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通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南通人大  发布时间: 2018-01-18  字体:[ ]

——2018年1月8日在南通市

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尹建勇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紧紧围绕“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优生态、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主要指标保持在预期与合理区间。

        全市预计(下同)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750亿元、增长8%(按可比价计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0.6亿元、同口径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4980亿元、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0亿元、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2340亿元、增长15%;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5亿美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2661元、20428元,增长8.7%和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7%;城镇新增就业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比例达72.9%;地表水省控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67.7%。对照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17项主要指标,有16项符合预期。固定资产投资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以及我市主动转方式、调结构力度进一步加大等因素影响,增速低于预期1个百分点,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得到提升,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仍然发挥关键性作用。总体上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七个方面特点:

       (一)经济发展稳健向好,重大项目支撑有力。经济运行保持平稳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增幅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内需支撑和外需拉动协同发力,投资总量保持全省前列,外贸进出口增长好于预期。工业、服务业应税销售分别增长15%和18.2%。积极应对营改增等因素影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实现“由负转正”。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同比分别提高0.6个和0.5个百分点。重大项目招引和推进成效明显。成功举办江海国际博览会暨首届通商大会、海外通商峰会、北京投资恳谈会、上海投资促进周、粤港澳大湾区投资促进周等海内外大型招商活动。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121个、完成投资1181亿元,分别增长53.6%和22%。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60%。31个省级重大项目和200个市级“双百工程”重大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30亿元、830亿元,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投入质量效益持续改善。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投资、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达51.3%、77.5%,同比提高1.5个、2.2个百分点。新增长点加快形成,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8家,铁锚特种玻璃二期、云创金属材料、宜家家居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消费市场稳定增长。实施十大扩消费行动,信息智能消费、旅游休闲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完成电商交易额1950亿元、增长33%,网络零售额430亿元、增长41%。品牌景区、风情小镇建设和乡村旅游全域化推进,接待境内外游客增长11%,旅游总收入增长15.5%。

      (二)创新发展能力持续增强,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创新创业主体不断壮大。启动“小升高”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创新创业载体加快完善,新建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1家、总数达44家。人才队伍扩量提质,新增高技能人才4.47万人;引进省“双创”人才61名、团队7个,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科技研发能力持续提升。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企业院士工作站3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42家,新建南通技术转移中心4家。通富微电获评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远海运川崎智能化车间获评“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PCT专利申请量56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3.6件、增长28.8%。全省唯一入选首批国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城市。创新型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49%和33%,同比提高1.7个和0.2个百分点。成功举办2017南通新一代信息技术博览会,在全省率先成立大数据管理局,建立大数据发展管理体系。阿里巴巴江苏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落户,国家级数据中心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推进。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经济转型步伐加快。“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明显。去产能方面,完成省下达的钢铁、水泥去产能任务,保持打击“地条钢”的高压态势;去库存方面,商品房待售面积下降43%;去杠杆方面,新增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12家,直接融资620亿元;降成本方面,制定实施12项举措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超1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数及亏损额分别下降12%和60%;补短板方面,持续推进6大类87个补短板项目,完成投资超过300亿元。工业经济发展态势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工业应税销售8300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2.4%、利润增长1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125家,其中销售10亿元、50亿元以上企业分别达295家、33家。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举办6期企业家“面对面”活动,“3+3”重点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0%。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2%,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47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3.1%,科技研发、交通运输行业应税销售分别增长74.6%、32.9%。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生产稳定,亩均单产429.4公斤、总产量341.7万吨,分别增长2.8%、5%;新增省级示范性家庭农(渔)场3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新增设施农(渔)业10.3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67.7万亩,总面积占全市农田比重达70%。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行动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公布“不见面审批”清单,90%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首轮“双创”环境评价全省第一。启动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推进文化、城管领域综合执法体制改革。3个镇成为第二批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首创“出口退税贷”金融产品,成立省内首家转贷服务公司。港口一体化改革实质性启动,南通港集团有限公司正式运营。电子口岸建设实质性推进,通关“单一窗口”基本建成。陆海统筹发展深入推进。通州湾港区总体规划获交通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复。洋口港区15万吨级航道加快建设,吕四港区1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2.3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8万标箱。沿海经济带建设持续深化,沿海前沿区域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超17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重特大产业项目数占全市近50%。陆海统筹发展基金实质性运作。启东仙渔小镇、海门足球小镇入选省首批创建类特色小镇。走出去引进来步伐加快。实现外贸出口1690亿元、增长11.4%。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出口突破200亿元、增长20%。“9610”项下跨境电商出口750万美元。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13.5亿美元,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8亿美元。总投资超3亿美元的通海港区集装箱一期码头项目、蓝星旭化成工程塑料制造项目顺利落户。3家建筑企业中标以色列住宅施工项目,首次进入发达国家建筑市场。

