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案建议内容

第485号 关于引导、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养老产业发展的建议

来源:南通人大  发布时间: 2024-07-09  字体:[ ]

一、提出建议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在新时代背景下,总书记高瞻远瞩,站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高度,积极发展覆盖全体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事业。

在南通地区,让全体老年人享有养老服务既有机遇也存在挑战。第一、南通是长寿之乡,老龄人口多,60岁以上老人占比很高,同时90%以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良好的教育让这些独生子女在外求学后都留在了大城市工作生活,大量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就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第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养老服务观念的变化,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不单单满足于日常的吃喝拉撒,还希望在精神层面满足休闲、娱乐等方面需求,而传统的居家养老容易使老人脱离群体,造成孤独寂寞的心理;第三,通常认为,南通地区“长寿之乡”的文化资源为发展养老产业提供了优越条件;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机械加工、轻工食品这些关系老年人吃、穿、住、行、游、娱、购需求的产业,又为老年产业发展提供了产业链发展的优势。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这些资源优势并没有为老年产业发展的提供系统化的支撑作用,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与配套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第四,政府的公立养老院是政策性的、公益性的,既支撑不了庞大的老年养老群体,也满足不了老年人多样化、差异化的养老需求,因此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来为所有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保障,是一项非常艰难的社会工程,需要借助市场的力量,吸引引导、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进来,以产业化的方式来推进养老事业发展。

二、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红利、融资障碍、产业基础、人才储备、观念认知等也形成了诸多短板,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通过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为民营企业自愿、主动投资养老产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一,养老产业领域缺乏优惠政策,亟需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养老产业带有明确公益性质的盈利性行业,所谓盈利相比于其他行业,是微利甚至是亏本。这个行业投资周期长,收益慢,如果没有优惠政策的扶持很少有民营企业主动投资。在发展养老产业初期,需要扶持政策的助推和刺激,推动其加快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改善产业结构。政府扶持政策的作用和功能就是处理养老产业中的市场化原则与非盈利性、微利性的矛盾,养老产业的福利性又决定了政府必须直接增加供给或间接刺激供给,培育、拓展老年市场,提高养老产业的有效市场需求。

·融资扶持力度不大,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行业特点让民营企业很难主动进入这个行业。

发展养老产业需要的是硬投资,需要围绕土地、房屋建筑、床位、人员培训及招募等进行实打实的投资,而且投资完成后收益却很慢。这跟企业生产不同,企业完成投资后就会在比较短的周期内完成资金链的回笼,即使要扩大再生产也可以通过厂房、生产资质抵押等方式获取新一轮信贷支持。养老机构的房屋抵押受限制,假如需要执行,老人住在里面也不好强制执行,所以很多银行也不会通过养老机构房产抵押的方式提供贷款。利率上也缺少优惠扶持,这就让投资大、收益周期长养老事业发展面临多重困难。

第三、养老产业发展基础非常薄弱,从零开始的状况容易让民营企业望而却步。

目前老年人托老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日常生活照料服务、老年人互助服务等社会化服务项目和形式,有的刚刚起步,有的还是空白,老年服务业发展远远滞后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部分涉及养老的产业,如纺织、食品、机械等未能在服务老龄人口的产品研发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生产环节,老年人需求的产品更加强调实用和价廉,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背景下,很多企业不愿意生产和经营利润相对较低的老年产品,市场上适合老年人的产品种类少、数量不多、品种单调、缺乏创新,造成老年产品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差异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得到老年消费者的认同。

第四,专业护理人才紧缺,服务人员尤其是年轻人不愿意进入这个领域,限制了这个产业的发展。

相比于其它生产制造领域,养老产业领域的用工更加紧缺,一方面,年轻人都选择更加体面的工作,不愿意到这里来伺候老人,觉得这是没出息的,不利于未来职业发展;另一方面,专业化的护理人才缺失,掌握老年护理知识,具备老年护理资质的人员少之又少,一些家庭妇女大多选择到培训机构接受婴幼儿护理知识的培训,做婴幼儿的驻家保姆干净卫生收入又高。还有一个现象是:因为缺乏市场,很少有人来接受老年护理知识的培训,目前社会上提供老年人护理知识培训的专业机构也很少,整体的培训链条是断裂的或者是不完整的。

三、提出建议

第一、发挥政策杠杆作用,释放政策红利,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养老产业作为兼具公益性与盈利性的产业,政府的扶持政策既要保证老年群体以足够承受的价位购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和服务,又要保证进入其中的民营企业能够有利可图以吸引到更多社会资本流入到这个行业。

要通过政策优惠,增进养老企业的利益,引导养老企业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其区别对待的政策措施,诱导和鼓励养老产业部门、相关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能够降低投资者的投资成本,而且可以提高投资收益,从而达到引导资源流向养老产业的效果,增加老龄产品的供给总量。

第二,出台融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造血功能,培育壮大养老产业。

针对养老产业领域投资大、收益周期长的状况,首先中农工建交等国有银行要带头出台融资政策,在确保融资安全的情况下,对进入养老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在抵押方式、利率、信贷额度等提供优惠,保障这些企业的资金流量,确保他们的投资不会因为资金不足而停滞。同时要带动和影响其它股份制银行,不断创新融资模式和产品,拓宽养老产业领域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尤其是在利率方面,进行加权,在一般性优惠的基础上,再推进某种程度的优惠,当然要通过政策设计,规避信贷资本流到非养老产业领域。

