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大会议案(第1号)
关于加快推进中创区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力的议案
提议案人:
谢晓军 王世瑞 张 明 陈斌(通州) 戴 辉 王鸣昊 景 迅 张建军 张松泉 吴建秋
陆 军 顾云峰 陈 斌(预算工委) 严崇明 陈翌冬 吴亚军 徐小维 吴学军 朱德炎
秦艳秋 孙建国 瞿 刚 戴泽晖
案 由:
2016年,市委作出了全面规划建设南通中央创新区的重大决策,围绕区域科技创新示范区、沪通创新资源合作承载区、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和未来新的城市核心的建设目标,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创新之核的功能。加快建设中央创新区可以突破南通发展瓶颈,培育经济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推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落地生根,不断提升南通中心城市竞争力。
案 据:
经过两年时间的开发建设,中央创新区内一批基础设施、景观绿化、社会事业及四大中心项目高质量推进,已初见雏形。创新区管委会立足南通“3+3+N”产业转型发展,针对人才落户和科创型项目发展的瓶颈,制定了人才安居办法、科创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优质的政策环境促进了创新要素加快集聚,中创区签约落户项目包括总部经济、科创项目、高校院所、院士团队共32家,在手在谈项目有50多个,已签约落户项目预计引进各类人才2800多名。
经过多方努力,中央创新区已逐渐成为南通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元素。下一阶段,中央创新区将由全面建设期逐步进入建设与日常运行并行时期,工作将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一是双招双引成效还需拓展。引进人才、引进技术是创新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如何结合区域优势、国家战略,吸引源源不断的人才并转化形成创新的动力,打造扎根本地的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任重道远。二是体制机制还需完善。随着项目不断落户,对平台建设和制度建设要求将不断增强,由此带来的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落户的审批服务问题,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等领域的执法问题,人才入住后的社区管理服务问题,仍需不断探索解决。三是成果转化还需深入。企业的主体地位还不突出,科技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在参与制定技术创新政策、规划和重大科技项目的决策等方面产学研“话语权”不匹配,成果转化率还需提高。四是创新氛围不够浓厚。对创新认识、创新意识和创新政策等还需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中央创新区的中后期建设中,还需进一步丰富创新发展手段,加大科技创新改革力度,完备创新服务体系。
方 案:
紧紧把握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江苏沿海大开发国家战略叠加机遇,以中央创新区为核心平台,打造创新资源要素集聚高地,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擎,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力。
一、科学规划布局,明确核心地位。中央创新区作为抢占创新制高点、最大限度集聚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平台,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和把握城市在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大趋势,高点定位,前瞻谋划,科学布局,努力编制出高水平、管长远的规划。要不折不扣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思维、对标找差,学习借鉴上海、深圳、雄安新区等城市规划经验,推动中创区成为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示范样板。要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和资源要素配置,突出创新驱动发展,彰显南通江海地方文化特色。要不折不扣落实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要求,不断增强城市的交通枢纽功能,提升城市的资源要素集聚能力,更好地辐射带动全市创新发展。要继续重点推进中创区东区概念城市设计促进形成成果,加快完成足球中心、商业中心整体设计方案。
二、优化体制机制,培育创新主体。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条块壁垒,着力构建坚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等要素横向聚集。一是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大产学研一体化力度,用市场涵养支撑企业创新能力,在应用和实践中打磨完善提高,支持龙头企业整合高校院所力量,推动企业家和科学家强强联合,建立创新联合体。二是在吸引人才上下功夫。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在分配激励上,把创新成果与个人利益、企业效益、城市长远发展联系起来,加大对科研人员的绩效激励力度,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三是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把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为重点,继续大力引进高端科研院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央企和大型企业研发团队,打造创新源头到成果孵化到产业规模化的上下游联动机制。
三、加快设施建设,做好配套服务。以举办国家森林旅游节为契机,全面推进各项重点工程建设,加快中央森林公园、营船港森林廊道、科创中心、人才公寓、医学综合体、大剧院、美术馆的建设,启动环紫琅湖科创用地建筑方案设计国际招标,把中央创新区建设成为引领发展的高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同时加快推进功能配套建设,高效率做好运营管理和保障,为人才和企业提供最优良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
四、营造良好环境,提升创新氛围。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浓度需要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支撑。一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创新区内培育、引进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和骨干企业,支持和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建立与国内外特别是上海知名中介机构深度合作的技术转移交易网络。二是提供多方面的金融服务。加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对接,从天使投资、投贷联动、融资担保、企业上市、企业发债、股权众筹等各个环节,全面支持科技创新,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三是建设开放便捷的众创空间。以创新区为核心驱动,激发全社会创新企业创造活力。四是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快速反应机制,努力保护创新创造成果,消除创新创造者的后顾之忧,使我市成为知识产权保护最好的城市之一。五是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和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大力宣传创新主体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推动创新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要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使良好的文化和社会氛围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