       (五)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上海“北大门”建设取得新进展。《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获省政府批复实施,在沪成功举办南通对接服务上海大会。制定9个专项实施方案,“三港三城三基地”建设全面推进,新增沪通产业合作平台10个、总数达到17个。新开工沪籍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36个。深化沪通空港物流协作,兴东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宁通直达动车开通,沪通长江大桥完成总投资量的60%,盐通铁路开工建设。编制东平-海永-启隆城镇圈协同规划。城市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设计、“城市双修”全面推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形成初步成果。中央创新区、五山及沿江地区、火车西站枢纽片区建设加快推进,军山森林公园、中央森林公园、大剧院、美术馆、医学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编制沿江共抓大保护一张图。清理非法码头53个,整合长江岸线资源4.6公里。城乡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增绿、清水、畅通、便民”四大行动645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238亿元,市区新增绿地620公顷,全市新增成片林面积11.1万亩,3个市级森林公园和1个市级湿地公园基本建成,25条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全部完成,观阳路、顺达路、跃龙路拓宽改造等一批项目竣工。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四好农村路”建设扎实推进,完成农路提档升级910公里、农桥改造290座,新增农田林网27.5万亩,11个村参与“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

      (六)“263”专项行动深入推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坚决整改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启动“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超额完成省下达的69万吨减煤任务,关停化工企业138家。完成548项大气治理重点项目、210项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全面启动“三河三行业”整治、“河岸共治”,全面落实“河长制”“断面长制”,禁养区内养殖场全部关停,PM2.5平均浓度降至40微克/立方米、全省最低。排查关闭化工企业遗留地块290幅,完成23幅地块调查评估和原耀荣玻璃地块修复。环保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9.3万吨、危废年处置能力3.5万吨。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强化能耗约束性管理,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83个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完成投资81.7亿元,其中15个项目竣工投产。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东经济开发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通过省竣工验收。启动工业园区绿色发展评估试点。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更加完善。强化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和管理,实施60个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建立水环境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深化环境信用评级工作,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推进差别水价、电价。开展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试点。大力推进打击环境犯罪“清水蓝天”行动,立案侦办环境污染犯罪案件68起。

      (七)民生改善成效明显,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富民增收工作取得成效。富民增收“五大行动计划”深入实施,50条配套政策有效落实,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7%。支持1.51万名群众创业,城镇新增就业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和上年同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7%、9%。年收入6000元以下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大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7.5%以上。深入实施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和市级统筹,全面实现省内、市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率先接入全国跨省异地就医平台。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达到2204元,增长7.1%。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制定《关于贯彻<江苏省“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试行)>的实施方案》。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继续位居苏中苏北首位。新增省优质幼儿园25所,新建幼儿园18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4所。新增102所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完成50个镇(街道)、1000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智慧卫生工程和分级诊疗机制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群覆盖率39.3%、重点人群覆盖率65%。养老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新增护理型养老机构10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2家、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90家。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顺利推进,超额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力度整治违章建筑、流动摊点、建筑垃圾等城市管理顽疾,248项整治任务完成率达95%以上。新一轮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全面启动,“雪亮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市县镇村四级综治中心全覆盖。涉企风险“两防”机制、“四位一体”基层治理体系、小组(邻里)自治等一批亮点工作在全国、全省交流推广。援疆援青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通汉扶贫协作县与县结对实现全覆盖,通辽合作、三峡库区帮扶等有序推进。

