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通市2017年市级财政预算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
——2017年7月25日在南通市十五届
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 黄林华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人大常委会报告2017年上半年市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一、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04亿元,占预算的51.5%,同口径(下同)增长1%,税收占比74.7%。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4.3亿元,占预算的51.4%,增长2.9%。市级(含市本级、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苏通科技产业园区、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下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8.2亿元,增长6.7%。2017年上半年南通市及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情况详见附表1-2。
上半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72.8亿元,占预算的 53.7%,增长6.9%。其中: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8.2亿元,占预算的47.8%,增长6.4%。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大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增加民生和社会事业领域投入,加快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事务、交通运输等支出进度较快。由于文化体育与传媒、工商金融类等项目上半年集中申报和评审,支出进度相对较慢,预计下半年支出进度会加快。2017年上半年南通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情况详见附表3。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上半年,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29.7亿元,占预算的72%,增收18亿元,增长153.1%,主要是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幅增收,上半年市级土地出让金入库28.2亿元,增长162.1%。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22.1亿元,占预算的59.7%,增长13.3%。2017年上半年南通市级政府性基金收支完成情况详见附表4。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由于市级国有企业2016年度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正在结算收缴中,上半年尚未有收益入库。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支出2899万元,占预算的42.7%,主要是安排国有企业资本金注入及纺织行业转型升级项目补助支出。2017年上半年南通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收支完成情况详见附表5。
(四)社会保险预算执行情况
上半年,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完成47.4亿元,占预算的31.5%,主要是2017年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系统未能正式上线,该项保险参保、结算尚未开展。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完成55.2亿元,占预算的33.4%,增支3.8亿元,增长7.4%。2017年上半年南通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完成情况详见附表6。
二、上半年财政收入主要特点
(一)收入完成“双过半”目标
上半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落实“营改增”及取消停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强化收入组织职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04亿元,占预算的51.5%,增长1%,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和“同口径不下降”目标,其中:市区、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完成预算的51.4%和51.5%。
(二)收入增长缓中趋稳
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04亿元,总量列全省13市第四位;收入增幅列全省13市第七位;税收占比列全省13市第七位。受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去年1-5月营业税收入高基数和消化多年积累的税收结构性矛盾等因素影响,收入增幅较低。分月度看,前6个月收入累计同口径增幅分别为9.6%、2.3%、1.4%、-0.9%、-2.3%和1%,总体呈现缓中趋稳态势。分结构看,税收收入小幅下降,下降6.1%,非税收入较快增长,增长30%,主要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收较多。
(三)主体税种保持稳定
全市国内增值税(50%)完成55.8亿元,增长10.1%,主要增收因素:一是我市经济运行良好,工商业经济指标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市工业企业应税销售增长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9%,带动工业增值税增长6.9%、商业增值税增长17%;二是外需市场增长较快,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值、出口总值分别增长17.9%和16%,带动增值税调库收入增长27.6%。
企业所得税(40%)完成36.5亿元,增长26.6%,主要增收因素:一是我市不断加快工业经济转型步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企业效益稳中向好,上半年全市制造业企业所得税完成13.8亿元,增长17.7%;二是房地产市场销售形势良好,上半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808.6万平方米,增长48%,房地产企业利润增加明显,上半年全市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完成12.4亿元,增长72.2%。
契税完成25.5亿元,增长54%,摆脱了前两年持续减收局面,主要是去年以来较好的房地产市场形势在契税上的反映,受房地产市场形势带动,土地增值税完成23.3亿元,增长16%。
(四)制造业税收增势较好
上半年,全市制造业地方税收完成67.3亿元,增长14.5%,主要受益于成品油价格调整、市场需求回暖等因素,工业品出厂价格逐步走高,制造业生产经营形势良好,电气机械、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入库税收增长较快,上半年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完成地方税收5.3亿元,增长16.2%;医药制造业完成地方税收2.4亿元,增长45.7%;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地方税收2.3亿元,增长19.5%。
三、上半年财税部门主要工作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市各级财税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全力支持经济稳增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推进财政改革创新,为推进“两聚一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撑。
(一)稳增长、促转型,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加大力度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一是全力支持“稳增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研究制定2017年“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政策,从鼓励新上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等9个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及时兑现各类奖补资金,上半年市级兑现稳增长补助资金1.8亿元。二是推动投资基金实质性运作。积极推进财政资金资本化运作,南通陆海统筹发展基金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研究制定《南通陆海统筹发展基金暂行管理办法》、《南通科技创业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制定南通陆海统筹发展基金有限公司资本、资产到位方案,初步构建了完整、科学、规范的管理运作体系。积极争取中央、省有关基金,吸纳各类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与招商局集团合作设立首期规模30亿元总规模100亿元的南通招商江海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三是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建设促进“聚力创新”的税收生态环境,在市财税门户网站宣传科技创新税收政策,及时更新税收优惠政策办理条件、方式和流程。支持创新平台建设,主动对接南通中央创新区建设,聚焦纳税服务精准满足需求,方便创新型企业、人员和创新服务平台办理涉税事项。
(二)调结构、惠民生,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实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及时拨付下达财政资金,切实保障各项重点支出需要。上半年,全市民生支出355亿元,增长15.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6.5%;全市财政“八项支出”完成390.3亿元,增长21%。一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整合资金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省定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我市又提高1000元/亩,上半年市级拨付补助资金3.6亿元。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我市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推进试点市。加强粮食机械化烘干能力建设,2017-2019年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稳定全市粮食生产促进富民增收。二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研究建立市区被征地农民保障资金滚动平衡机制,稳定被征地农民保障资金来源,增强社会保险基金保障能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建设,建立南通市职业教育服务“3+3”重点产业政产学研协作基地,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技术人才支撑。三是保障重点工程建设。推进“两减六治三提升”环保专项行动,分解落实“提升环境经济政策调控水平专项行动”7大任务33个事项。研究完善市区城市建设和管养体制,完善铁路建设资本金筹集办法,做好中央创新区、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项目概算评审和资金测算工作,保障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三)强管理、重改革,夯实财政管理基础
