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通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12-02-16  字体:[ ]

——201219日在南通市

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蔡惠忠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形势,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全面落实“八项工程”、努力实现“八个领先”,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运行平稳、转型加快、开发提速、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预计(下同),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1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7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2240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1580亿元,增长12.8%

  (一)三大需求协同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进一步提升。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着力扩大有效投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80亿元,增长21.7%。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8.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0.7%,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服务业、新兴产业投资分别增长31.7%39%,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3.2%23.4%,比上年分别提高3.43.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16.5%,占比达到74%

  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加强市场体系及流通网络建设,继续做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各项促进消费的工作。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0亿元,增长17%;城镇、农村消费分别增长17.6%15%,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分别增长16.6%21.8%。切实加强“菜篮子”建设,建设5万多亩蔬菜保供基地,设立50家“平价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低于全国、全省。

  外贸增长好于全国全省。努力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我市被授予首批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24个出口品牌成为省重点培育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完成进出口总额250亿美元,增长18.5%;其中出口175亿美元,增长24%,高于全国、全省增幅。机电产品出口进一步扩大,增长36%,占全市外贸出口的44%,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实现财政总收入951.7亿元,增长33.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73.69亿元,增长28.5%。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民生投入217.3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到55%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755.137.2调整为7.054.538.5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围绕“稳增长、快转型”,推动工业经济质效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六大千亿级产业板块全面形成。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工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6.1%,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长24.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6.4%,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企业效益持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增长21.3%33%35%

  现代服务业较快增长。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升级的重中之重,制定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和集聚区建设等政策意见,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综合营业收入1230亿元,增长17.9%。港口运输业、旅游业发展良好,港口货物吞吐量1.7亿吨、增长14.5%,集装箱吞吐量53万标箱、增长14.7%;接待入境游客40.8万人次、增长15%,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26亿美元、增长18%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克服冬春连旱等不利影响,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总产达到329.1万吨。高效农业加快发展,高效农业面积占全部耕地比重突破50%。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升,生猪存栏、出栏分别增长8%5%。蔬菜、水产品生产规模持续扩大,总产量分别增长7.6%3.3%

  新兴产业快速增长。认真落实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新兴产业“310”工程。新兴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增长2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3.8%,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海工及特种船舶完工量460万综合吨,增长20%以上;光伏电池及组件产量1100兆瓦,增长40%。服务外包营业额增长75%

  建筑业实力继续壮大。建筑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完成施工总产值3200亿元,增长20.8%5县(市)和通州区全部进入全省建筑强县行列,10家企业进入全国百强建筑企业行列,新增鲁班奖4个。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验收,实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区)“满堂红”。财政科技支出增长28%;全市专利申请量5.5万件、授权量2.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4万件、授权量500件。加强创新载体建设,通州开发区获批为省级南通高新区,中科院南通光电工程中心等重大研发机构启动建设,新增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9家、企业技术中心12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家。中远船务“深海高稳性圆筒型钻控储油平台的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深入实施“江海英才”计划,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名,引进省“双创计划”人才(团队)18名。

  (三)江海开发全面加快,集聚能力不断提升。全面落实省沿海地区发展五年推进计划和南通沿海开发三年行动纲要,推动沿海开发全省领先。

  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洋口港区LNG接收站投入运营,18LNG船舶成功靠泊,10万吨级石化码头开工建设,15万吨级北航道二期工程获准立项。吕四港区10万吨级挖入式港池即将开工,东灶港作业区22万吨级通用码头即将投运。通州湾综合开发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建港条件研究形成初步成果。崇启大桥建成通车,海洋铁路基本建成,兴东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工程竣工,焦港船闸实现通航;通洋高速、临海高等级公路、平海公路改扩建、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连申线航道整治等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沪通铁路开工准备工作深入推进。

  重大产业项目加快集聚。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170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770亿元。清华同方LED、醋纤五期、综艺太阳能硅片、中远海工、恒力纺织新材料、江苏南通电厂“上大压小”等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加快建设,广汇能源物流、中化新材料、台湾中石化等一批单体总投资超50亿元的重大项目落户。以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项目为重点,精心组织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周活动。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向沿海集聚,前沿区域100个重大项目全年累计完成投资近200亿元。

