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9年2月17日在南通市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施建中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8年初,全市财政地方一般收入预算为1590650万元,比上年增长24.6%。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总体偏紧的大背景下,全市上下在应对挑战中抢抓改革发展机遇,在创新实践中破解发展难题,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各月财政收入增幅均在全省平均线上运行。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市财政收入与全国、全省财政收入走势基本同步,呈现高开低走的特征。特别是进入四季度以后,出现了比较集中的财政减收因素。国家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扩大投资和拉动内需的政策性减税措施。经各级人大常委会审议,全市地方一般收入预算调整为1575400万元。
2008年初,全市各级财政用地方财力安排的财政总支出预算为2449291万元,在预算执行中,因上级核拨专款、上年项目结转、援建四川灾区及养老保险基金超收列收列支等因素,经各级人大常委会审议,调整后的总支出预算为3052545万元。
2008年,全市实现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95895万元,占调整后预算(下同)的101.3%,比上年增收318939万元,增长25%;组织政府性基金收入886456万元,增长44.6%;上划中央收入1419725万元,增长27.1%。全市财政总收入3902076万元,增长29.8%。全市财政总支出2905550万元,占调整后预算(下同)的95.2%,比上年增加支出835727万元,增长40.4%。各地财政决算(草案)编制正在进行,预计全市财政在上级转移支付和筹措调入部分预算外资金后,能够实现收支平衡。
下面,我着重报告2008年市区财政地方一般收入预算和市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一)市区财政一般收入预算执行情况
2008年初,市人代会通过市区财政地方一般收入预算为703000万元,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经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市区地方一般收入预算调整为687000万元。当年市区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91720万元,占调整后预算的100.7%,比上年增收106757万元,增长18.3%;组织政府性基金431378万元,增长50.5%;上划中央收入607128万元,增长22.4%。市区财政总收入为1730226万元,增长26.5%。
(二)市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2008年初,市人代会通过的市级财政动用地方财力安排的财政支出预算为649835万元。在预算执行中,由于一般收入预算调整、养老保险基金超收列收列支等因素影响,财政支出预算发生了相应变动,经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市级当年财政支出预算调整为692354万元。
2008年,市级完成财政总支出830686万元,占总支出预算(以下简称占预算)的95% 其中:市本级支出682490万元,占预算94.5%;市开发区支出148196万元,占预算97.4%。
市本级2008年支出预算分类执行情况是: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1027万元,占预算93.3%。
2.公共安全支出47775万元,占预算99.5%。
3.教育支出46702万元,占预算99.1%。
4.科学技术支出8248万元,占预算77.7%,预算执行进度较慢主要原因是省下项目指标下达较迟。
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1162万元,占预算97.2%。
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968万元,占预算98.6%。
7.社会养老保险金支出180000万元,占预算100%。
8.医疗卫生支出28608万元,占预算97.9%。
9.环境保护支出9702万元,占预算81.6%,进度较慢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污染治理项目跨年度施工。
1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07956万元,占预算98.7%。
11.农林水事务支出16923万元,占预算97.8%。
12.交通运输支出6249万元,占预算99%。
13.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38180万元,占预算99.3%。
14.基本建设支出10705万元,占预算51.5%,进度较慢的主要原因是部分项目开工较晚。
15.人民防空、招商引资、对口支援、驻军建设、部省属单位办案补助、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及其他杂项支出90285万元,占预算84.5%。
(三)收支平衡情况
按市区财政体制初步计算,2008年市本级财政当年体制分成财力为551772万元,加:上年未完项目结转94739万元、上年净结余1200万元、上级核拨专款及补助20311万元,列收列支53939万元,总财力来源为721961万元;减:当年实际支出682490万元,未完项目结转下年支出39471万元,实现收支平衡。市开发区当年体制分成财力142192万元,加:上年未完项目结转7824万元、上级核拨专款及补助2163万元,总财力来源为152179万元;减:当年实际支出148196万元、未完项目结转下年支出3983万元,实现收支平衡。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市各级政府及财税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紧环境下抓机遇,好中求快争一流”的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大力优化支出结构,突出支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保障“三农”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财政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狠抓收入征管,财政收入实现新跨越
2008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财政收入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为确保收入目标的实现,市政府及早分解落实收入目标,不断强化收入分析和目标考核,出台了《关于完善县(市)区财政收入进位争先奖励制度的通知》,进一步增强各地组织收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市国税局进一步简化、优化业务流程,完善税源联动管理体系,大力推行税收项目评估,不断深化责任区管理。市地税局完善税收管理员绩效评价系统,进一步完善涉税信息交换机制,建立分类、分行业的纳税评估模型,扎实推进土地增值税清算、“甲供材”税收清理工作。市财政局认真测算分解收入目标,加强财政收入组织协调,做好收入分析、跟踪和预测工作,完善收支控管系统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加强政府资本、资源、资产收益的收缴监管工作,确保及时足额纳入财政规范管理。
2008年,全市财政收入实现了“三个超过”。一是全市财政总收入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90.2亿元,增长29.8%,超过全省平均增幅2.8个百分点增幅已连续四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9.6亿元,增长25%,超过全省平均增幅2.9个百分点,增幅列全省13市第6位,沿江八市首位已连续四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连续两年列沿江八市首位。三是全市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上年。全市经济增长的财税贡献率继续提高,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15.6%和6.4%,分别比2007年提高1.4和0.4个百分点。
