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通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7年2月14日在南通市
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尹建勇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好上又好、能快则快的发展要求,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优生态、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符合预期,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综合施策,持续扩大有效需求,着力推进产业创新转型,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总体完成年度主要目标。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68亿元,增长9.3%;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0亿元,同口径增长0.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12亿元,增长1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3亿元,增长10.7%;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035亿元、增长3.8%,其中出口总额1517亿元、增长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247元和18741元,增长8.1%和8.5%;城镇登记失业率1.8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61%;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对照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12项主要指标有10项达到或超过目标要求。受“营改增”等多重政策因素影响,经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同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调整为570亿元,完成调整后的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受制造业、房地产业投资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增幅低于年度预期2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省。项目发挥稳增长支撑作用。项目推进力度加大、速度加快、质量提升,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730个,完成投资974亿元,分别达到年度计划的197.3%和204.6%。30个省级、160个市级重大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98亿元和830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华滋海洋工程、默克制药等57个项目实现竣工或基本竣工。49项为民办实事项目较好完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6%。37个项目列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计划,累计争取资金70亿元,居全省前列。
(二)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新成效,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4:46.8:47.8。制造业结构趋优。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30亿元,增长9.8%;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5074亿元、增长11.8%,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3.9%、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3+3”重点产业完成产值9526亿元,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6个百分点;完成国家级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G级宽带接入,新增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2家。新增驰名商标6个,获评年度全国质量魅力城市。如东海上风电示范基地被列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服务业快速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7%、比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生产性和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现代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应税销售增幅均超过30%。新增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3家,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达到60家、实现营业收入3550亿元。旅游业实现总收入533亿元,增长15.2%,依托市旅游集散中心推动城市间互送游客的发展模式在全省推广。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得分85.7分,全省位次前移1位。粮食总产量337.2万吨,新增高标准农田36.4万亩,家庭农场累计达3948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1250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58家。如皋获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建筑业发展平稳。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400亿元,增长5%,29家企业入围江苏省建筑业“百强企业”,总数继续位居全省第一。
(三)创新创业活力增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突出科技创新,促进全面创新。创新主体持续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30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883亿元、增长12.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6%、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1%。全市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2725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3件。创新要素不断集聚。新一轮产业人才发展计划和“江海英才”计划推进实施,新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5名,新增省“双创”人才(团队)49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企研发机构有效建有率达84.3%。创新载体建设成效明显。南通高新区获批国家科技服务区域试点单位;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5家,国家级研发机构、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分别达到7家、3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新增省级以上众创空间7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发放“通创币”1000万元,新增创业1.34万人。
(四)重点改革深入推进。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成效。完成省下达60万载重吨船舶、80万吨钢铁产能化解任务,压减宝通钢铁167万吨产能,坚决落实中央关于整治“地条钢”和查处违法违规钢铁产能的工作部署。全市普通商品住宅去化周期缩短至7.3个月。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达到109家,新增直接融资825亿元,超过新增银行贷款。降低企业各类成本1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86.8元。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推动市级国有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六大领域87个“补短板”项目完成投资340亿元。陆海统筹重点改革取得新进展。《南通陆海统筹发展土地利用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在全省率先出台市区工业用地先租后让暂行办法,同一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试点加快推进,全面完成城市(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实现县级全覆盖。设立陆海统筹发展基金,组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工业存量资产交易平台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南通基金产业园正式开园,在全国首发“一带一路”企业集合债券26亿元,新增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22.5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6.66万户、私营企业2.53万家,分别增长21.6%和16.7%。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实现出口26.4亿美元。启动全市域港口一体化改革试点。市区、海门市、海安县以及长江镇、石港镇、栟茶镇、吕四港镇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取消37项行政审批事项、291项职业许可和认定事项,“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市场准入、投资建设两大领域审管机制基本建成,“一枚印章管到底”的南通实践引领全国,建设项目审批压缩至100个工作日以内,一般工业项目审批从立项到施工许可50个工作日内办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在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领域基本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