  园区发展水平加快提升。进一步增强开发区配套功能和集聚能力,省级以上开发区业务总收入增长30%。跨江合作园区建设成效显著,苏通科技产业园8个超亿美元项目开工建设,锡通科技产业园正式挂牌,江海产业园、海宝工业园、市北高新科技城等一批合作共建项目快速推进。全市滨海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完成投资395.5亿元,业务总收入937.7亿元,分别增长38.2%63.6%。老坝港、长沙、近海、东灶港等8个沿海前沿镇实施“区镇合一”管理体制。

  (四)城乡建设统筹推进,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完善。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

  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实施117个重点城建项目,完成投资180亿元。新城区综合配套功能日趋完善,能达商务区、北翼新城核心区、观音山新城、通州城区加快建设;老城区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加强城关镇、滨江临海新城、重点中心镇建设,全市城市化率57.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统筹推进西气东输、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

  城市路网不断完善。大力实施“102030”交通畅通工程,江海大道、通宁大道、长江中路3条高架竣工通车,外环东路、通启路快速化改造等抓紧实施,“一环一轴八射”快速路网初步形成;世纪大道东延、静海大桥等骨干路桥竣工,五一路南延、濠北路西延等交通节点改造完成。实施公交优先发展20项举措,工农路公交专用道投入使用,市区新辟城市公交线路18条。

  农村面貌不断改善。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244公里、农村公路桥梁和农用桥梁861座。出台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意见,完成水利投入19.8亿元。农村河道疏浚全面完成,新增饮用水安全工程受益人口43万人。推进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建设,新增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入社成员93.6万户。落实3.4亿元市级财政资金扶持经济薄弱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断深化。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面推进蓝天工程、清水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市,海安县成为全省江北首个“国家生态县”。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7.5万亩,市区新增公共绿地3000亩。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各项工作,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达到省下达目标任务要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6.5%5.15%3.3%。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通过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市建设中期评估。提升土地利用效益,连续20年保持耕地占补平衡。

  (五)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工作。扎实做好二甲、栟茶全国改革发展小城镇试点,吕四、长江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省级试点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等工作。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继续推进财政支出预算、医药卫生体制和行业协会改革。

  金融创新成效明显。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400亿元、增长9.5%;贷款余额3420亿元、增长15.5%,其中新增贷款460亿元。直接融资取得新进展,新增文峰股份、林洋电子、通光线缆、通达动力、南通锻压5家上市公司,综艺股份、中天科技实现再融资,共募集资金92.1亿元;新增直接债务融资73.4亿元。新设6家村镇银行和1家股份制银行,首家外资银行日本名古屋银行南通分行开业,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达到34家。新增备案创业投资企业3家、小额贷款公司11家。

  外资外经较快增长。大力实施“六千六百六十工程”,开放型经济难中求进。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5.45亿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0.4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4亿美元,分别增长19.5%12.9%;新批境外投资项目50个,中方协议投资额4.5亿美元。

  民营经济发展良好。净增个体工商户4.8万户、私营企业2.2万家;引进市外民资项目3200个、注册资本突破600亿元;民营经济入库税金占全市税收收入的65%。坚持抓好“三名”工程,20家企业入选全国500强民营企业,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68个、驰名和著名商标33件。

  (六)倍增计划深入实施,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全面启动“万人创业计划”。新增城镇就业8.65万人,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0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00元,增长15%,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500元,增长1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社保水平继续提高。城镇职工五大保险覆盖率达到97%以上,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制度规定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3%70%。建立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衔接制度。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9.8%16.5%;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5%,人均筹资标准从160元提高到258元。

