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川区人大:做实“三道加法” 为繁荣主城服务业赋能添力
服务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是引领创新、决胜未来的关键变量。近年来,崇川区人大常委会主动融入中心大局,锚定“繁荣服务业、繁盛新崇川”目标,充分聚合人大法治之力、监督之力、代表之力,探索用“三道加法”助推主城区服务业焕新提质,书写了地方人大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护航+参谋,助力走好“三步棋”
实现产业强区,崇川必须下好服务业扩容提质这盘“大棋”。区人大常委会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为党委政府在博弈中更好地布局、落子出力献招,全力以赴当好护航员、智囊团。
依托议案督办,助下好统筹推进“先手棋”。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崇川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必由之路。怎样因地制宜筹划和完善这一体系?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开展大调研、大讨论,梳理形成《关于后疫情时期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提升主城区首位度的议案》,被区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列为大会一号议案。议案分析了服务业发展现状,从聚力细分赛道、培育新增长点、促进形成集群等方面“量身定制”了五条优化路径。代表“出卷”后,区人大常委会将议案办理置顶为一号监督工程,实行清单式交办、常态化问效、专题性视察,“三位一体”督促政府精准施策、用心“答卷”。年底,在对办理成效进行“评卷”时,区人大常委会将行使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融入督办过程,在作出的相关决议中,专门就现代服务业指出要全力抓项目、优载体、促融合,实现规模质量双提升。通过议案“提、交、督、审”,为筑牢服务业发展“四梁八柱”聚集力量、贡献智慧,实现了人大工作与全区中心工作的同频共振。
突出首席服务,助下好项目培育“关键棋”。2020年开始,崇川创新实施“首席服务员”制度,要求机关人员为“双招双引”和企业发展做好服务。如今,该制度已成为区人大常委会助力服务业发展的有力抓手。根据安排,每位常委会领导均挂钩推进1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干部定期走访联系服务业企业,送政策、促创新、解难题;不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被抽调领衔重点商圈建设和服务业重点项目督查工作。去年以来,区人大常委会不断强化服务业招商,牵头、协力招引近十个服务业相关项目签约落地,持续为区内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企业做大做强献策支招,先后协调解决报告审批、技术应用、人才招引等涉企难题42个,向区委报送项目督查简报16篇。
深化专题调研,助下好品质提升“破局棋”。崇川服务业份额大、基础实,但在产业质态、项目集聚、融合赋能方面还有不少上升空间。为找到破解困局的“最优解”,区人大常委会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人大发挥作用的必修课,带着问题出门学经验、上门访企业、开门听建议,多渠道摸实情、取真经、寻答案,努力获取“全息影像”,提好对策建议。聚焦推动楼宇经济攀高走强,建议要持续提高楼宇项目含金量,提升特色产业集聚度,加快改善楼宇硬环境,优化楼宇服务生态圈,让“建筑盆景”变身“产业风景”。围绕发展新兴服务业,提议要紧盯数字文化、软件信息、科技服务等领域,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政策扶持,支持模式创新。针对释放主城区消费潜力,提出要加快商圈提档升级,纵深推进全域旅游,增强居民服务供给。2022年以来,区人大常委会紧扣全区服务业发展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形成相关调研报告10篇,为区委决策和区政府实施提供了有益参考。
监督+支持,聚力实现“三个新”
打造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区人大常委会坚持把监督作为支持的手段,把支持作为监督的目的,瞄准重点靶向发力、重质求效,以人大力量厚植服务业发展沃土。
着眼注入新动能,接续监督问效。人大监督要取得实效,需要一锤接着一锤敲。崇川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行动实施三年,区人大常委会对全区服务业发展情况的监督也连续开展了三年——2022年,放眼全局审议现代服务业项目招引和培育情况,针对“三多三少”问题强调要坚持科学规划,强化融合互促,优化发展环境,持续推动服务业总量突破、质态升级,同时,支持区政府出台促进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若干政策。2023年,锚定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这条主线开展专题调研,提议加快科技赋能、培育新兴业态、发挥市场力量,打造高品质文化地标,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提供助力和保障。今年,将监督视角对准文博事业这个热点,提出要有序推进历史街区科学保护,持续深化文化遗产活化和利用。通过对全区服务业点、线、面三个维度的立体“扫描”和接力“监考”,保证了人大监督久久为功、行稳致远,促进了服务业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增长动能加速涌现。
