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通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11-02-28  字体:[ ]

——2011年2月20日在市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施建中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初,全市财政地方一般收入预算为2287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在国内外经济总体偏紧的环境下,全市上下在应对挑战中抢抓改革发展机遇,在创新实践中破解发展难题,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各月财政收入增幅均在全省平均线上运行。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全市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三大需求稳定增长,三次产业结构更趋改善。经各级人大常委会审议,全市地方一般收入预算调增为2320700万元。

  2010年初,全市各级财政用地方财力安排的财政支出预算为3374478万元,在预算执行中,因上级核拨专款、上年项目结转及土地出让金、养老保险基金超收列收列支等因素,经各级人大常委会审议,调整后的总支出预算为5905114万元。

  2010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7133642万元,增长46.8%。其中:(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08061万元,占调整后预算(下同)的125.3%,比上年增收918188万元,增长46.1%;(2)政府性基金收入2303343万元,增长77.1%,其中,土地出让金入库1630447万元,增长126.2%;(3)上划中央收入1922238万元,增长22.4%。2010年,全市财政总支出5357392万元,占调整后预算(下同)的90.7%,比上年增加支出1484761万元,增长38.3%。各地财政决算草案编制正在进行,预计全市财政在上级转移支付和筹措调入部分预算外资金后,能够实现收支平衡。南通市2010年财政收入预算完成情况详见附表1,南通市2010年财政支出预算完成情况详见附表2。

  下面,我着重报告2010年市区财政地方一般收入预算和市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一)市区财政收入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市人代会通过的市区地方一般收入预算为1146800万元,增长12%,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经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市区地方一般收入预算调增为1180000万元。2010年,市区实现财政总收入3890193万元,增长52.2%。其中:(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50372万元,占调整后预算的131.4%,增长51.4%;(2)政府性基金收入1322901万元,增长94.4%,其中,土地出让金入库980176万元,增长155.3%;(3)上划中央收入1016920万元,增长19.4%。市区2010年财政收入完成情况详见附表3。

  (二)市级财政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初,市人代会通过的市级财政动用地方财力安排的财政支出预算为902559万元。在预算执行中,由于财政收入超收追加、上年结转、上级核拨专款、苏通科技产业园支出预算并入以及土地出让金、人防费、国有资产收益等超收列收列支因素,财政支出预算发生了相应变动,经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市级当年财政支出预算调整为1412459万元。之后,由于市区财政收入超收,按现行财政体制测算,市级增加财力76438万元,相应增加市级支出预算75219万元,其中:市本级增加支出预算69295万元,市开发区增加支出预算5924万元。调整后市级总支出预算为1487678万元,其中:市本级总支出预算为1101725万元,市开发区总支出预算为385953万元。

  市本级增加支出预算69295万元中,一般支出预算增加15029万元,增加的项目是:根据江苏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1年对口支援新疆资金筹集任务的通知》(苏财预[2010]44号)精神,安排对口支援新疆资金4023万元;根据江苏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1年对口支援西藏资金筹集任务的通知》(苏财预[2010]51号)精神,安排对口支援西藏资金1006万元;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崇川区、港闸区招引工业大项目结算补助实施办法》(通政办发[2010]249号)精神,市本级提取市区招引工业大项目平衡基金10000万元。专项支出预算增加54266万元,增加的项目是:授权经营和改制企业产权转让收益入库后列支到企业发展资金专户32000万元;土地出让金和社会保险基金等超收列收列支等因素增加支出预算22266万元。

  2010年,市级完成财政总支出1393180万元,占总支出预算(以下简称占预算)的93.6%,其中:市本级支出1021866万元,占预算92.8%;市开发区支出371314万元,占预算96.2%。市级、市本级和市开发区2010年财政支出完成情况分别详见附表4、附表4-1和附表4-2。

  市本级2010年支出预算分类执行情况是: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6284万元,占预算92.7%。

