黑臭河道、劣Ⅴ类地表水。统筹河道整治和陆域污染源治理,实施违建拆除、非法排口查封、生态清淤疏浚、河网水系畅活等“八大工程”,年内对非法排污口全部整治到位,加大截污力度,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打通10大排涝片区的断头河、旱桥等各类堵点。以“三河三行业”和31个省考以上断面为重点,坚持工程、结构、管理减排“三管齐下”,逐段逐项形成整治方案,明确达标要求和进度。二是深化治理垃圾“六个一”行动。今年以来,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分类治理。下一步,着力补齐处置能力、源头分类等“短板”,确保年内10个垃圾处置项目建成投运,出台《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启动《生活垃圾处理管理办法》起草调研工作,完成市区327个、县(市)25个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三是全面整治环境突出问题。对市委、市政府交办的今年41个环境突出问题,对照时间节点和工作标准,严格督促各地整改到位。同时,把修复和保护长江生态放在压倒性位置,巩固非法码头整治成果,重拳整治危化品码头和储罐,深化沿江“小杂船”治理,抓好过驳作业、沿江排污口专项治理和船舶污染治理。

    (三)围绕“三提升”,健全生态环保长效机制。以改革创新精神化解生态环保难题,开展“区域评估”试点,在有条件的开发区、高新区探索区域环评(能评);提升环境经济政策水平,全面推开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加大生态补偿力度,落实差别化环境价格政策,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健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倒逼环保责任落实。

第六个方面,关于政府自身建设

      今年是本届政府开局之年,我们以“打铁还需自身硬”和“刀刃向内”的精神,狠抓政府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一)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构建“不见面审批(服务)”模式。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行政审批改革横向撬动政府自身改革、纵向带动各领域改革的作用,有效推进了国家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改革成果一旦被复制就会出现“红利”摊薄,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各种新型服务方式、治理模式快速涌现,稍有迟疑先发优势就可能丧失。因此,我们紧紧咬住“3550”目标,全力推进“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编制清单。上个月,已经公布第一批“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698项。9月底前将公布二批事项清单,此后进行动态调整。贯通数据。6月底前市县两级都在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上开设了综合服务旗舰店,服务事项在线率达95%以上。但要实现“一网通办、全城通办”,还要对接整合各层级、各领域的审批服务系统。下一步,以组建大数据管理局为契机,推进审批业务系统后台数据共享、身份统一认证及跨部门、跨层级事项办理,确保8月底升级到位,10月份实现80%的事项“网上办”。抓好应用。针对涉审中介服务时限偏长,推动市级联合审图中心9月底投入使用,加快推进电子审图、区域评估。强化服务。推进“代办制”“快递送”等服务,让办事企业和群众“零跑动”。

    (二)深化政务公开,促进依法行政。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今年以来,我们完善发布、解读、回应“三位一体”的政务公开机制,完善主动公开目录体系,在重点领域探索政务公开负面清单制度;紧扣公共权力运行、政策制定、资金分配、资源配置等领域,持续加大公开力度;推进主动发布实效化、政策解读常态化、舆情应对流程化,提高回应实效。同时,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健全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等制度,进一步加强信用监管,促进行政行为规范化。

    (三)加强目标管理,完善工作推进、协调、督查体系。按照市委推进“四个全面”综合考核、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以及项目建设季点评、重点工作月点评等要求,目标化、项目化、责任化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主要是跟踪推进,对既定目标任务“挂图作战”,拧紧责任“链条”,确保一环扣一环、进度不脱节;务实协调,健全流程化、跨部门的协同机制,加强重点难点问题协调推进、攻坚突破;严格督查,充分发挥督查“利器”作用,防止庸政懒政怠政行为,促进各地、各部门真抓实干。

    (四)严守纪律规矩,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按照省纪委和市委要求,深入调研,着力构建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领域“阳光+”工作体系,其特点是“三个全”:一是全流程公开。打造“e路阳光”信息平台,让政府投资项目的每一个步骤、投入的每一分钱都在平台上显示,接受监督。二是全方位规范。对前期决策、工程招投标、集中代建、公共资源交易等各方面进行规范,从源头上堵塞漏洞。针对招投标制度设计不够严密,健全评定分离、合理低价中标等机制。推进集中代建全覆盖,对财政、国资、集体资金等投资项目,解决好“谁来代建”“如何实施”“怎么监管”等问题。三是全链条管理。加强资金估算管理和概算评审、项目融资管理、土地出让和征地拆迁管理、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严防低价中标、高价结算,严控土地划拨与出让、协议出让与招拍挂之间的寻租空间,严格标后监管、安全监管等责任。下一步,将尽快出台相关文件,抓好“阳光+”工作体系落地,争取在源头防腐上多出经验。同时,坚持全面从严治政,市政府党组带头,始终绷紧反腐败这根弦,不断健全惩防体系,持续优化政风行风,确保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

      各位代表,市政府的工作一直是在市人大的关心、支持和监督下开展的。换届以来,市人大和各位代表积极投身“两聚一高”新实践,紧扣中心履职尽责,以人才工作立法、“一号议案”督办促创新,以监督推动产业、城市、交通建设促转型,帮助政府促落实;自觉将“小康行”与“走帮服”有机结合,把“聚焦富民”落实到联动开展农民增收致富和脱贫攻坚的专题监督上,提出构建富民机制,支持政府惠民生;认真履行法定责权,依托“一家一室一网”平台,跟踪问效、务实监督政府工作,展现出新一届人大代表的新形象。恳请市人大和各位代表一如既往地支持、监督政府工作,我们也将主动听取和采纳市人大和各位代表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把工作做好,以新作为、新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