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号 关于关注全民心理健康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民心理健康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早在2018年,国家卫健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把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政府主导、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全社会的心理健康工作得到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各社会群体服务需求供给不足,尤其受新冠疫情影响,社会各阶层的心理行为问题出现多发趋势,根据《中国心理健康蓝皮书》等权威发布,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多发趋势,农村人口心理问题高于城市社区,低学历低收入人群心理问题高于高收入人群,经历本次疫情后,医务人员的抑郁问题和职业倦怠问题占40%以上,公务人员的心理问题也值得进一步关注。对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三处提到“心理”,分别是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指出,“注重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南通地区作为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心理健康工作在政府引导下蓬勃发展,建有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里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但是,针对疫情影响下的社会焦虑、不安、恐惧等负面情绪,在校学生自杀自残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等问题,我们必须要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供给的角度出发,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一要完善服务平台。兼顾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在前阶段健全学校心理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利用社区村居卫生室、妇女儿童之家、家长学吧、矛盾调解室、老年活动中心等的公共服务阵地,建立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关注员工心里健康问题,在大型企业以及公安、政法、信访等工作压力大的岗位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纳入体检内容;在强化专业医疗机构管理规范收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基础上,逐步设立普通医疗机构的心理健康门诊;与时俱进加强心理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可以依托精神卫生机构或社会专业机构,开发面向居民或某类服务对象的网络平台,开展心理测评、心理科普、专题讲座、心理咨询预约等服务,也可以依托综治或网格化信息平台对风险人群预警和社会心态监测,对社会心态的引导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二要建好服务队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类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充实其中并充分发挥作用。一方面要加大专职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引进,如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参照我市科技人才引进奖励激励制度,从上海等心理服务成熟地区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团队,在满足特殊人群心理服务需求的同时,对正常人群提供心里科学普及、心理咨询等服务,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员、人民调解员、信访接待员、社区民警、村居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职业优势,在发挥行政职能推进社会综合治理的同时,进行心理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用心理学方法指导开展基层群众工作,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三要创新工作机制。注重资源整合,最核心的就是打通不同部门、不同条线、不同行业领域、不同服务平台,打破条线壁垒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资源,通过出台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支持各类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发挥作用,推进线上线下互动,体制内外互补,专业兼职互联,城市乡村互助,实现社会心理服务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四要扶持社会机构。需求多样化是国民心理健康服务的一大特点,不同社区、不同学校、不同组织、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同,对社会心理服务需求也不尽相同;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拥有的社会心理服务资源也会不同,居民对社会心理服务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依靠政府主导的单一模式远远无法满足不同需求,提供精准服务,需要动员社会力量,扶持社会专业机构,丰富社会心理服务供给。从长远来看,支持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发展,也是促进心理服务行业人才有序发展的根本途径。
五要强化效果评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与民生相关的政策,需要多部门配合,多渠道实施,尤其以政府采购心理服务项目公共财政保障的形式居多,亟需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流程、社会心理服务项目评估和监管方面予以规范。因此,要高度重视对工作进展的督察和效果评估,切实发挥第三方评估对提高公共政策绩效具有把脉会诊和促进完善的积极作用,让更多独立的专业机构或社会化专业力量来监督社会心理服务政策的落实情况,推进服务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