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大公镇人大主席吴剑英:锚定大局强履职 扎根民心显担当

【开栏语】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基层人大干部队伍建设,一批政治素质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同志走上了镇街人大主席(主任)岗位。他们工作思路清晰、工作举措扎实、工作成效明显,推动了基层人大工作展现了新的气象。即日起,本号推出镇街人大主席(主任)“说”栏目,分享镇街人大主席(主任)履行岗位职责的所思所想、所得所悟,供广大基层人大工作者学习借鉴。
锚定大局强履职 扎根民心显担当
——乡镇人大工作的五载耕耘与时代答卷
海安市大公镇人大主席 吴剑英

作为一名70后的人大主席,一直以来,我始终铭记乡镇人大主席是扎根基层、联结党委政府与群众的“桥梁纽带”,是依法履职、护航社会发展的“一线监督员”,更是践行民愿、守护民生福祉的“群众代言人”,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站稳群众立场、发挥代表作用。
自2020年2月始至今,我已先后在南莫镇、大公镇人大主席岗位上深耕五余载。五年多来,我始终聚焦主责主业、聚力民生实事,以钉钉子精神抓实各项工作,让履职成果惠及一方百姓、助力一方发展,在履职实践中不断诠释这份角色的使命与担当,交出了让群众满意、经得起检验的民生答卷,“板凳民主”工作在全省人大主席培训班作书面交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学习实践活动相关做法省人大工作动态专题推介;“小板凳上的人大代表讲坛”新华日报专版报道。我个人也有幸获评海安市委、市政府首届“担当作为好干部”。自从事人大工作以来,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两句话。
第一句话:人大工作的本质,是替民行权、为发展赋能,要以“有为”立“有位”。
人大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永恒的主题,实效性则是其生命力之所在。我们深知,人大对党委是“献策”而不是“决策”,对政府是在“监督”中给予“支持”。只有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促进发展,才能真正树立人大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在南莫镇工作期间,由于三市交界的地理特点,代表走访时发现“交界河道治理难”问题,因三地标准不一,夏季河道常被水花生覆盖。人大如何主动作为?我们一方面开展“人大代表问河长”专题询问,刀刃向内找不足;另一方面,创新建立跨区域“人大联盟”,联合泰州姜堰区娄庄镇、盐城东台市溱东镇协同督查、共同治理,将昔日水花生泛滥的“交界河”变成了“连心河”,为推动交界河道治理打开新局面。以此为基础,我们还充分发挥人大区域联盟作用,陆续推动了交通互联互通、社会治理联防联控。在民生实事项目推进上,我们创立“三问三评”工作机制,即年初问计划评立项、年中问进展评落实、年末问结果评满意,全过程做好民生实事项目的监督,保障民生工程落地见效。这些实实在在的作为,不仅让人大在党委心中的分量更重了,也让“有事找人大”成为南莫群众的普遍共识。
调任大公镇后,如何打开人大工作新局面,我们还是在聚焦经济发展重点和群众关注热点上找切口、下实功。针对北凌片养殖户集中、生态环境受关注的情况,组织人大代表开展生态环境专题询问;依托“鹏飞代表之家”企业家代表集中的优势,开展《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执法检查。这种“精准+”的履职模式,迅速将党委决策转化为群众共识,也让我在新岗位上快速打开了局面、站稳了脚跟。
第二句话:人大代表的履职,是代民发声、为民生尽责,要借“有位”促“有为”。
代表是人大工作的基石,人大代表本就来自基层、自带示范作用,但要让履职更高效,关键在为代表搭建好用、管用的平台,给予其履职的底气,通过此举,代表服务选民的主动性、实效性才能最大化。
