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通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南通人大  发布时间: 2021-02-08  字体:[ ]

——2021年1月19日在南通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尹建勇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省和市委决策部署,扎实抓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以“三个全方位”总体思路,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奋力夺取“双胜利”,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好于全国全省,经济总量预计突破万亿元,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经济发展稳中提质。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达10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9.3亿元、增长3.2%,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7.1%,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3%。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6%,科技进步贡献率6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6.41件。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指数位居全省前列。外贸进出口总额2627.1亿元、增长4.3%左右,其中出口总额1792.6亿元、增长4.5%左右,实际使用外资28亿美元。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65家。政府负债率控制在年度目标范围以内。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00家。

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9.1%。吸纳高校毕业生来通就业创业3万人。网格规范达标率93%。耕地保有量44.4万公顷。市区、县城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分别达95%、85%。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88%。

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90.9。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超310元。普通高中资源供给比例达97%。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万元GDP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定目标、PM2.5平均浓度3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87.7%。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90.3%。

人民生活稳步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4%、6.5%。城镇新增就业达11.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1.7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2.4%;单位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实现同比大幅下降;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2.98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8.2%,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率达到100%。

上述38项指标中36项达到或超过年度目标,其中民生保障、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完成情况总体好于预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中美贸易摩擦反复、国际经济严重衰退以及自身存在的一些结构性矛盾等因素叠加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预计低于年度目标,但位居全省前列;因上半年消费受疫情冲击、石油价格走低等因素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低于年度目标,但总量、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非常之年,取得上述成绩殊为不易。总体上看,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两手抓”成效显著,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在全省率先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率先全面开展密切接触者核酸检测、率先规范实施集中医学观察,成为省内唯一主城区无本土确诊病例的设区市。做好重点防疫物资保供调度,实施“驻厂员”制度,推动全市口罩日产量从50万只增长到570万只,累计采购调拨口罩4000万只、防护服5万件、隔离衣9万件、额温枪1.2万支,调拨量居全省前列,有力保障了防控需要和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复工复产。惠企政策落地见效。建立派驻联系复工企业制度,选派6500多名机关干部驻点服务1万余家企业。主动兑现落实国家、省惠企政策,出台“克难惠企12条”等政策,新增减税降费183亿元。精准助企复工稳岗,“点对点”接运外地员工超万人。出台常态化疫情防控“37条”,应急能力进一步提升。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台阶,三大产业平稳增长,建筑业总产值超9700亿元。主要指标稳中有进,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应税销售、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增幅稳居全省前列,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二)重大战略加速落地,跨越发展厚植新优势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总体方案获省政府同意并上报国家审批。新出海口建设实质性全面启动,吕四起步港区“2+2”码头、通州湾主体港区一期通道等工程进展顺利。南通新机场选址正式获批。沪苏两地签署新出海口、新机场合作共建协议。8条过江通道、通州湾港区码头及配套工程等项目列入上位规划。成功举办跨江融合发展大会,与苏州、无锡开展全面战略合作。长江大保护获高度肯定。严格实施问题销号管理,国家、省《警示片》披露问题实现清零。在全省率先完成长江退捕任务。沿江特色示范段打造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国家、省级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我市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成功举办首届长江经济带江海联动发展论坛。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通视察,对我市长江大保护工作用“沧桑巨变”予以充分肯定。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加快构建。沪苏通铁路、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建成通车,盐通高铁开通运营,北沿江高铁、洋吕铁路即将开工。宁通高速扩容、绕城高速、洋通高速二期开工建设。南通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91.1万标箱、同比增长23.96%。兴东机场开通多条国际(地区)全货机航班,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27.8%。

