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图片新闻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杨镇华:一个“粮”心农夫的乡村振兴梦

来源:南通人大  发布时间: 2023-06-27  字体:[ ]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市各级人大代表立足岗位奋发作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深入基层一线,密切联系群众,在“强富美高”新南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中坚骨干和模范带头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我出生在农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要把农业发展作为一生的事业,在农业种植上闯出一片新天地。”南通市人大代表、如皋市福欣家庭农场负责人杨镇华始终将赤诚之心写在农村大地上,牢记嘱托、深耕细作、奋楫笃行,积极履职尽责,引领村民发展产业,把代表工作和本职工作有机结合,助力如皋奏响乡村振兴新的青春华章。

微信截图_20230627171911.png

厚植“三农”情怀 扎根乡土大地

“不管走到哪里,都不如家乡的一把土。”2004年,杨镇华放弃了“北漂”,回到家乡办起了“农资经营部”。为了让自己能更好更专业地经营,他开始学习农业基础知识,虚心向农技植保人员请教,深入农户田间地头调查研究,逐渐掌握了病虫害有效防治和各种化肥的科学施用方法。2006年,他组建了“联防联保”专业队,把剩余劳动力有效组织起来,帮助一些没有劳力的家庭有偿打药水、施肥、拔草等农田作业,激活了村里的劳动力。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顿顿吃得饱,但很难吃到口感好的大米饭。”同学席间的一句话立刻引起了杨镇华的思考。家乡如皋是世界长寿之乡,土壤天然富硒,是种植高质量大米的天然有利条件。扎根大地,梦想就有了实现的土壤。他组织人员取土样到权威部门检测,根据检测数据寻找土壤硒含量比较高的地方开始种植富硒大米,从零开始了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他从选优品种、施用有机肥、生物防治等方面入手,优选南粳46号,大胆采用休耕方式,尝试使用微生物菌肥进行生态种植。杨镇华种植的大米煮成的米饭香气沁鼻,色泽油亮又安全,口感绵、韧、劲的特质深入人心,获得“中国富硒好米”称号。由于品质好、粮食安全,直接带动了当地的有机水稻生产。渐渐地,他成了如皋有名的“大米哥”。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善铺“回乡之路”的农人。杨镇华牵头成立了南通市农村青年创业创新联盟,聚合了一群年富力强、善于学习、勤劳肯干、勇于探索的80、90后,吸引了6名博士生来如创业,不断充实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微信截图_20230627171943.png

传承“治沙精神” 坚定创事干业

近半个世纪的“战高沙、育良田”运动,凝练成了如皋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了如皋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赓续荣光。作为土生土长的如皋人,如皋人民“治沙精神”的刻苦基因,已经深深镌刻在杨镇华的血液之中,同时也指引着他的创业之路。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发展“家庭农场”,鼓励种粮大户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杨镇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首批注册成立了如皋市福欣家庭农场,同时注册商标,开始走品牌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他以“互联网+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基地”的形式开展农业全产业链服务,在资源整合中实现共赢。多年的努力,他获得了“新型职业农民优秀标兵”、省“三扶两创”工作“创业之星”“南通市青年农民创业创新标兵”等荣誉称号……越来越多的荣誉,是对他创业之路的鼓励和肯定,他坚信:十多年来,他潜心铺筑的既是探索之路、奋斗之路,更是希望之路、振兴之路。目前他的富硒农业示范园已拓展到300亩,带动本村农户种植有机水稻2600多亩,培育有特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个。不仅如此,他以自己的富硒大米为原料,带领村民利用白蒲黄酒的传统工艺进行研发,打造出自己富硒黄酒的品牌。目前他的“富硒黄酒”在市场上也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杨镇华也成了带动农户致富的“引路人”。

微信截图_20230627171950.png

坚持绿色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常年来,杨镇华始终秉持种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绿色种植理念,从不对土地进行惊夺式种植,也不刻意追求产量。他采用单季种植水稻、冬季土地休耕的模式,每年在水稻收割后对土地进行翻耕,用“秸秆全量还田+绿肥种植”的方式对田块进行休耕,有效培养地力,提高粮食品质和市场竟争力。他还向农户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通过种植香根草、在田间安装性诱装置等生物防治措施,既减少农药化肥的减量使用又能提高大米品质,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为农药化肥的减量使用作出示范性作用。

除了传统的种粮方式和技术,他还重视数字赋能农业,打造“智慧农业”。他带领村民运用数字化手段对水稻长势分析、实施苗情诊断调控、生产力预测等,加快农业遥感和智能决策技术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充分运用纹理信息和机器视觉技术,快速对田间杂草区域进行识别,解决当前水稻人工除草效率低的问题,实现精准除草,节约人工成本。通过无人机遥感对水稻拔节期关键生长指标进行实时遥感监测,结合物联网环境监测设备的定点土壤参数与前期农田管理操作,并用相关算法生成穗肥施用处方图,实现变量、精准施肥,帮助水稻种植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促进大面积丰产增效及降低生产成本。经过多年的探索,杨镇华从“门外汉”变成了田间里的“好把式”,也成了村民们的“好帮手”。

微信截图_20230627171958.png

关注民生民意 彰显代表担当

杨镇华对乡村有着厚重的感情。当选为南通市人大代表后,他深感“人大代表”不止是一种政治身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他心系乡村百姓,情牵乡村发展,和乡亲话家长里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急。

在南通人代会上,他积极参加会议审议,将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带到会上,为乡村振兴、民生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在每月10日的两代表一委员接待日上,他热心接待来访群众,倾听群众心声,及时收集和归纳群众的意见建议,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在代表履职培训活动上,他认真学习,勤做笔记,掌握履行职责所需的基本知识;在农作物施药和用肥问题上,他利用走访调研的机会宣传、普及相关知识,主动承担起农户的咨询服务,指引农民科学种植……他时刻把百姓急难愁盼放在心中,当好群众“代言人”,提出的《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建议》得到了政府高度重视,纳入了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

今年他针对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营收入是纯农业村目前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又提出了“整合零散建设用地,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土地保障的建议。”

“我热爱如皋这片土地,我对自己选择做一个乡村振兴的践行者无比感到幸福和快乐!”杨镇华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典型代表,走出了致富增收的新路子,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关注民生,助力家乡振兴发展,诠释了一名人大代表的担当和情怀。(朱为民 缪申申)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26839号-1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