(五)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交通为引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互动融合发展,构建一体化发展格局。综合交通功能进一步完善。北沿江高铁、通苏嘉城际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宁启铁路复线(南通段)通车运营,沪通铁路南通段、宁启铁路二期加快实施,火车站汽车客运换乘中心改造完成;海启高速、锡通高速北接线加快建设,353省道建成通车,345国道东绕城段、355省道如东段主体基本完成;兴东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有序推进,站坪扩建项目建成投用。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城市道路、停车场等市政设施更加完善,长江路西延、星城路南延、港闸路中段等60个项目竣工,机场大道、园林路北延等项目稳步推进。城市环境更加优化,长江路西延两侧景观带、海港引河西侧绿廊等5个项目基本建成,市区新增绿地600公顷,获评江苏省人居环境奖。绿色低碳交通加快发展,新增100辆新能源公交车,市区万人公交车拥有量达到20标台。镇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沿海重点镇、市级中心镇产城融合发展持续推进,19个市级中心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沿海8个重点区镇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53个。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农村公路380公里、农桥204座,镇村公交开通率达80.1%。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林木覆盖率达24%,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新增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建设试点11个,省级美丽乡村、三星级康居示范村累计达89个。
(六)开发开放成效明显。持续推动江海联动发展,“引进来”与“走出去”互动并进,开放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沿海开发深入推进。沿海前沿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1650亿元和1350亿元,75个省沿海开发重大项目完成投资630亿元,工业应税销售超百亿级园区3家。沿海各港区建成万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9个,其中10万吨级以上泊位3个,吕四港区10万吨级、洋口港区15万吨级航道工程顺利推进,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2亿吨。载体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通州湾、洋口港获批筹建省级开发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海安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设立。获批全国首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洋口港经济开发区获批省首批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园区。开放型经济再上新台阶。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6.7亿美元,新引进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96个。新增境外投资12.1亿美元、增长6.1%,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投资5.4亿美元。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20.1亿美元,对外承包劳务拓展到90多个国家(地区)。获批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服务外包执行额达到17亿美元。
(七)生态文明扎实推进。注重推动绿色发展,更大力度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蓝天、清水、绿地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实施288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PM2.5平均浓度降幅全省第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63天。实施120项水污染防治项目,取缔“十小”企业110家,完成“十大”行业清洁化改造107家,地表水省控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到64.5%。完成市区4个地块污染场地修复。绿色发展水平提升。进一步强化能耗约束性管理,完成71家重点耗能企业碳排放核查,29家企业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评价验收。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全省第一。获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监管执法力度加大。实施环保综合执法改革,全市设立34个县(市)环保局分局,提高环保执法专业化水平。开展“清水蓝天”、“夏季攻势”等专项行动,有力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生态治理能力提高。完善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实现补偿断面行政区域全覆盖。探索企业排污总量管理制度,对93家重点污染源企业实行刷卡管理。强化环保信用评级结果应用,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推进差别水价、电价政策,利用经济杠杆推动企业环境整治。
(八)社会民生持续改善。突出补短板保基本托底线,切实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五大保险参保率达97.5%,海门、海安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发放标准上调至115元/人,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提高至人均2115元/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按序时进度顺利推进。城乡低保最低标准分别提高到605元/月和542元/月,基本照护保险试点经验全国推广。累计发放临时价格补贴7593万元,130万人次受益。启动新一轮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年收入7000元以下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率达28.2%。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现代教育发展水平居苏中苏北首位,高考本科上线率、高分段人数均列全省第一。新开工建设幼儿园18所,新建、扩建、迁建义务教育学校14所,建成200所数字化校园。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药占比持续下降;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建立,完成市区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改造,新增全科医生167人,乡村医生个性化签约超15万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最低标准提高至65元。启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120个;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实现全覆盖,全市126所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成功开展“第三届公共文化服务展示月”、“南通体育日”等全民活动。养老体系建设成效明显,新建8家护理型养老机构,新增养老床位5900张,被民政部、国家卫计委列为国家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对口援建和帮扶工作年度任务圆满完成。安居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建成公共租赁住房1410套,完成省定目标的178%;市区竣工安置房面积487.3万平方米,安置动迁户2.21万户;完成5个“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及17个老小区整治项目。法治南通、平安南通建设深入推进。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成为全省唯一全部通过县级“技防城”验收的城市,公众安全感指数达95.33%、位居全省第二;寄递行业安全监管“三位一体”模式、基层社会治理“三所共建”等经验做法全国推广;获评全省法治城市创建先进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成功率达89.9%。市区建成28家农贸市场标准化快检实验室,完成市区肉菜流通追溯体系一期工程。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6.9%、15.5%。