(三)扩大内需有效支撑,重大项目实现新突破

重大项目支撑有力。开展“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创新深化项目推进机制,设立区域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基金,新开工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83个,在建百亿级重大项目16个,年度省级重大项目数全省第一,中天绿色精品钢、桐昆聚酯一体化、恒科新材料三期等千亿、百亿级重特大项目开工建设。承办2020全国首席质量官大会暨江苏省“质量月”活动启动仪式,举办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以及高端纺织、海上风电、新一代信息技术、船舶海工等产业展会,成功招引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新基建积极推进。抢抓机遇,研究出台新基建三年行动方案。设立总规模100亿产业基金,培育以5G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建5G基站6540个。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注册量达5.96亿个,全省领先。新增省级“上云”企业388家,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企业4家。消费形势逐步转好。启动消费促进季等活动。开创政银合作发放电子消费券先例,撬动消费34亿元以上,撬动杠杆率全省领先。丰富商业消费业态,引进大润发mini全国首店,招引罗森连锁便利店入驻经营。年内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856家、全省第一。

(四)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产业转型增添新动能

科创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180家、较“十二五”末翻番;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家、单项冠军产品2个,新增数全省领先。32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7个项目获省科创大赛奖项,重大科技项目立项9项,新增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数全省第一。建成中国(南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创新人才加快集聚。大力实施“江海英才集聚工程”、“通籍英才归雁计划”,举办“江海英才创业周”,新增省“双创人才”77名、团队5个,双创人才总数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二。吸引2.1万名通籍学子回乡,回通率由35%提升至42%。南通大学杨宇民团队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实现历史性突破。产业发展质态提升。制定促进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战新产业加快发展,获评省级优秀双创示范基地3家,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5家,新增数位列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3.5%。船舶海工产业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服务业规上企业培育综合指数全省第一,新获评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4家、省级两业融合优秀试点6家,获评数分列全省第二、第三。

(五)改革开放逆风破浪,市场主体激发新活力

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29项重点改革任务顺利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持续推进。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区镇分设”改革,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国际家纺产业园区正式揭牌。“放管服”改革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受到省政府督查激励。建立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完善评价体系。创新推进住所登记申报承诺制、个体工商户自主办照模式。外资外贸承压前行。“一带一路”建设平稳推进,新增对外投资项目78个,中意海安生态园获评省级国际合作园区,首发长三角至东盟货运班列。积极推进斯堪尼亚重卡、金鹰产业园等重点外资项目落地。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建成省内首家线上商务示范中心,加快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国家级新业态试点建设。金融保障稳定有力。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6.3%,贷款余额增长17.4%、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8.6%,普惠金融余额增长36.6%。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2家。

(六)城乡建设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展现新面貌

城市能级发生质变。顺利完成崇川、港闸两区合并,海门撤市设区后,新的市区建成区面积达3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54万。城市空间战略研究、中心区概念规划形成最终成果。中心城区更新加快推进。创新城建指挥部工作体制机制,264项市级重点城建项目年度目标完成率首超95%。创新区建设进展顺利,紫琅科技城正式开园,医学综合体等有序推进,金融商务中心、企业总部中心开工。滨江、任港湾、五龙汇等重点片区建设加速展开,老旧小区改造和破旧片区更新扎实推进。轨道交通施工建设和运营筹备齐头并进。乡村振兴亮点频现。新增高标准农田35万亩,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生猪恢复生产完成省定目标。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整市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以全国第三成绩通过评估,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达9家、全省第一,新增全国休闲星级企业6家,培育新型合作农场330家。农村环境整治扎实开展,农厕三年改造任务提前完成。

(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南通打开新局面

全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完成697个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开展扬尘整治“654”专项行动,建立应急管控机制。PM2.5平均浓度下降8.5%,空气优良率保持全省第一,省内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完成全年减煤任务。树立水环境治理南通标杆。持续开展不达标断面专项整治行动,省考以上断面水质改善幅度全省第一,主要入江入海河流均消除劣Ⅴ类水质。大力弘扬新时代南通治水精神,启动255项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活水畅流工程顺利实施,濠河及中心城区水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启东、通州等地启动区域治水,县级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获全省最严格水资源考核“九连优”。聚力推进净土持久战。认真落实“土十条”要求,建立土地污染、管控、修复“三张清单”,主城区工业土壤修复试点任务全面完成。人居环境有效改善。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乡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面完成、新增污水管网283公里,1371条农村黑臭河道完成整治,分散农户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形成“南通模式”。新增成片造林面积4.18万亩,获批“国家森林乡村”20个。新增美丽宜居乡村1457个、建成率达65.79%。全面启动被撤并乡镇集镇区整治。