  2. 公共安全支出63282万元,占预算96.5%。

  3. 教育支出68523万元,占预算92.8%。

  4. 科学技术支出21068万元,占预算93.4%。

  5.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9960万元,占预算96.4%。

  6.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1880万元,占预算93.7%。

  7. 社会养老保险金支出242579万元,占预算100%。

  8. 医疗卫生支出39334万元,占预算95.8%。

  9. 环境保护支出12833万元,占预算96.4%。

  10.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36480万元,占预算90.6%。

  11. 农林水事务支出19219万元,占预算95.8%。

  12. 交通运输支出34046万元,占预算95.1%。

  13. 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46443万元,占预算92.4%。

  14.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3817万元,占预算93.3%。

  15. 基本建设支出30335万元,占预算86.8%,进度较慢的主要原因是地震局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未结束。

  16. 人民防空、招商引资、对口支援、驻军建设、部省属单位办案补助、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及其他支出95783万元,占预算79.4%,进度较慢的主要原因是今年提取的招引工业大项目平衡基金1亿元未拨付。

  (三)财政收支平衡情况

  按现行财政体制初步测算,市本级财政当年体制分成财力  751668万元,加:上年未完项目结转44782万元、上年净结余1150万元、上级核拨专款及补助50346万元、土地出让金等列收列支255944万元,总财力来源为1103890万元;减:当年支出1021866万元、未完项目结转下年支出79859万元,净结余2165万元。

  开发区财政当年体制分成财力365631万元,加:上年未完项目结转13912万元、上年净结余2750万元、上级核拨专款及补助6614万元,总财力来源为388907万元;减:当年支出371314万元、未完项目结转下年支出14639万元,净结余2954万元。其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当年体制分成财力332682万元,加:上年未完项目结转13912万元、上年净结余2750万元、上级核拨专款及补助5614万元,总财力来源为354958万元;减:当年支出337569万元、未完项目结转下年支出14639万元,净结余2750万元。

  苏通科技产业园当年体制分成财力32949万元,加:上级核拨专款及补助1000万元,总财力来源为33949万元;减:当年支出33745万元,净结余204万元。

  二、2010年主要工作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全市各级政府及其财税系统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十三届人大第三次会议确定的全年财政收支预算,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大力优化支出结构,突出支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保障“三农”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财政改革与发展取得新的进展。

  (一)坚持服务发展,丰富财源建设新政策

  一是全力支持和引导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和各种困难,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级财税工作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积极落实上级政策,财税政策的适应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显著增强。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政策,支持外向型企业发展,全市办理出口退(免)税124.8亿元。认真执行增值税转型政策,全市减轻企业税负20.2亿元。

  二是继续完善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政策体系。2010年,全市安排支持企业发展资金5.09亿元,比上年增长41%。在落实原有财源建设政策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探索“事前引导、激励增量”的措施办法,体现政府财政扶持企业的政策意图和激励方向。寻求财政与经济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不断研究完善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引进、金融和担保业发展的五大财政政策平台,基本实现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全覆盖。落实大企业税收回报责任,完善重点大企业(集团)优胜劣汰的进退机制。实施重大项目节点奖,按照重大项目审批、开工、竣工、投产等节点,进行考核奖励。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市政府与13家企业签订了16个项目节点考核责任书,项目总投资76.5亿元,预计建成后年新增销售收入144.2亿元,年新增地方税收2.7亿元。完善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大力支持新能源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完善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对吸引优秀人才的扶持力度。积极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是加快财政资金拨付。按照“简化、快捷”的原则,确保支持企业政策“看得到、算得出、拿得早、用得好”。加快支持企业项目资金的拨款进度,对省定向下达的专款指标,实行“零停留”,款到即付;对当年预算安排项目,加快拨款进度,及时发挥支持产业发展资金绩效。

  (二)狠抓收入征管,实现财政收入新跨越

  2010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财政收入形势较为复杂的一年。为确保收入目标的实现,市政府及早分解落实收入目标,不断强化收入分析和目标考核,进一步增强各地组织收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市国税局进一步简化、优化业务流程,完善税源联动管理体系,大力推行税收项目评估,不断深化责任区管理。市地税局完善税收管理员绩效评价系统,进一步完善涉税信息交换机制,建立分类、分行业的纳税评估模型,扎实推进土地增值税清算、“甲供材”税收清理工作。市财政局认真测算分解收入目标,加强财政收入组织协调,做好收入分析、跟踪和预测工作,完善收支控管系统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加强政府资本、资源、资产收益的收缴监管工作,确保及时足额纳入财政规范管理。