       总体上看,201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集约等问题较为突出。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消费增长乏力,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转方式、调结构任重道远。二是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亟待提升,改革攻坚各项任务的系统集成和协同推进需进一步强化。三是城镇化水平和中心城市首位度有待提高,人口吸引力和高端产业集聚能力有待增强,开发园区集约发展水平不高。四是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富民增收、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短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五是发展中累积的生态欠账较多,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任务艰巨;金融、社会等领域风险不容忽视。

        二、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18年的发展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态势仍将延续,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上调了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值。但全球发展仍然“短稳长忧”,受劳动生产率增速低迷、全球债务规模持续攀升等因素影响,以及可能出现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全球经济将继续波动徘徊。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基本面出现积极变化,结构深度调整加快,新经济正在深刻影响传统经济业态,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运行态势持续改善,经济发展韧劲更强。从我市看,南通正面临多重国家和区域战略叠加机遇,已经站在新时代发展的“风口”上,支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不断增多。虽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稳的格局在巩固、好的态势在延续、进的因素在累积,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综合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市发展实际,2018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0亿元以上;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其中,工业投资增长8%左右,工业技改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均增长10%左右;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

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6%以上;

6.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5亿美元;

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6%以上;

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74%左右;

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9.5%;

1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5.5件;

11.科技进步贡献率63%;

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14.年收入7000元以下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率达80%以上;

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16.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以上;

1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18.万元GDP能耗下降率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19.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20.PM2.5平均浓度降至40微克/立方米以下;

21.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72.5%以上;

22.地表水省控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67.7%以上。

       目标安排的总体考虑:第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贯彻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第二,坚持近期目标和长远发展有机衔接。既呼应市党代会和“十三五”规划的目标要求,体现积极向上、稳妥可行的原则,同时为转型升级留足空间和余地。第三,充分体现新时代的新追求。面对新的发展机遇,紧紧围绕建设上海“北大门”的目标定位,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提升区域竞争力,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同时,对指标体系作进一步优化完善,为切实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强化创新引领,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重点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在去年的基础上,新增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科技进步贡献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收入7000元以下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率、PM2.5平均浓度等指标。总体上看,2018年主要预期目标的安排符合南通实际,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但完成目标需要全市上下努力奋斗。

      (二)2018年市级重大投资项目总体安排

       为进一步壮大实体经济,强化新动能培育,按照聚焦产业、注重创新、突出对接服务上海、坚持绿色环保的原则,继续实施市级重大项目“双百工程”,即安排100个开工、100个竣工项目,总投资231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28亿元。

按建设进度分:开工项目100个,总投资1501亿元,2018年计划投资373亿元;竣工项目100个,总投资812亿元,2018年计划投资455亿元。

按项目性质分:工业项目136个,总投资1620亿元,2018年计划投资539亿元;服务业项目64个,总投资693亿元,2018年计划投资289亿元。

按投资规模分:总投资20亿元及以上的项目30个;总投资10亿元及以上的项目109个;总投资5亿元及以上的项目144个。

按所在地区分:市区(含市直)项目85个,总投资915亿元,2018年计划投资326亿元;县(市)项目115个,总投资1398亿元,2018年计划投资502亿元。

         三、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市上下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根据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以及《政府工作报告》的决策部署,重点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质量效益。牢牢抓住项目建设“牛鼻子”,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导向,强化项目招引,优化项目推进服务,引进超50亿元项目10个以上,加快省级重大项目和市级“双百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完成投资超1000亿元,切实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促进项目早开工、早转化,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先进制造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力度,引导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领域,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加快消费结构升级。着力扩大信息消费、推动服务消费、促进放心消费;支持跨境电商进口业务发展,促进境外消费回流。推动电子商务全行业应用,加快平台型、龙头型电子商务企业引进和培育。完善消费市场体系,高标准完成新一轮商业网点、农贸市场、加油站(点)布局规划,新建智慧菜篮子工程网点80家,大力拓展农村消费。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聚焦“3+3”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积极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推进“5215”工业大企业培育,集聚优势资源,梯度培育一批具有带动力竞争力的工业龙头企业,全市5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22家。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培育新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家以上。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争创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或产品,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和专精特新产品。继续组织好“张謇杯”杰出企业家、市长质量奖等评选,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加快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一批主题楼宇、创新示范企业和平台经济示范企业。分类推进52家市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新增1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示范集聚区。以狼山核心景区、旅游风情小镇、乡村旅游等为重点,打造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2%。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综合运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倒逼企业有序退出低端落后产能。切实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优化土地和商品房供应结构,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积极稳妥推动降杠杆,有序开展企业资产证券化和市场化债转股,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股权融资等方式加强市场化融资,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新增上市企业3家以上、直接融资200亿元。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制度性交易成本、用能成本和物流成本,为企业降成本12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生态环保、公共服务、脱贫攻坚、现代农业6大领域“补短板”工程。