总体上看,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挑战困难明显增多的情况下,201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保持了良好态势,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投资增速有所放缓,稳增长基础尚不牢固;自主创新仍然存在短板,企业经营主体困难较多;财政、居民持续增收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加紧,金融和社会风险不容忽视等。对此,我们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重大项目安排
(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17年,国内外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将总体延续温和低速增长态势,继续呈现低增长、低贸易、低通胀以及政策分化等特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分别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调至3.4%和2.7%。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总体态势没有变。但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实质性缓解,有效投资企稳基础不牢,内生动力和新生动能支撑不足,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从我市看。支撑我市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在不断积累。产业、城市、交通“三大转型”不断突破,项目建设持续升温,都为我市经济社会实现“好上又好、能快则快”发展提供了良好预期、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同时也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和区域竞争压力。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在挑战中抢抓机遇,在压力中寻求突破,全力以赴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
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市发展实际,201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6%左右;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
5.外贸进出口总额保持增长;
6.注册外资实际到账达到25亿美元;
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与经济增长同步;
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与经济增长同步;
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65%;
1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6.5%;
1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12.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
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14.万元GDP能耗下降率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15.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16.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72%以上;
17.地表水省控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64.5%以上。
与往年相比,2017年计划指标安排增加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新增城镇就业人数、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地表水省控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实际到账外资等指标,分别体现了“两聚一高”、绿色发展以及突出项目主抓手的要求。在指标值的安排上主要体现三大原则:一是体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充分认清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市经济同全国、全省一样,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特征日趋明显,安排目标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为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留出余地和空间。二是体现与党代会和“十三五”规划目标的衔接。既立足当前,深入分析我市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又着眼长远,对接好党代会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基础。三是体现好上又好、能快则快的发展要求。围绕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和上海“北大门”的目标定位,体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担当,继续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
总体来看,2017年主要经济预期目标的安排是不低的,完成目标需要全市上下付出艰巨的努力。
(二)2017年市级重大投资项目总体安排
进一步聚焦新增长点、聚焦“3+3”产业,更加注重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民生导向,推进实施重大项目“双百工程”,包括100个新开工项目、100个新竣工项目。20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305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00亿元,具体分四类:
重大产业项目162个,包括工业项目115个、服务业项目47个,总投资21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20亿元。
重大创新载体项目20个,总投资45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0亿元。
重大民生工程项目12个,包括社会事业项目8个、生态环保项目4个,总投资1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0亿元。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6个,总投资4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0亿元。
三、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2017年,全市上下将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及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总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真抓实干、创新突破,全面激发经济新动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一)扩大有效需求,优化增长动力结构。突出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入。着力抓好重特大项目建设,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实施31个省级重大项目和市级“双百工程”重大项目。突出产业项目主导,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00个以上,重点加快通富微电智能芯片封装测试、江海储能超级电容器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引导资本投向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工业技改等领域。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积极做好重大项目、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向上对接,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建设基金支持。提升消费供给水平,促进消费升级。加快培育消费新热点,重点实施信息智能、健康养老、教育文化、休闲旅游、绿色生态、农村消费六大工程,注重本土消费品牌培育,优化消费供给。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引导市级商圈转型升级、社区商业提升服务、特色商业街提档升级,新增限上企业100家、销售超30亿元企业15家。加快推进家纺市场、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等商品市场整合发展。落实省“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促进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打造3家以上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电商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培育重点海外市场,稳定外贸出口。落实外贸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配套政策,营造外贸发展宽松环境。推进外贸与双向投资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临港、临空产业园区。进一步拓展综保区、开放口岸、出口基地等平台功能,千方百计巩固传统市场,支持企业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放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效应,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做精做大通州空港产业园B2C业务,做优做强棉纱、石材等省级进口交易中心,大力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