(八)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全面小康如期实现

就业物价基本稳定。落实保就业政策举措,登记失业率低于全省水平。持续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全省全国水平。做好富民增收工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36元、增长5%,列全省第二。社会保障底线拉高。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104个经济薄弱村经营性收入均超50万元。财政民生支出占比提升至80%。44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提标扩面,全市城乡低保统一提高至每人每月710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实现“九连增”,长期照护保险、市本级职工医保统筹基金运行全国领先。建立起与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相适应的医疗救助体系,将22.6万困难人员纳入救助范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超额完成。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市本级10项医疗基建工程全速推进,获评“全国平安医院工作表现突出地区”,连续两年被省政府办公厅表彰为公立医院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医改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测评均获全省第一,居民健康关键性指标保持全省领先。普惠养老、普惠托育试点积极展开,养老床位总量突破8万张、列全省第二,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实施地价房价“双控”机制,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教育现代化监测水平全省领先,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全年目标,高考主要指标继续领跑全省,获评“全国优秀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成为江苏“时代楷模”。摘得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提前实现全域“满堂红”。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话剧《锦江传奇》获年度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市域治理取得突破。成为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国家级试点城市,率先打造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形成市县镇三级联动指挥体系。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圆满收官。网格化服务管理扎实推进,“网格+警格”平安前哨工程全省推广,全年现行命案全部破获。金融风险防范有力,非法金融新立案数、集资金额、集资人数均大幅下降。群众安全感、法治建设满意度持续保持全省前列。“一支队伍管执法”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成为全国示范。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成效明显,省委危化品安全生产专项巡视整改工作全面展开,生产安全事故件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2.6%、57.8%。

总体上看,南通经济形势整体向好、长期向好,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在高端人才引进、留住上还存在较多困难。二是土地、能耗、环境等要素制约日益明显,推动腾挪“空间”力度还需加大。三是民生领域存在薄弱环节,社会治理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各种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相互交织,南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不少。同时,我市仍处于重要战略叠加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发展蔓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非经济因素对国际贸易秩序的影响增大,国际循环阻力加大,全球贸易规模暂时难以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另一方面,随着新冠肺炎疫苗的逐步上市,预计今年全球疫情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各国封锁管制措施逐步放松,经贸活动将有所恢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为5.2%。

从国内看,我国应对疫情有力有效,发展韧性强劲,2020年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长期向好的预期没有变;今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预计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仍然突出,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存在,散发病例时有发生,对经济运行和市场预期产生一定扰动。

从我市看,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与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交织叠加,部分经济指标增长压力较大,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诸多困难,对我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与此同时,重大战略叠加、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落地给我市发展带来的红利不断积累,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逐步进入投产期,加上我市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小气候、经济运行态势向好,均有利于在坚持高质量发展基础上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起步之年。站在新起点上的南通,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勇当全省“两争一前列”排头兵。安排2021年预期目标,主要考虑有:

一是体现“两争一前列”和打造江苏新增长极的时代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南通期间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充分展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南通作为、南通担当,主要发展目标高于全省。

二是统筹稳中求进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做到变中求稳有“进”的信心、优化结构有“稳”的定力,着力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三是注重既实事求是又积极向上的原则。一方面自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充分考虑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按照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从调结构、转方式、防风险的角度,稳妥安排明年主要预期目标,做到量力而行。另一方面,激扬“狼性”、奋发进取,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做到全力而为。同时,在指标设置上和目标安排上均与“十四五”规划有效衔接,确保“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具体安排如下:

