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大公镇人大:建设幸福河道 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大公镇人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常态化参与“河长制”工作,积极助力打造生态河道,强力推进“幸福河湖”与“美丽人居”有机融合,围绕“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目标,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守护好群众心中的碧水清流。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共治氛围
镇人大组织开展“牵手环保爱家园”“亲子巡河护绿水”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专题监督活动,同时利用村务广播、宣传橱窗、村规民约、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清水工程”的重大意义,引导群众自觉主动参与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
在大公镇贲集村位于通榆河与北凌河交界处,以“保护水环境,弘扬水文化”为主题的河长制公园在镇人大的支持下已建设完成,其碧波荡漾、岸绿景美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既是我镇生态河道建设的宣传阵地,也是周边群众休闲游憩的好去处,让群众在寓教于乐中了解河长制系列文化。”镇人大主席何隽说道。
“现在大家都喜欢到河长制公园里散步、聊天,不仅可以看到河畅水清的美景,还能不知不觉中涨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也逐渐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在河滨步道散步的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镇人大以一系列行动扮靓美丽乡村,点亮群众生活,形成了人人参与水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以“清水绕人家”的田园好风光擦亮了乡村振兴底色。
强化联动机制,压实责任分工
为进一步形成完整的责任体系并分解落实到人,在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大公第一时间组建了全镇生态河道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建立了巡查工作制度、会议制度、考核问责制度、监管制度、工作督察制度,形成了上下联动、各方配合的工作机制,造就了建管并举、长效管理的良好氛围,为实施推进“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助推“河长制”工作,镇人大在全镇各个河道设置了河长制公示牌,实现了“一河一档,一河一长,一河一员,一河一策”,并鼓励群众对发现的河道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随手拍,通过电话向河长进行反馈,强化了辖区范围内的水环境治理工作。同时探索开展镇、村河长“述职日”活动,听取各河长对河道巡查、河道治理、工作推进等情况的汇报,全面压实镇村二级河长的责任,以述职评分推动河长巡河履职提质增效,助推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加大整治力度,确保治理实效
“今年以来,我们积极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动出击当好发现问题的观察员、水域整治的监督员、社情民意的发声员、保护河湖的宣传员,共同助力河长制落实落细。”镇人大主席何隽表示。
镇人大通过组织代表视察、听取工作报告等多种监督方式,督促相关部门对辖区内生态河道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整治。截至目前,共清理沉船15条、网箱4口、网簖8个;清除笼网561个,先后封堵入河排污口4个,打捞生态河道河面各类漂浮物10余次,清理河坡种植近10亩,拆除违章建筑5处。此外,通过在镇级生态河道采取水上种植、水下养鱼模式,逐步构建覆盖全镇水体的生态网络,不断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水生态环境治理需久久为功。面对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镇人大将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常态化开展“河长制”工作监督,通过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积极收集和反映选民群众的意见和心声,共同推动水污染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