  2010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0.8亿元,增长46.1%,超全省平均增幅19.7个百分点,列全省第4位,沿江8市第1位,已连续六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收入实现了“三个提升”。一是全市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升。全市经济增长的财税贡献率提高,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预计超过20%,比2005年提升8个百分点以上。二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比重持续提升。2010年我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比重为7.1%,比2005年提升1.7个百分点,已连续六年保持提升态势。三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在全省位次提升。2010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0.8亿元,列全省13市第4位,总量位次出现历史性跨越。

  (三)加大民生投入,促进和谐社会新气象

  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政策,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政策,初步形成支持“三农”、就业与再就业、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公共教育、公共卫生、文化建设等民生与社会事业建设投入政策体系。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注重将新增财力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等公共财政服务领域,努力支持和谐社会建设。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到54.5%。

  一是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全市各级财政预算内农业投入全部达到了“两高于、一确保”的要求。市、县财政“三农”投入37.42亿元,增长39%。组织各地建立“十二五”农桥项目库,全年新建改造农村桥梁845座,争取省补助3479万元,市财政安排配套资金1352万元。出台《2010年高效农业项目资金补助管理办法》和《2010年高效渔业项目资金补助管理办法》,市财政拨付补助资金2902万元,带动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5万亩。加快推进绿色南通建设,市财政补助资金946万元,重点促进高速公路、复线铁路两侧绿化带和成片林建设,新增造林面积17.3万亩,建成绿化示范村100个、绿化合格村518个。市财政补助资金1505万元,推动全市江海堤防堤顶公路未硬质化道路262公里全面实施硬质化工程。认真落实关系民生的惠农补贴政策,确保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油菜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资金足额补贴到位。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全市1713个村全部建成农家书屋,实现了全市农家书屋全覆盖的目标。积极向上争取各类支农资金,全年组织申报省及省以上支农扶持项目52批,争取中央、省转移支付和扶持资金共计16亿元。

  二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和教科书免费制度,提高各类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做好教育资源整合后市直义务教育学校债务清理核查工作,落实化债资金6600万元,努力化解义务教育债务。为15834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放中职助学金2375万元。从2010年春季学期起,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寄宿生免收住宿费。支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落实免费开放后门票补贴、场馆改造、改陈布展等扶持措施及相关优惠政策,确保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后正常运转,推动全市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及时安排体育彩票公益金,确保我市全民健身、老年体育、国民体质监测等活动的顺利开展。支持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支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对困难群众大重病患者开展医疗救助。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制度。支持产品、食品、药品监测体系建设。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全市垃圾、污水处理及环境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是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配合实施《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支持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全面落实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各项扶持补贴政策。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把保障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为社会困难群体构筑更加牢靠的保障线。进一步完善困难群众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扩大发放临时物价补贴的对象,由城乡低保对象扩大到优抚对象、孤儿、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对象,全市有20.2万人享受补贴。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全市新农保参保总人数为180.6万,为108.7万农村老年居民发放基础养老金,总量全省第一,发放率达到96%。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全市公办养老机构新增床位数815张、民办养老机构新增床位数2410张、农村敬老院新增床位数1450张,养老床位数增长19%。落实贫困家庭儿童重大疾病慈善救助政策。

  (四)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科学理财新机制

  一是及时落实财政管理体制。按照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公平与效率统一和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的总体原则,贯彻落实新一轮财政体制。加强财政体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实行更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招引工业大项目补助、增值税超速奖励等九项经济激励政策,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充分调动基层协税、护税积极性。对个体零星税种全面委托乡镇(街道)征收管理,进一步调动乡镇(街道)协税、护税的积极性。