——经济发展向好走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力争达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2亿元、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其中工业投资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左右,其中出口增长5%左右;实际使用外资28.5亿美元;净增规上企业数700家。

——科技创新取得突破。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6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4%;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达10件。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吸纳高校毕业生来通就业创业3万人以上;新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万人、新增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12人;每千人口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2.2个;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1.2年。

——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完成省下达任务。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78%;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85%,PM2.5浓度均值控制在34微克/立方米;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

——社会治理创新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确保位居全省前列;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数下降5%;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7%以上;法治建设满意度达90%;网格规范达标率达94.8%。

三、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举措

推进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贯彻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市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三个全方位”总体思路,创造性抓好重大战略落地转化,加快构建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突破重大项目,精准施策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统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城市能级提升、持续深化改革、民生福祉增进、美丽南通建设,全力打造长三角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好步,勇当全省“两争一前列”排头兵。

(一)抢抓重大战略落地,为“两争一前列”蓄“势”

1.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加快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任务,确保快速落地见效。积极参与全省和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发展、创新链精准对接、供应链双向融合,打造南通特色优势分链产业。落实与苏锡常跨江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各项任务。加快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发展,打造跨江融合发展样板区。

2.全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支点。持续提升长江大保护成效,压茬式推进披露问题整改。深化沿江生态修复保护,争创“国家级生态环境修复示范区”。高质量推进沿江特色示范段建设。抓实抓细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加快沿江产业优化,推动船舶海工、港口运输等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

3.加快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推进南通港总规修编及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总体方案取得批复。推动通州湾主体港区全面开建,确保年底吕四起步港区“2+2”码头开港运营。开工建设小庙洪上延5万吨级航道、三夹沙南航道工程。推进洋口港LNG能源岛、吕四港粮油及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全面启动通州湾功能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率先启动14公里黄金海岸带建设。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打造沿海临港高水平产业带。

4.提速综合型交通枢纽建设。安排重大交通建设项目66个,计划投资200亿元。推动通苏嘉甬铁路、张皋通道、海太通道等开工建设。加快宁通高速扩容、绕城高速、洋通高速二期以及北沿江高铁南通段、通海港区至通州湾港区铁路专用线和洋吕铁路等项目建设。做好南通新机场预可研报批工作。加快苏通第二通道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江海市域快线、机场轨道快线前期研究。

(二)持续攻坚重大项目,为“十四五”开局强“基”

5.强化攻坚项目招引。抓住新发展格局中区位、交通优势以及通州湾新出海口开港契机,聚焦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猛攻百亿级、千亿级重特大项目,争取一批战略型、基地型、功能型、税源型项目布局,精准招商、优选招商。高水平举办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纺织、船舶海工三大展会和投资促进周等大型招商活动。

6.推动大项目提速增效。深化领导挂钩、协调会办、考核评估等工作机制,着力推动项目落地落实提速、开工建设提速,保持省级重大项目数全省领先。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全力当好服务项目的“店小二”。突出项目转化,确保中天绿色精品钢、金光高档生活用纸、恒科新材料三期等重特大项目如期投产,力争通富微电三期、中化绿色植保等高端制造项目年内开工。

7.大力推进制造业提档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集成电路、海上风电、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布局,优选培育一批战新产业集群。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优势产业链制度,落实“六个一”服务机制,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发展智能芯片、大数据、智能装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大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传统产业实施智能化改造。

8.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提质扩容。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高端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依托正在形成的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加快物流产业智能化改造,打造区域物流集散中心。积极培育服务业领军企业、打造高质量示范集聚区,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和两业深度融合,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创新能力建设,为产业转型增“智”