在南莫镇时,我们创设“板凳民主”平台。结合群众喜欢早晚坐在板凳上唠嗑的实际,组织人大代表走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在群众家中的板凳上亮身份、讲政策、聊家常,开展宣讲、访民、议事、问效等一线履职活动,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米”。依托这个平台,代表累计宣讲246场、走访群众5000余人次、解决难题183件;我们还甄选“代表中的法律明白人”与法律工作者结对,开展“板凳议事到农家”“板凳调解零距离”等活动,让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家门口解决。后来总结的“板凳议事六步法”(访、议、推、办、示、评),更成为了代表履职的“工具书”,推动解决了南莫乡村道路安全视距保障、中小学生校车和直饮水、集镇提升改造等一批民生问题,既提升了群众满意率,也让代表收获了履职的获得感。
到大公镇后,为进一步激发代表履职担当,我们推出人大代表“三会一课”制度,即“代表访民恳谈会、代表监督议事会、代表履职评议会”和“代表能力提升课”,通过“每月一访、每季一议、每年一评、每半年一培训”,让代表履职有方向、有平台、有动力。今年暑假,代表走访中发现困难学子需求,市人大代表陈礼荣立即牵头企业代表募捐,累计募集5万元,资助困难学生23名、奖励优秀学子10名,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代表的责任与价值。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要让“有为有位、有位更有为”形成良性循环,有时不能仅靠思路与平台支撑,更需扎实做到“两个熟悉”。
第一个“熟悉”是熟悉党政工作重心,让人大精准监督更具靶向、更富实效。
人大的监督与支持,绝不能脱离实际“空对空”,必须摸透党委决策的核心方向、政府推进的关键要点。日常工作中,我会主动参与党政联席会,第一时间掌握工作重点;同时定期跟随分管负责人深入一线调研,不仅看“干了什么”,更聚焦“卡在哪”“缺什么”。我还会系统梳理全镇年度民生实事清单、经济发展指标,将“断头路改造”“农田水利升级”“营商环境提升”等重点任务,拆解为“进度节点”“资金缺口”“群众诉求”等具体问题;并主动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座谈,摸清政策落地中的堵点难点。比如南莫镇推进交界河道治理时,正是因为提前摸清了三地标准不统一、协调机制缺失的痛点,后续“人大代表问河长”与“区域联盟”行动才没有流于形式;大公镇开展安全生产条例执法检查前,也是先掌握了全镇企业的生产特点、安全隐患高发环节,执法检查才得以精准戳中要害。我认为,唯有如此,人大监督才不会“走过场”,提出的建议才不会“纸上谈兵”,才能真正帮政府补短板、促落实,实现人大工作与政府工作同频共振。
第二个“熟悉”是熟悉代表实际情况,为代表履职搭台赋能、蓄势聚力。
代表是人大工作的“源头活水”,但如果只知道代表的姓名与职业,搭建的履职平台难免“水土不服”。我们为每位代表建立了“履职档案”,不仅详细记录其行业背景,记录其专业技能,同时我们还精准地标注他们长期关注的领域:如有的代表扎根农村,最懂村民对“灌溉用水”“养老服务”的迫切需求;有的代表来自企业,对“营商环境”“安全生产”有切身感受。除了档案记录,我还会定期与代表开展“一对一”谈心交流,了解代表的想法,如有的代表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却不知如何对接资源;有的代表有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却担心法律知识缺乏等等。也正是凭借这份“熟悉”,南莫镇推进“板凳民主”时,我们才能精准筛选出“法律明白人”代表,联合法律工作者结对开展调解;大公镇发起困难学子资助时,才会想到陈礼荣代表作为企业家的号召力,由他牵头组织企业代表募集善款。这种“量体裁衣”式的熟悉,能有效避免“有平台没人参与、有人想为没处发力”的尴尬,让每个代表都能在擅长的领域找到履职的方向,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位”是履职的舞台,“为”是担当的答卷,两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乡镇人大是基层民主的“神经末梢”,这份职责一头连着党委政府决策,一头系着千家万户期盼。今天会场内汇聚了很多刚刚从事人大工作的年轻身影,你们带着朝气与活力投身这项事业,为乡镇人大工作焕发新活力、展现新作为奠定了坚实基础。真诚期待你们能够坚持扎根基层,聚焦党委工作重心,精准开展监督,推动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以初心赴使命、以实干显担当,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中锤炼本领,为人大事业行稳致远书写时代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