  二是着力推进财政支出改革。按照“积极稳妥、统筹兼顾、注重绩效、综合平衡”的原则,进一步提高部门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健全支出预算管理体系,完善基础信息库和项目库管理,完善部门预算编审制度和操作流程。严格项目支出编制,推进项目支出编制精细化、标准化和绩效化。着力增强预算约束力,坚持做到部门预算不追加,切实维护预算严肃性。全面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规范统一财政性资金的集中支付模式,乡镇财政国库支付改革取得较快进展。简化预算执行程序,优化国库集中支付流程。规范存款在银行间的分配,实行财政存款分配与各银行、贷款规模、贷款增长和代理财政业务质量等指标挂钩,引导银行加大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政府采购不断规范,政策功能进一步发挥。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规模,规范政府采购程序。积极推进政府采购管理电子化进程,不断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在全省率先实行政府采购“分段操作制”,监督管理与采购操作相分离。

  三是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概算审核。由“招投标前审核设计概算”提前到“设计阶段评估设计内容”,评审结合,取得明显成效。市本级共组织审核城建项目概算239个,送审概算102.6亿元,核减12.3亿元,核减率12%。

  各位代表,2010年全市财政预算收支总体执行情况良好,公共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我们认识到财政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持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结构需进一步优化,财政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需进一步加强等。对此,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努力把财政工作做得更好。

  三、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根据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预测分析,总体看,我市国民经济将保持健康、协调发展的态势。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抑制通货膨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也积累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宏观经济各项指标总体良好,前几年招商引资的项目投入也已逐步进入税收贡献期,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沿江沿海开发的实施,有利于我市经济的发展,为全年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奠定了基础。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2011年我市经济可能面临更多困难、更多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艰巨,财政收支面临的压力较大。主要体现在:外需增长动力不足导致的需求性调整压力,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带来的周期性调整压力,增值税转型等政策性因素形成的结构性减收压力,这些因素交叉叠加在一起,对我市财政经济带来很大挑战。同时,支出压力进一步加大,加大对农业、教育、科技、环境、社会保障及民生类的投入,加大对重点产业扶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以及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建设等都需要很大一块财力作保障。

  综合分析影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的各种因素,2011年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关于2011年财政预算编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对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2011年财政预算安排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财源建设。依法组织财政收入,不断壮大地方财政实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大力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努力实现财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时期又好又快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2011年,安排全市财政总收入820亿元,增长15%;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35亿元,增长15%。上述预算安排是积极稳妥的。一是体现必要性。今年全省财政收入目标安排10%,我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目标比全省高5个百分点以上,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需要,是我市保持持续跨越发展态势的需要,有利于增强信心、稳定预期,有利于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也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二是体现可行性。在我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协调发展的背景下,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上述财政收入目标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按完成上述收入计划和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全市财政当年留用财力全部安排支出,实现收支平衡。

  下面,着重报告2011年市区财政地方一般收入预算和市级财政支出预算安排情况:

  (一)市区财政地方一般收入预算

  2011年,安排市区财政总收入预算4472800万元,增长15%。其中:地方一般收入预算178220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加231828万元,增长15%,其中市级地方一般收入预算696200万元,比上年实绩增加90763万元,增长15%;基金收入预算1531500万元,增长15.8%;上划中央收入预算1159100万元,增长14%。市区2011年财政收入预算详见附表5。

  市区地方一般收入预算安排情况是:

  1.税收收入1336100万元,增长16.6%。

  (1)增值税(25%部分)225700万元,增长13%。

  (2)营业税376700万元,增长17%。

  (3)企业所得税(40%部分)230600万元,增长18.8%。

  (4)个人所得税(40%部分)75000万元,增长16.2%。

  (5)城市维护建设税67000万元,增长24.3%,增幅较高的主要原因:自2010年12月1日起,对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

  (6)房产税37200万元,增长14%。

  (7)土地增值税86200万元,增长20%。

  (8)契税128300万元,增长12%。

  (9)耕地占用税42800万元,增长18.3%。

  (10)其他各项税收66600万元,增长17.9%。

  2.非税收入446100万元,增长10.3%。

  (1)专项收入34300万元,增长12.3%。

  (2)行政性收费收入99500万元,增长28%,增幅较高的主要原因:根据财政部规定,自2011年起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