(二)推动产业转型,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主动适应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趋势,聚焦“3+3”重点产业,围绕补链补缺,加快引进一批旗舰型、创新型项目以及产业链配套和关联项目,“3+3”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发挥产业联盟作用,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化发展,新增规模以上企业800家,努力培育“地标型”民营大企业与企业集团。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宽带IP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4000G,新增市级以上智能车间20个、融合创新示范企业30家。提升建筑业产业化水平,制定加快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重点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8%以上。鼓励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平台型企业发展,培育一批主题楼宇、创新示范企业和平台经济示范企业。高水平建设15家示范性集聚区,力争60家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达到3900亿元。以5A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风情小镇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文化、健康等幸福产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认真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举措,发挥市场导向、政府引导作用,建设运用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工业存量资产交易等平台,高效配置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继续组织好“张謇杯”杰出企业家、市长质量奖等评选,在全社会营造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提振市场信心。
(三)集聚创新要素,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支持国家、省级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建设,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5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加强创新载体建设。着力打造创新之都,加快中央创新区“四中心一板块”规划建设,启动科创中心一期工程。突出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大力引进知名高校来通设立分校分院,重点建设南通南京大学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等10家新型研发机构,新增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个。推动高新区创新发展,高标准推进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载体建设。鼓励新经济发展。深化互联网在资源优化配置、生产方式变革中的渗透效应,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南通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分享经济、创意经济、绿色经济等新经济。促进优秀人才集聚。落实“人才8条”政策,加大优秀人才招引力度。组织实施新一轮江海英才计划,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0名、省“双创”人才30名。实施“通籍英才归雁计划”,加快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
(四)推动交通转型,深度对接服务上海。完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推进沪通铁路、宁启铁路二期工程、海启高速、锡通高速、兴东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内河高等级航道等项目建设;力争开工盐通客专、平东铁路货场项目;积极推动北沿江高铁、通苏嘉城际、崇海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交通智能化建设。构建港口一体化发展格局。整合沿江沿海港口资源,统筹岸线利用,推动港口管理、投资运营和集疏运体系一体化,提升通州湾港区、洋口港区、吕四港区、如皋港区建设水平,深化通海港区与中远海运战略合作。扎实推进沿海开发三年行动计划,加快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跨江融合、对接服务上海。深度融入上海1小时经济圈,努力打造上海“北大门”。聚焦产业招商,在沪组织召开对接服务上海大会,积极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力争招引亿元以上制造业、服务业项目各100个,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项目分别吸引沪资100亿元、30亿元。深化园区共建,推动已建沪通合作园区提档升级,力争实现各县(市)区沪通合作园区全覆盖。强化创新平台引进,吸引上海高校在通建立技术转移中心,争取产学研合作项目和创新型项目50个。加强人才交流,定期在上海举办人才和科技“双招双引”活动,吸引青年和人才到南通创新创业。加强生态协同保护,策应“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启动东平-海永-启隆城镇圈协同规划编制;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编制实施沿江生态带发展规划,推进多规融合,用“一张图”引领沿江区域发展布局。提升服务上海能力,农产品在沪销售总额超过150亿元,年接待上海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在沪建筑企业力争实现产值290亿元。
(五)突出城市转型,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树立精明增长的城市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三城同创”行动方案年度任务,加强城市重点区域规划建设,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稳步推进总投资1000亿元、年度投资300亿元的城建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啬园路快速化改造、长江路与锡通高速连接线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推进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实施海港引河东侧绿廊、中央公园生态湿地等项目,推进市区20个小游园建设。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落实“1+2+4”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重点推进市区新型城镇化六大试点任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5.7%。突出产业提档、城镇提升、民生提优、环境提质“四大重点”,大力推进市级中心镇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小城镇空间布局,加强公共资源配置,培育和发展特色小镇。促进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新增高标准农田45万亩,项目区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达到50%左右。调优粮食种植结构,统筹推进万亩“菜篮子”蔬菜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加大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渔)场30家。深化“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切实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坚定不移去产能,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推进船舶行业结构调整、产能合作,保持对“地条钢”等非法生产经营行为打击的高压态势,鼓励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推进实体经济存量资产对接盘活。分类施策去库存,优化土地和商品房供应结构,去库存与稳房价并重,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稳妥有序去杠杆,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新增直接融资300亿元,新增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企业20家以上;强化金融领域风险防控,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综合施策降成本,贯彻落实已出台的18条降成本措施意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制度性交易成本、用工成本、物流成本、税费负担和融资成本等。抓住关键补短板,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生态环保、公共服务、脱贫攻坚、现代农业六大领域87个项目力争完成投资350亿元。深化陆海统筹综合改革。