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大发布推出我市人大五年工作巡礼
(点击上图,查看原文)
2020年11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第一站就来到南通,沿江边步行,总书记点赞南通“沧桑巨变”,对南通工作给予肯定,给南通人民以巨大鼓舞和鞭策。
春华秋实,硕果飘香。南通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即将走完本届履职历程,五年来,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和全市发展大局,发挥人大制度优势,谋新篇、布新局,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以勤勉履职助推南通“沧桑巨变”。
这五年,始终坚持立法与时代同步,以法治引领促地方善治。
河水清澈了,道路通达了,绿树成荫了。在南通城乡,礼仪、出行、环境、生活等方面都恰恰发生着变化,文明正改变着一座城市的精神“颜值”,涵养一座城市的底蕴气质。而这一切要归功于在南通全市推进的的一项工程:文明城市创建。
这几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南通实现全市域“满堂红”,取得这一成效,市人大也是倾心“助力”。为守正江海文化底蕴,普及礼仪规范,市人大启动立法项目,制定《南通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建立起文明行为规范的综合性、系统性地方法律规范体系,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和市民文明行为养成。
▲市人大召开法制委员会会议,审议《南通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修改建议稿。
这五年,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立法与时代同步,先后出台十一部地方性法规,以法治引领促地方善治。
聚焦生态保护立法。针对我市水网众多的独特水生态环境,制定《南通市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敢于在燃放矛盾焦点上“砍一刀”,制定《南通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以规范畜禽养殖污染物的收运储存和综合利用为重点,制定《南通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牢固树立“两山理论”,先后制定《南通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江苏南通狼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条例》。
着力市域治理立法。围绕人才强市战略,制定《南通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针对群众普遍反映的住宅物业管理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南通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制定《南通市质量促进条例》;保障轨道交通建设,创制《南通市轨道交通条例》。
突出教育领域立法。弘扬“教育之乡”特色,在全国率先制定《南通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条例》,将我市义务教育实践中积累的成熟经验和有效方法提炼转化为立法规范,顺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美好需求,获批省人大常委会2020年立法精品示范项目。
这五年,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监督,以精准监督促高效发展。
今年的5月23日,又逢“南通企业家日”。部分企业界人大代表、企业家和政府部门同志来到张謇纪念馆进行张謇企业家精神学习教育,现场活动结束后,举行了“议案建议督办暨政企面对面座谈会”,企业家们和政府部门的同志面对面进行了交流,在“一问一答”中,就如何改善营商环境等进行了有效的沟通。
自2016年,市人大常委会年通过的《关于设立“5·23南通企业家日”的决定》,已连续5年精心筹划组织了市县两级人大联动视察和专题审议、举办企业家代表建议现场督办会等一系列活动,积极倡导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与家国情怀。“企业家日”在全国具有首创和示范意义,已成为南通人大的“品牌”。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优化营商环境议案督办活动,实地调研企业。
通过设立“企业家日”开展与政府部门面对面交流,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这是监督方式之一。这五年,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抓监督,打出了监督组合拳。
持续跟踪监督议案办理。5年来,先后围绕“加快建设创新之都;加快推进服务大上海建设北大门;推进大通州湾建设加快打造南通经济发展新引擎”等5个重大课题形成了人代会一号议案及其决议,通过督促政府部门开展专题调研、人大代表专题询问、听取办理落实情况报告等系列活动,推动了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工作评议任期全覆盖。制定“一年开展一次集中性评议、一届任期实现部门全覆盖”的进度表,分解到一届任期各年度,每年对10家左右部门集中评议。把为民施政、依法行政、高效勤政、廉洁从政情况作为评议重点。抓好调查研究、听取工作报告、专题询问、评议打分几个环节,严肃反馈交办环节,达到有效解决问题目的,实现了一届任期评议政府部门全覆盖。
构筑生态保护新防线。出台《关于深入推进长江(南通段)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决定》,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构筑保护长江(南通段)生态环境的防线。出台《关于建立镇(街道)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的实施意见》,着力打通环境监督的“最后一公里”。全市64个镇(街道)组织开展了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工作,交办并整改完成突出环境问题319个,形成监督压力,推动生态环境旧貌变新颜。
▲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听取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等情况
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协作机制。审议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情况的报告,支持崇明、启东、海门三地人大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协作机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情况调研报告》荣获2020年度全省人大优秀调研成果评比一等奖。
这五年,始终坚持履职为民情怀,以持续创新激发代表履职活力。
2021年11月12日上午,启东市黄金海滩观景平台来了一批特殊的“游客”,丝丝寒意挡不住他们的热情,在察看了黄金海滩观景平台后,又来到三水驿站和东布洲长滩公园,在对当地在生态保护方面好的做法表示肯定同时,就生活岸线修复、文旅融合发展等提出建议意见。原来,这是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全国、省、市三级人大代表就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
▲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全国、省、市三级人大代表,视察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
“发挥‘美丽南通.最美代表’主题实践活动载体作用,通过代表的声音,凝聚起助推发展和建设的力量。”一起参加此次主题实践活动的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庄中秋说。
组织代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是市人大创新代表工作精心打造的品牌活动之一。这五年,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履职为民情怀,以持续创新激发履职活力。
高质量办理代表建议。本届以来,市人大代表共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2000余件,都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结束并书面答复代表,一次反馈满意或基本满意率为100%。每年确定10-20件建议为本年度重点督办建议,做到件件有落实。组织在通的省、全国人大代表建言献策。全国“两会”上,在通全国人大代表凌屹等10名代表联名向大会提交《关于深入实施江海联动开发、加快打造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的建议》,国家发改委对该项建议办理情况作出书面答复,自此,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成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
构筑“一家一室”网格体系。在全市64个乡镇,38个街道建立代表之家349家。在社区内设立“人大代表联络室”,共建立代表联络工作站1012个,形成家(站)建设镇村(社区)市域全覆盖网格体系,家(室)不仅成为了代表们活动阵地,更是联系和沟通选民的桥梁和纽带。
▲市人大常委会领导视察代表联络室
全市街道建立选民代表议政制度。针对撤镇改街道后街道层面少了人大代表工作基础、民情民意了解和传递就出现“断线”现象。从2018年开始,街道选民代表议政制度开始试点,随后,各县市区全面推开,目前,全市38个街道已全部推行街道选民代表议政制度,从而使民情民意表达更加顺畅。
回望五年,丰硕成果;展望未来,使命在肩。在今后工作中,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将以新思想定向领航,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接续奋进,朝着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