      (二)加快建设创新之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推进实施青年人才倍增计划、江海英才计划、通籍英才归雁计划,省“双创”人才40名;新引进通籍海外人才60名、通籍高校毕业生1.6万名;新培养高技能人才1.5万名。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深化产学研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00个、市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个以上。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投融资试点市建设,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市。新增发明专利授权2400件、PCT申请量50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5件。着力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和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工程,积极培育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00个。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驰名商标达68件。推动科创中心启动区、大学科教园和人才公寓开工建设,力争签约科研院所、高校科研机构5家,推动已签约3家大院大所实质性运行,引进科技型企业研发总部3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增省级以上众创空间等新型科技孵化器5家以上。加快创新型产业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才和资本相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融合,深入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提升计划,新建省、市级智能车间(工厂)10家、20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互联网数据中心和云平台项目,力争成为国家首批5G创新应用示范城市。积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争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培育智能芯片、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产值突破6000亿元。

     (三)深度对接服务上海,拓展优化发展格局。实质性推进“三港三城三基地”建设。编制《南通·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战略规划》,构建对接服务上海全市域空间格局。继续举办对接服务上海大会,在对接机制、合作领域、互联互通等方面争取实质性突破。加强与上海在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配套协作,高水平规划建设通州湾临港产业城、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城,打造1-2个沪通合作共建示范园区,引进沪籍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超100个。推进教育、医疗领域的公共服务同城化发展。策应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共建长江口生态保护战略协同区。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推进沪通铁路、宁启铁路二期、盐通铁路、海启高速、锡通高速、重点航道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铁路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力争宁通高速扩容、绕城高速开工;积极推动北沿江高铁、通苏嘉城际、南通至通州湾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开展加密过江通道、市域铁路、机场客运枢纽规划研究;优化城区快速路网,加快啬园路、机场大道等主次干道建设与改造。深度融入扬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建设。在交通、生态、产业、科技、区域协同等领域主动参与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找准现代海洋经济切入点,积极推进港口一体化改革,着力打造沿江沿海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突出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海工及相关产业,统筹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积极推进沿江区域转型发展、绿色发展。