  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全市新开工经济适用房1229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12459套(间),新增和在建廉租房823套,向1788户发放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市区新开工拆迁安置房399.3万平方米,竣工交付201.9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并具备预售条件的保障性(限价)商品房6157套;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4963套(间)。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落实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各项重点教育工程加快实施。切实提高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基本药物制度镇、村全覆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市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基本完成。市妇幼保健院迁建、凤凰国际书城、市图书馆新馆等一批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扎实开展食品安全监管,成立“市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加快推进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长安南通、法治南通建设取得新成效,荣获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城市称号。

  2011年,在面临严峻挑战和各种困难的情况下,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主要指标完成年度计划,但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产业升级任务依然艰巨,服务业占比不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城市化水平仍待提高。二是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工业、投资、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出现放缓的现象;企业增本减利因素增多,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资金、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依然偏紧。三是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四是节能减排形势更趋严峻,完成污染物减排目标面临较大压力。

二、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也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体来看,我市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一是宏观政策环境总体向好。2012年,国家将突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的关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这为我们推进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二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崇启大桥建成通车、沪通铁路加快推进,靠江靠海靠上海、承南启北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三是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随着沿海开发、产业升级、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体制机制活力不断提升,加上多年来扩大有效投入积蓄的发展势能持续稳定释放,内需增长的空间更大,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强。

  与此同时,国内外环境十分复杂严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短期内很难消除,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欧债危机呈蔓延之势,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国际市场需求疲弱,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能源资源竞争更加激烈。据联合国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从上年的2.8%下滑至2.6%。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速缓慢回落与物价仍处高位相互交织,一些中小企业受多重因素影响经营困难增大,出口增速明显下滑,节能减排形势更趋严峻。

  在安排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也要清醒认识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切实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着力在复杂环境下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努力在新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

  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

  5.进出口总额增长10 %

  6.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突破2.2%

  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以上;

  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

  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省控目标;

  10.城镇登记失业率                4%以内;

  1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12.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三、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一化一中心三城市”的奋斗目标,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总体要求,奋力落实“八项工程”、实现“八个领先”,促进经济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全年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坚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强经济运行调节,推动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1、切实扩大有效投入。促进投资较快增长,继续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优化投资结构,引导资金投向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服务业、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领域,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5%。强化重大项目带动,着力推进总投资4500亿元的150个市级重大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额突破700亿元。强化项目推进服务,努力实现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新开工项目开工率以及协调推进到位率按序时进度要求三个“百分百”。切实做好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农”、节能减排、社会事业等领域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扶持。

  2、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继续贯彻落实国家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扩大文化、旅游、健身、家政和养老等服务消费,稳定房地产等带动力强的大宗消费。优化市区商业网点布局,加强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快推进新商圈、新业态的形成。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完善市场流通体系,降低商贸物流成本,加强市场监管,让群众放心消费、安全消费。

  3、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用好用足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贷等政策,强化出口扶持,推动外贸企业开拓市场、拓展空间。提升外贸特色化水平,加快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建设,抓紧申报国家级家纺外贸转型示范基地。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加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外贸企业。积极扩大进口,增加先进技术设备和重要资源的进口。

  4、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强化要素保障,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部门增加信贷投放、扩大表外业务、创新金融产品,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信贷支持,确保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中小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全年贷款增量高于上年,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拓宽融资渠道,更好地运用非信贷工具,扩大社会融资总量。认真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着力化解行业性、结构性劳动力供求矛盾。切实抓好煤电油气运协调,保障企业正常生产需要。

  5、加强物价调控监管。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继续把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作为重点,进一步落实“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和储备。搞好农产品产销衔接,认真落实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社区平价菜店发展等各项措施,促进农超、农社、农校对接。加强市场价格的监测和监督检查,规范秩序,稳定预期。

  (二)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1、推动新兴产业基地化发展。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和新兴产业发展“310”工程,以新兴产业特色基地为载体,重点发展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3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海洋钻采平台、特种船舶、风电装备、新医药、节能环保等10条特色产业链,努力在海洋工程动力设备、风电整机制造、光伏系统集成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纺织新材料、合金新材料等产业,进一步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新增营业收入超亿元新兴产业企业20家,新兴产业产值达到2350亿元。

