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气,机关干部应当具备的气质之美
最近静心读《之江新语》,这是习近平同志就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撰写的232篇短论,内容涉及经济发展,民生建设、干部队伍管理等,短论娓娓道来,文思旷达,所论精僻。细细读罢,掩卷思索,不免生出另一番感慨,一个地方官员,操持一方经济社会发展大事,却还亲自动笔撰文,既展指挥家大略,又显著述雄才,一个具有书卷之风、气质之美的机关干部形象呼之欲出。
书卷气是一种胸藏文墨后形成的高雅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的素质表现。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其实是一部浸染着书香的历史,古代官吏中不少人也是经历寒窗苦读而走上仕途的,他们上马能打仗,下马著诗文,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成了一道耀眼的风景线。曾几何时,书卷气一词在机关里却不招待见,文雅气质被看作是懦弱无能的代名词,读书学习被看作是“不入流”,按章办事是受本本影响的“书呆子”,与此相对照的是,机关中的大多数热衷于迎来送往中的推杯交盏,斗酒放歌;做工作时则推三阻四,退居“二线”,全然忘了这是自己的本职工作,理应完成;汇报成绩时豪言壮语,气势如虹,功劳全属于他一人所为。
机关干部少了书卷气的根本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是心里没有群众,宗旨意识淡薄,不是把群众当作服务的对象,而是看作是管束的对象,于是乎,雷人雷语频频发出,骄横乖戾就见怪不怪了;至于做不做事,能不能做成事根本不重要,跑马交际,觥筹交错、豪言壮语就能得到领导的好印象,就能有所“产出”,何乐而不为?另外,不思进取、贪玩享乐,视读书学习为劳神费力之苦役,机关学习风气受到污损,读书学习不再成为自觉行为,而是要通过摊派、考查等手段来“逼迫”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机关干部的气质形成和影响不应看作是小事,而是关系到党的群众路线有效贯彻和执政根基的稳固,机关干部一旦脱离群众、不思进取,就会走上犯罪道路。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某地一机关干部落马后,办案人员在他住所的书柜里看到摆放的都是名贵烟酒、玉器、字画等,放在床头的唯一的一本书还是少儿不宜读物,这样的人怎么能不堕落变质?
那么,书卷气从何而来?笔者认为,书卷气形成有三:一是要“炼”,就是来自于内心的修炼,修以民为本之德,炼为民服务之能,追名逐利而忽视修身的人无法得到书卷之灵气,“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在上不骄,高而不危,满而不溢,去除芜杂,一心接村廓乡野之地气,才能修得优雅之气。二是要“采”,就是得溢于孜孜不倦读书,荀子说过,“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古人早就阐明了仕者学习的必要性,书之海洋,浩瀚无边,芳华之养,取之不汲,只有持之以力,勤勉不辍,才会“腹有诗书气自华”;三是要“摒”,就是要摒弃贪念,消声杂音。在清与浊中用心取舍,在是与非间站稳立场,这就要求机关干部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崇俭尚廉,心正意达,安贫乐道,保持清廉之本色。
诚然,书卷气的滋养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同步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学习本领”,并将其置于“八项本领”之首。当下区委开展的”一创三争”活动也号召全体机关干部要“理论大学习”、要“引导广大干部全面系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的科学体系和实践要求”。我们何不借机而为,按照区委“理论大学习”的要求,始终保持学习的劲头,主动投身活动,不断从书中汲取力量,涤洗污垢,塑造形象。手持书卷犹如采撷兰草之香气,会不断芬芳自己,内心充溢静气、灵气、秀气、泱泱大气,则气质之美油然而生了。
(吴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