9.支持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聚焦重点产业“卡脖子”环节,支持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扩大共性技术供给。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超2350家,招引科创企业50家。加大科技金融对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10.大力培育创新创业载体。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要求,推动各高新区找准主攻方向,集中抓好1-2个主导产业,培育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上下游配套产业链。推动开发园区科技创新,积极参与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进一步整合、盘活、拓展创新创业资源,加快形成创业孵化链条。支持创新平台与龙头企业合作,争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推动北大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建设。围绕智慧海洋、智慧建筑、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领域争创省级产业创新中心。

11.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完善科技创新领导体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启动建设沿江科技创新带。实施“金榫一体化工程”,加强沪通科技协同创新,推进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示范区。实施“金桥十百千工程”,扩大产学研合作覆盖面。积极引进“双一流”高校来通创办研究生院或特色学院,促进高校科研成果产业转化。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外国高端人才、关键急需人才招引。进一步推动人才新政落地见效。统筹做好本土人才开发和外来人才引进,提升通籍毕业生回通率和在通院校毕业生留通率。

(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实体经济赋“能”

12.全面优化政务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健全营商环境相关体制机制,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持续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同城通办”、“一件事一次办”。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提升公共资源阳光智能交易实效。抢抓全面注册制机遇,落实我市上市挂牌政策,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深化信用南通建设,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13.扎实推进重点改革。以国家、省改革试点为突破,全面推进重点改革任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企业围绕需求“双循环”断点阻点,提升供给水平。加快推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制定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张謇式企业家群体,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推进县级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为全省改革贡献南通智慧。

14.深入推进园区改革。进一步深化开发园区体制机制调整,科学规划“一区多园”,创新选人用人和绩效考核机制,着力解决开发园区行政化倾向严重、活力减弱等突出问题。树立“经营园区”理念,加快园区国有开发公司实体化运作步伐。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内涉企投资审批改革,实现“园内事园内办”。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等。

(五)着力畅通内外“双循环”,为融入新格局疏“脉”

15.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聚焦“两新一重”,扩大有效投资,推进需求侧管理,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紧盯省30条重点产业链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围绕强链、补链、延链增加投入,争取专项基金培育“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深入实施新基建三年行动、打造风电产业之都三年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实施企业上云工程,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5G网络建设,实现城区和重点乡镇全覆盖。

16.着力促进消费升级。组织编制行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持续开展消费促进系列活动。加强高品味步行街和购物中心建设,鼓励首店进驻、首发新品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区发展垂直电商。实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重点任务。创建省、市级文旅消费集聚区8个。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升级。

17.推动外资外贸稳定。完善稳外贸政策,推动出口信保和“通贸贷”提档扩面。加快跨境电商综试区试点建设,促进B2B出口、保税进口等业务增长,培育外贸新增长点。建立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服务机制,提高外资利用水平。积极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优选培育省重点项目,探索境内外合作园区新模式,鼓励企业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力争新增境外投资8亿美元,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城乡建设美“颜”

18.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分行业节能减排提标工程,倒逼绿色发展,为高质量项目建设腾出空间。持续抓好大气环境改善,全力完成14大类900个大气项目治理,PM2.5平均浓度保持国家二级标准。整体推进市域水系污染治理,严格落实“河长制”、“断面长制”和“湾(滩)长制”,全面组织实施区域治水工程。抓实土壤日常管理与修复利用。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2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70%涉农镇建成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支持崇川区“五山”地区争创国家“两山”实践基地。

19.加快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按照“一主三副、一城三片”格局,推动城市面貌出新,推进城市能级提升。推进南通创新区扩容提质,启动实施高教园区等功能项目。继续推进濠河景区提升,加快任港湾、五龙汇片区开发建设,抓实破旧片区更新项目实施。推动开发区、苏锡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优化通州、海门、通州湾城市副中心功能,加强与主城协调发展。稳定房地产市场,将通州、海门纳入“双限”调控。主城区新开工安置房4000套,精准做好重点人群住房保障。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垃圾分类管理小区全覆盖。深化无违建小区建设。加强城区停车秩序治理,新建公共停车泊位2000个。全面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行动,各县(市)区建成区30%以上面积建成达标区。完成被撤并集镇区整治30-50个,分类引导建设美丽宜居小城镇。