全市财政收入实现了“三年翻番”。在2003—2005年全市财政收入实现“三年翻番”的高基数上,“十一五”前三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又实现了“三年翻番”。全市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171.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90.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71.9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59.6亿元。市区、县级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均实现“三年翻番”。
全市收入预算执行呈现“三个协调”的特点。一是地区间财政收入增长更趋协调。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看,我市已有四县(市)超16亿元,通州、海门、如皋、启东的总量分别为16.58亿元、16.51亿元、16.43亿元和16.22亿元;在全省52个县(市)中,如皋总量位次同2007年比前移3位,通州、海门、启东总量位次同2007年比均前移1位。从增幅看,我市有五县(市)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如皋、海安、如东、启东、海门收入增幅分别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6、12.2、12.2、10.8和3.9个百分点。二是国税、地税和财政部门组织收入协调增长。全市各级财税部门进一步提高收入组织程度,各部门收入均保持较快增幅。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部门完成情况:国税部门42.65亿元,增长24.7%;地税部门79.61亿元,增长27%;财政部门37.33亿元,增长21.1%。三是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协调增长。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完成税收收入135.43亿元,增长25%,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84.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苏中领先;全年共完成非税收入24.16亿元,增长24.9%。
(二)坚持服务发展,丰富财源建设新政策
一是全力支持和引导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和各种困难,各级财税部门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积极落实上级政策,财税政策的适应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显著增强。进一步减轻企业和社会税费负担,取消、停征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123项,全市减少收费2.3亿元。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政策,支持外向型企业发展,全市办理出口退税56.98亿元,增长37%。贯彻新企业所得税法,全市减轻企业税负5.95亿元。
二是继续完善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三创”促“三增”,在落实原有财源建设政策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探索“事前引导、激励增量”的措施办法,体现政府财政扶持企业的政策意图和激励方向。寻求财政与经济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不断研究完善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引进、金融和担保业发展的五大财政政策平台。落实大企业税收回报责任,建立重点大企业(集团)优胜劣汰的进退机制;实施重大项目节点奖,按照重大项目审批、开工、竣工、投产等节点,进行考核奖励,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市政府与10个新上大项目单位签订了节点考核责任书,项目总投资168亿元,预计建成后年新增销售收入221亿元,年新增地方税收4亿元;实施产学研合作经费资助办法;实施引进工程技术关键人才政府资助办法,加大对工程技术人才引进力度。
三是不断加大对信用担保机构扶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拟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担保业发展的意见》,按照“事前引导、事后奖励”的方式,鼓励担保公司为企业融资服务。市区7家担保公司共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31亿元,市财政兑现担保公司考核奖127万元。研究制订了市区再担保基金管理办法,市财政投入1000万元,在全省率先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再担保基金。积极向省财政争取担保机构扶持资金2216万元,争取额度居苏中第一、全省第三。
(三)加大民生投入,促进和谐社会新气象
坚持以人为本,普惠于民,继续调整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和落实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
一是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全市各级财政预算内农业投入全部达到了“两高于、一确保”的要求。市、县、乡三级财政当年农业投入预算安排数121478万元,比上年增加44743万元,增量高于上年21849万元;预算安排增幅58%,高于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增幅26个百分点;农业支出进度97.1%,达到省规定的进度。全年共修建农桥656座,争取省补助3900万元,市财政安排配套资金1352万元,确保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的圆满完成。全市累计投入4.94亿元,支持实施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疏浚土方6457万方。支持建设“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全市共建设3000户,建设规模化畜禽秤气工程70处,市财政安排奖励资金97万元。安排资金1581万元,支持全市建成10120亩共49个高效农业规模化项目。安排配套资金3243万元,支持改造中低产田和治理高沙土16.15万亩,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土地产出水平。所有涉农补贴全部通过“一折通”发放,当年全市共发放种粮补贴资金45225万元,其中水稻直补5518万元,农资综补39707万元。制定2008年度全市农业保险方案提高主要种植业参保品种的费率标准统一实行联办共保模式;制定《南通市农业保险试点政府巨灾风险准备金管理和使用办法》,建立市级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有效分摊农业保险试点过程中的县级巨灾风险;出台《南通市农业保险业务费用收支管理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管理费的提取和使用。积极促进“农家书屋”建设,至2008年底,市财政累计安排106万元,支持建成“农家书屋”970个,当年新建400个。全年组织申报省及省以上支农扶持项目58批,争刃央、省转移支付和扶持资金共计7.2亿元,增长16%。