  (3)罚没收入26600万元,下降5%。

  (4)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及其他285700万元,增长6.6%。

  (二)市级财政支出预算

  2011年,市级财政按完成收入预算和现行财政体制测算,当年地方可用财力为1253217万元,全部安排支出,市级支出预算比上年动用地方财力安排的支出预算增长(以下简称同口径增长)12.1%,其中:市开发区支出预算412023万元,同口径增长12.8%。市级、市本级和市开发区2011年支出预算安排情况分别详见附表6、附表6-1和附表6-2。

  2011年,市本级财政按完成收入预算和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当年财政体制分成财力841194万元,全部安排支出,比上年支出预算增长11.8%,其中:一般支出预算448514万元,增长10.1%;基金支出预算392680万元,增长13.7%。

  市本级财政分大类支出预算安排情况是: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预算73363万元,增长6.7%。

  2.公共安全支出预算62898万元,增长11.2%。

  3.教育支出预算70522万元,增长11.1%,其中:一般支出预算66922万元,增长10.6%;基金支出预算3600万元,增长20%。

  4.科学技术支出预算17026万元,增长17.7%。

  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预算10495万元,增长10.1%,其中:一般支出预算9295万元,增长10.2%;基金支出预算1200万元,增长9.1%。

  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预算22337万元,因2011年市区城镇老年居民养老补贴等体制下划到区1538万元,同口径增长13%,其中:一般支出预算20737万元,同口径增长13.5%;基金支出预算1600万元,增长6.7%。

  7.社会养老保险金支出预算260000万元,增长9.8%。

  8.医疗卫生支出预算40394万元,增长10.3%。

  9.环境保护支出预算9045万元,因2011年排污费收入减少900万元,同口径增长13.6%。

  1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预算128233万元,增长23.8%,其中:一般支出预算19733元,增长31.0%,主要是城市道路管养、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支出增加;基金支出预算108500万元,增长22.6%。

  11.农林水事务支出预算18488万元,增长9.8%,其中:一般支出预算12488万元,增长10.2%;基金支出预算6000万元,增长9.1%。

  12.交通运输支出预算13306万元,因2010年预算中含省补2009年交通体制改革财力1750万元,同口径增长10.2%。

  13.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预算46291万元,增长21.7%,其中:一般支出预算42091万元,增长22.6%,加大财源建设力度,支持企业发展资金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基金支出预算4200万元,增长13.5%。

  14.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3885万元,增长7.1%。

  15.基本建设支出预算13000万元,增长4.0%。

  16.对口支援、驻军建设、部省属单位办案补助、预留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及其他支出预算47111万元,增长8.3%。

  17.总预备费4800万元,增长6.7%。

  四、抢抓转机,求真务实,努力开创财政改革发展新局面

  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保证财政收支预算顺利实现,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2011年的财政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围绕“财源与收入、社会与民生、理财与绩效、素质与服务”四大工作格局,发挥财政职能,深化财政改革,强化收入组织,调整支出结构,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基本现代化进程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一)更加有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认真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扎实开展财源建设,运用财政资金、政策、服务等多种有效手段,促进创业、创新、创优,实现企业增效、群众增收基础上的财政持续稳定增长。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对我市经济发展有长久支撑力和对经济回升实效明显的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支持通启路快速路改造、东方大道工程、长江中路啬园路快速化改造、江海大道西段快速化改造等项目的开工建设,加快长江中路高架、长江路二期、通宁大道快速化改造、江海大道快速化改造、高店路口立交和通京大道快速化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利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水平较高的优势,争取更多的中央转贷地方国债资金。