深入落实陆海统筹《总体方案》,持续推进国家级和省级重大改革试点任务。以土地综合利用和滩涂综合开发为重点,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同一乡镇范围内建设用地布局调整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积极推进投贷联动、产业基金平台建设等金融创新,有序推动地方征信系统建设。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加大“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力度,推动“放、管、服”向纵深发展。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组合。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资产证券化。深化财税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制度改革。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围绕“3+3+N”产业发展重点,开展江海博览会等系列产业招商活动,加大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引进力度。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在基础设施、产业合作、海洋经济、平台建设方面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支持船舶海工、建筑、家纺等优势企业抱团“走出去”,打造一批示范性境外产业园区(基地)。推动各类开放园区转型升级,坚持做大与做强并重、增强创新能力与配套能力并重、硬件与软件建设并重,积极打造特色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优势,借鉴上海自贸区功能平台建设经验,在大宗商品展示展销、跨境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物流分拨配送、检验检测等平台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
(七)强化治污减排,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大环境保护治理。扎实开展“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完善项目化、责任化推进机制。深入推进燃煤锅炉分类整治、重点企业VOCS治理、老旧机动车淘汰、扬尘污染防治、秸秆禁烧等工作,淘汰市区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100台,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开展新一轮水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深化实施“河长制”,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攻坚。制定和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启动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推进工业企业污染场地修复,有效防控污染土壤环境风险。抓好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整治,加强环境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加快危废处置、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突出长江生态保护,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沿海土地、滩涂、岸线等资源保护与整治修复,打造沿江、沿海、沿城镇及“水、田、路”生态保护屏障。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持续推进83个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建设,深入推进市开发区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推动企业碳排放权交易。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在市区150个小区开展垃圾分类管理试点,开工建设市区餐厨垃圾处置中心。加快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等环保产品推广和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严格落实生态红线区域保护措施,严格环境准入门槛,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合同能源管理,进一步强化重点用能和重点排放单位管理。实施水资源“双控”行动,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继续保持耕地占补平衡。积极推广差别化价格政策,发挥引导制约功能。
(八)聚焦富民增收,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加快富民步伐。全面落实富民增收政策措施,着力释放创业富民增收潜力,夯实产业富民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强化高层次人才激励,深入推进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多措并举推动富民增收,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年收入7000元以下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率达55%以上。大力支持创业就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青年大学生、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通籍返乡人士等重点群体创业示范带动作用,落实创业贷款担保、贴息等各项政策,积极开展创业培训,推进一批众创空间、电商孵化基地等创业载体和平台建设,鼓励城乡居民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创业致富,全年支持1万名以上群众创业。鼓励发展富民产业,增加岗位供给扩大就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就业质量提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促进大学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援助机制。全年提供就业岗位25万个以上,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8万个。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医疗保险城乡统筹,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并轨。完善基本照护保险相关制度及配套服务措施。进一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健全专项临时救助政策。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健全老年人优待和保障服务体系,完善城市“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加强安居工程建设,完成3个、新启动6个“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项目。加快推进慈善事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加快推进南通大剧院、美术馆等一批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建设。深化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新增省优质幼儿园15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4所,促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地方高校办学层次。继续深化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升社会办医水平,优化医疗资源布局,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最低补助标准提高至80元。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新建一批全民健身工程点,新增100所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推进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医养融合发展,试点推进社区长者照护服务中心和社区“嵌入式”小型托老机构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法治南通、平安南通建设,争创全国法治城市创建先进市。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档升级,在20个小区开展智能安防建设试点。推进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加强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动态管控和精准管理,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强化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做好防灾救灾和市级救灾物资储备。继续抓好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反恐等工作。做好对口援建和帮扶工作。积极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是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部署的开局之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支持和监督下,抢抓机遇谋发展,真抓实干求突破,努力开创发展改革新局面,为推动转型发展,加快富民进程,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