  2、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坚持把推进六大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作为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支持船舶配套、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产业通过技术进步、研发创新向产业链高端发展,促进产业优势从生产制造向研发创造转变、从加工配套向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转变,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以信息化推动高端化,培育一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示范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

  3、推动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旅游休闲、服务外包等10大产业,大力推进示范型、成长型和特色型“三个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服务业产业集聚、业态提升、链条延伸。着力推进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华强方特城、连邦软件、恒大国际会议中心等168个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服务业投资突破1000亿元。继续推进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新增分离企业100家。

  4、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强创新载体建设,积极推动南通高新区、海安高新区分别升格为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加快南通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如皋软件园等创新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南京大学南通材料工程研究院、中科院南通海洋研究所等重点研究院所建设。培育壮大创新型领军企业,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家。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在全球范围内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全面启动“312”产业人才发展行动计划,力争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名、省“双创计划”人才(团队)30名、柔性人才1000名,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达到70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3%用于科技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8%

  5、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力争建成江苏江北首个国家生态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化工、印染等重点行业推进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项目各100项。按照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要求,更大力度推进节能减排,继续做好落后产能淘汰工作,抓紧实施大型火电厂脱硝工程,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加强重点领域环境整治,深入实施清水、蓝天工程,继续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加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力度,做好PM2.5监测工作,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力争比上年增加。加大植树造林和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力度,全市新增造林面积16.8万亩,市区新增公共绿地3000亩以上。

  (三)坚持江海联动,实现沿海开发全面突破。深入推进沿海开发,为实现沿海开发全省领先、建设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打造江苏新的增长极奠定坚实基础。

  1、加快建设江海组合大港。推进洋口港区、吕四港区的综合开发建设,建成洋口港区10万吨级石化码头,加快吕四港区10万吨级挖入式港池建设;启动洋口港区15万吨级进港航道试挖工程,加快推进吕四港区10万吨级航道工程;力争洋口港、吕四港获批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尽快启动通州湾起步工程和滨海新城建设。抢抓长江-12.5米深水航道上延机遇,加快沿江岸线整合和港口功能调整,加强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互动合作。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力争超过1.9亿吨。

  2、加快构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积极推进沪通铁路各项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通洋高速、临海高等级公路、兴东机场改扩建后续工程、连申线航道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崇海大桥、海启高速、宁启铁路南通至启东段、通苏嘉城际铁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3、加快推动产业项目建设。全方位促进对内对外大开放,吸引各类资本集聚沿海开发。重点推进100个沿海前沿区域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恒力纺织新材料、广汇能源物流、恒大威尼斯水城、瑞马汽车等一批在建项目;尽快实施国际金融度假湾、中化新材料、雅鹿新材料等一批新开工项目;加快推进如东成品油和LNG交易中心、台湾中石化、三一重工等一批前期项目。

  4、加快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推进现有省级开发区扩容升级,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或高新区,力争新设立1-2家省级开发区。加快推进苏通科技产业园、锡通科技产业园等跨江联动园区建设,深化与上海、苏南等地及境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的对接与合作,大力引进一批旗舰型、科技型项目。加快完善滨海园区配套功能,促进特色产业集聚。推进沿海前沿地区重点中心镇实行“区镇合一”,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组织实施一批滩涂围垦综合开发项目,新增滩涂围垦7万亩。

  (四)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并进。

  1、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认真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增高效农(渔)业面积32万亩,其中设施农(渔)业10万亩,力争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全省领先。推进农业集聚区发展,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渔)业园区17个。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造农用桥不少于500座;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疏浚县乡以上河道84条(段);公交化改造22条农村客运班线,全市村级公交通达率达到75%;全面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全市通过省村庄环境整治验收的行政村数量超过900个。增强农村“造血”功能。加快实施我市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的意见,建立村级集体经济良性增长机制,全市424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一般都超过20万元。完善农产品流通、农用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三大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加快培育农机、植保、土肥等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培育和造就现代农民。加快实施农民培训与科技入户工程,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现代农民。