加强财政管理,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加大预决算信息公开力度,积极推进法治财政标准化管理,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一是强化预算约束。进一步完善全口径预算管理,健全政府预算标准体系。加快透明预算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和会议费、培训费公开,进一步细化预决算公开内容。上半年,除涉密部门以外的市本级261家部门预算单位2017年部门预算、“三公”经费预算和会议费、培训费预算已全部公开。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市财政局配合市编办等部门开展市本级机关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岗位情况调查,初步提出规范政府购买服务岗位管理的意见。二是加强执行管理。加强政府预算统筹管理,年初将政府性基金结转两年以上及2016年结余超过当年收入30%的部分统筹调入一般公共预算1.6亿元,按规定将2016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的19%部分调入一般公共预算3377万元。对2016年结余结转资金进行清理,收回12.4亿元转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研究制定《市本级财政支出审批管理办法》,规范支出审批程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开展不动产登记收费自助缴款试点,推进非税收入缴款方式多样化。推进政府闲置资产盘活处置,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国有资产。三是健全绩效监督。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建立财政抽查项目库,2017年随机抽取市级单位全面综合检查、绩效项目检查、专项资金检查等7大类21个项目。建立以绩效目标为导向的政府专项资金管理机制,重点对工业、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实行绩效再评价。四是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积极争取省地方政府债券额度,上半年全市共争取省地方政府置换债券96.1亿元。构建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体系,研究制定政府性债务管理、区属市级融资平台公司管控、应急处置预案等管理办法。规范政府举债融资管理,推进市级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
四、扎实工作、强化落实,努力完成全年预算收支任务
下半年,全市财税部门将继续围绕“四个全面”、“两聚一高”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化财政改革、强化收入组织,服务经济发展、促进转型升级,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民生,确保圆满完成年初人代会确定的财政收支预算目标。
(一)加大组织收入力度,保持财政平稳运行
当前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加,为后期经济进一步稳中向好打下基础,并将对财政收入的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一是减税降费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增值税抵扣链条不断完善,企业对新税制的适应性逐渐增强,抵扣会越来越充分,减税效应将更加明显。同时,今年以来又陆续出台了多项减税政策,加上全面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取消或停征部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相关措施将更多在后期形成财政减收。二是价格指数拉动财政增收作用减弱。6月份以后PPI翘尾因素逐月减小,后期PPI同比涨幅可能进一步回落,随着价格涨幅回落、以及去年下半年基数提高,企业利润、一般贸易进口等指标增幅预计将会走低,对财政增收支撑作用减弱。三是房地产调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住房信贷政策调整、严格房地产领域资金监管将对后期房地产市场走势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也将对财政收入增长带来影响。
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减税降费政策带来的影响,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坚持将组织收入放到财政工作的核心位置,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努力保持财政收入平稳运行态势。密切关注经济运行状况和财政收入走势,加强收入组织协调,努力挖潜增收,研究重点行业趋势变化,加大优质税源培育力度。积极构建税源监控体系和税费治理格局,强化全面风险应对职能,整合市、县两级税收稽查资源,放大以查促管、以查促收成效。
(二)研究完善扶持政策,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促进经济提质增效,促进产业稳增长、调结构。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出台的“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政策措施,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及时审核项目、兑现政策,支持重大项目投入,鼓励企业加大创新驱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效应。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小微企业减免税和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减税降费政策,大力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展壮大政府投资基金,积极对接省生态环保发展基金等投资基金,争取更多资源要素投入我市,推进全市重点产业发展。筹办陆海统筹发展基金产业投资论坛,开展基金路演推介、项目分享,进一步推动优势企业、项目向我市布局,支持我市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融合发展。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力度
坚持“统筹财力、确保重点,厉行节约、强化约束,规范透明、注重绩效”原则,压缩一般性项目和“三公”经费支出,财力重点向公共服务、民生和社会事业、经济结构调整及生态发展方面倾斜,全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力争达到77%。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医联体建设、家庭签约医生等财政相关扶持政策,做好优抚对象和退役志愿兵权益保护工作。研究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实施细则,引导文化产业载体及项目投入。统筹做好中央创新区、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项目资金的筹措及监管工作,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支持深入实施“263”专项行动,研究制定生态资金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强化各级环保责任,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加强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管理,对政府性基金结余结转规模较大的,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加强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建立健全定期清理机制,有效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根据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完善方案,分析金融保险业地方级改征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实行属地管理对我市的影响,进一步理顺市与区财政分配关系,研究完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开展会计监督全省联动检查、政府购买服务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专项调查。加快盘活政府闲置资产,加强资产处置收益管理,提高资产运营绩效。开展市级重点绩效项目评价,实现政府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全覆盖,提高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效益。
(五)强化底线思维,防控政府债务风险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和财政部财预〔2017〕50号、87号等债务管控最新要求,完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方合作,严格土地专项债券管理,规范政府购买服务行为,探索以注入优质资产、规范财政补贴、完善治理结构等措施,加快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全面开展举债融资行为自查自纠及清理整改工作。继续推进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工作,积极争取省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优化政府债务结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着力优化政府投融资方向和方式,促进社会资本加大对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建设发展的投资力度。加强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防范财政金融风险,提升政府投融资及债务管理的履职能力与管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