     (四)突出中心城市建设,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高质量编制2035城市总体规划,加大城市设计和“城市双修”试点推进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创新人口服务管理,健全“新市民”权益保障体系,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加快城市人口和高端产业集聚,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加快建设产业、生态、文化、社区等功能完善的特色小镇。加快城市重点功能区建设。深入开展“三城同创”,扎实推进城建交通、园林绿化、民生实事等领域重点工程,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建设,力争2号线一期工程开工。推进中央创新区建设,加快老城区基础设施有机更新。推进五山国家森林公园5A级景区创建,提升城市生态宜居功能。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优化“智慧城管”平台,完善“畅行南通”智慧出行系统。开展城市环境“八整治八提升”行动,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推进省优秀管理城市创建全覆盖。提升通州区与主城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提升农业供给水平,新建高标准农田45万亩,粮食面积稳定在760万亩。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建农民合作社综合社50个,新增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渔)场34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面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通信、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制定实施“厕所革命”工作方案。积极开展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才、土地、科技、资本等要素市场,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五)致力改革攻坚,推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化陆海统筹综合改革。以陆海资源统筹配置为重点,建立完善海域基准价格体系,推进成陆海域与相邻区域土地“同权同价”;积极开展闲置空闲土地盘活处置,再开发各类低效用地不少于1.35万亩;扩大推行工业用地“先租后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实施PPP项目,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改革试点。统筹抓好科技、财税、金融、价格、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拓展“不见面审批、零缺陷服务、精准化监管”,升级改造政务服务“一张网”,积极打造“市民通(我的南通APP)”“政务通”“全视通”应用平台。加快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公布收费目录清单,实施国家级开发区全链条审批赋权清单管理;推进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加强对企业互保联保、互联网金融平台等风险领域的监测分析,动态排查风险隐患,保持对非法集资犯罪打击的高压态势。严格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推进国有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实体化运作,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和国有企业融资行为。加强源头治理,预防和减少社会风险。高水平引进来走出去。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加大先进制造业引资力度,提高服务业引资质量,鼓励本土企业通过境外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加快外贸结构调整,推进综合型、专业型出口基地建设,加快南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创建工作,完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完善5个一类开放口岸和外贸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功能。优化走出去的市场结构,加大新兴市场开拓力度。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支持海工、家纺等优势企业“走出去”建设境外产业集聚园区;支持优势建筑企业开拓国际工程市场。加快开发园区转型发展,打造特色创新产业集群,提升园区土地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智能制造普及率。

     (六)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美丽南通”。全力推进污染治理。持续抓好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回头看”,着力整改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配合做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审计。以“263”专项行动、“河岸共治”、“三河三行业”专项整治为抓手,实施污染防治攻坚十大专项行动,完善“河长制”和“断面长制”,大力推进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重点开展16条市级骨干河道和城乡黑臭水体治理,关停“散乱污”企业250家,打好水污染防治战;严格落实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大力推进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削减煤炭消费总量,推进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治理,加强扬尘污染防治,严控挥发性有机物,打赢“蓝天保卫战”;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以及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开展土壤修复治理,保障地块安全利用,打好土壤修复战。切实抓好生态建设。编制《南通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规划》。加强生态红线区域管控,推进沿江沿海生态防护景观带建设,沿江自然湿地保护率达40%。打造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大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重点推进骨干河道绿化、成片造林、郊野林地、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工程建设。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管网建设,新增危废处置能力12.1万吨/年。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持续扩大非化石能源利用规模。继续推进83个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建设,开展新一轮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创建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鼓励符合条件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深入开展农业、工业、城镇生活节水工作。凝聚污染防治强大合力。成立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建立坚强有力的指挥体系;巩固高效有序的推进体系,以“钉钉子”精神推进落实“263”专项行动。构建执法大机制,综合运用司法、行政等手段,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形成执法合力,持续开展环境执法“亮剑行动”,突出公安机关在治理环境污染、打击生态破坏上的重要作用,保持从严执法的高压态势。

     (七)聚焦富民增收,切实增强民生福祉。深入推进富民增收、脱贫攻坚。持续推进富民增收“五大行动计划”,完善50条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配置,增加城乡居民“隐形财富”。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工作,支持1.2万名以上群众实现创业,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以上。坚持精准脱贫,创新扶贫方式,年收入7000元以下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率达80%以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做好退休人员、城乡居民、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待遇调整工作。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扩大医疗救助实施范围。完善照护保险制度,积极扩大县(市)试点。进一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低于600元/月。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重点满足经济困难的高龄空巢、失能失智等老年群体养老服务需求。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成5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持续推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新建中小学(幼儿园)30所、新增省优质幼儿园15所,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加快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支持高等教育发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86张。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400平方米,加快推进南通大剧院、美术馆建设。完善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推动农村乡镇体育公园建设,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8平方米。促进医养融合发展,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比例达到47%。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创新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构建“各方协同、联动融合、多元共治”的网格治理全新格局。扎实推进“雪亮工程”,全面建成市县镇三级联网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图像体系。推进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加强重点地区精准治理、重点人群动态管控。继续抓好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双拥、反恐等工作。做好对口支援、东西部扶贫协作、通辽合作等工作。

       面对新时代、新目标、新任务,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支持和监督下,不忘初心,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进行基本现代化建设新探索,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努力奋斗!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26839号-1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