  2、切实提升中心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围绕构建“一核三片区”城市发展格局,优化中心城市功能分区,增强中心城市配套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加强各类公共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市本级城建项目146个,计划完成投资139.2亿元。加强重点片区建设。推进中央商务区、观音山新城、北翼新城、南翼新城建设,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加快发展;加大对通州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东部新城建设。强化交通引领。加快实施“102030”工程,重点推进“一环一轴八射”快速路网及主次干道重点工程建设;加速推进江海大道东段、人民路东延、金通三大道等连接通州区与主城区的骨干道路建设。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新增公交运营线路12条,万人公交车拥有量超过14标台,完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美化城市环境。提升狼山、濠河风景区和市区滨江、通吕运河、海港引河等区域景观的建设水平,加强寺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改造。以“精致、细腻、整洁、有序”为目标,开展新一轮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数字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3、加快推进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城市化率达到58.5%。加强中等城市建设,壮大县域经济,加快人口、产业等要素集聚,扩大建成区规模。加快推进重点中心镇建设,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各类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着力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创新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一体化发展。

  (五)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

  1、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整合优化国有资产经营平台,提升资源配置能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巩固“三集中、三到位”成果,完善重大事项听证和决策跟踪反馈、评估制度,提升政府公信力。

  2、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完善扶持企业上市相关政策,新增上市公司3家以上。继续拓展直接债务融资,积极做好企业债券的发行工作,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集合票据、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规模。大力发展创业投资,积极引导股权融资,研究出台扶持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意见。发展科技银行、科技小贷公司等新型金融业态,健全担保再担保体系。

      3、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围绕国家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引导外资重点投向高端制造、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着力提升利用外资水平。组织好境内外专题招商活动,力争引进超亿美元项目20个,确保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5亿美元。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支持并购国外研发机构、营销网络和知名品牌;拓展对外承包劳务市场,优化外派劳务结构,扩大技能型和技术性劳务输出规模。

  4、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质态。落实好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新36条”,出台并实施我市《关于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培大扶强、科技创新、上市融资、品牌培育、海外拓展“六大工程”,推动民营经济加速向规模化、科技化、国际化转型发展。着力壮大一批百亿级产业板块,培育一批大型民营企业,争创一批知名品牌,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75个,驰名、著名商标25件。积极打造全国一流建筑强市,建筑业施工总产值超过3500亿元。

  (六)坚持民生优先,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围绕构建民生幸福城市,加快“十大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总投资187亿元的90个市级重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1、全力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对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实行专项帮扶,9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充分就业村”;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重点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以鼓励创业和投资增加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全面完成首轮“万人创业计划”。以完善社保和加强帮扶增加转移性收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财政民生保障力度,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

  2、持续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巩固新农保全覆盖成果,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全面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提高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水平,财政补贴每年每人不少于24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40元,县乡两级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例超过70%;完善农村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每人每月保障标准提高至250元。

  3、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统筹推进拆迁安置房、保障性(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房、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强化监督检查,保证工程质量。市区新开工建设拆迁安置房500万平方米,新建公共租赁房2000套(间)、保障性(限价)商品房3000套,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继续实现“应保尽保”;继续推进20个、新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积极推进76个保障性安居工程、旧城区改建项目前期工作。

  4、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打造文化强市。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围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会展文博等重点领域,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实施市图书馆新馆、报业传媒中心等总投资500亿元的150个文化建设项目。

  5、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强化校舍、校车安全工作;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提高,实现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全覆盖;加快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快全科医生培养,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受益人群,强化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满足老年人群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不断提升妇女、儿童、计划生育等事业发展水平。

  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落实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着力推进“六大创新”、健全“十大体系”。把社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提高源头管理水平,有效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增强流动人口归属感。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食品检测合格率超过95%。深化平安南通、法治南通建设,进一步提高公众安全感。

  各位代表:2012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关心和监督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工作,狠抓推进,为加快“一化一中心三城市”建设而努力奋斗!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