二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和教科书免费制度,提高各类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改善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努力化解义务教育债务。投入资金4444万元,为全市60余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支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推动全市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支持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支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支持对困难群众大重病患者开展医疗救助。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率达96.4%,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率达99.3%。研究出台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药品零差价补助办法(试行)。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制度。加强城市公用事业建设,市财政安排6800多万元,支持公交优先战略实施、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及改扩建公交停车场。在上年新购置空调公交车基础上,2008年又安排3737万元,新购空调公交车100辆,极大地改善了公共交通条件。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支持产品、食品、药品监测体系建设,全市垃圾、污水处理及环境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是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配合实施《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支持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全面落实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各项扶持补贴政策,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把保障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为社会困难群体构筑更加牢靠的保障线。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落实低保户物价补贴政策,建立了按季启动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建立了无固定收入的重度残疾人全额享受低保救助机制。多方筹措资金,大力支持敬老院改扩建,全市改扩建农村敬老院40所。继续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全市新农合参保人数达531.6万人,筹资总额为54028.5万元,参保率达98.3%。
(四)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科学理财新机制
一是着力推进支出管理改革。健全支出预算管理体系,完善基础信息库和项目库管理,完善部门预算编审制度和操作流程,努力编细、编实。加强项目支出绩效论证,对部门项目预算集中审核;试行政府性基金预算“二上、二下”编制办法;强化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完善部门预算编制软件;着力增强预算约束力,坚持做到部门预算不追加,切实维护预算严肃性。全面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规范统一财政性资金的集中支付模式,乡镇财政国库支付改革取得较快进展。全面实行公务卡结算管理制度,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使用公务卡的通知》,加强公务支出管理,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政府采购不断规范,政策功能进一步发挥。认真做好政府采购管理大检查工作,起草《关于明确政府采购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工作部门职责的通知》,专项检查工作有序开展,全国政府采购执行情况专项检查督导组对我市政府采购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二是及时调整市区城建体制。及时调研城建体制实施三年来区级城建资金运作情况,梳理体制过渡期政策,就体制运行中出现的区级城建资金长期平衡和短期周转困难问题,提出体制调整方案报市政府出台。区级在减少事权的同时增加了财力,有利于区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加强城建项目概算审核。由“招投标前审核设计概算”提前到“设计阶段评估设计内容”,提前介入,评审结合,取得明显成效。市本级共组织审核城建项目概算96个,送审(估)概预算18.67亿元,核减2.8亿元,核减率15%。
四是规范财政资金分配流程。完善局经费审核会议和专题业务会议制度,将参加会议对象扩大到全体局领导和相关处室全体人员,切实提高参与度和透明度。做到局领导个人不批经费,提高民主理财、科学理财水平。
(五)坚持作风建设,队伍建设呈现新成效
以学习贯彻中央惩防体系工作规划为契机,以加强财政机关建设为主题,以实现“四个更加”为目标,即思想教育要更加深入,增强针对性;制度建设要更加严密,注重操作性和有效性;管理工作要更加严格,确立更高的标准;监督惩罚要更加严肃有力,对歪风邪气形成威慑力,相对集中时间和精力,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一手抓行为规范建设,在全局比较系统、扎实地开展了加强机关建设专题活动。研究出台了涉及权力行使、内部运行、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的16项制度,通过内部考核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确保制度严格执行到位;局机关开展轮岗活动,涉及岗位和职务变动的共有67位同志,占全局干部45%,其中正、副科职人员31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继续保持和发扬“开拓、合力、奉献”的南通财政精神,努力打造“秉公理财、服务兴财”的服务品牌,倾力保持“依法理财、廉洁理财”的机关形象,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市国税局建立和完善了以项目责任制度、领导挂钩制度、工作推进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为基本内容的工作服务机制,促进管理与服务深入开展。市地税局进一步整合征管资源,优化业务流程;简化归并征管资料,简化办税程序;发挥科技优势,建立“税企通”服务平台;全面整合12366热线,提升纳税服务的质量。
各位代表,2008年全市财政预算收支总体执行情况良好,公共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我们认识到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持力度仍需加大;财政资金投向需进一步优化,公共财政支持“三农”、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等民生领域的力度仍需加强;部门预算管理需继续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需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等。对此,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努力把财政工作做得更好。
