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号 关于打通医疗卫生服务“最后一里”的建议
一、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状及主要问题
社区、农村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效,据初步统计,截至2022年,仅如皋市累计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乡镇卫生院1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村卫生室)362家,覆盖城乡的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健全,服务的可及性进一步提高。但与此同时,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资源配置不平衡,基层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最后一里”的路上还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优质医疗资源短缺。最基础的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设施存在短板,业务用房、床位设置、医用检查设备等投入还存在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的现象,随之带来开放床位少、科室设置不全、服务项目局限等一些问题。此外,以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对发热病人接诊的陡增,口罩、对症的药品等出现了明显的供应不足。
(二)优秀专业人才缺乏。基层卫生服务需要合格的全科医疗人员,目前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严重不足,且由于条件有限、待遇不高,乡村医生队伍整体年龄偏大,后备力量补充困难,部分村卫生室可能即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同时,乡村医生接受系统的业务学习和培训机会少,新观念、新业务、新技术方面的知识匮乏,导致工作方式老化、单一,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居民对保健服务的新需求。
(三)配套措施落实不到位。一方面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缺乏对基层人员相应的激励机制,财政支持政策不明确,医疗资源的配备不充分。另一方面,在社会面的宣传还不够到位,对社区医疗卫生工作不理解,认识上存在偏差,突破不了患者向大医院集中、跨区域就诊的现状,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尚未形成。
二、建议:
(一)强化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医疗设备配置等经费投入,使硬件设施达到国家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落实专人负责基础设施管护工作,做好设施、设备的登记、定期核对、日常使用维护和保养等,切实改善群众就医环境和条件。
(二)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打通医疗卫生服务“最后一米”中,高素质的健康“守门人”始终是核心。根据形势发展、服务人口数量,合理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数。通过定向招聘等方式,引进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师和紧缺急需人才,坚持中西医并重。保障社区卫生人员待遇,给予一部分政策倾斜,确保引得进来、留得下来。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安排专业培训,促进知识更新,提升专业水平,加强与三甲医院和知名专家的联系,定期选派业务骨干跟班进修,建立稳定发展的人才梯队。
(三)健全双向转诊机制。以患者为中心,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完善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确保转诊信息沟通渠道畅通,明确转诊程序和相应的技术规范,细化实施标准。积极开展双向转诊宣传,提高老百姓的知晓度,促进形成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模式。
(四)完善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体系。立足平急结合,从注重疾病诊疗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依托信息化平台,整合居民健康档案等数据,对老年人、儿童、孕产妇以及基础疾病患者等脆弱人群进行重点关注。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随访和信息采集,分级分类、有的放矢,做好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五)持续推动“互联网+健康”。抢抓“窗口期”,完善数字健康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共享村、镇、县、市之间的医疗信息,有序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共享应用,提高防治效率。开展网络问诊,处方药物配送上门,实现患者足不出户线上医疗,为慢性病患者、居家养老人员等提供长期线上健康管理服务,全面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
(六)药品的流通和保供。统筹做好药品采购、储备和调配,强化供需衔接,畅通流通渠道,科学精准组织投放,确保各级各类医院、药品零售企业供应充足。要打通配送“最后一里”,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支持保障力度,有效满足乡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室等基层诊疗机构相关药品物资需求,要全力确保农村地区重点药品物资保供稳价,让群众有的买、买得到、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