第三,围绕市场细分、产品链打造来优化养老产业生态,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

笔者在调研中,一位老人这样讲述:目前市场上能够满足老年人“吃穿住用行”各个层面需求的产品非常少,为了买到一件称心如意的商品,跑一上午往往都一无所获,没有像母婴店那样针对老年人的一站式购物市场,无奈之下只能买来一般性的产品再加改造。这其实说明,良性化的生产-消费的引导与倒逼效应没有形成,结构化的产业链和产品链都处于低水平发展层面,细分市场空白造成差异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细分市场是基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模式,在大众化消费中划分出老年人消费的那部分。养老地产、老年旅游等都是从中细分的。以老年旅游为例,热衷旅游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相比于年轻人他们有着更明确的旅游诉求,比如,故地重游、寻根访祖、古镇寻迹、以游会友等等。市场细分不仅把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到有效需求的领域,满足了老人差异化的需求,而且资源配置效率和价值效率的提升,大大推动了养老产业的转型升级,优化了整个产业生态。

所以,我们要围绕老年人吃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在各个制造行业增加产品的生产研发,建设类似一站式的购物市场完善销售环节,甚至通过某些产品的生产来引领、刺激老年市场的消费。只有围绕宏观层面的市场细分和微观层面的产品链打造,来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才能形成良性化的养老产业运营生态。

四、通过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关爱老年人的集体意识和良好的社会认知、价值认同基础

调研中不止一次听到老人这样抱怨社会的歧视:“我们去理发店,师傅从不给认真清洗,用手一抹打湿发梢就完事,剪的时候能听到剪刀在头顶‘哒哒哒’飞快地跑,感觉要一剪刀就把头理完,照理要给刮刮胡子,他们也给省了。”“凡是我们老年人集聚的地方,很少有年轻人过来跟我们凑热闹,嫌身上有味。”

实际上让他们感到愤懑是整个社会环境和公众的集体意识对老年人的忽视。养老产业发展不仅需要诸如机构设施的配置、政策扶持、产品开发这些‘硬基础’,也需要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层面‘软基础’,意识、价值形态的基础不牢,会传导整个产业患上‘软骨病’。如果社会没有形成关爱老年人的集体行为和自觉意识,冷漠心态会让老人感到无助。

社会性冷漠是非常严重的认知问题,需要新闻宣传媒体加强宣传,需要在思想观念、道德理念等意识层面强化价值建构,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让老人走出家门还是“家”。

五,加强科普培训,为养老产业发展持续储备专业化的护理人才。

长期以来,面向老年人的护理人员紧缺是被广泛认知却又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养老的硬件设施可以通过引进民间资本来解决,但师资、教育培训的软件内容,需要政府借助行政力量把这项工作做好,政府要动员教育力量像培训驾驶员救护知识一样,培训老年保健、护理的相关知识,要在职业技术学校设立老年人护理专业,开设老年护理、老年卫生保健、老年的睡眠与保健、老年活动与保健、老年日常生活的安全与保健、老年人心理健康等课程。

护理知识对老年疾病的发现和控制最为重要,很多疾病的微妙变化都是在护理过程中发现的。有专家就认为,老年慢性病很多都是看不见的,比如高血压,通过血压计量化了是多少,心脏功能到了哪一步,或者你的肝脏处于什么状态,这是是看不见的;什么样的人有什么表现,能做什么,能吃什么,能运动到什么程度,不是专业的人员是把握不好的。科普知识的专业化培训能够把社会上的相关人员组织起来,通过专业化的科普培训形成为老服务的社会力量,这实际上为提升整个老年产业的服务、护理水平做嫁衣。

第六,鼓励房地产上探索养老地产发展模式,尝试在养老细分领域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在当下房地产不景气的背景下,政府可以引导、鼓励、支持房地产开发商发展养老地产。养老地产在国外有成功经验,因为老人都有群居的心理,只要有人走出第一步,后面肯定会跟进,“我的朋友去了,那么我也会去。”老朋友老同事,聚在一起打牌下棋,群体氛围对他们有吸引力。

养老地产与一般的房地产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嫁接了老年人生理、心理的特殊消费需求,在老龄化加剧和“空巢”遍布的背景下,形成了“养老附加地产”的产业逻辑。养老地产依此而延伸了传统社区居住、物管之外的更多功能,配套形成休闲娱乐、健身养生、医疗保健、家政服务、信息咨询、托管托养等多层面的服务内容。这也意味着它整合了制造实业、三产服务业领域的产业资源,形成一条涉及老人吃、住、行、游、娱、购等生活项目的产业链。养老地产至少要具备这样几个功能:生活、娱乐、保健、就医,在此基础上按照这样四种模式来开发:居家型的、娱乐型的、纯养老型的和医疗保健型的。养老地产市场一定要细分,要满足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老年人的需求。

485_【主办】民政局485号建议答复_00.jpg


Copyright 2008 Nantong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26839号-1
您是第 796869位访客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技术支持: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