根据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预测分析,总体看,我市国民经济将保持健康、协调发展的态势。中央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的形势,果断调整了宏观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必然对我市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也积累了较强的经济实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桥港时代”的开启,沿海开发的实施,招商力度的加大,猛攻投入的推进,拉动内需的实施,发展环境的优化,客观上有利于我市经济的发展,为全年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奠定了基础。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2009年我市经济可能面临更多困难、更多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艰巨,财政收支面临的压力较大。主要体现在:世界经济环境恶化导致的需求性调整压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形成的结构性调整压力,房地产业多年快速增长带来的周期性调整压力,增值税转型、营业税起征点提高、行政性收费项目减少等结构性减收压力,这些因素交叉叠加在一起,对我市财政经济带来很大挑战,财政收入增幅明显下降的可能性不断加大。同时,支出压力进一步加大,加大对农业、教育、科技、环境、社会保障及民生类的投入,加大对重点产业扶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以及安排四川灾后援建资金等都需要很大一块财力作保障。
根据以上财政经济形势分析,按照国务院、政府关于2009年财政预算编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对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2009年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全面贯彻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扎实保增长,全面达小康”的工作主线,继续加强财源建设,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着力提高财政支出绩效;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支持扩大内需;加大对“三农”、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安排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算180亿元,增长12%以上。上述预算安排是积极稳妥的。一是体现必要性。今年全省财政收入目标安排10%,我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目标比全省高2个百分点以上,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需要,是我市保持持续跨越发展态势的需要,有利于增强信心、稳定预期,有利于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也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二是体现可行性。在全国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结构性减税减费和通货紧缩可能性增大的背景下,这个目标应该说是比较高的。但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三是体现指导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这个目标是具有预期性和导向性的,主要是考虑在经济暂时困难时期让利于民,让利于企业和社会,把更多的财富留给基层、企业和居民,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环境。按完成上述收入计划和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全市财政当年留用财力全部安排支出,实现收支平衡。
下面,着重报告2009年市区财政地方一般收入预算和市级财政支出预算安排情况:
(一)市区财政一般收入预算
2009年安排市区财政一般收入预算76080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加69080万元,增长10%;组织基金收入376000万元,下降12.8%。市区财政总收入1839000万元。2009年市区一般收入预算安排情况是:
1.税收收入646200万元,增长12%。其中:
(1)增值税(25%部分)160600万元,增长15.1%。
(2)营业税176000万元,增长15.8%。
(3)企业所得税(40%部分)108600万元,增长17.9%。
(4)个人所得税(40%部分)37000万元,增长15.5%。
(5)城市维护建设税36000万元,增长11.7%。
(6)房产税23000万元,增长16.9%。
(7)土地增值税20000万元,增长22.1%。
(8)契税38000万元,下降27.6%。
(9)耕地占用税5000万元,增长7.6%。
(10)其他各项税收42000万元,增长16.1%。
2.非税收入114600万元,增长0.1%。其中:
(1)专项收入21600万元,增长9.2%。
(2)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32000万元,下降13.1%。
(3)罚没收入25000万元,增长12.7%。
(4)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及其他36000万元,增长0.7%。
(二)市级财政支出预算
2009年,市级财政按完成收入预算和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当年体制分成财力764694万元,全额安排支出,市级支出预算比上年调整后支出预算增长10%,其中:市开发区支出预算167861万元,增长18%。
2009年,市本级财政按完成收入预算和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当年财政体制分成财力596833万元,全额安排支出,比上年调整后支出预算增长7.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46033万元,增长11.6%;基金支出250800万元,增长3.2%。
市本级财政分大类支出预算初步安排情况是: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6024万元,增长9%。
2.公共安全支出49245万元,增长8.7%。
3.教育支出51879万元,增长20.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9079万元,增长20.9%;基金支出2800万元,增长10.8%。
4.科学技术支出12469万元,增长20.3%。
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323万元,增长8.6%,其中:一般预算支出7423万元,增长8.2%;基金支出900万元,增长12.5%。
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203万元,增长9.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5903万元,增长8.8%;基金支出1300万元,增长13%。
7.社会养老保险金支出195000万元,增长8.3%。
8.医疗卫生支出31975万元,增长12%。
9.环境保护支出7847万元,增长12.6%。
1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2548万元,下降14.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3248万元,增长5%;基金支出39300万元,下降19.2%,基金支出增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出让金减少。
11.农林水事务支出14988万元,增长11.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0088万元,增长11.9%;基金支出4900万元,增长11.4%。
12.交通运输支出4800万元,增长3.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900万元,增长4.7%;基金支出2900万元,增长2.2%。
13.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30681万元,增长30.4%,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6981万元;增长28.9%,基金支出3700万元,增长42.3%。