20.打造沿江沿海生态景观示范。坚持整体谋划,科学规划沿江沿海岸线空间布局,系统化推进生态景观带建设。实施堤顶公路畅通工程并尽快贯通。以市区滨江、任港湾、五龙汇、高铁新城南片区等为引领,以滨江重点生态片区为节点,拓展沿江绿化带,打造沿江最美生态廊道。完善沿海整体规划,结合海堤调整,规划建设绿道、车道、骑行道,高质量打造纵贯南北的海滨景观大道。以通州湾示范区为轴核心,以临海小镇为依托,打造最美海岸线,建设国内一流旅游休闲目的地。

2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各50个。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严守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稳步发展现代农业,夯实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产量力争达335万吨,加快生猪生产转型升级。建设美丽宜居乡村800个、建成率达70%,其中建成特色田园乡村15个。重点培育12条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和50个精品景点。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分散农户生活污水治理。完成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重点工作,加强困难群众居住安全动态监测,推进“新四类”重点对象贫困户危房解危和农房抗震加固工作。推进启东开展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海门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科学编制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探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管理与改革。

(七)突出民生福祉改善,为经济发展添“金”

22.持续推进健康南通建设。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坚持“人物同防”,加强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全方位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快通大附院新院区建设,建成运营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深化医联体建设、综合监管等五项国家试点,推动中医、肿瘤、老年和公共卫生等省市级区域医学中心建设,提升全方位全周期高质量健康服务的供给能力,全面打造“健康长三角典范城市”。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23.强化就业优先稳定居民收入。全面落实稳就业保就业政策,健全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提升整体就业质量。启动新一轮富民增收行动,推动居民收入稳步提升,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4.完善社会保障兜牢民生底线。持续深入推进参保扩面,构筑更坚实稳固的“社会保障网”。全面做实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深化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创新工作,全面推广“链式养老”服务,力争50%的镇村实现全覆盖。加强重点民生商品稳价保供,保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供给,深入实施主城区初中一体化办学,加强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积极应对新高考方案并保持全省领先优势。促进在通高校厅市共建、校地合作,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南通实践。开展全省首家“初中起点七年一贯制师范定向生”培养试点,持续推进通师升本。

(八)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为高质量发展护“航”

25.全力守牢安全生产底线。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认真做好危化品安全生产专项巡视整改,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企业主体责任三年行动,推动事故总量、伤亡人数双降。创建省安全发展城市。强化应急管理指挥体系、救援队伍等建设。

26.探索市域治理新模式。加快推进法治实践现代化,推动法治南通建设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加快雪亮技防二期工程建设,优化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功能建设,新增高空火警监测、长江大保护、扬尘治理等场景,打造市域治理“智慧中枢”。深入落实“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深化全要素网格建设,打响网格治理“前哨”品牌。

27.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巩固文明创建成效,加快《南通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立法,出台《南通市区社会文明程度测评办法》,深化长效管理机制。全域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水平。持续繁荣江海文化,做强文化产业,建成运营南通大剧院、美术馆、群英馆、张謇广场等一批文化设施。筹建张謇企业家学院,完善话剧《张謇》,弘扬“民族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精神。紧扣建党100周年等重大主题,创作一批南通特色文艺精品。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28.提升重大风险防范能力。深化平安南通建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严密防范打击通讯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积极防范化解非法金融风险,健全社会稳定指数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机制。高质量建成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强化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推动海上风电项目于年底前建成并网,积极筹建江苏省(南通)天然气市场(交易)中心。加强煤电油气供应调节,有序推进迎峰度夏、度冬。加强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高标准完成地方储备粮体制机制改革省试点任务,加快形成多元储备格局。

此外,要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共同推动规划重点任务和主要目标落实落细。要认真做好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巩固提升和提炼总结,以过硬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26839号-1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