  二是支持创新驱动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1年,市本级财政共安排创新驱动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金44300万元。其中:安排科技项目资金14000万元,比上年增加2000万元,支持高新产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增加自主创新投入,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安排支持工业发展资金11100万元,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创建名牌;支持船舶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本土化配套采购、开展产品认证;支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支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培育自主品牌产品,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加大对发展现代服务业政策引导力度,安排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及服务业外包引导资金5500万元,重点发展服务外包,提升服务外包层次,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三是有效扩大消费需求。重视改善消费环境,创造消费条件,增强人民群众的消费愿望和信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社会优抚对象待遇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完善促进消费政策,进一步加大家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政策,不断完善补贴审核兑付办法,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切实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研判,严格执行相关政策,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费。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二)更加扎实开展增收节支,保持财政收支稳定增长

  坚持把组织收入作为财税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做大财政“蛋糕”,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在支持经济发展同时,努力提高财政收入组织水平,努力促进财政经济良性互动,把经济发展的成果及时足额地体现到财税增收上来,不断壮大地方财力,进一步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能力。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的原则,依法加强税收征管,抓紧清理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健全税收征管体系,创新征管手段,改善征管方法,提高征管效率。严禁越权减免税收,坚决打击偷、骗税等违法行为,积极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和税收秩序。积极推进社会综合治税体系建设,形成全面、实时、动态的税源监控网络。

  贯彻《国务院关于编制2011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精神,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优良传统,凝心聚力,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扩内需、保增长中去,投入到“三农”、民生和其他社会事业中去。2011年,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实行零增长,新购网络设备按照“整合资源、信息共享、适度配置”的原则,统一平衡。统一行政事业单位出租房产管理,统一部门预算单位的物业管理供给范围和标准。

  (三)更加注重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民生和重点支出

  坚持“经济建设与民生社会事业建设兼顾,城市建设与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兼顾,控制公务开支与规范个人收入兼顾”的支出安排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使更多的财力向民生领域和重点支出倾斜。一是进一步支持新农村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大力推进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确保资金及时到位,让人民群众真正得益受惠。支持农村桥梁、公路、经济薄弱村硬质机耕路、河道疏浚整治、清洁能源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增收能力;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支持开展农业保险,加快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继续做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涉农资金发放工作。二是进一步增加对教育投入。巩固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积极推进教育债务化解工作。按标准安排中等职业学校及高中学生助学金、义务教育免书本经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职教实训基地建设。三是进一步增加对就业再就业投入。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有关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促进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帮助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众就业。四是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继续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管,增加财政投入,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进一步支持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增加对卫生医疗投入。大力支持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加对城乡居民基本生活保障投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增加对文化建设投入。大力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增加对产品、药品、食品等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投入,加大对重大传染病、重大疫情防控及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大力支持环境保护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城市。支持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交线网城乡覆盖率。支持平安南通、法治南通建设,加大社会管理创新试点投入,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积极落实政府2011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资金,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协调发展。

  (四)更加注重财政改革创新,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一是落实财政体制。落实财政体制,引导各地更加主动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科学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完善支出管理。按照“预算编制严、预算执行快、预算执行监督细”的思路,细致研究工作流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支出预算管理效率。加强项目论证,逐步校正项目预算内容,编实项目预算。严格项目管理,对已安排项目的资金运行实施全过程跟踪监管。深化基本支出预算编制改革,完善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加快基础资料信息库建设。加强对部门预算二级单位的预算管理。推进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优化操作流程,加强资金运行监控,提高资金运行效率。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征缴管理,按照“收费项目明确,票据自动缴销,收入实时入库”的要求,实现非税收入电子信息管理全覆盖。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提高公开招标比重。继续完善政府采购运行机制,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服务水平。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管理。三是加强财政监督。继续推进财政监督长效管理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政策执行、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加大对财政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四是加强民主理财制度建设。坚持经费审核(批)会议制度,财政资金分配使用集体研究,政府批准执行。五是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机制。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逐步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新机制。六是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步伐,加强财政业务、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和财税库银联网系统建设,实现财政核算业务和机关办公网络运行全覆盖,更好地发挥财政信息化建设在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中的支撑作用。

  各位代表,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信心,创新思路,抢抓转机,求真务实,努力开创财政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南通“加快现代化,再创新辉煌”而努力奋斗!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