14.基本建设支出16000万元,增长14.3%。
15.人民防空、招商引资、对口支援、驻军建设、部省属单位办案补助、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及其他杂项支出33851万元,增长0.3%。
16.总预备费4000万元,与上年持平。
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保证财政收支预算顺利实现,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2009年的财政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深化财政改革,强化收入组织,调整支出结构,大力推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廉洁理财,全面提升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升队伍素质,提高服务效能,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全面小康进程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一)更加有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认真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扎实开展财源建设,运用财政资金、政策、服务等多种有效手段,促进创业、创新、创优,实现企业增效、群众增收基础上的财政持续稳定增长。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对我市经济发展有长久支撑力和对经济回升实效明显的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支持沪通铁路等项目的尽快开工建设,加快兴东机场扩建、通沪大道高架、污水处理厂一期改建和三期扩建、长江北路等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推进204国道改线、九圩港大桥、城北大道等项目建设,支持四川绵竹新市镇的灾后重建。利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水平较高的优势,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争取更多的中央转贷地方国债资金。
二是支持创新驱动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9年市本级财政共安排创新驱动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金24765万元。其中:安排科技项目资金10000万元,比上年增加2000万元,支持高新产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增加自主创新投入,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安排支持工业发展资金9400万元,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创建名牌;支持船舶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本土化配套采购、开展产品认证;支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支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培育自主品牌产品,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加大对发展现代服务业政策引导力度,安排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及服务业外包引导资金5365万元,比上年增加1800万元,重点发展服务外包,提升服务外包层次,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三是落实房地产业优惠政策。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拉动投资、促进消费、改善民生和财政增收具有重要作用。要切实落实房地产营业税、契税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居民购买自住性、改善性住房,着力加快以拆迁安置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外来务工人员宿舍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拆迁群众、低收入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四是重视优化消费环境。重视改善消费环境,创造消费条件,增强人民群众的消费愿望和信心。加大财政投入,推进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
(二)更加扎实开展增收节支,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今年我市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既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税收政策调整等影响财政增收的压力,又面临着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保证运转等刚性支出的压力。要坚持把组织收入作为财税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做大财政“蛋糕”,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依法加强税收征管,抓紧清理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各项税收和非税收入,都要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加强对南通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南通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收益的收缴管理。
提高征管水平,努力促进财政经济良性互动。全市财税系统进一步健全税收征管体系,创新征管手段,改善征管方法,提高征管效率。积极推进社会综合治税体系建设,形成全面、实时、动态的税源监控网络。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的原则,严禁越权减免税收,坚决打击偷、骗税等违法行为,积极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和税收秩序。在支持经济发展同时,努力提高财政收入组织水平,把经济发展的成果及时足额地体现到财税增收上来,不断壮大地方财力,进一步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能力。
按照《国务院关于编制2009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公务购车、会务经费、公务接待经费、出国(境)等经费支出,严格控制机关信息化建设,勤俭办一切事业”。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发扬优良传统,凝心聚力,共克时艰,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扩内需、保增长中去,投入到“三农”、民生和其他社会事业中去。
2009年,市本级单位在去年项目经费压缩10%以上、公用经费压缩5%的基础上,部门项目支出比上年再压缩11%。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实行零增长,新购网络设备按照“整合资源、信息共享、适度配置”的原则,统一平衡。统一行政事业单位出租房产管理,统一部门预算单位的物业管理供给范围和标准。
(三)更加注重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民生和重点支出