着眼驱动新引擎,精准把脉问诊。生产性服务业是崇川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壮大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今年3月,全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指出,要以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制造业焕新升级、畅通产业循环。党委有号召,人大有行动。区人大常委会带着命题深入业内相关标杆企业,聚焦优化服务结构,实现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等,与企业负责人充分互动、交换意见。在听取报告基础上,与相关部门一起研判形势、分析优劣,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突出跨界融合和数字化转型,推动向高附加值服务环节延伸发展。近年来,崇川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为助推释放“数字力量”,抢占“最强风口”,区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到一线调研,就加速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集群、提升发展质态等提出建议,全力支持出台数字文化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打造长三角数字文化产业新高地。
着眼激发新活力,认真督办建议。翻开这几年的区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合集,从2022年16件,到2023年的22件,再到今年的34件,代表对服务业发展的关注度持续走高,内容涉及发展地铁经济、打造文旅产业核心IP、促进楼宇经济发展、孵化特色信息服务业等各细分方向。区人大常委会把监督代表建议落到实处作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关键举措,通过重点督办、代表约见、定点视察、开展“回头看”等多种方式,督促承办部门压实办理责任,交出满意答卷。李丹代表提出的关于完善跨境电商发展支持政策的建议交办后,区政府当年就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并加快自主品牌建设,织密公共海外仓网络,跨境电商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对华杰强代表提出的点亮濠河周边“夜经济”建议,3家承办部门高度重视,积极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整合周边资源,着力丰富夜间文化活动,打造特色品牌,进一步提升了老城区人气、商气。
引导+保障,发动代表“三带头”
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代表是先锋队、生力军。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代表示范引领作用,为代表赋能服务业发展做好引导、提供保障、打牢基础,让广大服务业企业切身感受到“人大就在身边”。
设立家站,代表带头画好助企“同心圆”。区人大常委会持续拓展“家站点”服务功能和工作半径,顺应全区服务业发展需要,探索在各大商圈设立代表履职平台,相关做法得到省、市领导充分肯定。位于圆融中心7楼的学田街道圆融商圈代表联络站设有法企同行室和商圈课堂。8位来自两院、高校、街道、企业界的人大代表常驻该站,定期提供法律服务,组织商圈发展论坛、老总茶会等活动,帮助商圈市场主体缓解融资难、用工难等问题,为商圈改善营商环境,提升人气指数奉献了人大担当。永兴街道依托五龙汇商圈,先后开设代表联络站、代表谈心室和代表网格联系点,以制度化方式组织代表为商圈企业优化交通组织、巩固本质安全、开展营销活动提供助力,为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成为推动商圈繁荣的重要力量。
上下联动,代表带头献好发展“金点子”。坚持区、街两级人大同向发力,是区人大常委会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重要经验。在立足自身发挥作用的同时,区人大常委会主动给各街道人大交任务、压担子,要求广泛凝聚辖区代表智慧力量,协同助力服务业向优而行。聚焦全国人大代表李楠楠关于发展养老产业的建议,狼山镇街道组织代表深入养老服务机构实地调研,围绕推进银发经济发展等出新招、消痛点,用实际行动回应民生关切。服务业是学田街道的发展命脉,也是辖区代表每年热议的焦点。街道多次组织专题调研,先后收集、反馈代表关于招引互联网企业、提升现代金融、打好青年“消费牌”等建议16条。观音山街道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访企业、问对策,多位代表提议要抢抓机遇,支持推动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产业做优做强,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典型引路,代表带头做好发展“必答题”。崇川服务业要保持加速度、驶入快车道,离不开代表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多年来,区人大常委会重视加强引导、树立典型,支持、鼓励代表在聚集发展动力、补齐短板弱项、优化创业环境等方面一马当先、当好表率,影响和带动服务业大繁荣、大发展。市人大代表陈翔依托晶城科创园助力科创企业孵化成长,成为园区创客心目中的引路人、代言人。王小军代表密切关注辖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坚持围绕引培领军企业、促进两业融合等建言发声。葛晓雯代表积极投身“花容巷貌”水利巷形象提质项目,牵头引导商户自治,协调解决商户诉求。袁珉芝代表着力优化科创服务,构建产业生态,针对促进孵化器发展等提好书面建议,其负责的星中国际青创园目前已成为全市软件企业和软件人才的重要集聚地。
推动打造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人大大有可为,也可以大有作为。崇川区人大常委会将继续顺应党委要求、发展之需、人民所盼,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为繁荣主城区服务业推波助澜、保驾护航,共同奏响产业强区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