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对话 探寻生命的意义——读《当呼吸化为空气》有感
这两天有微信的朋友一定被两个人刷屏了,一个是李咏,一个是金庸,他们的离去,引起了众人的追忆和怀念。
而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当呼吸化为空气》,恰巧关乎生死。
保罗感觉到自己已经撑不下去了,于是对自己说:“我无法前行。”但他又很快接上了后一句:“我仍将前行。”这个早上,肺癌晚期并已全身转移的36岁的保罗决定回到脑神经科,回到手术室,继续操起手术刀。听到这里,你是不是想,这是一本描述与死亡斗争的书?要不就是一本警示教育人们要好好珍惜生命的书?不,当你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这是一本寻找生命意义的书。
让我们先来认识这本书的作者保罗,他是斯坦福大学的英语文学和人体生物学双学士,剑桥大学科学史以及医药学硕士,耶鲁大学医学院博士,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的获得者。保罗在书中讲述了他在文学和医学工作中寻找着自己人生的意义,然后忠于自己确定的生命意义,弃文从医,即使付出比别人多的时间心力,义无反顾的往前。当医学院毕业时,其他很多同学选择了有利于“高品质生活方式”的专业,上班时间比较人性化,工资比较高,压力比较小,而他选择了神经外科,也是最复杂、最难的选择。六年的住院医生生涯结束了,道路是那么美好地铺就在他的脚下,可是生活却与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被查出肺癌晚期。面对死亡的他,没有停止探寻生命的意义,没有停止人生的价值,以及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在抗癌前段他重返热爱的手术室,在后半阶段,病情恶化时,他转而写作、陪伴家人。
我想保罗短暂的一生灿若星辰,未完的书却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是如何定义自己生命意义的,又是否思考过,怎样让自己的生命充满意义,快乐幸福就是完美,就是自己人生终极目标吗?
近日,我再次翻读这本书,不由想起了朗读者中认识的96岁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从医75年,将超过1.6万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在面对篮球那么大的肿瘤时,别人都不敢做手术,吴老说“名誉算什么,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他用手术刀力挽狂澜,与死神对抗,那因长时间握刀而变形的手指关节见证了他的付出。我想吴老的生命意义,定然是尽可能地去救治别人,这位96岁的老医生至今还在手术一线上忙碌。
再把视线前移到今年4月,团中央发布的一个视频,那是2012年5月31日的一个视频,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生命最后一天的记录,带着氧气面罩,身插导流管、胃管、减压管和输液管,他还在冲锋——双手颤抖,鼠标缓缓移动,生命监护仪在不断告警,而他却反复叮咛着需要交接的某重大国防科研项目相关资料。吝啬的时间不肯给这位可敬的科学家临终的从容,来不及把笔记本上5条提纲内容填满,来不及整理完电脑中全部文档,甚至来不及给亲人以更多的嘱托和安慰,生命停止在当夜8点,离开他工作笔记本时间才5个小时。我想他的生命意义定然是要将全部心血和智慧献给国防事业。
回看,李咏留下了非常6+1、幸运52,金庸留下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些追求自己生命意义的人,定然留下了他们存在的痕迹。而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我们怎么去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又到底是什么,才赋予生命以意义,从而值得一活?那就在这暖暖的秋日,翻开这本书,与保罗对话,听他诚恳地述说关于生命的意义,倾听你自己的回应。如他在书中所讲的,你也许永远无法到达完美的境地,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和追求,你能看见那无限接近完美的渐进曲线。
(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