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使更多的财力向民生领域和重点支出倾斜。一是进一步支持新农村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大力推进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坚持把农村新五件实事作为民心工程,确保资金及时到位,确保建成优质工程,让人民群众真正得益受惠。支持农村桥梁、公路、经济薄弱村硬质机耕路、河道疏浚整治、清洁能源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增收能力;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支持开展农业保险,加快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继续做好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涉农资金发放工作。二是进一步增加对教育投入。巩固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积极推进教育债务化解工作,从2009年起再用4年时间基本化解市本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债务。按标准安排中等职业学校及高中学生助学金、义务教育免书本经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职教实训基地建设。三是进一步增加对就业再就业投入。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有关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促进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帮助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众就业。四是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继续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管,增加财政投入,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进一步支持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增加对卫生医疗投入。大力支持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加对城乡居民基本生活保障投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增加对文化建设投入。大力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增加对产品、药品、食品等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投入,加大对重大传染病、重大疫情防控及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大力支持环境保护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城市。支持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交线网城乡覆盖率。支持平安南通、法治南通建设,加大社会大防控体系投入,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积极落实政府2009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资金,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协调发展。
(四)更加注重财政改革创新,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一是完善财政体制。研究完善市区财政体制,引导各地更加主动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科学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完善支出管理。进一步促进财政资金安排绩效化、财政资金支出责任化。继续提前安排政府专项资金计划,减少部门预算执行中的调整。继续加强项目论证,严格项目管理。加强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的管理,进一步整合资源、节约资金。推进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优化操作流程,加强资金运行监控,提高资金运行效率。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征缴管理,按照“收费项目明确,票据自动缴销,收入实时入库”的要求,实现非税收入电子信息管理全覆盖。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提高公开招标比重。继续完善政府采购运行机制,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服务水平。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管理。三是加强财政监督。认真贯彻《江苏省财政监督办法》,进一步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四是加强城建项目概算审核。充分发挥财政投资评审中心作用,坚持先评后审,评审结合。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核,强化投资预算约束。五是加强民主理财制度建设。坚持经费审核(批)会议制度,财政资金分配使用集体研究,政府批准执行。六是完善项目会计核算制度。强化项目预算约束机制,利用会计核算软件,进一步加强项目会计核算工作,对项目实行全过程的控制与监督。七是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机制。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逐步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新机制。
(五)更加重视服务型机关建设,提高财政服务发展能力
坚持创造最佳的财政政策环境,提供最佳的财政政策服务。继续打造“秉公理财、服务兴财”的财政服务品牌营造良好的机关工作氛围。一是切实提高服务效能。各级财政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把各项政策迅速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企业,确保政策早到位、早见效。二是继续坚持分类分级双百分全员目标—成果管理考核办法。探索机关目标绩效考核新机制,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三是着力培育财政机关先进文化。坚持“公”字,贯彻“服务”二字,依法理财,规范理财,在全市形成先进的财政文化理念。四是深入推进“五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和谐型)机关建设。不断提高干部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增强“生财、聚财、理财”本领;牢固确立“理财为公、理财为民”的思想,增强服务基层、服务发展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廉洁从政、廉洁理财”的思想,增强廉洁自律、防腐拒变的坚定性。以锻炼和造就一支适应公共财政工作要求、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财政干部队伍为目标,进一步树立财政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2009年是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是全市实现全面达小康的决胜之年。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信心,创新思路,抢抓转机,难中攀高,努力开创财政改革发展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国60周年,为“扎实保增长,全面达小康”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